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在思考宇宙是如何產生的問題,從而有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而宇宙大爆炸則是現代宇宙學中普遍流傳的一種說法,自1961年人類首次踏足太空起,科學家們興致勃勃的研究起地球外的天體。
月球則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而月球的自傳與公轉的周期相等,所以人類抬頭賞月,不管何時,所看到的都是月球的正面,月球背面則是永遠背對著地球,而人類第一次看到月球的背面是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所拍攝到的影像。
月球背面顯然受到過撞擊,分布有密集的隕石坑。位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中部的馮·卡門撞擊坑,則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古老的撞擊坑,而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認為那裡可能存在著水。
此外,馮·卡門是「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他開創了數學和基礎科學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術領域的應用。
2018年12月8日凌晨,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次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馮·卡門撞擊坑,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且為了驗證月球上是否能誕生生命,我國讓嫦娥四號帶了些種子和微生物以及果蠅卵蟲到月球。
眾所周知,植物的歷史要比動物史漫長許多,在距今大約25億年前,地球的水資源中生活著藻類和菌類,藻類和菌類經過漫長的發展後,四億三千八百萬年前,綠藻首次登上大陸,自此地球上就出現了裸蕨類植物和蕨類植物。
植物能夠存活下去,需要水分、空氣和陽光,植物雖然可以「自給自足」,通過光合作用進行自己所需的養料,這得益於植物的葉綠體,葉綠體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有機物並釋放氧氣。
雖然嫦娥四號帶上月球的馬鈴薯種子、土豆種子等種子都沒有發芽,但還是帶回了一個重磅消息,那就是棉花發芽了。從某方面來說,月球背面首次出現「地外生命」,嫦娥四號立了首功,也引發科學界熱議。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現已成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而棉花在苛刻的環境的萌芽,一方面可以獲知棉花種子是堅強,另一方面則表明,植物在月球上不會馬上夭折,月球具備一定條件,可以促成生命體的生成。
事實上月球與地球的環境完全不一樣,不過月球最後也是一個火球,火山噴發,玄武巖熔巖把撞擊坑給填上了,後變為了現今這本模樣,本身並不會發光,我們在地球上看到月亮是亮的,圓的,其實是太陽光的反射。
另外月球上並沒有大氣,而且晝夜溫差很大,溫度高的時候能夠達到127攝氏度,溫度低的時候則可以降到·183攝氏度,但月面土壤中的溫度卻很少變化。
並且經過詳細的研究調查發現,海洋潮汐會受到月球引力的影響。
在這個寬廣的宇宙中,地球上的諸多事物也都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是迄今為止人類了解到的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月球作為地球的「鄰居」,自然受到了很大的關注,並且曾經有人提出過「移居月球」的想法。
不過月球將來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數十億年後會不會已經具備生命存活的條件,就不得而知了。
《太空日記》是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王亞平獻給青少年的第一部天地聯講科普書,第一視角揭秘地球之外的生活,詳解絢麗天宮數十項有趣實驗。
書中配有近四十段珍貴的太空錄像,三百餘幅精心挑選的插圖和若干3D渲染的科普大圖,同時隨書附贈航天員入門考題光學解謎卡。讓你超近距離走近太空,走近神舟飛船,走近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為你全面開啟走出地球、邁入太空的科學大門。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