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教師都是十分敬仰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老師這個職業在人們心中有了改變,從前教育的重點都在孩子身上,孩子們因為學業特別害怕開家長會;可現在反而是家長特別害怕家長群裡,老師布置給家長的任務。
有不少家長現在一聽到手機消息,就心頭一震生怕老師又在班級群裡@自己,孩子又犯什麼事兒了;更怕那些臨時布置的任務,自己又得硬著頭皮和領導請假。
面對這樣的現狀,一位「硬核爸爸」的退群聲明,引發了眾多的探討,而這個家長退群事件也引發了不小的教育爭議。
「硬核爸爸」說出學生家長心聲:作業家長都批改了,老師幹啥?
這位「硬核爸爸」退群的起因,是當天老師在家長群裡,批評了昨晚沒有批改孩子作業的家長,並表示:認真批改的家長,老師看到了家長對孩子傾注的心血,自然會多加關注,而那些不批改、自己放棄孩子的家長,老師也自然也沒必要認真對待了。
這位寶爸聽這話當時就生氣了,在群裡怒懟老師:家長把老師要做的都做了,還要老師幹什麼?之後直接退了群。
這件傳到網上後,有一半的家長覺得,終於有人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白天上班累死累活的,晚上下班了想著好好休息一下,卻還要完成老師的「任務」。
不過也有一半的家長認為:這位家長是小題大做,現在這個時代都是這樣的模式去家校互聯,自己擠出點時間給孩子看看題,也是為了孩子好啊。
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十個家長裡有九個需要給孩子批改作業,可自己工作繁忙根本就沒有精力再去看孩子的作業,甚至有的家長不會寫孩子的題,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大部分家長送孩子進學校,就是希望學校可以幫助自己去教育孩子。
這一家長退群事件發生後,引發了一波有關家庭和學校的討論,也正是如此,老師這一職業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其實原因不都在老師,家長教師都有責任。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作為教師不要有以下三點習慣
第一:不要帶有目的地教育學生
有的老師會對家裡有錢有勢的學生特別好,對待家庭條件一般或者不好的學生愛答不理,或者是對待學習好的學生關心照顧,對待學習不好的學生戴有色眼鏡。
還會從對待學生的態度,上升為對待學生家長的態度,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和心理,有的孩子老師一多加關注,他的成績就會迅速上漲,但如果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被老師另眼相待的話,學生會很受傷。
第二:不要把家長當成孩子批評教育
犯錯誤本就是一件正常的現象,孩子在學校犯錯誤,學校會請家長,甚至是批評孩子的同時連帶著家長一起批評了,家長和孩子不同,家長是成年人,會有很強的自尊心。
做家長的都會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好好的,可一旦孩子犯了什麼事,學校就會立刻通知家長到校,有的老師當著學生的面訓家長,這會讓家長很沒有面子,越是這樣,家長就越會躲著老師,家校無法齊心只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第三:不要把家長當兼職老師
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工作去忙,而有的老師卻把本該自己完成的教育任務,拋給學生家長去做,批改學生作業是一名合格教師的分內之事,如果讓家長批改孩子作業,不僅質量無法做保證,家長對老師和學校的不滿也會一點點增加,隨之而來的也是家長和老師無法協作提升孩子的學習。
都是為了孩子好,家長也該適當配合老師工作,最起碼要做到這些事
第一點:幫助孩子檢驗學習成果
雖然教學生學習知識是老師的職責,但學生回到家中,家長們也要承擔起監護人的作用,可以抽空幫助孩子複習課堂老師講的內容,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通過這種方式來督促、約束孩子,這樣做對孩子,對家長,對老師都是一種幫助。
第二點: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我們常說一句話「要從小教育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對孩子以後的學習態度十分重要,如果一個孩子自主學習,有個規律的學習作息,那這個孩子以後的生活一定是井井有序的;如果一個孩子學習靠人催,能往後拖就往後拖,那這樣的孩子的生活將會是無法自理。
教師是一個具有強大使命感的職業,如果這個行業裡出現了太多不合格的老師,就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未來,對於不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
畢竟教師作為祖國未來花朵的知識傳遞者,其個人品德和專業技能,都是需要通過嚴格的篩選後,才能正式上崗,同時希望所有的教師可以好好教書育人,給祖國的未來增添一抹光彩。
討論話題:你家孩子的老師,會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