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出現了一個新詞,含咪率。
朋友圈又被刷屏了,大家都在測自己的朋友圈含咪率,以此來評判自己的微信好友質量。
這個新詞引起了新風潮,是因為之前咪蒙名下公眾號的一篇爆款文章。
含咪率的緣由
最近,一篇名叫《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引得無數讀者感動、流淚、轉發。
但事態隨即反轉:有人扒出這篇文章完全是胡編濫造出來的,沒有實據,bug百出,只是虛構一個惹人同情的故事來騙流量;
大反轉後,群情激奮,導致事態一度失控,最後文章被封。
然而在當下來勢洶湧的輿論之中,咪蒙及其團隊卻又高調亮相併作出回應:文章絕對真實。
一時間罵戰更盛,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含咪率」應運而生。很多人一邊對咪蒙冷嘲熱諷,一邊曬著自己的含咪率,來標榜自己與眾不同,不與「烏合之眾」合流。
我也在關注咪蒙。
在剛剛看到「含咪率」一詞誕生的時候,我就測了一下自己好友的含咪率。
17%的含咪率,而且我本人也在關注著咪蒙。
但是,這能證明我及我的朋友圈都很low嗎?
有人說,咪蒙真是厲害,旗下實習生寫出了一篇爆款文章,光授權轉載就養活了半個新媒體圈;反轉被噴的熱點又養活了半個新媒體圈。這是段子也是事實:在討伐咪蒙最多的新媒體圈裡,其實關注咪蒙的人也是最多的。新媒體時代讓人不可避免地去關注文章的流量,關注漂亮的數據。在新媒體人看來,那些能生產爆款文章的公眾號,吸引10w+閱讀量的標題,都是有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
網絡社會有太多的「咪蒙」,我們關注「咪蒙們」,並不代表我們愛看她們的文章,認同她們的觀點。新媒體人如此,普通人也如此。
「咪蒙們」總是愛灌毒雞湯,她們能佔有流量,也正是因為她們「懂」人心:大多數人都喜歡有衝擊力的,刺痛的,戲劇性的故事。而真假混合的謊言往往最「真」,一不留神,被戳中痛點的人們就上了她們的圈套。
比如她的文章裡曾經寫過;
比起年輕人把想死掛在嘴上,
她身邊的中年人,
連想死都不敢想。
因為沒退路,死不起。
點開這篇文章的人可能正在深夜回家的地鐵上,也可能是在應酬之後的計程車上。他們可能是對前途迷茫的青年人,可能也是負重前行的中年人。
此刻的他們,只是一個讀者。他們無法在手指起落間發現文章中的漏洞,也捕捉不到那些煽動情緒的手段,他們只是被那種無法左右命運的無力感擊敗,在共鳴感激蕩的剎那按下了手指。
關注咪蒙的人都很low嗎?不是,他們只是在閒暇時間閱讀一些文章,被咪蒙煽動的情緒所擊中的普通人。
關注咪蒙的人和關注含咪率的人
有一種現象在刷屏文被反轉之後經常出現。在反轉之後,總有一些人跳出來說自己發現的當時那篇文章的漏洞,沒有轉的原因,並表達了對轉發文章的人的嗤之以鼻。
就像這次的《寒門貴子之死》,轉發的人感覺自己站在了道德高地,不轉發不道德。而測含咪率的人又覺得自己顯示標新立異、鶴立雞群。他們本質上可能沒有太大的區別,一個被極端的價值觀所煽動,另一個則被極端的論調所洗腦。
咪蒙的「壞」在於她本身,而不在於讀者。就像我朋友圈裡的一位朋友所說的:
是什麼迫使一個聰明的寒門出身的男孩非做傳銷不可?是什麼迫使一個擁有理想的中產女孩天天穿著低胸的衣服強顏歡笑?對於這些問題的根源,咪蒙們沒有答案,也試圖阻止年輕人們尋找答案,卻鼓勵他們將矛頭指向那些同樣悲慘的隊友,這不是在把每個人都逼上孤島嗎?
所以,其實炫耀含咪率與轉發咪蒙文章的,本質上是同樣的人吧?
找不出問題的答案,只是互相傷害,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下一個受害者。
「咪蒙們」的數量太多了,這一次是「含咪率」,下一次會是什麼率?
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永遠火眼金睛,做不會被任何「率」清洗掉的人。
我們結識的好友也好,我們的親戚也好,之所以與我們保持連結,是因為歲月的積累,血脈的連繫,羈絆的堆壘。這些認知基礎上所達成的認同感,是一篇噱頭文章就可以輕易打消的嗎?
又或者只是我們想給自己不想繼續維繫的關係破碎找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
轉載自 青糰子
編輯 張新宇
▶河南校媒
健身房初體驗 | 跳一跳 | 「網紅」老師 丨校媒版《成都》丨考研丨你的名字丨雪景丨樓管男神丨「吃貨」創業丨高校美圖壁紙丨宿舍條件丨畢業照
▶storybook
你努力奔跑的樣子 | 我們也曾全力以赴 | 我的南瓜燈 | 暑期旅行 | 抗戰老兵 | 考研丨愛打扮的男生=娘炮?丨奇葩親戚丨獨生子女丨手機照片丨單身貴族
▶青椒秀
考研倒計時:心中有夢,眼裡有光 | 願吾師安康丨「我即是銅」的匠心精神丨不負韶華的假期時光丨帶你玩轉暑假實習 | 「偽球迷」指南
▶青椒視覺
冬·印象 | 遇見你那天,雪像電影一樣紛揚 | 校園中的「動物世界」:匆匆步履間,也有你陪伴丨恍然若夢闖入畫,原是秋色入境來 | 我在這裡,等風也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