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四年,他們駛向何方?

2021-02-22 探月學院

內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的公民

作者:陳若冰 | 編輯:貝川 | 視覺:子茹

 

前面的話:

這篇文章來自故事獵人若冰,她就像一個中途加入探月航行的水手,用新奇的視角看著這艘船上往來的人們和駛向遠方的帆,14 天后,她為大家帶來了一份詳盡的航海日誌。


幾周前,若冰把文章發給我們的時候還擔心,這篇文章因為真實、甚至主動暴露問題,應該在探月的平臺上發不了。但我們看了她的文章後,馬上打消了她這個疑慮。



2017 年,時任好未來集團戰略顧問張璐鷗問當時從北大附中畢業的王熙喬:「你這 18 年的人生裡,哪一段經歷最有價值?」

 

他回答:「在附中的這段教育經歷。」

 

張璐鷗反問:「如果你被這樣的教育改變了,為什麼不把它帶給更多的人呢?」

 

顯然,王熙喬創立探月學院並不只是因為張璐鷗當時對他的一句反問。但是,從 2017 年至今,探月學院已經野蠻生長三年多,從依附於北大附中登月艙的孵化器項目成長為一所擁有近 120 名學生、58 名老師的實驗性創新高中。


 

在親身拜訪前,你能夠看到在探月充滿未來感的官方網站上,其獨特的課程體系、評價方式、教育模式與多元化的師資背景,也能夠在各種媒體報導上讀到探月的創業傳奇故事。

 

「To cultivate Fulfilled Individuals, and Active,Compassionate Citizens.(內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的公民。)」—— 在這句校訓般的教育理念背後,是其複雜的選課制度與評價體系:


在學科學習、跨學科項目和榮譽課程三個大類下,學習者按照不同年級修習「自我認知」、「哲學思想」等榮譽課程;


四十多門學科課程分屬八個學部,涵蓋文史哲數理化至工程計算機,內容與大學課程相似;


跨學科項目則獨立於學科課程之外,學生可按個人興趣選擇,不限年級。

 


「一名高中生創辦了一所高中」——這樣的標題當然挑逗媒體與普羅大眾的神經,也符合傳統神話性的英雄敘事,但現在的探月學院,顯然無法僅被那段傳奇創業故事所描述。

 

組成探月的,是每一位具體的老師,每一位具體的同學,與在這棟兩層樓、近 10000 平方米的教學樓裡日常教學的每一天。


 

如果提到前 18 年教育對我人生的影響,那乾涸、愚昧、日復一日的高中三年,連同類似的初中三年,把我成功以一位小鎮做題家的身份送入了中國在排名上最好的大學與最好的專業。

 

很多年以後,我才意識到,高考成功載我離開小鎮的那艘船,將我引到了一個充滿理想與泡沫的世界:那裡,成功如摩天大樓上的月亮般觸手可及,但快樂卻總要千錘百鍊才能獲取零星;沒有人不在焦慮,也沒有人認為不應該焦慮。

 

那年十八歲的我,幾乎無意識地抓住了這張船票,結果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當一個水手,不停溺水掙扎,終於爬上岸來。

 

但我看到,探月的孩子們,在這座月之海中,自己掌舵,搖搖晃晃著去往不同地方。其中會有迷失,會有風浪,也需要拋錨休憩,或老水手幫忙調整風帆。

 

他們所選擇的,只是擁抱這片海洋。

 


 

探月的第一名畢業生 Sandy 申請到美國一所文理學院,但因為疫情延遲入學,正在探月做實習生。

 

我問她,都是些什麼樣的學生會來探月?

 

她說:「千姿百態。」

 

看到 Z 世代們塗口紅、梳髒辮、染粉色頭髮,已經不算稀奇。但除了這些,探月的學生氣質顯然與傳統高中不同——甚至不同於中國大學。

 

迎面走過來,每一張陌生面孔都會笑著跟你打招呼,可能是老師也可能是學生,在樓梯間、食堂、洗手間隨時就能開啟一場無主題發散型對話;


你能看到玩手機遊戲與拿著電腦寫論文的學習者並肩坐在一起,專心致志互不侵擾;偶然走進一間自習室,兩位學習者激烈爭辯著「什麼是獨立思考」的問題,氣氛劍拔弩張。

 

這裡有咖啡創業者,有寫歌玩樂隊的吉他手,有辦展覽的藝術家,有整天拿著書沉思的學習者,也有咋咋呼呼到處聊天的演講者。



在這裡,你看不到佝僂著背、面無表情、埋頭做題的學習者。上課氣氛很活躍,不乏搶著發言的學生,看到我這樣一位陌生的闖入者,也會主動過來跟我搭話。

 

每一個人都是靜止、流動、在成長的。我注意到貝拉,是因為她愛笑,總是甜甜地跟我打招呼「姐姐好」,眼眸烏黑髮亮。

 

她小學三年級以後就沒有上過公立學校,先是去了一所云南的新式學堂。後來她轉學到另一所國學學校,今年秋天入學探月上九年級。媽媽原來還想讓她上國學學校,但在幾位媽媽好友的推薦下,送貝拉來到探月。

 

剛來探月時,她也沒交到朋友,覺得孤獨,覺得個人教練 Chuck 嚴厲,只關心學習。但一次早上開會時她胃疼,Chuck 給她定了兩份大粥送到宿舍;自己不開心的時候,總有不認識的老師主動找過來陪她聊天。

 

「很奇怪,他們在我腦子裡安了一個攝像頭一樣,我都不知道老師們怎麼知道我開不開心的。」

 

我問起貝拉未來想做什麼。

 

她說自己從小跳民族舞,學古箏,去年又學了鋼琴,但也沒確定一定要學什麼。她一邊說一邊笑著,嘎吱嘎吱吃著薯片,我也忍不住笑起來。

 

除了貝拉,探月不乏曾有過特殊教育經歷的孩子。他們有的在家長先進的教育理念下早早接受到國際教育;有的在公立學校體系中受過創傷;有的則不適應講究「全面發展」的普惠教育,在某狹窄領域顯示出偏好或天賦。

 

探月沒有馴獸師。在探月,每一個老師都在努力實踐著孔子與杜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它用不斷迭代的課程體系、不斷成長的教師團隊與自我完善的管理制度,小心翼翼努力維護著每個學習者的天性。

 

也只有這樣,千姿百態的學生能在這裡儘量發揮潛能。每一個學生不是機器,不是工具,而是具體而微的、鮮活的人。


 

而學習者們在這裡做自己舞臺上的演員,自編自導自演,彼此扶持。



 

教學時間在探月閒逛,除了千姿百態的學生外,我看到千姿百態的課堂:東方哲學課上,學習者們圍坐在茶館木桌旁邊聽施行老師講分封制;


應用哲學課上,學習者們圍成一圈進行圓桌會議;


藝術課的學習者們正站在椅子上,給教室外的白牆畫壁畫。

 

  

我跑去聽最可能無聊的數學課。課前,我問身邊坐著的學習者,這節課學什麼?

 

她沒回答,壞笑著說,數學老師 Yif 是明星老師,可以跟著他打太極。我笑著打趣,探月不是每個老師都是明星老師嗎?

 

Yif 播放了三個視頻,讓同學們分別繪製函數圖像:第一個視頻裡,一個人爬上滑梯並滑下來;第二個視頻展示的是用燒杯注水的過程;第三個視頻裡展示的是一盒雞蛋一個個被人取走。

 

同學們需要用函數圖像分別展示人重心位置的變化、燒杯水位、雞蛋數量。大家畫的圖像五花八門,老師展示在電視屏幕上一一邀請同學起來分析,哪裡畫得對,哪裡不對。

 

一節課過去,黑板上沒有出現一次「x」。

 

對奕文來說,探月的數學課有點「玄學」——因為來探月之前,她已經學過高一的函數,但在這裡,老師從不講公式推導,而是把函數用到現實生活裡面

 

奕文初三時從公立體制出來,轉到一所海南的國際高中。那所學校不過一百多名學生,覆蓋幼兒園到高中,奕文所在的十年級只有 7 名學生。她沒有社交圈,每周被 18 門課排滿,卻感覺每門課都淺嘗輒止。第一年申請探月時,她因為英語不好沒被錄取,去美國交換一年後來到探月。

 

在探月,她只有 6 門課,但卻面臨著更多挑戰:老師上課會組織各種討論,讓學習者們帶著問題自學,而不是單方面傳授知識點,這給適應傳統教學模式的奕文帶來巨大衝擊。

 

但她已在慢慢適應新的學習方法。說起探月「行走的圖書館」張陽老師,奕文一臉崇拜。張陽老師的政治學入門課並不直接講政府職能、權力分布,而是就一個具體事件與相關時評,分析作者不同視角,尋找矛盾點,「雖然我不能系統地說出自己學了什麼,但張陽老師一直在培訓我們思維模式」



在 6 門課中,奕文最喜歡的課是自我認知課。她同我講起課堂上學到的僵固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眼神發光,「通過這門課我真的可以發現我是誰,自己面對事情到底是怎麼想的」

 

那知道了這些思維模型後,對你有什麼幫助呢?我問。

 

她談起自己最近參加 UICDC 舉辦的五項全能考試,因為團隊合作不順利與拖延導致整個備考過程兵荒馬亂,自己狀態也非常焦慮,但她用思維模型意識到自己的僵固型思維後,會不斷地找室友或老師聊天,嘗試找出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陷入焦慮。

 

「我的成長型思維還是不太夠。」奕文笑著說,「探月有很多非常有熱情的人,我要多多向他們學習。」

 



什麼樣的孩子能夠來到探月?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或者說,其答案被正在成長的每一個學習者所定義。

 

在經過學習者與老師、家長多次迭代的探月入學申請表中,申請者需要填寫這樣的問題:


假如十年後有一個令你為自己感到自豪的場景,那會是什麼呢?

從小到大,你還記得有件什麼事情讓你特別有成就感嗎?

請分享一個你和其他人共同完成的項目或一起做的某件事。

請給我們分享一個你做志願者或者幫助他人的故事。

 

這樣的問題在大學、求職的各種面試中很常見,但申請表末尾的那個關於「我是誰」的問題,即使在成年人的世界,也少有人思考。


過去二十年,主流的大多數人按照社會既定人生路線,被裹挾著向前,直到被「三十而已」「中年危機」「996」的困境所擠壓,關於「我是誰」的核心問題不過又被商業包裝成一個個聳動的新聞標題或賺錢遊戲。

 

在探月,學習者們從入學前就必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在必修課程自我認知課上,在應用哲學課的辯論裡,在與個人教練與升學指導的談心中,在團隊合作時每一次衝突升起與解決時,學習者們不斷地面對這個問題:

 

「我是誰?」

 

自我認知課是探月榮譽課程之一,老師 Chuck 有過七年 NGO 工作經驗與環遊世界的經歷,上課像講脫口秀,一邊說段子一邊給學生講思維模型,但在批改作業上則尤為嚴格。



自我認知課的第一個大作業是一篇「我是誰」的文章。對梳著髒辮的十年級學生浩宇來說,在自我認知課程所傳授的理論知識之外,這些問題給了他一個思考的語境,強迫自己主動回溯過去的經歷,反思自我認知。

 

我一直叫浩宇「髒辮男孩」,他初二暑假就想做的髒辮髮型,終於今年入學探月得以實現。在探月,他不僅可以剪自己心儀的髮型,還能夠自由選課。

 

但浩宇並不適應探月的生活。為了完成自我認知課的作業,他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一件件捋過,再進行對比,才發現在以前的學校,他通過反抗老師來獲得學習的力量——老師要求在教室晚自習,他便主動申請自己另外找地方上晚自習;學校強制要求上中方課程,他便在外方課程上下足功夫,並取得優異成績。

 

在青少年脫離兒童的稚氣,逐漸發展出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時,通常會出現一種叛逆心理——渴望擺脫成人的監管,做出與對方要求相反的行為來維護自尊與證明對自己的掌控感。如果老師與家長對學生強加監管,很可能進一步激化學生的對抗心理。

 

但探月裡不存在任何對抗。老師不會強制學生完成作業或在某個特定教室自習,甚至沒有人會過度幹預談戀愛,當然也包括髮型。浩宇做了夢寐以求的髮型以後才發現,這個髮型讓頭皮發癢,對發質也造成了很大損害,根本沒有他想得那麼酷。

 

浩宇笑著坦言:「我要慢慢去改變這種反抗性的行為模式,學著去自律,正向鼓勵自己做事。」

 

也有同學表示自我認知課沒用。作業太多,老師批改太苛刻是他們不喜歡一門課的理由,也有人說「上吐了」——因為「我抗拒挖掘自我」或「我沒有自我可挖掘」。

 

在探月的「哲學家」Stan 看來,這些同學只看到了上課有趣,或者只是希望通過自我認可獲得意義感,並未理解 Chuck 課程內容真正想傳達的意圖,「如果不思考就沒有收穫」

 

Stan 在自我認知課上幾乎得到滿分,但剛開始,他也覺得這門課就是扯淡。在第一份大作業「我是誰」的個人報告上,他寫「我的本質就是虛無,一切都是虛無」,只拿到一半分數。他當時覺得太離譜,寫了一首罵朝克的歌,直接發到老師郵箱。

 

探月所有課程的作業可以在最後期限前無限次修改重新提交。發完郵件的那天晚上凌晨兩點到五點,Stan 重新修改了第一次作業,分析這首歌為什麼這麼罵、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化表達,並向老師道歉。


修改完後,他的第二版作業得到滿分。第二次 milestone(大作業)是自我認知報告,Stan 寫了一萬四千字,Chuck 在課堂上玩笑說「都不敢打開了」。

 

有學生告訴我,在探月很痛苦的是,人會被逼著一直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問自己想要什麼,無數大學生、青年人、中年人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甚至很多人到了五六十也並不能「知天命」。探月不過是讓每個人提前面對了這個人生必須思考的痛苦問題。

 

成長固然痛苦。

 

 



我在探月的第二個周二,一篇批判探月的新媒體文章在探月群中炸開。

 

文章由一名剛剛參觀過探月家長撰寫,批判探月的教學理念與核心價值觀為「大而空」,也認為探月項目組、教練制、工作室、入學申請表只是「表面文章」。

 

即使從一個外部視角來閱讀這篇文章,也容易能感受到作者的偏狹。網上也不乏有對探月的批評,對其教學體系、師資背景、管理方式的質疑。

 

蒸汽機、飛機、進化論、現代學校,任何新生事物在歷史中誕生時,總是受到猛烈攻擊。創新,帶著某種超越性,必然會對傳統帶來顛覆與衝擊。


探月就是這樣一件新生事物。

 

UI 設計充滿未來感的探月官網上,我們能看到探月的培養目標「培養內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的公民」,能看到多元化的教師背景;能看到複雜的課程體系,也能看到對標 MTC 測評體系的能力雷達圖。

 

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讀懂 MTC 新成績單體系的雷達圖,理解教學理念與課程體系都是不易的。

 

王熙喬說,探月要找的,是一直在尋找探月的人。這位作者明顯不是。

 

那篇批判文章末尾,作者在留言區放出了大量探月學生與老師對學校本身的支持聲音,評論區的溫暖友善氣氛與文章本身形成鮮明對比。

 

面對外部攻訐或質疑,探月內部往往顯示出團結一致的社區力量感。


 

幾個月前,一名探月學生在一款匿名聊天軟體上受到網絡暴力,當時大量探月學生在網上給 ta 留言支持安慰,校方也在校會上公開處理了這件事。

 

像這樣的網絡暴力,甚至是在全國中學都極為普遍的校園暴力,在傳統學校裡都很難激起任何漣漪。校方通常會為了穩妥、安全而試圖鎮壓一切應該被討論的問題。這在中國社區、公司,幾乎絕大多數組織是普遍現象。

 

「沉默的大多數」往往抱著僥倖心態,祈禱壞事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孩子們從小被流水化教育加工,通常也只是為了更加「正常」。

 

而在探月,大家都關心公共事務,關心身邊的每一個朋友,更關心「遠方的哭聲」。每一個探月學生都在為營造一個溫暖的社區出一份力,沒有人置身事外。




 

對於那篇批評探月的新媒體文章,也有人提出認可。「我挺高興能有這樣的聲音的,否則你能獲得的公開信息都是正面的。」今年剛入學的十年級學生小斯這樣說。

 

小斯上過其他創新學校和教會學校,從小練現代舞,讀道家,也讀尼採、榮格。她期望未來能夠去小型文理學院,自由、心無旁騖地念書,不受任何人管束。

 

探月課程體系中仍然存在考核制度,每一次大型考核以論文、項目、展示、演講、考試等多元化形式進行,老師會通過稱為「rubric」的標準進行評分。小斯所在的共建會為新校區設計的晚自習制度,不過最終並沒有被校方採用。

 

大型組織的正常運行必須有規章,而這與探月所強調的扁平化與平等理念常常產生巨大的張力。但大部分時候,學生有權對老師提出反對意見,而老師也擁抱探討。


編程課的西西老師坦言,在探月,老師無法強迫學生做事情,凡事都得商量、共建,「所以規矩的制定就特別困難」。

 

在探月,團隊合作強調「青色組織」的概念——在前麥肯錫資深顧問、比利時獨立研究者弗雷德裡克·萊盧在其著作《重塑組織》裡描繪的這種進化型組織裡,不存在權力關係,每個人都是管理者也是參與者,以強大的自驅力完成共創使命。

 

因此,學生可以隨時向老師、學校提出反對意見;老師也可以隨時「革命」,只要有時間,有足夠的說服力,就能夠在學校裡發起一個新項目——比如經濟學老師唐羿發起並擔任教練的創業孵化器。

 

Chuck 是探月第 20 號員工。更喜歡與學生互動的他,這個學期也開始負責教師發展。探月的師資團隊已經擴大到超過 58 人,教師發展部門需要不斷吸納老師的問題與需求,設計與執行相應的培訓。


 

探月一定面對著各種問題,就像從登月艙時期就在探月的創始屆學生高若愚所說,「人變得越來越多了,問題就越來越多了」。家長期待、升學壓力等問題,都為這所還在摸爬滾打的創新高中帶來壓力。

 

Chuck 認為,目前探月最大的挑戰是組織架構。「你在家請 3 個人吃飯和請 20 個人吃飯肯定不一樣,灶臺都不夠。當一個問題反覆出現,這肯定不是這個系統裡某一個因素的原因,而是這個系統本身的因素,這個系統本身一定要去升級,裡邊的人要升級,文化要升級,人的技能也要升級。」

 

但 Chuck 很確定,他們一直在朝探月的理想努力。


創始屆學生 Susan 兩年前在中考後放棄了公立名校來到探月,就是覺得能選擇「不靠譜的」探月的,一定是一群好玩的、不一樣的人。

 

 

她做校外與其他學校的高中生做項目時,發現北京高中生存在一種普遍不自信與焦慮,會不停詢問其他人的標準化考試成績,覺得別人永遠比自己強,「自己託福 110 多分了,別人小學六年級就 110 多分了,就好像覺得自己馬上要被卷下去了」,於是投入到激烈的課外培訓軍備競賽中。

 

即使編程、藝術、科研等與國際教育接軌的教育內容轉變為中國教育產業的新創業形態,所謂的新評價體系也不過是教育達爾文主義的一種升級

 

我覺得高中生不應該是這樣的,Susan 說。

 

我問,你認為高中生應該是怎麼樣的?

 

她說,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在探月駐紮的兩周裡,我曾問過十幾個學生:你認為「內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的公民」是什麼?你覺得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了嗎?

 

大家對前一個問題的回答不盡相同,但對後者卻很一致:還沒有。

 

Stan 說:「積極行動就是敢於衝到迷霧中,不管前方可能是沼澤或淨土、地獄或天堂,但是你敢於這麼去做。」

 

沒有人太在意那個終點。每個探月人都知道,他們正在努力的路上。

 


「完」




2 月 6 號,我們將在線上舉行春季入學的最後一次面試


希望春天來到探月的學習者和家庭們,請抓緊時間啦!


如果你希望趕上這一次面試,那麼你需要在本周三,2 月 3 號前提交申請


與以往年份相比,我們更加盼望春天的來臨。期待在春天的探月學院,見到你。讓我們一起成為:


內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的公民


詳情請點擊以下圖片跳轉: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的船,將駛向何方?
    初舞臺時,姐姐們緊張、忐忑地登上那艘裝飾華麗的大船,接受並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的評判,對大船會駛向何方,都是一臉懵。破浪之旅才剛剛開始,就引來了爭議。明明宣稱要打造不一樣的女團,打破社會對30+女性的偏見。評委杜華卻在用時下流水線式傳統偶像女團「青春靚麗、整齊劃一」的那套標準給姐姐們打分。「唱得太好、太突出「成了給叮噹低分的奇葩理由。
  • 小家電行業景氣度飆升,小熊電器「萌家電」這艘方舟將駛向何方?
    這些年,單身經濟、銀髮經濟、白領經濟、媽媽群體和學生黨人口數量日漸龐大,他們對於產品的要求就是實力與顏值兼備,簡便又實用,而許多小家電產品剛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尤其是一些「萌家電」,更是讓許多人心甘情願拿出他們錢包買單,在他們的帶動下,小家電行業發展穩中有升。小熊系的產品正好滿足「好用不貴」的條件,憑藉著有鮮明品牌氣質的創意小家電產品,早期就已在目標用戶群中形成了品牌認知。
  • 2020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正式發布
    )工程攜手全球知名餐飲品牌麥當勞,聯合發布「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點亮童真夢想,飛得更遠更高探月,是人類浪漫的夢想。2004年,中國探月(CLEP)工程項目正式開啟,從「嫦娥一號」第一次月球探測到「嫦娥五號」即將升空,中國人對月球的探索從未止步,從繞月、落月到採樣返回,中國探月事業穩步向前。月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遠方。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文昌:中國探月新母港
    崔藝晗剛開始還有些手足無措,後來也就放平了心態:「我想,他們看到的是中國美麗的探月夢想吧。」中國探月計劃的起點,始於素有「月城」之稱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時光回溯,2007年10月24日,中國探月工程首顆衛星——嫦娥一號啟程奔向38萬公裡外的月球。從此,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陸續從那裡啟程。奔月、繞月、落月,將望月千年的古老民族與月亮的距離越拉越近。
  • 回顧嫦娥五號探月全程,5項首次全球矚目,中國以外沒國家做得到
    11月21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12月1日,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12月2日,探測器順利在月球表面,執行自動採樣任務;12月3日,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12月6日,首次進行月球軌道無人對接,之後嫦娥五號經過了環月等待以及月地轉移軌道修正等多個階段
  • 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兩會訪談)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作者 郭超凱 中國將在2020年實施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也讓外界對未來中國探月計劃倍加期待。
  • 細說人類61年艱辛探月史之一,第一架探月器竟被太陽引力拐跑了
    人類自古就對美麗的月亮有無限嚮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艱辛的漫長探月徵程。為了心目中的夢想進行了無數次測算,向38萬千米外的太空鄰居發送了一個個探測器,只為有一天她的資源能為我所用。
  • 探月精神激蕩奮鬥豪情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勉勵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 微視頻丨探月之夢
    習近平在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中的這句話,豪情滿懷,催人奮進!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載「土」歸來,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末日孤艦」駛向何方:美飛彈驅逐艦南海攪局
    「末日孤艦」駛向何方 ——美海軍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面面觀 一場全球性的「超級瘟疫」襲來,抹去地球上絕大多數人口後,充當人類救世主的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十三大步驟
    嫦娥五號探月取樣成功歸來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次重大飛躍,其創造了五項中國之首,本文對嫦娥五號「籌備、發射、探月、第二次軌道修正、第一次近月制動、第二次近月制動、組合體分離、著陸月面、月面採樣、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與月地轉移、軌道器和返回器分離、著陸地球」整個過程的十三個步驟進行了詳細介紹。
  • 探月工程16年,嫦娥終於滿載而歸,月壤的意義是什麼?
    1992年開始,便陸續有人建議開展我們的探月計劃,但是因各種原因沒有得到同意和運行至今。1994年,歐陽自如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探月科研報告,並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直到2004年,嫦娥工程才被正式的批准運行,此時探月夢想正式實施。
  • 讓孩子做探月工程的參與者
    【摘要】7月2日,麥當勞攜手中國探月舉辦了戰略雲發布儀式,公布了雙方的戰略合作計劃,打造2020年度的「點亮夢想」活動。  【正文】  7月2日,麥當勞攜手中國探月舉辦了戰略雲發布儀式,公布了雙方的戰略合作計劃。
  • 探月精神激蕩奮鬥豪情(人民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勉勵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 青年幹部要學習探月精神輝煌徵程不忘篳路藍縷
    原標題:青年幹部要學習探月精神輝煌徵程不忘篳路藍縷人民日報消息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中的繞落回中的重要一步,嫦娥五號將攜帶兩公斤的月球土壤返回地球,這將是我國探月工程邁出的重大一步;對我國科研工作者研究分析月球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 科技日曆| 歐航局發射SMART-1探月衛星,人類進入21世紀第一次探月...
    科技日曆| 歐航局發射SMART-1探月衛星,人類進入21世紀第一次探月活動  Evelyn Zhang • 2019-09-27 10:50:57 來源:前瞻網 E2558G0
  • 日夜奮戰,成就探月之旅(深度觀察)
    他們中有白髮蒼蒼的院士專家,有與嫦娥五號共成長的新一代科技領軍人物,也有初出茅廬的「95後」……崗位不同,年齡不同,相同的是都屬於「追月亮的人」。他們日夜奮戰,成就了中國的探月之旅。第1天 發射「就像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臨行前父母肯定是最緊張的」「5、4、3、2、1,點火!」
  • 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
    當日, 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來到嫦娥五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體單位國家天文臺,宣介《月球樣品管理辦法》,頒發嫦娥五號國際合作夥伴紀念牌,參觀月球樣品存儲和處理設施設備。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影報導1月18日,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方向嫦娥五號國際合作夥伴頒發紀念牌。
  • 楊清檸歌曲四年半好聽嗎 楊清檸四年半完整版歌詞介紹
    楊清檸歌曲四年半好聽嗎 楊清檸四年半完整版歌詞介紹  四年半Four And Ahalf Years  《四年半》歌詞:  混音:Ethan  母帶:Ethan  配唱製作人:Kent王健  製作人:殤小謹  和聲:皎月  錄音室:1803 Studio
  • 人民日報人民創意聯合北京越野首發中國探月工程IP形象
    11月23日,中國探月工程與北京越野共同全球首發探月IP形象,以「太空兔」為創意,與此次奔月的嫦娥五號組成了「嫦娥+玉兔」的「神話CP」。北京越野與中國探月工程推出聯名版周邊產品,雙方元素完美融合,宣布未來將啟動探月IP形象全球徵名,一起面向全社會科普中國探月工程,讓雙「YUE」聯盟成為吸引更多參與者的「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