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2M
「我寧願死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發生。」伊朗革命衛隊的航空航天部隊司令哈吉扎德剛在發布會上表示,該部隊對誤擊烏航客機負全部責任。
他說:「發射飛彈的系統位於德黑蘭西部,是事發前的午夜剛剛增加上的。此前有情報稱,有巡航飛彈襲擊伊朗的危險,所以該架飛機(烏航)被飛彈系統操作員誤認為是巡航飛彈。該名操作員本應該向上級匯報,但似乎通訊出現問題,所以他有10秒時間來決定是否發射飛彈,但他做了錯誤的決定。」
回頭看,本可以抵死不承認,伊朗當局卻在事發3天後,於周六上午,以武裝力量參謀部的一紙聲明「撥亂反正」,稱「由於人為錯誤和無意的方式,航班被擊中」。
這背後,肯定發生了什麼。
比如,牽涉的權力格局之變,可能比聲明中所透露的細節——烏克蘭航空752號航班在轉向時,其形態完全類似於在接近伊朗革命衛隊一處「敏感中心」的敵對目標——更為驚心動魄。
權力格局微調
推特上已經在傳,伊朗革命衛隊先後逮捕了90名忠於蘇萊曼尼將軍(革命衛隊轄下「聖城旅」的靈魂人物,8天前被美軍無人機暗殺)的指揮官。
如果說,這只是來自單一信源(1月8日,@Raman_Ghavami),當不得真,那麼另一則消息(1月9日,@mo_hashemi)稱,出版訪談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阿里·沙姆卡尼的《聖地》雜誌的總編輯已經被拘禁,就更耐人尋味了。
這位伊朗國安會秘書的話,此前被廣泛援引,他稱伊朗已經制定了13套針對美國的復仇計劃。而本周二,也就是伊朗飛彈齊射美軍基地前夕,伊朗國安會表示《聖地》的訪談是偽造的。
來了解一下伊朗的國安會架構:其成員包括總統、兩名宗教領袖代表、議長、總參謀長、軍隊司令、革命衛隊司令等許多人。伊朗的國安會由總統「領銜」,現任總統通過它,可以發出一定的溫和聲音。
伊朗總統魯哈尼發表聲明稱,伊朗對此悲慘的錯誤感到非常抱歉,並表示伊朗將進一步調查,以查明造成如此巨大和不可原諒的錯誤的所有原因和肇事者
另外可以看到,國安會裡,軍隊司令是和革命衛隊司令平級的,甚至排名還靠前一點。「軍隊」可追溯到巴列維王朝時期的正規軍,1979年革命後,「軍隊」難以得到宗教領袖完全信任,裝備日漸落伍;革命衛隊則裝備精良,下轄海陸空支隊和「聖城旅」特戰部隊(一度控制國家對外貿易的四成)和「巴斯基」民兵組織。
而由「軍隊」和革命衛隊組成的伊朗武裝力量,其總司令由宗教領袖哈梅內伊親自擔任,現任總參謀長為巴蓋裡少將。伊朗的總統不是武裝力量總司令,這是理解該國權力結構的一把鑰匙。
2019年4月,美國認定伊朗革命衛隊為恐怖組織後,哈梅內伊提拔軍中強硬派、擔任衛隊副司令多年的海珊·薩拉米為司令。後者反對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主導的溫和派改革,秉承「把以色列從政治版圖上抹去」的戰略。
海珊.薩拉米是被美軍空襲炸死的卡西姆.蘇萊曼尼戰友,在蘇萊曼尼死後曾喊話稱如果美國要打擊伊朗境內的52個重要目標,那麼伊朗將把彈道飛彈射向中東地區的300個美軍基地和領事館,讓美國人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既然擊落客機是薩拉米所領導的革命衛隊所為——1月8日凌晨是革命衛隊向美軍基地發射飛彈,而客機接近的「敏感中心」是革命衛隊的,聲明中稱「將向全國做出詳細說明」的也是革命衛隊的相關官員,所以外界很早就可以推測出來——總統魯哈尼會放棄這個排擠政敵的機會嗎?
看看魯哈尼的推文就知道了:「武裝力量的內部調查得出結論,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人為失誤發射的飛彈導致了可怕的烏克蘭客機墜機事件,以及176名無辜者的死亡。調查工作將繼續,以查明這一巨大的悲劇和不可原諒的錯誤。」
注意,不僅是「悲劇」,還是「不可原諒」的錯誤。
伊朗最初不允許波音公司參與調查,現在,政府邀請了美國事故調查機構;不僅讓烏克蘭「全面接觸」黑匣子的信息,還向其提供了客機飛行員與機場調度員完整的通話錄音(飛行員最後的話是「很平靜,一切都好」),表示將採取一切措施,「補償」被擊落的烏克蘭客機。
1月8日,在伊朗德黑蘭霍梅尼國際機場附近,救援人員在墜機現場工作
聲明還稱,將對武裝力量的「工作流程」進行根本性調整,而那些應該對襲擊客機負責的人,將受到起訴。
試問,如果不是權力機器內部發生了某些微調,關於烏航客機真相的「撥亂反正」,還會發生嗎?
伊朗不是俄羅斯
有個眾所周知的例子可以作為對比:俄羅斯軍方至今「不承認」馬航MH17航班在烏克蘭上空被擊落與自己有關。那事發生5年半了,是迄今為止「致死人數最多(298人)的民航機遭擊落事件」。
到烏克蘭現場取證MH17失事的聯合調查團,早就出示了超乎人們想像的嚴密證據鏈,指證「肇事者」是來自原先駐紮在俄羅斯庫爾斯克的「近衛紅旗第20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下屬的第53防空飛彈旅。具體說,是該飛彈旅的第2營第3連的232號發射車。
具體的發射地點、發射器的往返出入境行車路線,乃至8名發射手的身份、照片、社交網絡帳號,都已被找到,並有很多目擊者和音視頻記錄的證據。就是這樣,俄方還是矢口否認,稱客機是西方支持的烏軍擊落後「嫁禍」給俄羅斯,或是被烏軍誤擊落的。
普京曾表示,擊落馬航MH17客機的這枚飛彈不屬於俄羅斯——「我重申,存在幾種可能性,包括飛彈可能來自烏克蘭軍隊」
「戰鬥民族」還以實彈模擬炸毀全尺寸機頭的方式,向國內公眾「解釋」為何這事自己幹不出,並通過飛彈殘骸上的序列號,分析為何涉事的山毛櫸飛彈歸烏克蘭所有,是蘇聯時代已運走的俄制武器。
總之,不道歉,不賠償,不負責;完整證據鏈面前,就稱自己被陷害,組織一批專家反駁指控,然後坐等媒體和公眾遺忘事故。
類似的處理方式屢見不鮮。譬如,被攝像頭抓拍到2018年3月在英國行蹤、被指「毒殺」了俄叛逃特工(斯克裡帕爾)後迅疾歸國的兩名俄羅斯「疑兇」,當年9月公開上俄國營電視臺「自證清白」。哪怕歐美幾十個國家為「毒殺」之事驅逐俄羅斯的外交人員,莫斯科也「我自巋然不動」。
「毒殺」行動沒過多久,荷蘭抓獲了4名正在「黑入」禁化武組織(該組織正在協助調查「毒殺」案)無線網絡的俄羅斯特工。在驅逐這4名特工半年後,荷蘭才公開這事。英國民間調查網站「響鈴貓」順藤摸瓜,獲得了一份包含305人的指向俄軍情報機構「格魯烏」的名單。
俄方照例否認4人是間諜,稱他們是俄羅斯專家,還說荷蘭人得了「間諜妄想症」,策劃了「又一次自編自導的宣傳行動」。
莫斯科的這種態度,非常貼合陰謀論思維(「西方亡俄之心不死」)發達的俄羅斯人的胃口。更重要的是,普京在俄掌政20年,反對派一個個被收拾,歐美的制裁「蝨多不癢」,日新月異的核導武器嚇唬周邊小國綽綽有餘,根本沒有動力去承認一個當初被自己否定掉的指控。
伊朗國家貌似比俄羅斯封閉,但體制內的派別之爭卻比俄羅斯激烈。這與伊朗在巴列維國王時期,曾經有20多年比較親美有關。而俄羅斯在掙脫蘇聯窠臼後,只有葉爾欽的8年半任期(完整是兩屆10年,但他提前讓位給普京代總統)的部分時段(葉爾欽在任末期,對北約非常不滿,曾派兵搶佔科索沃首府)相對親美。
俄羅斯體制內的派別之爭,在普京收拾一個個寡頭之後,基本消停了。而伊朗4年一屆的總統大選,卻每每擴大派別之爭。
能不心力交瘁?
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哈梅內伊年逾八旬,身體抱恙,很難說對體制內各派(尤其是改革派)的控制有多強。實際上,痛失愛將蘇萊曼尼之後,他是被現實政治推著走,而不是凌駕於一切的九鼎之尊了。
最新消息是,哈梅內伊辦公室表示,宗教領袖「強烈建議(武裝力量)總司令部對這些缺陷採取後續行動」,以確保此類錯誤不會再發生。
請注意,作為武裝力量總司令,哈梅內伊這裡的「表述」是建議,而不是命令。
這並不是說哈梅內伊已經失勢,儘管他的推特帳號才臨時被封掉。按照伊朗的官方報導,之前哈梅內伊召集國安會召開緊急會議,以確保「墜機事件的起因和調查結果,隨後都將被如實透明地向外界公布」。
但哈梅內伊至少是不能從已被封的推特帳號中透露結果了
無論如何,2020年以來,先失去軍中心腹、所謂「二號人物」蘇萊曼尼,再在葬禮踩踏事故中讓凝聚起來的民意「元氣大傷」,接著「精銳之師」革命衛隊對美軍基地幾乎「彈彈虛發」(對方零傷亡),之後本國防空系統「誤擊」載有約60名加拿大人的客機,得罪了西方社會中原本是偏左、可以為伊朗說話的加拿大政府,隨後三天對外機構更忙於掩蓋真相,指責波音技術問題和西方勢力造謠,最後一個個出來道歉……如果你是哈梅內伊,你能不心力交瘁嗎?
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的影響。伊朗引以為傲的飛彈技術、借重於俄羅斯的防空技術(據信,擊中客機的飛彈是由俄羅斯Tor系統發射的,北約將其稱為SA-15;敘政府的俄制S-200型防空飛彈,也曾在2018年9月誤擊俄偵察機,導致15人遇難)、在國內塑造起來的輿論威信,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離2月21日伊朗議會選舉還剩40天。去年11月伊朗10年來最暴力的反政府示威被鐵腕平息以來,尚未癒合的伊朗朝野間的裂痕,很可能又重新崩開。與被踩踏致死的路人甲路人乙不同,波音客機上的176條人命,該是多重的砝碼?
作者 | 南風窗常務副主編 謝奕秋
排版 | GINNY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絡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點擊購買最新一期《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