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努力的陳可,最終還是變成了咪蒙

2021-02-28 密斯桃

《東京女子圖鑑》裡從秋田縣來的女主角綾在東京奮鬥十年,十年後的她儼然已是都市味十足的東京女郎。十年欲望同她如影隨行,她因此失去也因此向前。結尾時,她無比坦然的面對這份欲望,「一起加油吧,一步接著一步,因為想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

2400公裡外的北京,四川小縣城出生的女孩陳可有著和綾驚人相似的向上欲。這種欲望讓她在大學畢業後只身前往北京,讓她從小公司前臺做到了外企經理,讓她擁有了第一隻以及後來的無數隻LV包,也讓她在北京從地下室到擁有了自己的房子。 

她問,「你能理解那種永遠不知足,永遠想要做得更好的心情嗎?」

無論你是否看重名牌包,是否想在一線城市買房,你或許不是陳可,沒那麼「想要」也沒那麼好的機遇,或者,你的運氣從出生開始就比她好太多,但生活在大城市的女孩們在陳可身上總能找到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共鳴。她們在東京,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也在紐約。

陳可女孩們的欲望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感同身受,不可否認的是她們十分努力。努力的陳可從沒有窗戶的地下室站在了國貿公寓的大落地窗前,正對東三環霓虹閃爍的夜景,她在電腦上一字一句敲下「北京啊,真是個有無限可能的城市,我們都是這其間,擁有無限可能的人。」

這種「可能」大概也包括《北京女子圖鑑》大結局中陳可辭職,賣房,選擇創業。

《北京女子圖鑑》自開播,陳可這個角色就一直頗具爭議,人們的槽點集中在她對包包,房子,以及男人的追求上。但就我來看,從她的「追求」中我們恰好得以瞥見一個女孩的成長。

對於普通家庭的女孩,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這樣一個追求名牌的階段。只是有的人止步在這個階段了,有的人跨過了這個階段。

止步大概可以理解為實力始終無法和欲望匹配,省吃儉用為了買一隻大牌包一雙大牌鞋,成為品牌的奴隸;或者更惡劣一點,用出賣肉體之類的方式來支撐泡沫式的生活方式。

跨越分兩種,一種是將名牌變成了日常,畢竟稍微上點檔次的圈層裡誰現在發個照片還讓包包c位出鏡,是會被笑話的;另一種,則是在擁有之後覺得它們其實沒那麼重要,注意,我說的是擁有之後。

陳可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過這些東西的人,在說短也短說長也長的十年時光磨礪中,她最終跨過這個階段,「房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從一開始的「求房若渴」到後來的「賣房創業」,正是她成長的直觀體現。她不再是那個生澀膽怯的小鎮女孩,初次來到大城市急迫的要用一些名牌來證明自己,用一套房子來給自己安全感。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最初的陳可之所以會用名牌包包,房子,有北京戶口的男人來定義成功,歸根結底有原生家庭的原因。每個人出生自帶隱形格局,很多人的天花板無關性別和能力,而是由家庭導致。

周圍也有很多工作生活在北京的外地朋友,不是每一個非一線城市的女孩來北京都有那種「wow,大城市」的感覺。她們在16 7歲或者更早就有了第一隻名牌包,在比北京更現代更發達的城市居住過,她們不認為婚姻是必需品,她們追求嚮往的,遠不是包包房子和北京戶口的男人。

所謂「隱形格局」簡單來說是你得以看到的世界的邊界,很多時候父輩的高度決定了你的眼界和格局。

但這種格局可以被打破嗎?答案也是肯定的。你需要的是在看透原生走向後,重新設計人生軌道,比如陳可式的「跨越」。

在完成較為基礎的物質追求後,陳可將注意力轉移到更偏向於自我的追求上——當自己的老闆,做自己事業。當然,你也完全可以理解為她想要的更多了,要去撬動更大的財富。

在北京奮鬥十年後的陳可順應時代洪流,辭職成為一名自媒體人,微博上有人調侃她最終走上了咪蒙的道路。

圖片來自微博

但走上咪蒙道路的陳可能否進一步「破局」?

首先,咪蒙不是一夜之間成為「咪蒙」的。

我們看到的是咪蒙創造的一個個自媒體傳播領域的奇蹟,卻容易忽略她此前長達數年的積累。2002年咪蒙中文專業碩士畢業,在南方都市報任編輯長達12年之久。咪蒙在南都做選題的能力是得到了業內高度認可的,到2014辭職時,她已出任首席編輯。

咪蒙曾在採訪中說,「我在路上看到廣告牌上的廣告語非常棒,我會拍下來,回去整理到我的電腦裡。」她看《康熙來了》,會一邊看一邊做筆記。咪蒙公眾號文章的標題曾被很多人整理成類似新媒體傳播的教程,咪蒙教科書式的傳播能力看起來更像是必然而非偶然。

咪蒙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做「咪蒙」。

她辭職後最先做的是影視傳媒公司,在燒光400萬投資之後,她轉而開始以做產品的方式做公眾號。

最早的咪蒙也確實不那麼「咪蒙」。

寫字的人總歸還是有點文字情懷,寫過《聖人請卸妝》的咪蒙後來寫《遇見老公打飛機怎麼辦?上他》《不能上升到金錢的愛都不是真愛》,在各種論壇上分享她的「爆款公式」和「產品思維」,咪蒙真的成為了她想成為的咪蒙嗎?這個問題恐怕只有她自己能回答。

更殘酷的事實上,咪蒙只有一個。 據《2017微信數據報告》顯示,全網微信公眾號統計過千萬,47%的公眾號是不盈利的。iiMedi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超過七成自媒體人月營收在5000元以下,僅一成自媒體人月營收超過1萬元。

另外,iiMedia Research還做過一個統計,僅13.5%的自媒體人為自己從事自媒體運營而感到幸福,71.9%的自媒體人覺得生活暫時沒有幸福或不幸福的偏向。而加班情況方面,僅35.6%的自媒體人表示幾乎不加班,更有25.2%的自媒體人表示周末也總是要加班。

自媒體這個行業看上去很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又有不菲的收入還有大批粉絲擁護,但事實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我們看到的只是少之又少的行業佼佼者,更多的是我們沒有看見的沒有出頭的人。就像人們都覺得明星活得光鮮亮麗,拿著驚天片酬和出場費,傳聞中一線明星的出場費按分鐘計算,卻不想,超過90%的藝人沒戲可拍,每個月拿著經濟公司發的並不多的固定收入,痴痴等待一個紅起來的機會,並且可能永遠也等不到。

陳可或許在對的時間點上做出了對的選擇,但她能否成為咪蒙?是否願意成為咪蒙?或者這樣說,她有沒有磨劍的耐心,會在事業的發展中做怎樣的堅持和妥協,能不能最終在紅海中脫穎而出,這是關於她人生下半場的問題。

如果《北京女子圖鑑》有第二部,我會很期待陳可的下一個十年。

-End-

文字/桃

圖片整理/扇子

一個有老靈魂的小女孩,

做深度思考也談溫柔戀愛。

不煲毒雞湯,

只陪你喝威士忌。

 

微博

密斯桃

商務合作微信

xiaoxiao_basiqiezi2

   朋友圈隨便分享,

   轉載必須經過授權。

相關焦點

  • 咪蒙還是咪蒙-虎嗅網
    我是萬萬沒有想到,時隔一年之後,咪蒙再次出現,還是找的「時尚先生」傾訴,還是在說自己那段飽經風霜的創業史,以及還是以噴前夫的方式立人設。上一次噴前夫,是說前夫不思進取、甘當廢物;這一次噴前夫,除了繼續豐滿廢物這個定調之外,又多了人品方面的指摘。
  • 咪蒙之後,再無「咪蒙」
    昨晚發出那篇推文之前,咪蒙離婚的消息就已經被傳得沸沸揚揚。人們之所以會對咪蒙投來如此之大的關注,其實大家也都清楚其中原因。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芳華》中那句臺詞,「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也格外擁擠」。在多數人眼中,咪蒙並不是英雄,她更多地是在為粉絲端來一碗又一碗「毒雞湯」。所以當我們在搜尋引擎輸入「咪蒙」時,才會出現「女友被咪蒙毒害」的搜索建議。
  • 時隔514天,咪蒙仍在製造咪蒙
    可因為罔顧事實,對大眾矛盾高純度的提煉及個例誇大式的呈現,最終落了個人人喊打的下場。 從率性敢言、女性標杆,到談「咪」色變,似乎現在大家都清醒了不少,但有一點不得不承認,我們一直忘不掉咪蒙,或者說我們都需要咪蒙。 即便她已經離開風暴中心一年,帳號也封禁,但只要有些許風吹草動,人們的注意力總會轉移到她身上。
  • 咪蒙回來了,咪蒙時代能回來嗎?
    2019年2月1日,人民日報官微就咪矇事件發表評論:"咪蒙發道歉信,避實就虛,避重就輕,暴露出一貫的擦邊球思維。當文字商人沒錯,但不能盡熬有毒雞湯;不是打雞血就是灑狗血,熱衷精神傳銷,操縱大眾情緒,尤為可鄙。若不錨定健康的價值坐標,道歉就是暫避風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就變成一地雞毛。"
  • 咪蒙回來了
    如果這是一筆廣告投放,甲方做夢都會笑醒,醒來還是很感動。雖然一年多過去了,還是想借用川建國同志的一句話,「沒有人比咪蒙更懂新媒體」。月薪3k的粉絲不要太心疼咪蒙,她的日子很好,而且還是超乎想像的好。對於很多社畜來說,5萬塊錢是一年996下來不吃不喝的年薪。咪蒙去日本割了一次雙眼皮,又去了一次韓國割雙眼,光割雙眼皮花了5萬。
  • 《三十而已》:「渣男」合集,販賣焦慮,咪蒙附體?
    而上一個如此販賣焦慮的人,叫咪蒙!,看看裡面都描述了些什麼:陳養魚(陳嶼)在婚姻中,一貫表現得有點冷漠。可明明就是如此完美的人妻,還是敵不過外面野花的誘惑,許幻山終究出軌了別的女人。但我們要清楚生活不是電視劇,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會如此。
  • 咪蒙不再製造咪蒙 | 先生特稿
    老闆變成搖錢樹,加倍補償員工。她性格豪爽,給助理髮 5 萬月薪,90 年左右核心成員年薪是 100 萬、200 萬。憑心情送 LV、香奈兒等名牌包,卡地亞、蕭邦等高檔手錶。公司還掏錢送員工讀商學院、參加《奇葩說》選拔,站上更高人生觀景臺。公司像「內心缺失互助組織」,老闆是心理治癒師,無節制地包容和給予。員工失戀可休假 1 天,姨媽假 1 天,暑假 10 天。
  • 咪蒙不再製造咪蒙-虎嗅網
    她想上班,但坐到電腦前還是抗拒。員工關心她。「你放心,我很快會元氣滿滿回來。」她擔心員工失去安全感,但對方說:「你不用元氣滿滿回來,我們還是愛你!」咪蒙有些感動:「我不需要逞強也可以被愛。」「很多人說咪蒙抑鬱了,我不喜歡用這個詞,」李松蔚旁觀她崩塌全過程,「人在知道生命有限,會自問我下半輩子還這麼活嗎?廣義是中年危機。」
  • 咪蒙,與世界上最大的色情網站
    咪蒙所謂的1000萬的經驗,許多自媒體人也並非不懂,差別只在於,你自己的定位如何,就像你到底是想做色情網站還是新聞網站。「知道」(nz_zhidao)為你送上免費的價值1000萬的咪蒙式經驗。可沒有人會據此認為,該色情網站比CNN、鳳凰網或微博更有能耐、更有社會價值。同樣地,咪蒙的成功也遠非渲染的那樣神奇。她所謂的1000萬的經驗,許多自媒體人也並非不懂,差別只在於,你自己的定位如何,就像你到底是想做色情網站還是新聞網站。因此,咪蒙那價值1000萬的經驗,你大可不必掏錢去買,我們這就免費總結給你。
  • 咪蒙,歡迎你回來
    01咪蒙不再是咪蒙昨天,「時尚先生」公眾號發了一篇名叫《咪蒙不再製造咪蒙》的文章,讓不少人知道。她在自己的文字裡哭過、笑過、痛過、絕望過,最終也敗給了文字。但我想,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仍然要選那條路。看完時尚先生發的那篇特推《咪蒙不再製造咪蒙》時,我最大的感概是,人性難測。其實那篇採訪有很多事,在咪蒙的文章裡都曾寫出來過。
  • 拜咪蒙教:物質女孩被切開的血管
    咪蒙把減肥當做了一生的事業。減肥藥、減肥茶、暴飲暴食、催吐,她嘗試過市面上幾乎所有的方法,包括各種來歷不明的淘寶藥。有的藥物讓她失眠、心跳加速。她害怕自己就那麼死了。可一想到就算是猝死,自己還是個胖子,她便更加害怕了。她曾經成功減肥過。一個月瘦了26斤,可最後還是反彈了。絕食是咪蒙自己的瘦身心得。
  • 咪蒙,生於精神傳銷,死於挖墳式舉報
    追求男女平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值得社會各界去努力創造的良好環境,但在咪蒙的文章裡,卻處處體現著女權至上的思想,她眼中的平等,不過是追求更多女性特權而已。這樣的文章,純粹是為了抓住那部分沒有一點社會經驗姑娘的心,為她們定製的爽文而已,全然不顧由此造成的任何影響,導致一些女生動不動就把直男癌掛在嘴邊,仿佛身邊的男生都是low×。
  • 「好疼的」是金聖歎,咪蒙,還是你?
    直到咪蒙團隊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事發,咪蒙又被推上熱點。有人問,「這真的是,寫《好疼的金聖歎》的那位姑娘……嗎?」我重新翻出《獨唱團》。好疼的金聖歎咪蒙廣告x金聖歎他是16世紀的精神先鋒。……沒錯,的確是咪蒙,那個有才、有趣、有思想的咪蒙。書上勾畫的筆跡證實我確實認真讀過這篇文章,只是年久到我只記住了這個有趣的標題。而現在這個咪蒙,卻是我一直不屑於關注的咪蒙。我的微信好友有457人,34人關注咪蒙。34/457,公眾號好友關注比例可能僅次於「人民日報」了,可見她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
  • 咪蒙離婚:女權主義者的毒雞湯終於還是嗆到了自己!
    不經意間看了知名大V咪蒙的離婚聲明,雖然平日本人大多只寫網際網路熱點事件或行業乾貨,今天還是忍不住出來吐糟一下:畢竟「離婚」是件人生大事,而且還是萬千美好青年(女)的情感導師離婚!咪蒙咪蒙,你離婚了自己能handle,那就沒所謂了,別搞得成千上萬的死(nao)忠(can)粉也跑回家裡跟另一半離婚,或者根本不敢結婚!
  • 咪蒙公司宣布解散
    3月30日有消息稱,咪蒙公司北京十月初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正式解散。根據咪蒙公司員工社交媒體信息透露,解散後員工們都收到了特殊的「畢業證」。
  • 安靜吃瓜,圍觀「咪蒙」創業路上的大起大落!
    咪蒙的每一次再出發,都是大風浪襲來的感覺,波濤洶湧啊!我不想討論這兩天刷爆屏的《咪蒙不再製造咪蒙》是咪蒙告天下網民的自白書,還是準備東山再起的營銷手段。面對咪蒙的第三次創業,我們普通民眾安靜吃瓜,坐觀熱鬧的同時,學點經驗教訓就好。
  • 力挺咪蒙,賤人閉嘴!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方的 大胖開心課堂 迅速關注【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的按鈕 分享 或者 收藏12月12日,咪蒙在自己的公號發布了據咪蒙自己在2月16日的《作為老闆,今天我又哭著下班了》文章底部,PS部分說這篇文章讓她瞬間暴漲20萬粉。在中國,有人火就會有人罵!何況你這麼火。因為文章寫得比較尖刻,似乎真的觸動了一些賤人的G點,或學術、或無恥、或高冷、或明目張胆、或含沙射影的,在朋友圈發一些文章,對這篇《致賤人,我憑什麼要幫你?!》進行口誅筆伐。包括我同樣很喜歡的一個公號:新世相也寫了一篇《別撕》來評論。
  • 「大娛樂家」 咪蒙 | 周末侃
    但這則商業廣告還是有其獨到之處。展現代際間難以彌合的分歧之後,它給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在父母和女兒的城市之間找一個中途站,讓他們在那裡團圓。短片裡提供的解決方案,其實有流於形式之嫌,可畢竟它傳達出了求同存異的信號,彼此各退一步,平等對話,既不盲目妥協,也不煽動對立。為廣告鼓掌,不代表要為產品買單。
  • 咪蒙首檔編劇《極品家丁》上線,獲豆瓣3.8超低評分,商人咪蒙怎麼做都是錯?
    即便如此,這部公號女皇咪蒙操刀的IP改編劇口碑卻撲街,在豆瓣評分僅3.8……有位媒體朋友曾評價,朋友圈有多少人粉咪蒙,就有多少人罵咪蒙。這句話可能不夠準確,但卻真實地反映出這個人物在網際網路上飽受爭議的處境。
  • 因為關注了咪蒙,我被朋友拉黑了
    然而在當下來勢洶湧的輿論之中,咪蒙及其團隊卻又高調亮相併作出回應:文章絕對真實。 一時間罵戰更盛,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含咪率」應運而生。很多人一邊對咪蒙冷嘲熱諷,一邊曬著自己的含咪率,來標榜自己與眾不同,不與「烏合之眾」合流。 我也在關注咪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