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言
「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教育部針對家長批改作業的回應一出,在風口浪尖的家校矛盾本應偃旗息鼓,沒想到翻看評論區,卻愈演愈烈。兩個看似一樣卻又截然不同的評論高居熱門評論榜首,「我是家長,建議解散家長群」「我是老師,求解散家長群」。小小的家長群不知從何時開始,成為爭吵的主戰場。
作為家長,家長群是他們最不願意打開的地方。一頁頁作業永遠翻不到頭,一項項打卡讓人手忙腳亂,一個個投票令人疲於應對。工作結束後,還要監督孩子完成作業,因為許多作業要求是孩子一人無法完成的。手機不敢離開身邊,生怕老師發布的「投票任務」沒有及時完成,影響孩子在老師心目中的「印象」。
作為老師,手機24小時不敢關機,生怕錯過家長群家長的回覆、工作群學校的通知。課間打開一看,無數條未讀消息。本以為教師=教書,沒想到事實上的教師是保姆+警察+……,精力有限,卻身兼數職,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好,本職的教學工作也受到影響。
其實,家校矛盾的產生都是借著為孩子好的名義,然而矛盾的消除關鍵也是在於孩子。如果雙方能換位思考,老師為孩子設置不同作業是為了提高孩子的不同能力,家長教育水平不同,所以輔導孩子的能力參差不齊。互相體諒下少一些作業、多一些輔導,相信孩子可以成長得更好。否則老師作業不留、家長作業不檢查,最後受影響的還是孩子。
當然,矛盾的根源在於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應試給學校提出了要求,而學校把壓力轉移給老師,老師又通過家長群傳遞給了家長,最後各方深受其害。家長群的關閉需要循序漸進,不然突然的關閉會使家校失去了聯繫,工作無法進行。只有改革教育制度,取消一些本不該學校、教師完成的任務,減少重複無意義的於教學工作無益的任務,家長群自然失去了使用價值,消失於歷史舞臺。
家校battle,沒有贏家。教育改革,家校合作,孩子就是最大的獲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