來自孝感的魯女士,18年前在當地檢查出左腎小結石,而因為當時沒有感到任何不適症狀所以也沒放在心上,而後近兩年因為腰部疼痛去醫院拍了CT,才發現左腎已經撐滿了結石,頓時驚恐萬狀。
腎結石是腎內的集合系統產生的一種含鈣的石頭,好發於青壯年,尤其是20-40歲的人群。目前,我國的成人腎結石患者約有6120萬人,還有許多同上述事件中的患者一樣,可能被腎結石「光臨」卻不自知,因為的確會有無明顯症狀的情況存在。
關於腎結石,別再想當然,也許腎臟正在被「佔領」。腎結石究竟是怎麼來的,患者又該如何去應對?一起來進一步了解。
腎結石是怎麼來的?
腎結石和日常飲食、生活習慣、還有個人體質是有關聯的,它的形成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
1、首先是體內出現一些血塊、感染的絮狀物或者是結晶,在腎乳頭部位形成之後,有部分尿裡面的結晶鹽會慢慢附著在上面,最後生成結石;
2、再一個是和飲水是有關係的,如果尿液比較濃,尿液當中的結晶、礦物質比較多,慢慢的也會形成石頭,整個過程是一個緩慢的、複雜的,很多因素可以幹擾的過程。
3、最後是食物的因素,動物內臟、海鮮、菠菜、豆乾等食物,如若不合理的攝入,也會增加結石的形成機會,因此也需要引起重視。
腎結石有哪些症狀?
腎結石的症狀主要是活動性的腰痛以及血尿。患者在活動過程中,石頭在腎裡面摩擦容易引起出血,如果是造成堵塞的情況,腎臟產生的尿液出不去會形成室內的高壓,從而引起腰痛。
有部分的患者在早期出現腰痛、血尿的症狀時,會使用點解痙藥和止痛藥,此時症狀緩解了、消失了,但是結石並沒有消除,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長此以往會引起腎臟重度積水,腰上會鼓一個包。
如果檢查出重度積水,這時候腎臟功能就已經嚴重的受損,手術單純解除這個梗阻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的了。
腎結石的治療方法
腎結石的治療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結石的大小和位置、有沒有合併症來區別的對待。如果結石比較小,比如0.6公分以下的可以在專業人士幫助下使用排石藥或者化石藥,通過體外的震蕩、運動或特殊體位,可以讓結石排到體外,不需要手術去治療。
對於0.6到1.5公分的結石一般會做體外衝擊波碎石,把石頭打碎之後通過輸尿管排到體外即可,同樣不需要做手術。
1.5公分以上到2公分的結石可以考慮做輸尿管軟鏡把石頭打碎,或者做經皮腎鏡,比如下長的結石可以考慮做一些微創的經皮腎鏡,把石頭打碎就可以。
2公分以上的石頭一般建議做經皮腎鏡,將石頭打碎。因為2公分以上的石頭負荷比較大,需要在腰上打個洞,像手指一樣粗的洞,接著進入到腎裡面把石頭打碎,再把結石直接從洞衝出來,這樣結石排洩的負荷相對較小,患者也會感覺比較舒適。
此外,如果出現腎結石除了治療以外,還需要適當多飲水,一般每天2000毫升的飲水量是比較好的(除了疾病嚴重需要限水量時),能夠減少尿液的濃度、減少感染的機會。
同時也可以減少海鮮、動物內臟、豆乾等食物的攝入,以此減少結石發生的機會。這兩點在預防腎結石方面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總而言之,若患有腎結石,可能會出現腰痛或者血尿等症狀,而症狀緩解時容易被患者忽略,若持續發展容易造成嚴重後果。所以腎結石要儘早、積極的去處理,不要因為沒有症狀而置之不理,以免疾病進一步加重威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