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殺手已經過時了嗎?

2021-01-11 果殼網

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在進入21世紀後,那種開膛手式的連環殺人犯似乎已經絕跡,因為很少見到他們在媒體上引發的轟動了。但其實他們還是存在的。

就在去年5月,史蒂芬•格裡菲斯(Stephen Griffiths )因涉嫌殺死3名婦女遭到逮捕,他的作案方式絕對是「開膛手」式:他鎖定英國北部一個城市貧民窟裡的妓女,連殺人工具也用得十分别致——一把十字弓。他聲稱自己吃掉了受害人的部分身體器官——其中兩個煮過,另一個直接生吃。

被捕時,他告訴警察「我痛恨人類」,還自稱「十字弓食人魔」。然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沒能使他像80年代的前輩們那樣獲得轟動,《紐約時報》僅用一個「豆腐塊」就講完了他的故事:史蒂芬被判終身監禁並不得假釋。

今年初,紐約警察在長島附近的海岸發現了4具被棄女屍。在費城,那裡的警察剛確認一處居民區的3具女屍系同一「肯星頓絞手」所為。而在密西根,一個遭到指控的連環殺手正以「精神錯亂」為由展開辯護。

然而所有這些連環兇殺案都沒能得到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紐約城市大學皇后學院(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Queens College )的犯罪學教授哈羅德•思希特(Harold Schechter)表示:「確實,連環殺人犯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

上世紀80年代,連環兇殺案的高峰期

我們很難弄清連環殺人犯的數量到底有多少——一位聯邦調查局發言人曾表示,他們並不記錄這一方面的數據——但根據我們手頭上已有的資料來分析,連環兇殺案出現的高峰期是1980年代,此後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極端殺人事件:讀懂連環殺人犯和惡性謀殺案兇手》的作者之一,來自西北大學的犯罪學教授詹姆斯•阿蘭•福克斯(James Alan Fox)搜集了1900年以來記錄在案的連環殺人犯數據。他表示,根據各方面信息來源,1900-1960年間發生在美國的連環兇殺案只有十幾起,之後這一數字突飛猛漲:60年代共有19起,到70年代是119起,而80年代達到了峰值200起;90年代,兇殺數量開始回落,共發生141起;而2000年之後只出現了61個連環殺手。(關於「連環殺手」的定義有很多,福克斯給出的說法是「由一名或數名兇手在一段時間內所犯下的四起及以上的謀殺案件」。)

之所以80年代連環兇殺案件陡增,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警方的執法能力增強,警察能夠發現諸多案件(尤其是跨州)之間隱藏的關聯,從而將其定性為「連環殺人」。另一方面,媒體的跟風和推動作用不可小覷。由於整理數據和記錄案件方面的進步,媒體更容易找到連環兇殺案方面的素材;為了吸引公眾的注意,他們過度沉迷與連環兇殺案的報導。除此以外,媒體報導的井噴,也在一定程度刺激了一個人成為連環殺手,畢竟這也是一條聲名鵲起的捷徑。

關於90年代後為何劇減的諸多猜測

雖然我們可以用「連環殺手井噴只是在數據上」這個理論來解釋80年代,但是這並不能解釋為何連環兇殺案卻在1990年之後回落。也許是因為執法力度加強,讓警察在犯人第一次作案時就將其繩之以法,避免其連環殺人。也許是連環殺手關押時間長,90年代那些可能犯案的人還都在監獄蹲著。但不管怎樣,80年代以後,連環殺人犯與整體暴力罪犯的減少趨勢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後警方抓獲的殺人犯數量走低,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部分兇手始終未被抓捕。)

兇手整體數量減少,媒體對其關注也隨之減少。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公眾對此類案件的注意力似乎已經消退,不再有七八十年代 「優等生殺手」泰德•邦迪 或 「食屍鬼」傑弗裡•達默爾 (將屍首藏匿於櫥櫃和冰箱裡,17人遇害)這樣性暴力案和精神病患作案發生時所產生的轟動效應。

極端殺人事件投射出所處時代的特徵

連環殺手之所以能在當時引發媒體的報導狂潮,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總能製造出一種「符合時代特徵的恐慌」。

1924年,芝加哥大學學生 內森•利奧波德和理察•雷柏 綁票謀害一名14歲男孩,他們認定自己是尼採學說中的「超人」,不受道德的約束,此案激發了人們對現代精神病學持續升溫的關注。

從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社會上發生了一系列兒童綁架案,包括 查爾斯•林白的兒子被綁並遇害 等等,這些都是大蕭條時代社會衰退的象徵。

1969年, 查爾斯•曼森 帶領他的信徒殘忍殺害了泰特一家,呈現出當時性解放運動中失去控制的一面。

70年代,泰德•邦迪就職於尼爾森•洛克菲勒的西雅圖總統競選班底,在人們眼中代表了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所掩藏的罪惡。

而近期的哥倫拜恩校園事件(兩名青少年學生槍殺了12名師生並自殺)令父母開始擔憂暴力電影和暴力遊戲的負面影響。

還有一些案件,在引發更多社會關注之前,已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1927年,安德魯•吉歐在密西根巴斯小鎮的一所學校引爆三枚炸彈,殺死38名兒童和包括他本人在內的7名成年人,是截止到1995年奧克拉瑪城爆炸案發生前美國最大的本土恐怖事件之一。這起災難事故曾登上過報紙頭條,但旋即被查爾斯•林白的跨大西洋試飛新聞所替代。「這起罪案發生得太早了。」犯罪學教授思希特說。

確實如此,倘若這一學校爆炸案發生在經歷了911事件和諸多恐怖襲擊的今天,很有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反響。

對於犯罪學家來說,20世紀20年代是兒童綁架案的年代;80年代是連環殺人的年代;而21世紀,是恐怖主義分子的時代。

了解更多:

slate:The decline of the serial killer.

相關焦點

  • 關於連環殺手
    ,高情商);有的又很低,比如Charles Manson(曼森家族領導人、連環殺手,智商75,低於85至115的平均值);而且多數連環殺手儘管有不正當的行為,但他們卻過著平凡的生活。簡單的說就是絕大部分連環殺手和正常人沒有很大區別,甚至你在他被捕之前,完全不會把他們和連環殺手聯想在一起;當然,連環殺手中也會有嚴重精神疾病,或是非常孤僻,生活幾近與世隔絕的。
  • 盤點推薦連環殺手電影,這部連環殺手電影《暗夜迷蹤》值得一看
    連環殺手犯下的罪行,留給人們的不僅是恐懼,還有深深的迷惑。所以,連環殺手電影被觀眾追捧,也就不足為奇。現在,我們就為小夥伴推薦幾部連環殺手的電影。這部連環殺手影片的成功,隨後又引發了一系列續作,《漢尼拔》《紅龍》《少年漢尼拔-人魔崛起》。
  • 美國連環殺手之謎—所有已知的連環殺手中超過三分之二來自美國
    歷史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曾出現過連環殺手,美國則在所有國家中「脫穎而出」佔據了世界連環殺手之都的位置。 為什麼這麼說呢,美國聯邦調查局做過一項調查,他們收集了自1900至2016年間全球犯罪的4,743名已知連環殺手的信息。
  • 從李春宰看連環殺手:每一個連環殺手都有一個破碎的家庭
    李春宰從小就是一個壞孩子嗎?他是突然從一個好人變成了一個壞人嗎?網絡上關於李春宰的資料很少,我們很難拼湊出完整的李春宰的一生。只知道他童年沉默寡言,參軍以後變成了一個誇誇其談的人,軍旅生活結束後他就變成了殺人犯。美國作為一個盛產連環殺手的地方,為我們了解連環殺手的內心世界提供了大量素材。「嗜好殺人的史上第一殺人王」亨利·李·盧卡斯有殘疾的父親和酒鬼母親。
  • 我們為什麼「熱愛」連環殺手【2】
    伯恩閱讀了1995年至2013年間《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刊所有提及連環殺手的報導,發現35%的文章用到「惡魔」、「怪物」、「邪惡」等詞彙。   當連環殺手逍遙法外時,為回應公眾對真相的渴望,媒體和執法部門往往依據固有的道德指引說:「惡魔已經來到我們的城市,但不用擔心,我們會戰勝惡魔。」這種善惡對決、貓捉老鼠的故事架構大大簡化了真實的案情,淡化了殺手背後的複雜動因。
  • 10部真實連環殺手電影和世界10大連環殺手介紹!
    關於他的電影並無傑作,但很多電影中的連環殺手都有他的影子。《山腰絞殺手》 2004以上是根據真實事件改變的連環殺手電影,下面是世界10大連環殺手!想嚇死我嗎?人終歸一死。各位迪士尼樂園再見!」惡行實錄∶連環殺手的經歷曲折離奇,確是非常適合作為電影的題材,因此亦經常被搬上大銀幕,但多數只是 B 級恐怖電影,能同時成為兩部好萊塢一級大作參考對象的連環殺手,就只有 Edward Gein 一人。
  • 《殺手信徒》受追捧 盤點美劇追捕連環殺手警察
    其中,連環殺手又是犯罪題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正如今年凱薩琳·畢格羅執導的《獵殺本·拉丹》中的所描述的「獵殺本·拉丹是『9·11』事件後每一任美國總統必須面對的難題」一樣,追捕連環殺手也是美國警察必須面對的大難題,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估計,美國境內大約活躍著300名連環殺手,這也使得那些追捕連環殺手的人在美劇中頗受追捧,如《犯罪心理》中的傑森·吉迪恩和艾倫·霍奇納,以及雖不以追捕連環殺手為專職、
  • 連環殺手是如何「煉」成的
    在分析過程中,一個事實逐漸呈現,那就是,一個人是不可能在某天突然由一個正常人變成魔鬼的,他們也絕不是天生邪惡之人,他們後來的兇殘行為往往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埋下了邪惡的「種子」,而這些「殺戮的種子」,往往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管他們叫「連環殺手」也好,還是「變態殺人狂」也好,為什麼一個好端端的人會變成殺人不眨眼的連環殺手?
  • 惡魔的烙印:十大連環殺手電影
    早在這一世紀謎題破解前,已有多個電影版本演繹過這個連環殺手的故事。除了由克勞斯·金斯基主演的1976版,還有威廉·坦南執導的1999版,最為著名的還是由休斯兄弟導演、約翰尼·德普主演的《來自地獄》。相較於粗製濫造的前兩部,《來自地獄》頗為考究地還原了19世紀倫敦的風貌和服飾,以極其典型連環殺手電影的方式講述了懸案破獲的過程。
  • 惡魔的烙印——十大連環殺手電影
    《M》M 1931年 導演:弗裡茨·朗《M》在世界電影史上擁有煊赫的地位,以至於「第一部連環殺手電影」這個標籤在它的諸多殊榮中都不甚起眼。這位電影中最早的連環殺手,由於難以控制自己心中的邪念,一次次將魔爪伸向天真無辜的孩童。
  • 連環殺手為何吸引美國人
    然而,家暴命案很少引起公眾關注,連環殺手的故事卻能長久流傳。近日,美國著名歌手凱蒂·佩裡一首名叫《黑馬》的新歌很火,其中有句歌詞:「她會吃掉你的心,就像傑弗裡·達默那樣。」達默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名連環殺手,以吃掉受害者著稱,1994年死於監獄。  20年過去了,為什麼達默依然存活於當代文化中?那些黑暗故事究竟有何吸引力?
  • 連環殺手在不在你身邊,這是個問題
    但是即使經過多年的研究,對於連環殺手出現的原因,神經系統學家,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仍然見解不一。研究專家羅納德·霍姆斯和史蒂芬·赫爾摩斯稱,可供研究的連環殺手太少了。因此,對於生物因素在連環殺手成因中扮演的確切角色,仍未得出有意義的科學見解。但是現在心理學家的努力並不是盲目的——他們已經查明了一些可能的因素。
  • 連環殺手與他們的作品
    以連環殺手鼻祖開膛手傑克為原型的作品數量非常多,包括各種電影、電視劇、小說等。這裡私心推薦德普叔主演的From Hell(開膛手傑克給警方的信上就寫著「From Hell」)。這裡推薦他以十二宮殺手事件為原型改編的電影《十二宮》。
  • 50部連環殺手電影,他們一個比一個瘋狂
    就在此時,當地發生了連環謀殺案,殺手在犯罪現場留下神秘的符號標誌和不時出現的影子都共同指向一個真相,而馬丁只能利用腦中不斷浮現的的邏輯學,數學理論去解開這個連環謎案的死結。  連環殺人案件也引起了《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羅伯特和保羅的注意,他們在警察大衛的幫助下,開始調查這一系列的連環兇殺案件,在和「十二宮」殺手鬥志鬥勇的同時,他們個人的生活也面臨了極大的挑戰。
  • 連環殺手舊居待售
    連環殺手舊居待售   美國連環殺手傑弗裡·達默在俄亥俄州北部的兒時舊居以32.9萬美元掛牌出售,但無人問津。  這座房屋為達默的父母1968年購買,達默時年8歲。1978年,達默在這座房子裡第一次殺人。
  • FBI前女特工:我與連環殺手大打「心理戰」
    當時他內心便「靈光閃現」,產生了讓柯比與那些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談話,以便從他們身上找出罪犯的共同心理特徵和犯罪模式的想法。  審訊結束後,雷斯勒便把想法告訴了柯比:「我們需要一個女特工同這些殺人犯談話,我認為你比較合適。」接著,雷斯勒把自己的理由擺了出來:「天,你知道嗎?剛才那個傢伙(指受審的殺人嫌犯)一直看著你,仿佛在乞求你跟他說上幾句——看來你一定能解除他們心中的魔咒。」
  • 為什麼連環殺手能隱匿這麼久?
    一個在橫店打拼多年,因為多次出鏡被發現他竟然是逃跑多年的嫌疑犯;連環殺人狂周克華一直流竄在社會,最後被捕前還正常看了兩場電影。這一切讓我對這個問題更加好奇:為什麼連環殺手能隱匿這麼久?而在與大家討論這件事情時候,大家都有了自己非常篤定的答案更是讓七門兒吃驚。所以,今天勁話論的答案也不一定是給出一個答案,只是單純一個討論。
  • 七部宗師級連環殺手犯罪片!只為向你證明,魔鬼和地獄就在人間
    在犯罪片類型裡,有一扇獨特的門,是供那些連環殺手進出的。就想追捧明星一樣,連環殺手,就是犯罪類型片裡的楊超越。在那些患有諸般變態心病的「惡魔」身上,人們不但能享受一段緊張刺激的懸疑歷險,而且不時會有深入觀察。甚至有的導演,還能拍出這些「惡魔」的優雅與崇高。
  • 史無前例的連環殺手,被正義的群眾當街暴打
    如果你看過,可能會有這麼一個大致印象——連環殺手都有相對固定的行為心理模式。他們的作案手法、活動範圍、目標人群、使用的兇器等等,多少都有一些可以被警方掌握的規律。然而,今天要給大家聊的這個連環殺手,一度讓警察摸不清作案規律,行蹤飄忽不定,搞得民眾人心惶惶——《黑夜跟蹤狂:追捕連環殺手》。
  • 如何識別連環殺手:犯罪學家揭示五大特徵
    第一例連環殺手的記錄可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據說當時一群婦女用一種能置人於死地的指環毒殺了很多男人。一個人為何會一再犯下殘忍的兇殺案?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犯罪學家已經找到了答案。《真實犯罪》(Real Crime)雜誌聯合伯明罕城市大學(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應用犯罪學中心(Centre for Applied Criminology)主任伊莉莎白·亞德力(Elizabeth Yardley)博士,指出了連環殺手的五大關鍵特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