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這部電影,我看了有些時日了。其實,我是觀影之後喜歡寫點影評的人,這次卻遲遲沒有寫,的確有一點不好下筆的感覺。
如果我不知道這一段歷史,或許我會絲毫不帶猶豫地去大書特書影片裡所表達的人物光環,故事裡最高潮的激動與感動。
因為疫情的原因,電影院已經好久沒有去光顧了。前不久,參加一場直播課程,聽一位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八佰》這部電影。這位老師是一位資深電視製片人,對《八佰》評價很高,說是國產電影裡堪稱經典的一部影片。
奔著這個口碑,我帶妻兒一起走進了影院。
影片一開始是以逃兵為主要素材而展開的,通過這些收攏過來的逃兵,一步步演繹抗日英雄的崇高形象,又是通過一條蘇州河來劃分南北兩界,演繹著天堂與地獄的巨大區別。
應該說這部電影,導演是花了一定功夫的,從製作上也可以用精良來形容。
但我最不爽的地方,是片尾部分。歷史上的撤退,是沒有什麼傷亡的,而是撤退之後這些勇士們有更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這些內容卻在影片裡沒有表達,反而篡改了這段歷史。
篡改了就篡改了吧,但這撤退,卻是顯得特不專業,特不匹配這些將士的軍事素養。
面對日軍的火力封鎖,國軍將士僅以血肉之軀就那樣橫穿而過,這樣的撤退,同送死有何區別?假如現實情況真的如此,還不如死守四行倉庫,與敵軍作生死抗爭,即便是死,也要拉幾個日本人來墊背吧。
電影裡這樣的情節實在令人無法接受,尤其是撤退的行動,難道不能更為專業一點嗎?
只能說這最後一段,成功地將謝晉元等將士的軍事素養貶得一無是處。
我記得影片中,有一段日軍在向四行倉庫發起衝鋒的場景,當時的日軍個個手持盾牌,交替掩護,有序進攻,體現了非常高的戰術素養。
真不知道在最後撤退環節,導演的安排,令人怎麼都覺得我方將士非常無能,且很無腦。哪怕找一些門板來也可以抵擋下敵人亂飛的子彈,沒有,導演的目的,就是讓這些人去死,去作無謂的犧牲。
好在整部影片,絕大部分還是較好地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場景。
真實的《八佰》,後來的撤退是沒有傷亡的。這些將士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向英租界撤退,也得到了日軍的許可。
只是日軍在得知四行倉庫不滿800人就造成他們200多人的陣亡,感覺面上無光。日本人的心眼很小,咽不下這口氣,遂無恥要求英方:當謝晉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後必須全部繳械,並限制行動自由。否則,這支部隊退到哪裡,日本皇軍將追擊到哪裡……
租界當局屈服了,當謝晉元率部隊撤退到英租界之後,槍械被全部解除,同時,他們都被送到了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內的膠州路進行隔離。
隔離區是租借當局用來收容難民的地方,到處是垃圾堆、汙水溝,高高低低,環境非常惡劣。這支被解除武裝的部隊就在這個地方開始了長達4年多的「孤軍營」生活。
雖然被隔離,但在謝晉元的帶領下,他們創立了學校,學習文化知識,並每天堅持體育鍛鍊,並始終保持著部隊的作風與傳統。
1938年8月,為了紀念「八一三」淞滬會戰一周年,四行孤軍決定舉行一次升旗儀式,但就因為這一次升旗儀式,被租界100多名白俄軍人圍攻,面對暴行,四行孤軍奮起還擊。這次的租界暴行造成四行孤軍二百多人被打傷,4人犧牲。
事後租界當局把四行孤軍排長以上軍官關押到上海中央銀行,大家忍無可忍,以絕食抗爭,3天後租界被迫放人。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謝晉元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將會關押多久,但他們始終對未來充滿期望,儘管外邊傳來南京失守,蔣介石跑到重慶等不好的消息,也沒有喪失對未來的憧憬,他們每天唱誦國歌,並熱切期盼有一天能夠回歸戰場,大殺四方。
遺憾的是,1941年4月24日晨5時,謝晉元按例率官兵早操,被4名汪偽76號特務收買的兵痞當場刺死,年僅37歲。團副上官志標見狀上前捉拿兇手時,亦被刺成重傷。謝晉元之死震驚了上海各界人士,大家個個自發前往弔唁,一時竟達25萬人之多。
謝團長死後至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襲珍珠港,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日軍乘機佔領了公共租界,四行孤軍營被日軍接管,這些官兵隨之便被押送到寶山月浦機場,後轉「龍華遊民習藝所」做苦工,後又轉到南京老虎橋第一監獄。
即便是在監獄,但四行孤軍的官兵們仍然團結在一起,每天堅持操練,日軍對些既怕又恨,便強迫他們做苦力,並用盡一切手段折磨他們。
有一個叫鄧貴清的湖北籍士兵,是個非常有個性的漢子,在面對他們的羞辱折磨時,心裡痛恨異常,乘敵不備,順手抄起身邊的扁擔,一揮手就打斷了一日軍的手臂。日軍也許自知理虧,沒有當場報復,但在後來鄧貴清被派到鼓樓做苦力時,在一座橋上被日本兵用槍託活活打死。
後來,日軍為了瓦解孤軍,對他們實施分散看管,把大家分別派往多個不同地域做苦力。
直到1946年,名揚天下的「八百壯士」才從各地回到上海,只不過回來的人卻只有100餘人了。回歸後的他們,請回謝晉元老團長的遺孀,並在老團長的陵墓四周搭棚子住了下來。
三年內戰開始後,「八百壯士」的倖存者們,不願中國人打中國人,有的當了車夫,有的當了警察,有的選擇去做了苦力。
這才是真實版的《八佰》結局!
勇士們的結局很悲慘,被關押日子很憋屈,生不如死,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或許正因如此,導演在結尾處才會作出如此安排。若果真如此,倒也能理解了導演的一番心意了。
只是希望,多一點專業性!那樣的犧牲,不值得。倒不如在最後同敵人來一場同歸於盡,更有感染力。
「東北淪陷了,華北淪陷了,但是現在,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
《八佰》將士,了不得!
作者:清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