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武邑縣硬木雕刻文化產業園看到,一排排寬敞明亮的車間,一臺臺數控雕刻工具機錯落有致,笑容洋溢在每名工人的臉上。走進家具展銷中心,一件件經過精雕細琢的仿古家具整齊排列,一股濃厚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有一種穿越到明清時期的感覺。
武邑縣是「京做」家具產地和發源地之一,素有「雕刻之鄉」美譽。武邑縣硬木雕刻技藝起源於西漢,完善繁榮於明清。《武邑縣誌》記載:清雍正十年,年希堯來武邑縣巡查,招募木工、雕刻藝人,帶走老榆木料、圖紙。武邑籍雕刻藝人成為專為皇室貴族製作家具的御用工匠。宮廷造辦處80%的工匠來自武邑及其周邊地區。「京做」家具有選材精細、加工考究、雕刻細膩、文靜典雅、造型優美等特點,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博得簪纓貴胄、巨富商賈及文人墨客青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發展個體經濟。武邑縣的硬木雕刻工匠,開始外出打工和個人創業。當時武邑技術員遍布北京、天津、大城、青縣、遵化縣、淶水等地的雕刻廠。1985年之後,技術人員陸續回鄉創業。武邑硬木雕刻產業進入了以個體經濟為主的民營初級階段,一人、一家、聯戶、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如雨後春筍般遍布武邑大地。2005年,武邑縣硬木雕刻廠達到200多家。2006年之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2007年年底,我省啟動「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新房越建越多,硬木家具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截至目前,武邑硬木雕刻生產企業1800餘家,純手工雕刻藝人30多人,直接從業人員30000多人,間接帶動了運輸、木材加工、油漆、家具修繕、銅活、棕墊、包裝、電商等行業,各種配套產業多達50000人。年營業額突破12.5億。
「武邑的家具產業由於規模小、工藝落後、資金少,宣傳推廣跟不上,產品包裝不到位,只能向外地家具廠出售家具半成品,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企業利潤很低。」硬木雕刻文化產業園經理沈茂超介紹說,近幾年,武邑縣大力推動家具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延長古典家具製造產業鏈,由「白茬批發」逐步向「成品批發」到「品牌銷售」轉變。武邑縣相繼建起了集仿古雕刻家具展銷、古典家具工序流程演示、仿明清雕刻家具工藝技術研發和仿古雕刻家具銷售人才培育為一體的硬木雕刻文化產業園,硬木雕刻精品園和硬木雕刻生產一體化三期園區,吸引了大批家具企業入駐,迎來了全國各地客商前來採購,極大提升了武邑縣家具產業的知名度。今年,武邑又重點建設以紅木精品家具為主的檀香小鎮項目,集觀光旅遊、體驗於一體,謀劃建設硬木雕刻生產區、花臺花架生產基地,著力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層次和效益水平,形成文化品牌帶動產業發展的互動效應,實現富民與強縣的雙贏。
硬木雕刻生產一體化產業園的建成不但為原有的家具生產銷售企業提供了「樂土」,也為返鄉者創業提供了平臺,何增建就是其中的一個。五年前,何增建放棄了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武邑與朋友一起創立了日日紅家具有限公司,從最初生產簡單的餐桌餐椅,到現在生產全套的古典家具,一個月的銷售額就有幾十萬元。「以前在北京做紅木雕刻,一個月有1萬多塊錢的工資,後來看到家鄉建起了家具產業園,自己有這個手藝,就回來了。」當提及最初的創業想法時何增建說,現在生產家具跟以前不一樣了,半手工半機械雕刻,效率高了,質量也越來越好,加上產業園名聲在外,客戶的訂單很多,產業園裡的幾十輛運輸車能把家具運到全國各地。隨著家具產業的規模不斷壯大,產業分工也越來越細。「以前各廠家都是自己收木材,自己加工、打磨、雕刻,現在收木材的只收木材,生產家具的只做生產,分工更細緻了,質量也有了保障。」江鑫閣的老闆李春徵說,武邑從事木匠行業的人很多,以前很多都在北京打工,現在隨著武邑縣硬木雕刻文化產業園的發展,大家都想發揮專長,回來自己單幹,這也促使武邑縣的家具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為搶佔市場份額,大家都爭著提升工藝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這對武邑縣古典家具產業發展絕對是好事。
在抓園區建設的同時,武邑縣採取「分類施策、疏堵結合、集中處理」的思路,深入推進硬木雕刻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傳統產業「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新路子。武邑縣對165家木製噴漆家具企業進行集中整治,其中,取締不符合環保、規劃的企業60家,整改提升(轉白茬家具製造)的105家。對1000餘家不涉及廢水、廢氣汙染,環境影響較小的木質白茬加工企業進行環評備案,納入日常管理,由各鄉鎮督促其進行現場清理、安裝粉塵治理設施、完善村鎮審批手續,實現「一企一檔」報縣環保局備案。要求木質家具企業的生產車間全方位密閉,所有產生粉塵的生產設備全部安裝粉塵治理設施,並創造性地將生產設備電源與治理設施電源並聯,做到生產設備和治理設施同時啟動、同時運行,確保治理設施正常運轉,實現了對大氣汙染物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要求所有上規模、市場好的木質家具企業,全部安裝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設施,並確保正常運轉;在木質家具企業較為集中的武邑鎮、清涼店鎮、韓莊鎮3個鄉鎮,投資3800餘萬元建設了3個表面處理中心,不具備表面處理條件的生產企業全部進駐表面處理中心進行加工。通過建設表面處理中心,武邑縣的木製家具行業實現了「兩降低、一提升」(噴漆、烘乾的損耗較普通噴漆降低40%左右;杜絕了小企業各自為戰、重複採購原材料、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不達標等問題,有效降低了木質家具生產成本;通過統一加工,提高了整個木製家具行業的產品質量),取得了社會效益和明顯的環境效益。
同時,武邑縣對所有木質家具企業嚴格實行「雙網格」環境監管機制,實時更新各級責任人信息,完善網格化監管內容,明確網格監管人員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強化責任追究,促進守法常態。對所有企業,堅決做到「五不放過」:不巡查不放過,不查清不放過,不處理不放過,不整改不放過,不銷號不放過,加大環境執法檢查和排汙監管力度,形成汙染治理的高壓態勢。同時,縣環保、公安、住建、城管、工信、金融等部門聯合建立環境違法問題單位企業「黑名單」,凡是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從嚴審批各類環保專項資金申請,嚴格銀行貸款條件。
如今,武邑縣把硬木雕刻文化產業作為立縣產業,理出了「完善鏈條建集群、外引內扶育龍頭、培育品牌樹形象、加強商貿帶基地」的家具產業發展總體思路,大力招引產業龍頭,延伸產業鏈條,開發衍生產品,形成文化產業的區域聚集,全力打造華北古典家具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