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60年代,蘇聯赫赫有名的蘇霍伊設計局研發了蘇-15高空高速截擊機。該戰機外形採用三角翼結構,機身細長流暢被北約稱為「細嘴瓶」。由於其定位是一款截擊機,所以蘇-15綜合飛行性能十分優秀,海平面高度最大爬升率達245米/秒,在5000米的高空飛行時,從0.6馬赫加速到1.25馬赫僅需要55秒,顯示出令人咋舌的飛行能力。除了飛行性能優秀外,蘇-15搭載的機載雷達與攜帶的截擊飛彈都是當時蘇聯的最高水準,堪稱是蘇聯空軍的鎮國重器。
但就是這樣是一款國之重器,卻沒有給蘇聯帶來任何榮譽,反而惹出了一大推麻煩。在1978年4月,一架蘇-15奉命攔截一架隸屬於大韓航空公司的波音707客機。這架蘇-15在接近波音客機後,通過擺動機翼的動作示意客機飛行員改變航向,但客機卻掉頭飛往另一個方向。在上級的指示下,蘇-15向這架客機發射了兩枚R-60空空飛彈,一枚直接擊中了左機翼與發動機。最終,這架受損的客機迫降在地面一處冰湖上面。事後經過調查,由於爆炸碎片擊穿機身,機上2名乘客喪生,另有13人受傷。
事發三年後,在1981年7月,蘇-15再次擊落一架客機,當時這架隸屬於阿根廷航空公司的小型客機偏離航線進入蘇聯領空,蘇-15在實施攔截的過程中,直接撞斷了該客機的右側平尾,導致客機墜毀,機上4人遇難。事後,蘇聯政府向駕駛這架蘇-15的飛行員授予勳章,以表彰他捍衛蘇聯領空的英勇行為。
時間到了1983年,又一架隸屬於大韓航空的波音客機誤入蘇聯領空。由於當時處於冷戰局勢的最敏感時期,美國經常派間諜機偵查蘇聯軍事部署力量。蘇聯在發現不明飛機侵入領空後,立即派出了3架蘇-15與1架米格-23執行攔截任務。最終,在對其警告無效後,蘇聯飛行員誤判其是一架由客機改裝的軍用運輸機,向其直接發射了兩枚R-98飛彈,一枚擊毀了一臺發動機。最終,這架客機螺旋墜入了日本海,造成機上270名乘客與機組成員全部遇難。
在五年的時間裡連續打下三架民航客機,令蘇-15名聲大噪,被外界諷刺為「民航屠夫」。在蘇聯解體之後,蘇-15被性能更好的戰機替代,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蘇-15服役的40年間,為維護蘇聯領空安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過也留下了「民航屠夫」的壞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