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女子圖鑑》裡從秋田縣來的女主角綾在東京奮鬥十年,十年後的她儼然已是都市味十足的東京女郎。十年欲望同她如影隨行,她因此失去也因此向前。結尾時,她無比坦然的面對這份欲望,「一起加油吧,一步接著一步,因為想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
2400公裡外的北京,四川小縣城出生的女孩陳可有著和綾驚人相似的向上欲。這種欲望讓她在大學畢業後只身前往北京,讓她從小公司前臺做到了外企經理,讓她擁有了第一隻以及後來的無數隻LV包,也讓她在北京從地下室到擁有了自己的房子。
她問,「你能理解那種永遠不知足,永遠想要做得更好的心情嗎?」
無論你是否看重名牌包,是否想在一線城市買房,你或許不是陳可,沒那麼「想要」也沒那麼好的機遇,或者,你的運氣從出生開始就比她好太多,但生活在大城市的女孩們在陳可身上總能找到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共鳴。她們在東京,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也在紐約。
陳可女孩們的欲望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感同身受,不可否認的是她們十分努力。努力的陳可從沒有窗戶的地下室站在了國貿公寓的大落地窗前,正對東三環霓虹閃爍的夜景,她在電腦上一字一句敲下「北京啊,真是個有無限可能的城市,我們都是這其間,擁有無限可能的人。」
這種「可能」大概也包括《北京女子圖鑑》大結局中陳可辭職,賣房,選擇創業。
《北京女子圖鑑》自開播,陳可這個角色就一直頗具爭議,人們的槽點集中在她對包包,房子,以及男人的追求上。但就我來看,從她的「追求」中我們恰好得以瞥見一個女孩的成長。
對於普通家庭的女孩,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這樣一個追求名牌的階段。只是有的人止步在這個階段了,有的人跨過了這個階段。
止步大概可以理解為實力始終無法和欲望匹配,省吃儉用為了買一隻大牌包一雙大牌鞋,成為品牌的奴隸;或者更惡劣一點,用出賣肉體之類的方式來支撐泡沫式的生活方式。
跨越分兩種,一種是將名牌變成了日常,畢竟稍微上點檔次的圈層裡誰現在發個照片還讓包包c位出鏡,是會被笑話的;另一種,則是在擁有之後覺得它們其實沒那麼重要,注意,我說的是擁有之後。
陳可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過這些東西的人,在說短也短說長也長的十年時光磨礪中,她最終跨過這個階段,「房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從一開始的「求房若渴」到後來的「賣房創業」,正是她成長的直觀體現。她不再是那個生澀膽怯的小鎮女孩,初次來到大城市急迫的要用一些名牌來證明自己,用一套房子來給自己安全感。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最初的陳可之所以會用名牌包包,房子,有北京戶口的男人來定義成功,歸根結底有原生家庭的原因。每個人出生自帶隱形格局,很多人的天花板無關性別和能力,而是由家庭導致。
周圍也有很多工作生活在北京的外地朋友,不是每一個非一線城市的女孩來北京都有那種「wow,大城市」的感覺。她們在16 7歲或者更早就有了第一隻名牌包,在比北京更現代更發達的城市居住過,她們不認為婚姻是必需品,她們追求嚮往的,遠不是包包房子和北京戶口的男人。
所謂「隱形格局」簡單來說是你得以看到的世界的邊界,很多時候父輩的高度決定了你的眼界和格局。
但這種格局可以被打破嗎?答案也是肯定的。你需要的是在看透原生走向後,重新設計人生軌道,比如陳可式的「跨越」。
在完成較為基礎的物質追求後,陳可將注意力轉移到更偏向於自我的追求上——當自己的老闆,做自己事業。當然,你也完全可以理解為她想要的更多了,要去撬動更大的財富。
在北京奮鬥十年後的陳可順應時代洪流,辭職成為一名自媒體人,微博上有人調侃她最終走上了咪蒙的道路。
圖片來自微博
但走上咪蒙道路的陳可能否進一步「破局」?
首先,咪蒙不是一夜之間成為「咪蒙」的。
我們看到的是咪蒙創造的一個個自媒體傳播領域的奇蹟,卻容易忽略她此前長達數年的積累。2002年咪蒙中文專業碩士畢業,在南方都市報任編輯長達12年之久。咪蒙在南都做選題的能力是得到了業內高度認可的,到2014辭職時,她已出任首席編輯。
咪蒙曾在採訪中說,「我在路上看到廣告牌上的廣告語非常棒,我會拍下來,回去整理到我的電腦裡。」她看《康熙來了》,會一邊看一邊做筆記。咪蒙公眾號文章的標題曾被很多人整理成類似新媒體傳播的教程,咪蒙教科書式的傳播能力看起來更像是必然而非偶然。
咪蒙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做「咪蒙」。
她辭職後最先做的是影視傳媒公司,在燒光400萬投資之後,她轉而開始以做產品的方式做公眾號。
最早的咪蒙也確實不那麼「咪蒙」。
寫字的人總歸還是有點文字情懷,寫過《聖人請卸妝》的咪蒙後來寫《遇見老公打飛機怎麼辦?上他》《不能上升到金錢的愛都不是真愛》,在各種論壇上分享她的「爆款公式」和「產品思維」,咪蒙真的成為了她想成為的咪蒙嗎?這個問題恐怕只有她自己能回答。
更殘酷的事實上,咪蒙只有一個。 據《2017微信數據報告》顯示,全網微信公眾號統計過千萬,47%的公眾號是不盈利的。iiMedi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超過七成自媒體人月營收在5000元以下,僅一成自媒體人月營收超過1萬元。
另外,iiMedia Research還做過一個統計,僅13.5%的自媒體人為自己從事自媒體運營而感到幸福,71.9%的自媒體人覺得生活暫時沒有幸福或不幸福的偏向。而加班情況方面,僅35.6%的自媒體人表示幾乎不加班,更有25.2%的自媒體人表示周末也總是要加班。
自媒體這個行業看上去很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又有不菲的收入還有大批粉絲擁護,但事實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我們看到的只是少之又少的行業佼佼者,更多的是我們沒有看見的沒有出頭的人。就像人們都覺得明星活得光鮮亮麗,拿著驚天片酬和出場費,傳聞中一線明星的出場費按分鐘計算,卻不想,超過90%的藝人沒戲可拍,每個月拿著經濟公司發的並不多的固定收入,痴痴等待一個紅起來的機會,並且可能永遠也等不到。
陳可或許在對的時間點上做出了對的選擇,但她能否成為咪蒙?是否願意成為咪蒙?或者這樣說,她有沒有磨劍的耐心,會在事業的發展中做怎樣的堅持和妥協,能不能最終在紅海中脫穎而出,這是關於她人生下半場的問題。
如果《北京女子圖鑑》有第二部,我會很期待陳可的下一個十年。
-End-
文字/桃
圖片整理/扇子
一個有老靈魂的小女孩,
做深度思考也談溫柔戀愛。
不煲毒雞湯,
只陪你喝威士忌。
微博
密斯桃
商務合作微信
xiaoxiao_basiqiezi2
朋友圈隨便分享,
轉載必須經過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