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

2021-01-19 新華社客戶端

1月18日,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參觀了解嫦娥五號任務太空飛行器模型和實物。

當日, 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來到嫦娥五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體單位國家天文臺,宣介《月球樣品管理辦法》,頒發嫦娥五號國際合作夥伴紀念牌,參觀月球樣品存儲和處理設施設備。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影報導

1月18日,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方向嫦娥五號國際合作夥伴頒發紀念牌。

1月18日,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觀看嫦娥五號任務視頻。

1月18日,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觀看嫦娥五號任務視頻。

1月18日,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一名與會者在拍攝嫦娥五號任務著陸上升組合體等太空飛行器模型和返回器實物。

1月18日,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代表包若柏(中)在接受媒體採訪。

1月18日,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參觀了解嫦娥五號任務太空飛行器模型和實物。

1月18日,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聽取專家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太空飛行器模型和實物。

這是1月18日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拍攝的「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現場。

1月18日,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參觀嫦娥五號任務太空飛行器模型和實物。

編輯:韓芳 劉蓮芬 柴婷 謝秀棟

相關焦點

  • 「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舉行,外方合作機構獲頒紀念牌
    「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舉行,外方合作機構獲頒紀念牌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謝瑞強 2021-01-18 11:51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民日報人民創意聯合北京越野首發中國探月工程IP形象
    11月23日,中國探月工程與北京越野共同全球首發探月IP形象,以「太空兔」為創意,與此次奔月的嫦娥五號組成了「嫦娥+玉兔」的「神話CP」。北京越野與中國探月工程推出聯名版周邊產品,雙方元素完美融合,宣布未來將啟動探月IP形象全球徵名,一起面向全社會科普中國探月工程,讓雙「YUE」聯盟成為吸引更多參與者的「大聯盟」。
  •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相伴了十年之久。  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說,「從2011年1月立項,到現在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按照我們的計劃12月返回,整整十年,不容易。」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一起來深入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幕後故事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一起來深入了解中國探月工程的幕後故事 video 中國探月工程青少年科普節目
  • 2020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正式發布
    )工程攜手全球知名餐飲品牌麥當勞,聯合發布「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該系列特別邀請中國獨立設計師CHEN PENG設計,於今日在麥當勞官方微信小程序「i麥當勞」正式發售。點亮童真夢想,飛得更遠更高探月,是人類浪漫的夢想。2004年,中國探月(CLEP)工程項目正式開啟,從「嫦娥一號」第一次月球探測到「嫦娥五號」即將升空,中國人對月球的探索從未止步,從繞月、落月到採樣返回,中國探月事業穩步向前。
  • 四季沐歌「探月大使」全網徵集中,邀你與嫦娥來一次「親密」約會
    四季沐歌「探月大使」全網徵集中,邀你與嫦娥來一次「親密」約會 2020年11月20日 11:44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作,「嫦娥五號」不僅成為中國航天近期繼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之後的又一新聞聚焦點,更引發了天文愛好者們的熱切關注。
  • 「繞、落、回」之後探月工程怎麼走?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回應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柳青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探月工程
  • 讓孩子做探月工程的參與者
    孩子們可以前往麥當勞門店參與活動,成為中國探月工程的參與者:所有提交的畫作電子版通過審核都將登陸月球,主辦方還將挑選20名孩子親臨文昌見證嫦娥五號發射。  隨著響亮的倒計時聲,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先生和麥當勞中國首席市場官須聰女士,共同模擬發射倒計時,啟動了2020年度「點亮夢想」計劃。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11月24日4時30分,當天眼妹還在睡夢中時,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17日(星期四)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謝劍鋒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
  • 中國探月工程再獲突破,美國開始緊張起來,阿波羅計劃被傳造假
    這是我在探月工程上的一個重大挑戰,此次嫦娥五號的主要任務是,成功在月球上著陸並帶回2千克月球上的土壤,而此次嫦娥五號的問世,也使得我國成功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成功實現無人入月球採樣的國家。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文昌:中國探月新母港
    文昌航天發射場,這個位於海南島東北一隅、中國最年輕的航天發射場,此刻再一次令世界矚目——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攜帶嫦娥五號探測器在這裡成功發射。這意味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第三步「回」正式拉開序幕。
  • 一文看懂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被寄予厚望,要實現中國航天史上五個第一次:第一次打包:在月球表面全自動挖如今,嫦娥五號的回歸,為我們帶回了屬於中國自己的2千克月壤。這不僅是我國航天史上的裡程碑,也為科學界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為我們研究月球演化和行星起源提供了關鍵和寶貴的資料,也為探月工程的第二、三階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之所以這麼努力要去月球,是因為邁向星辰大海的第一站,就是月球。
  • 吳偉仁:從牛郎到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榮獲航天領域高獎項
    如今在幾代中國航天員的努力下,「飛天夢」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已經成為現實。吳偉仁院士現為中國探月工程的總設計師,他在航天遙測領域工作了幾十年,解決了中國航天領域的許多問題,使世界驚嘆於中國。他領導了「嫦娥四號」任務小組,並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世界上唯一的金獎團隊,這是該學會成立來首次獲得中國科學家獎項。
  • 聽探月工程總指揮講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機器...
    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探測器背後的故事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紀錄片《飛吧 嫦娥》:第一時間解密探月工程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將月壤帶回地球,圓滿完成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任務的最後一步。伴隨這一歷史性時刻共同到來的,還有新鮮出爐的關於嫦娥五號的科技解讀。「嫦娥五號」怎麼登月?
  • 探月工程16年,嫦娥終於滿載而歸,月壤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登月夢想的開始,來源於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然而夢想開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參與核試驗的地質學者。在參與地下核試驗的選址和探索期間,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衛星,這也預示著人類即將進入太空時代,這件事情對他觸動很大,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的夢想。
  • 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 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規劃已完美收官,取回的月壤將如何處理?未來月球探測還有哪些看點?17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多位負責人一一解答。經過16載不懈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
  • 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兩會訪談)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中新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探月四期·月球基地·載人登月——趙小津委員解碼中國探月時間表作者 郭超凱 中國將在2020年實施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也讓外界對未來中國探月計劃倍加期待。
  • 國新辦發布會解讀中國探月熱點問題
    隨之而來的,還有公眾一個又一個的疑問:嫦娥五號任務究竟有何意義,從月球帶回的樣品長什麼樣,公眾能否看到,中國是否會與世界共享,此次任務之後,中國什麼時候開展載人登月計劃?國新辦今天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解答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