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父親去世一周年之際,麥家飽含深情地寫了《致父信》 ,事隔一年後,發表在《南方周末》副刊
麥家在信中說:「父親,您怎麼能這麼忍心?父親,您怎麼能這樣打我?」
這時候的麥家已經原諒了父親,可父親已經不在了,他再也沒有機會和父親和解了。
我們都知道麥家現在已經成為了當紅作家,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解密》《風聲》這些家喻戶曉的諜戰劇都是麥家的作品。
然而,這個最擅長「解密」的人,卻始終無法解開自己的心結。
麥家出生在浙江富陽一個叫蔣家村的地方。
因為家庭出身問題,麥家從小就生活在同齡人的歧視中,連老師都羞辱他。
小學參加運動會奪冠,不但不被認可,反而因為他是冠軍,而被老師取消了這個項目。
他躲在角落裡抽泣,卻被同學拳打腳踢。
12歲那年,同學辱罵他的父親,遭到同學的圍堵,結果父親來了,不由分說,當眾重重打了他兩記耳光。
血,從他的鼻子裡噴湧而出,流進嘴裡,又順著脖子趟到胸前,一直到褲襠。這兩巴掌,徹底打斷了父子間的親情。此後,他沒再喊過父親。
就這樣以後,他與父親有了很深的隔閡,他痛恨自己的父親,恨欺負自己的人,甚至也恨自己的故鄉。
三年後,17歲的少年勤學苦讀考上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離開了故鄉,也遠離了父親。
在10多年的軍旅生活中,少年有很多次機會調回故鄉,但他都拒絕了。
在2002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解密》。這篇小說,他寫了11年,被17次退稿,出版後斬獲中國國家圖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等8項文學獎。
一戰成名後,他的寫作之路就像開了掛:
《暗算》,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風聲》,獲得第十二屆巴金文學獎,改編電影創下了2009年商業票房的神話。
《風語》,獲2010年度中國書業年度圖書獎。
麥家被推向了命運的制高點,被世人稱為"諜戰之父"!
麥家受不了別人的欺負,更受不了父親,從此跟父親決裂,麥家就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
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麥家開著車環繞著震後的街道,忽然看見一個父親抱著一個小女孩嚎啕大哭,麥家頓時醒悟了,哪有父母不被原諒的呢?
麥家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和父親和解。
那是一個午後,麥家推開家門, 看見父親一個人坐在屋簷下,他開口叫了聲爹,父親抬頭問:你是誰啊?
麥家說了自己的小名,父親依然問:那我兒子呢?
原來父親得了老年痴呆,已經不記得兒子了。
和父親決裂20年,回頭見父親,父親已經痴呆,麥家再也沒有機會了。
3年後,麥家的父親去世了,在之後的三年時間裡,麥家幾乎一直處於「失語」的狀態。
在父親去世後的第8個清明節前後,《人生海海》誕生了!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方言,意為人生像海一樣複雜多變,每個人都會經歷苦難。
對於這本書,麥家自己是這樣說的:"有一天當《人生海海》的版權超過《解密》《暗算》的時候,我一點不會感到驚訝,因為我破譯的不是紫密、黑密這些軍事密碼,而是人心的密碼、人的命運的密碼。"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英雄在時代裹挾下的悲苦一生,但其中力透紙背的深沉的父愛,讓董卿、高曉松讀來都潸然落淚。
在《人生海海》的新書活動會上,剛出差回來的董卿,推掉所有活動,她動情地說:
"如果用一句詩來形容我讀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海海,看盡浮沉!我們在愛父親的時候,也要承認沒有一個父親是完美的。"
麥家給高曉松打了一個電話,高曉松就從美國連夜趕回來參加麥家的發布會。
這本書高曉松含淚看了2遍評論到: 《人生海海》是麥家老師跨越了自己的第一座高峰,向內心深處的文學攀登下一座高峰的大作。看完後真的忍不住落淚。
他們為什麼落淚?因為這是一本富含凝重父愛的書籍,父愛如山!同時,這也是一本振奮人心的書。
八年的心血,五年的打磨,四十年的內心奮鬥,這本書更是麥家對自己和故鄉的和解。
作為好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看了兩遍《人生海海》。
麥家曾經說:"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
「人生海海」是一句閩南語,形容人生複雜多變,但又不止於此意。
它告訴我們生活像大海一樣寬廣,但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們都要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