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9月3日上午,越南主席胡志明去世。當晚,周恩來率由葉劍英、韋國清等二十多人組成的代表團前往弔唁。代表團乘坐周恩來的伊爾—18專機,執行飛行任務的是為周恩來服務長達15年的特級飛行員、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長張瑞靄。
周恩來專機機長張瑞靄
中方的考慮和安排是出於和胡志明的特殊友誼,由周恩來率團先行一步去進行遺體告別,正式弔唁活動則派李先念率團參加。
然而,當周恩來的專機飛到南寧上空時,機組卻突然接到河內方面的通知,說由於靈堂尚未布置好,暫時不能接待這架專機,要專機次日上午再去。
當時,中、蘇、越三方在國家和黨際關係上出現了複雜的局面。中蘇關係緊張,胡志明生前的態度是傾向於中方的,至少是嚴守中立。而他的後繼者,卻恰恰相反。中方的弔唁安排,本意是避開蘇方,先一步弔唁。而河內方面的所謂「不方便」接待,就打亂了中方的意圖。後來聽說,河內這樣做,是為了先行接待蘇聯方面的專機。
越南方面的這種態度,自然讓周總理十分不滿。周總理果斷讓人通知河內,他將於4日飛抵河內,不要求越南方面的任何接待,進行完遺體告別後,當天就回國。
這樣代表團在南寧住了一晚,於4日上午飛抵河內,周總理囑專機在機場待命,就率代表團前往河內主席府正廳臨時設置的靈堂。黃昏時分,代表團的成員回來了,聽說周總理在遺體告別時大放悲聲,引得周圍也是一片大哭,人人淚溼衣襟,我們也都覺得鼻子發酸。雖然越南領導人一再挽留,但周總理說家裡有事,讓收拾東西馬上走。
張瑞靄接到要走的通知後,馬上向國內報告,並詢問航線天氣情況。國內來電答覆:從河內到南寧的航線上有大面積雷雨雲,不同意起飛。張瑞靄立即向周恩來報告。
周恩來此時神情凝重,由於剛參加完遺體告別,兩眼仍有些紅腫。聽了張瑞靄的報告,周恩來仍然堅持要走。雖然深知飛機夜闖雷雨區有一定危險,但權衡當時的處境,張瑞靄還是決定起飛回國。
飛機上的周總理
天氣情況果然惡劣。專機起飛不久,就進入了雷雨區。一道道閃電,像利劍般朝飛機劈來,閃電過後,飛機又墜入無邊的黑暗中。張瑞靄與第二機長趙祿子等一起,集中精力,利用機上雷達和閃電亮起時形成的短暫能見間隙,捕捉著雷雨雲最薄弱的方向飛行。
機艙內,儘管小窗板已經拉上,但機艙外強烈的閃電光,還是通過窗板縫隙一道道射進來。由於劇烈的顛簸,桌上的所有東西都挪了位。機艙內的人們無不處於緊張狀態,周恩來卻鎮定異常,反而索性拉開窗板,凝視窗外。
最終,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飛機鑽出了雷雨區。
然而,此時危險並沒有最終過去。飛機平穩飛行了十多分鐘後,接到南寧機場的報告:機場這邊正降暴雨,能見度不足一公裡,降落有困難。
因為油料不夠,到其他機場或是直飛北京都不可能,張瑞靄最終決定在南寧降落。
離南寧機場越來越近了,飛機再次鑽進了厚厚的雲層中。外面,雷電交加,暴雨如注。在地面雷達的引導下,飛機一點點降低高度,看清跑道,準確地落了地。跑道上積滿了水,張瑞靄緊緊地握住駕駛杆,不停地踩下剎車、放鬆、再踩下去、再放鬆……終於,飛機在跑道上慢慢停了下來。
這時,大雨仍在下著。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委會主任的韋國清請示周恩來:「總理,天氣這麼壞,今晚飛不了了,而且您太辛苦啦,不如進城好好休息一夜吧。」周恩來說:「我不聽你的,我一切都聽張瑞靄的。」
擔任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時的張瑞靄
張瑞靄了解韋國清的苦心,於是對周恩來說:「跑道上的積水越來越深,繼續飛北京恐怕是不可能了。我們還是進城吧!」
周恩來與機組人員合影
周恩來沉思片刻後同意了。次日上午,張瑞靄駕駛專機,載著周恩來和代表團安全飛抵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