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人類61年艱辛探月史之一,第一架探月器竟被太陽引力拐跑了

2020-12-25 弄潮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人類自古就對美麗的月亮有無限嚮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艱辛的漫長探月徵程。為了心目中的夢想進行了無數次測算,向38萬千米外的太空鄰居發送了一個個探測器,只為有一天她的資源能為我所用。

伽利略繪製的月相圖

1609年11月30日~12月18日,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用他改造的20倍望遠鏡對月球進行了持續觀察,繪製了8張以上的月相變化圖。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最詳細的月球觀測,首次指出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跟地球一樣有山脈、峽谷、平原,開啟了人類探月史的帷幕。

人類探月史,第一個被太陽引力搶走

18世紀60年代,全球爆發了工業革命,快速推動了人類的科技發展。

20世紀60年代,月球成了美國與蘇聯太空競賽的重心。他們探月卻是國力較量的副作用。

1959年1月2日,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月球一號」(又名「夢想」)。4日,它在距離月球5995千米的上空飛過,此後被太陽引力捕獲,成為第一個繞太陽飛行的人造軌道器。「月球一號」攜帶的磁強計、微流星體及離子腔等設備,首次發現月球幾乎沒有磁場,另外探測到了宇宙射線強度與太陽風。

月球一號

蘇聯乘勝追擊,在1959年9月12日再次發射了「月球二號」,14日在月球上成功硬著陸。除了攜帶了月球一號的儀器,還裝備了一個電視攝像頭、一個導航、反射器等,傳回了86張月球全景照片,檢測了月球磁場、太陽射線、月表物質等數據信息。這是人類探月史上第一個成功月面著陸的探測器。

月球二號

美國還沒回過神來,蘇聯又在10月4日發射了「月球三號」,3天後就飛到月背軌道上,發送了第一張月背照片,讓人類更完整地認識了月球。

蘇聯首次探月的成功讓全世界為之歡呼,卻讓對手美國深感臉上無光,認為世界第一大國的冠冕被人搶了,於是決定奪回來。

1964年7月28日,美國發射了「徘徊者七號」,31日到達月球,在撞擊月球前17分鐘開始拍攝,攜帶的6架攝影機、3架廣角全景與3架窄視野攝像機拍下了4308張照片並傳回。這是探月史上第一臺完美的探測器,為以後的阿波羅登月提供了重要數據。

徘徊者七號

1965年2月17日,美國的「徘徊者8號」發射升空,20日在寧靜海硬著陸。在撞擊前拍下了7317張月球的優質照片,為阿波羅登月提供了幫助。

1966年1月31日,不甘示弱的蘇聯發射了「月球9號」,2月3日在風暴洋成功軟著陸,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架成功月面軟著陸的探月器,告訴人類月球是一顆堅硬的行星,完全可以進行載人登月而不會陷阱月壤。它由登月艙、儀器艙、發動機等組成,攜帶了電視攝像機、熱控制儀、通訊系統等設備,拍下了幾張月球黑白照片。

月球九號

1966年5月30日,美國的「探測者一號」從甘迺迪發射場升空,6月1日在月面成功軟著陸。這是美國第一個在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它拍下並傳回了11150張高質量月球照片,觀測了老人星與天狼星的位置,經歷了白天的高溫與黑夜的低溫,進行了一些科學實驗……

探測者一號

此後,美國與蘇聯在月球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激烈的太空競賽,發射了一個個探月器,而蘇聯由於耗費太多人力物力在太空探索而成了日後解體的原因之一,成全了美國世界第一航天大國的威名,領先世界最低幾十年!

人類探月史是一段辛酸史,其中有太多坎坷和磨難,經歷了一次次失敗,而科研人員迎難而上,克服了重重難關,終將會徵服月球,實現奔月之夢,建立「廣寒宮」!

相關焦點

  • 西媒:地球引力竟捕獲54年前探月火箭助推器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1月16日發表題為《地球利用自身引力捕獲上世紀60年代向月球發射的助推火箭》的報導稱,地球已經捕獲了一個微小的「天體」,並可能將其作為臨時衛星保留幾個月,直到它再次逃向太陽軌道。
  • 科技日曆| 歐航局發射SMART-1探月衛星,人類進入21世紀第一次探月...
    科技日曆| 歐航局發射SMART-1探月衛星,人類進入21世紀第一次探月活動  Evelyn Zhang • 2019-09-27 10:50:57 來源:前瞻網 E2558G0
  • 探月工程16年,嫦娥終於滿載而歸,月壤的意義是什麼?
    但是實質上裡面沒多少東西,一共才一克,這無疑是通過一種炫耀的方式來達成的羞辱,不過畢竟是屬於我們第一塊月壤,當時也只能含笑接下。這一克月壤,被分成了兩部分,一半用於展出,一半用於科學研究。在以後的幾年裡,我國科學家從這0.5克月壤中獲得了40篇的相關文章,並且還確定了這塊石頭的採集點以及採集地是否有陽光輻射等。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十三大步驟
    7aOednc嫦娥五號探月採樣返航十三步01 籌備階段2004年,國務院批准探月工程立項,又名「嫦娥工程」,包括繞、落、回三期。顧名思義,第一期太空飛行器的任務是繞月探測,第二期要實現在月面上著陸與巡視,第三期則肩負採樣返回的任務。
  • 微視頻丨探月之夢
    「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習近平在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中的這句話,豪情滿懷,催人奮進!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
  • 探月精神激蕩奮鬥豪情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域,人們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懷著火熱心情迎回了一位「太空返客」——嫦娥五號返回器。  這是一趟不負眾望的科學探索,也是一次貢獻卓著的無畏探險。
  • 2020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正式發布
    點亮童真夢想,飛得更遠更高探月,是人類浪漫的夢想。2004年,中國探月(CLEP)工程項目正式開啟,從「嫦娥一號」第一次月球探測到「嫦娥五號」即將升空,中國人對月球的探索從未止步,從繞月、落月到採樣返回,中國探月事業穩步向前。月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遠方。
  • 一文看懂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
    ,來源:人民網微博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四大部分組成,重達8.2噸,可以說是我國探月史上最複雜、重量最大的探測器。這不僅是我國航天史上的裡程碑,也為科學界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為我們研究月球演化和行星起源提供了關鍵和寶貴的資料,也為探月工程的第二、三階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之所以這麼努力要去月球,是因為邁向星辰大海的第一站,就是月球。從古至今人類都幻想著如何飛向月亮。
  • 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兩會訪談)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作者 郭超凱 中國將在2020年實施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也讓外界對未來中國探月計劃倍加期待。
  • 探月精神激蕩奮鬥豪情(人民論壇)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域,人們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懷著火熱心情迎回了一位「太空返客」——嫦娥五號返回器。這是一趟不負眾望的科學探索,也是一次貢獻卓著的無畏探險。
  • 西安分院全程呵護「五妹」探月之旅
    12月17日,在完成繞月飛行、月面著陸、月面採樣、動力上升、交會對接等一系列精彩的動作之後,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家族的「五妹」——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返回。西安分院研製的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測控天線、數傳子系統為探測器實現「繞、落、回」全程護航。
  • 日夜奮戰,成就探月之旅(深度觀察)
    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內蒙古四子王旗,經歷了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著陸。這是人類時隔40多年後再次完成從月球採樣返回的壯舉,創造了5項「中國首次」。習近平總書記致電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文昌:中國探月新母港
    薛貴緒至今仍記得,2009年,一群遠方的客人悄無聲息地來到這裡。他們跋涉於椰林與荒地之間,挖開了發射場建設的第一鍬土。後來,這裡發生的事情快得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一座座試驗廠房,仿佛一夜之間拔地而起;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前赴後繼地來到這裡,為文昌這座千年古城注入青春的氣息……「80後」控制系統指揮員於鵬一畢業便選擇了文昌。
  • 探月四年,他們駛向何方?
    2017 年,時任好未來集團戰略顧問張璐鷗問當時從北大附中畢業的王熙喬:「你這 18 年的人生裡,哪一段經歷最有價值?」 他回答:「在附中的這段教育經歷。」 顯然,王熙喬創立探月學院並不只是因為張璐鷗當時對他的一句反問。但是,從 2017 年至今,探月學院已經野蠻生長三年多,從依附於北大附中登月艙的孵化器項目成長為一所擁有近 120 名學生、58 名老師的實驗性創新高中。
  • 人類探月的5位明日之星
    為紀念阿波羅登月50周年,《自然》關注了五位探月工程的風雲人物。當NASA太空人在1969年至1972年漫步月球時,這些研究人員根本還沒出生,但阿波羅計劃的影響力之大,幾十年後仍能引起共鳴。當時,韓國的月球科學家非常稀缺,Sim等人被召集為探月計劃構思獨特的科研任務。    如今,她所在的團隊正在開發一種利用偏振光研究月球的照相機。偏振研究可以揭示月球表面的許多細節,如塵埃粒子的大小可以反映月球表面的風化程度。作為首爾慶熙大學的行星科學家,Sim認為這臺照相機將是有史以來向月球發送的解析度最高的偏振測量設備,並將幫助科學家規劃今後的月面登陸任務。
  • 人類探月史之三,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共挖回了382kg樣本
    上文說到第一次進行月球無人採樣的是蘇聯1970年發射的「月球16號」,它在全自動操作下帶回了101克月壤。同年,蘇聯再次發射了「月球17號」,首次使用了月球車,在月面進行了長達322天的漫遊活動,震驚了世界,在美蘇爭霸上挽回些了顏面。
  •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供圖  「攬月追星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  「嫦娥奔月」的神話,是中國人在孩童時期便埋在心底的印記,如今這一神話已經成為科學探索的事實。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相伴了十年之久。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 成功了,自然是一大亮點;不成功,人類第一次也可以原諒。先不要講什麼科學意義、技術帶動,單從邏輯學上看,落到月球背面的科學意義就是一句話:背面沒去過! 果然有時候好奇心才是人類的驅動力嘛。
  • 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 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未來月球探測還有哪些看點?17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多位負責人一一解答。經過16載不懈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
  • 紀錄片《飛吧 嫦娥》:第一時間解密探月工程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將月壤帶回地球,圓滿完成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任務的最後一步。伴隨這一歷史性時刻共同到來的,還有新鮮出爐的關於嫦娥五號的科技解讀。「嫦娥五號」怎麼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