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少了,有家長會向學校提出,要增加點;作業多了,也有家長抱怨,要減少些。作業多少,眾口難調。面對家長對老師「指手畫腳」,插手教學,家校之間究竟該如何溝通?
15、16兩日,全國家校社協作與教師發展論壇在奉賢召開。教師的專業智慧,不能只體現在課堂上和教學中,還要走進學生心靈、走近學生家庭,在家庭教育指導中體現。家校共育中,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家教指導專業能力面臨嚴峻挑戰。
缺乏家教指導力或致家校關係緊張
小黃同學最近上課總是沒精打採、瞌睡不斷。年輕的小張老師很生氣,給他父母打了電話,一張口就是——「你們怎麼搞的,孩子上課總睡覺,作業都是錯的,家長有沒有用心?」……結果,老師和家長在電話兩頭吵了起來,小張老師氣得滿臉通紅。班主任田老師見此情況,接過電話,三言兩語安撫家長後,約好當晚和小張一起家訪,商議問題解決方法,家長也在電話那頭緩和了語氣。
這件事給奉賢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小學教師王秀明很大啟發:教師有無家庭教育指導能力、能力的強弱不同,體現出的家校共育效果完全不一樣。缺乏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很可能導致家校關係緊張,甚至惡化,不利於合力育人。
以教師參與家校合作和溝通為例,目前在教師群體中,尤其是85後、90後青年教師,欠缺家庭教育專業指導力。「在對區域近3000名教師調研發現,老師普遍認為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一般,這就更需要學校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奉賢區教育學院院長蔣東標說。
2018年大調研數據顯示,奉賢區年輕職初教師比例達三成以上,這一教師群體是名副其實的獨生子女,沒有接受過家庭教育相關專業培訓,相當比例的教師還未為人父母,也沒有家庭教育經驗,年輕教師還要面對更多二孩家長和學生。調研中,不少年輕教師坦言:害怕與家長交流,更害怕家訪,甚至還有班主任因急於解決學生問題,不小心陷入學生父母之間的家庭矛盾,導致家校溝通不暢。
現實與期望有差異教師樂做「橋梁」
曙光中學教師萬濤分享了一個故事:高二暑假返校一天,一向樸素大方的小程同學走進教室,在她抬頭禮節性地問候老師後,馬上低頭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我隱約發現她的眉毛深了些,透過鏡片能明顯看到她的睫毛拉長了,當時我心裡咯噔一下,作為準高三學生突然化妝,是不是談戀愛了?
當晚,萬老師家訪時,一進門就聽到母女倆在激烈爭吵。原來,小程去學校竟然是和好朋友告別的,她已決心輟學打工,逃離母親的約束。因為小程母親過於強勢幹涉女兒的一切,親子矛盾由來已久。這個暑假,她決定加試美術,希望實現未來當珠寶設計師的夢想,卻遭到母親堅決反對,訓斥她不好好讀書,就知道動歪腦筋。
父母傾向於讓孩子當公務員或醫生,孩子卻想要成為藝術工作者、電競選手;父母覺得孩子「+3」學科應該選甲乙丙,孩子卻偏偏選了丁戊己……日常家校溝通中,常常會發現親子雙方在家庭教育期望的認同上普遍存在差異,關涉孩子的職涯與學涯發展目標。格致中學奉賢校區德育主任周雯婕說,家校共育的合作起點是互相尊重,尊重的起點是願意嘗試去理解對方。對於日益「水漲船高」的家庭教育期望,不能簡單地用「對」或「錯」判斷,也不能動輒用「高不高」衡量,教師應樂做「橋梁」,不僅要讓自己成為家庭教育期望的解讀者,還要組織並引導親子雙方共同解讀這份期望。教師是家校共育的合作者,也是教育專業人士。當父母、孩子和教師三方坐下來,共同溯源分析家庭教育期望的形成是否基於對孩子智能、個性和志趣的判斷,是否考慮家庭資源以及個人、家庭、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否真正契合孩子成長願望和價值追求,這個過程本身就有助於家長理性反思期望,孩子正面理解期望,教師充分了解期望,做好親子溝通的「橋梁」,獲得雙方信任。
教師家教指導首先要有敏銳的心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強化師德教育和教學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其中,「家庭教育指導能力」作為一種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與教師的「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等能力」放在同等地位。
「當前教育發展進入了家校合作育人新時代,家庭教育面臨的社會背景和發展主題發生了深刻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困惑。一線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相當重要,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教育已進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階段。」蔣東標院長說。
年輕教師面對家長不知如何應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導,首先是自身專業性不斷提高。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學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楓看來,教師的「專業儲備」要求教師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及對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的準確把握。教師還要有一顆敏銳的心,善於觀察學生和家長,從中發掘問題,整合多方資源,形成育人合力。
面對有些學校的家長會質疑作業多少的問題,周雯婕認為,一方面,學校教師需關注學生個性成長,因材施教,可採取作業分層;另一方面,教師作為專業人士,要有自信和原則,不受外力幹擾。
針對家校之間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一線教師更要敢於創新探索。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奉教院附小「姜燕燕」工作室開創了「爸爸俱樂部」,創立「爸爸學校」「爸爸充電站」「爸爸親子站」,針對不同熱點教育問題,通過「問題沙龍」等實踐,全面提升學校家教隊伍指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