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布置作業被家長指手劃腳,家校溝通新教師應有怎樣的家教指導力

2021-01-15 騰訊網

作業少了,有家長會向學校提出,要增加點;作業多了,也有家長抱怨,要減少些。作業多少,眾口難調。面對家長對老師「指手畫腳」,插手教學,家校之間究竟該如何溝通?

15、16兩日,全國家校社協作與教師發展論壇在奉賢召開。教師的專業智慧,不能只體現在課堂上和教學中,還要走進學生心靈、走近學生家庭,在家庭教育指導中體現。家校共育中,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家教指導專業能力面臨嚴峻挑戰。

缺乏家教指導力或致家校關係緊張

小黃同學最近上課總是沒精打採、瞌睡不斷。年輕的小張老師很生氣,給他父母打了電話,一張口就是——「你們怎麼搞的,孩子上課總睡覺,作業都是錯的,家長有沒有用心?」……結果,老師和家長在電話兩頭吵了起來,小張老師氣得滿臉通紅。班主任田老師見此情況,接過電話,三言兩語安撫家長後,約好當晚和小張一起家訪,商議問題解決方法,家長也在電話那頭緩和了語氣。

這件事給奉賢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小學教師王秀明很大啟發:教師有無家庭教育指導能力、能力的強弱不同,體現出的家校共育效果完全不一樣。缺乏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很可能導致家校關係緊張,甚至惡化,不利於合力育人。

以教師參與家校合作和溝通為例,目前在教師群體中,尤其是85後、90後青年教師,欠缺家庭教育專業指導力。「在對區域近3000名教師調研發現,老師普遍認為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一般,這就更需要學校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奉賢區教育學院院長蔣東標說。

2018年大調研數據顯示,奉賢區年輕職初教師比例達三成以上,這一教師群體是名副其實的獨生子女,沒有接受過家庭教育相關專業培訓,相當比例的教師還未為人父母,也沒有家庭教育經驗,年輕教師還要面對更多二孩家長和學生。調研中,不少年輕教師坦言:害怕與家長交流,更害怕家訪,甚至還有班主任因急於解決學生問題,不小心陷入學生父母之間的家庭矛盾,導致家校溝通不暢。

現實與期望有差異教師樂做「橋梁」

曙光中學教師萬濤分享了一個故事:高二暑假返校一天,一向樸素大方的小程同學走進教室,在她抬頭禮節性地問候老師後,馬上低頭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我隱約發現她的眉毛深了些,透過鏡片能明顯看到她的睫毛拉長了,當時我心裡咯噔一下,作為準高三學生突然化妝,是不是談戀愛了?

當晚,萬老師家訪時,一進門就聽到母女倆在激烈爭吵。原來,小程去學校竟然是和好朋友告別的,她已決心輟學打工,逃離母親的約束。因為小程母親過於強勢幹涉女兒的一切,親子矛盾由來已久。這個暑假,她決定加試美術,希望實現未來當珠寶設計師的夢想,卻遭到母親堅決反對,訓斥她不好好讀書,就知道動歪腦筋。

父母傾向於讓孩子當公務員或醫生,孩子卻想要成為藝術工作者、電競選手;父母覺得孩子「+3」學科應該選甲乙丙,孩子卻偏偏選了丁戊己……日常家校溝通中,常常會發現親子雙方在家庭教育期望的認同上普遍存在差異,關涉孩子的職涯與學涯發展目標。格致中學奉賢校區德育主任周雯婕說,家校共育的合作起點是互相尊重,尊重的起點是願意嘗試去理解對方。對於日益「水漲船高」的家庭教育期望,不能簡單地用「對」或「錯」判斷,也不能動輒用「高不高」衡量,教師應樂做「橋梁」,不僅要讓自己成為家庭教育期望的解讀者,還要組織並引導親子雙方共同解讀這份期望。教師是家校共育的合作者,也是教育專業人士。當父母、孩子和教師三方坐下來,共同溯源分析家庭教育期望的形成是否基於對孩子智能、個性和志趣的判斷,是否考慮家庭資源以及個人、家庭、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否真正契合孩子成長願望和價值追求,這個過程本身就有助於家長理性反思期望,孩子正面理解期望,教師充分了解期望,做好親子溝通的「橋梁」,獲得雙方信任。

教師家教指導首先要有敏銳的心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強化師德教育和教學基本功訓練,不斷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導等能力。」其中,「家庭教育指導能力」作為一種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與教師的「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等能力」放在同等地位。

「當前教育發展進入了家校合作育人新時代,家庭教育面臨的社會背景和發展主題發生了深刻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困惑。一線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相當重要,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教育已進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階段。」蔣東標院長說。

年輕教師面對家長不知如何應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導,首先是自身專業性不斷提高。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學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楓看來,教師的「專業儲備」要求教師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以及對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的準確把握。教師還要有一顆敏銳的心,善於觀察學生和家長,從中發掘問題,整合多方資源,形成育人合力。

面對有些學校的家長會質疑作業多少的問題,周雯婕認為,一方面,學校教師需關注學生個性成長,因材施教,可採取作業分層;另一方面,教師作為專業人士,要有自信和原則,不受外力幹擾。

針對家校之間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一線教師更要敢於創新探索。家庭教育中「父親缺位」,奉教院附小「姜燕燕」工作室開創了「爸爸俱樂部」,創立「爸爸學校」「爸爸充電站」「爸爸親子站」,針對不同熱點教育問題,通過「問題沙龍」等實踐,全面提升學校家教隊伍指導能力。

相關焦點

  • 部分地區代改作業喊停,家長與老師各有心聲,家校合作才是雙贏
    一直以來,老師給學生改作業是很自然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教師逐漸開始讓家長來批改作業。教師的這種舉動從2018年以來就開始了,多省的老師就讓家長改起了作業,這一做法也讓不少家長怨聲不斷。最近就有多個省教育廳針對這項事件發文,受到家長熱烈支持。通知當中明確指出老師要親自改作業,不能讓家長和學生代勞。在很多人看來,教育孩子是老師主要的責任。
  • 學生作業家長要不要改?來看看各地老師及家長怎麼說
    有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學生的作業到底要不要家長來修改,核心在於家校教育的邊界:學生作業批改的權利屬於老師,家長應該督促、檢查孩子作業,並非「批改」作業。不過有家長對「要求家長改作業」表示理解,認為給孩子批改作業能及時掌握孩子學習中存在薄弱的地方。
  • 記者調查 | 家長很頭疼,家庭作業咋成了「家長作業」?
    要加強溝通,若出現疑似「家長作業」的情況,家長可及時向老師交流反饋,老師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家長和老師如何看待「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這種現象?在完成作業方面,家校如何形成高效的配合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如何來規範?近日,記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調查。「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的話題一直備受關注。
  • 人民日報談家長群變味:應理順家校關係,家長與老師的角色要擺正
    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攜手同行,彼此應該充分尊重與信任。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獨自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使命。現實中,一些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共育的理解還不到位。個別教師把分內的工作轉嫁給家長,如讓家長代替自己批改學生作業,部分家長成為「編外教師」。
  • 什麼是破解家校衝突的良藥
    如何發揮好家校合作的作用,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為此,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家長群該不該建「每天老師會在群裡發些學習資料,或者家庭作業,讓我們監督孩子完成。」一名初中生家長告訴記者,她在家長群裡,很少發言,收到老師的信息會及時回復「收到」。
  • 徐州一家長高調給老師送錦旗: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調查結果...
    還要你們老師做什麼」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發布通報稱經排查 徐州市範圍內無天翔小學也無趙西海老師該視頻內容純屬虛構給徐州家校共育造成不良影響徐州市教育局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網友紛紛表示擔心對於這位家長高調送錦旗的行為網友卻表現得非常擔憂:以後你家小孩還怎麼在學校
  • 叫停家長作業 老師家長這樣說……你咋看?
    繼遼寧、浙江、海南、河北等多地發文「叫停」家長作業後,內蒙古自治區近日也發文禁止家長代為批改作業,嚴禁教師使用微信、QQ群布置作業。消息一出,立馬引起了熱議,一起來聽聽老師、家長、學生都怎麼說。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條視頻是老師在家長群裡布置作業,讓家長修改作業後,家長怒退家長群之後的瘋狂吐槽。視頻裡涉及到的事情,呼和浩特市的家長們有遇到過嗎?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媒體:背後是家校邊界亟待釐清
    家長群成立的初衷,本是為方便家長與學校、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家校共育。但在現實中,不少家長群卻逐漸「變味」:有的老師在群裡布置作業、要求家長「秒回復」,有的家長在群裡炫富、曬娃、打廣告,使得家長群逐漸演變為「攀比群」「馬屁群」「廣告群」。
  • 老師,請學會與家長交流技巧,保持與家長有效溝通,有利學生成長
    今年學生網課學習期間,教師與家長的交流顯得更為必要。因為學生居家網課學習的時候,教師對學生近距離教育受到限制,所以只能通過家長這條紐帶,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網課教學的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了許多教師不善於與家長溝通,出現了對學生家長「大呼小叫」,「出言不遜」等現象,更有甚者,出現了「挖苦、侮辱」家長的有失師風的情況,在社會上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
  • 家長「批改作業」這一家校矛盾的根源、解決辦法……
    如今家校矛盾,最熱的話題,莫過於是」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這一話題了。針對這一矛盾,教育部已經明確表態:如果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或者是出現讓家長完成作業、批改作業的情況,一經發現將會嚴肅處理。但是,讓我們無語的是一些教師:不求教法的進步,不講教學規律的,死命布置作業「蠻幹」;讓我們痛恨的是一些教師:缺少師德,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權責不清,高昂著頭,對家長頤指氣使。
  • 為了完成幼兒園布置的作業,折騰掉家長兩千多,真是坑爹的作業啊
    記得我們小時候上幼兒園的時候,不是吃就是玩,每天早上被家長送到幼兒園裡,和老師做幾個遊戲,就可以端著小碗坐在班級正中央,等著老師把午餐拿過來。誰能想到現在的幼兒園,不僅要布置作業,而且作業各個頂天難。紅姐是我的同事,復工之後我就看紅姐每天都在吐槽她家女兒上的幼兒園,說自己下了班以後還要幫女兒做作業,身子骨都快散架了。有時候紅姐老公也過來幫忙,結果做著做著就甩手不幹了,說是幼兒園的老師折騰家長,布置的作業根本完成不了,又留女兒在房間裡嗷嗷哭。上個學期的某一天,紅姐女兒的幼兒園就布置做孔明燈。
  • 「退出家長群」背後,是異化的家校關係
    作者:王鐘的  近日,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教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他還質疑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後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 家校溝通||褚光斌副局長參加姜山鎮繞嶺小學家長座談會
    家校溝通||褚光斌副局長參加姜山鎮繞嶺小學家長座談會 2020-10-26 2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師為什麼要叫家長批改作業?答案在這裡(教師家長值得一看)
    在當前的教育下,有人調侃到,現在的義務教育非常的牛,不僅讓學生學一遍還要讓家長學一遍。現在存在一個現象,學生的作業教師要求家長批改;學生的值日需要家長們做;學生做作業需要家長來監督完成等等。有很多家長是敢怒不敢言,有的家長不懂這方面的知識,沒法輔導自己孩子的作業。有的家長是沒有時間,有的家長是上了一天班比較累,不想輔導。這是家長的心聲。一個家長,孩子放在學校就不管了,就完完全全是老師的事情。一個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作為一個家長,就是管兩三個小孩兒。
  • 家長當街給老師送「不作為」錦旗?純屬虛構!
    「作業完成不好,叫家長!」「字寫得不好,叫家長!」...經排查,徐州市範圍內無天翔小學,也無趙西海老師,該視頻內容純屬虛構,給徐州家校共育造成不良影響。徐州市教育局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事件雖然證實是虛構的,卻也在網上引發了網友新一輪對「家長群」的爭議和討論。有網友認為,造謠者製造矛盾、為博關注無所不用其極,必須得管管了!
  • 幼兒園老師布置「多肉」作業,孩子第二天交「豬頭肉」,哭笑不得
    對於幼兒園的作業,有的小朋友樂在其中,有的家長卻很頭疼,下班之後還要給孩子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孩子的手工作業變成了家長的加班任務。不過有的時候,幼兒園布置的作業也常常鬧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來。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小羽非常積極,這天老師又向小朋友們布置了手工作業,要求孩子和家長回去做盆多肉。小羽興高採烈地回到家發現奶奶來了,原來媽媽臨時出差讓奶奶來看一晚小羽,看來今天的作業只能邀請奶奶來幫助完成了。
  • 苦家長群的何止是家長?還有老師!但家長群能一散了之嗎?
    隨著一個江蘇家長短視頻的火爆,家長群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在視頻中,家長吐槽老師在家長群中讓家長改作業,輔導功課,家長承擔了老師應有的責任和工作,為此,這個家長在視頻中疾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建立家長群的初衷本來是方便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家校合作更好地為孩子服務,藉助家長群讓家庭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中來。但是現在的家長群似乎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因為家長們認為家長群讓家庭過度承擔起了學校的教育職責,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現實的,畢竟家長們除了孩子之外還需要工作,還需要負擔起家庭的責任。
  • 英語老師家長群催交作業,家長咆哮:俺都不會,你叫我怎麼做?
    "現在好多作業老師發個答案,家長批改,孩子訂正後再上傳,每科作業還要一起傳,不能分開傳,規矩多的很,誰交誰沒交,小程序一目了然。""一個小孩三個群,兩個小孩六個群,老師布置作業,家長要拍視頻發小組群,隔三差五搞一次,真是一言難盡。"2、檢查作業有困難。
  • ...叫家長第一名」家長高調給老師送錦旗 網友擔心壞了:以後你小孩...
    (孩子)作業完成不好,叫家長;然後字寫得不好,還要叫家長,如果我們家長什麼都做的話,還要你們老師做什麼?壓力群」的問題主持人白巖松表示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 解讀|落實「十不得」,要大力推進家校共育
    整體推進,推動新時代家校共育健康發展。有些學校功利性做法對家長不正確的行為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家校相互作用,共同損害著孩子健康,破壞了教育環境。教育孩子,學校需要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長需要學校的引導和指導,二者不可偏廢。家校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是教育的「致勝之道」。「十不得」規定教師不得因學生學業問題羞辱其家長,家長要尊重老師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