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比新冠病毒的危害還要大!

2020-12-20 一枚美麗的石頭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比病毒還要嚇人?

打個簡單的比方:一個免疫系統喪失的白血病人和一個被車撞斷一隻腿的人,哪個更讓人絕望?

再打個比方,如果地球上只要人類,沒有其他任何生物,你腦洞下這個畫面?即使水是乾淨的,空氣是美好的!

科學家們說,,自然界的萬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和土地的管家。但目前人類活動嚴重地威脅著為我們的繁榮奠定基礎的數以百萬計的物種,而這反過來又使我們受到威脅。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比眼前日益惡化的天氣環境還要讓人絕望,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首席官羅伯特·沃森上周在巴黎的發布會,發布關於全球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是關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

「生物多樣性的持續喪失將使我們變得貧困,影響糧食產量和水質安全,甚至會影響人類健康以及其他更加危險的未知方面。」

該報告是2005年以來的首次此類報告,並由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小組(IPBES)於周日發布,該報告警告說,大規模死亡和自然退化會給人類帶來嚴重後果。它匯集了400多位專家的工作,描繪了一個荒涼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食物和飲用水等必需品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衰退而受到威脅。

報告發現,過去50年來,自然的空前和加速惡化是由陸地和海洋用途的變化,對生物的開採,氣候變化,汙染和入侵物種造成的。反過來,這五個驅動因素由從消費到治理的社會行為所支撐。

科學家發現它對人類進步的打擊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打亂了聯合國關於貧困,飢餓,健康,水,城市氣候,海洋和土地的44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35個。

來自130個國家的外交官上周聚集在巴黎,商定了報告對國家政策制定者的最終建議。

沃森說:「物種,生態系統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已經是對人類福祉的全球性和世代相傳的威脅。」 「保護自然對人類的寶貴貢獻將是未來幾十年的決定性挑戰。」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很重要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一種收縮,意味著地球上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個定義不僅包含我們所看到的生物。它的範圍從微小的基因,細菌,植物和動物,一直到諸如亞馬遜雨林和大堡礁之類的生態系統。

種類數量多到甚至更難以估計。

雖然世界上大約有150萬個已識別物種,但科學家估計真實數字可能接近一千萬甚至多達二十億。許多生物是如此之小,它們只能通過DNA測序鑑定為不同的物種。

沒有蜜蜂對農作物和樹木進行授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就連人類的基本任務,例如飲食和呼吸都變得更加困難。但是更安靜的損失也傷害了人們,例如保護海岸線的藥用植物和紅樹林的減少。

生物體相互作用的方式意味著任何單一物種的衰退都可能在更廣泛的生態系統中引發意外損失。例如,地面真菌或土壤微生物的下降會限制土壤中可循環利用的營養物質的數量以及雨水流過的孔的數量,阻礙了作物的生長……

專家還說 「如果不注意土壤中所有這些複雜的相互作用,而簡單的認為我們可以只利用施用化肥或農藥,並將其留在下一代的相同生產力土壤中,就能實現可循環生產,這是愚蠢的。」

該報告還說,除非採取緊急行動,否則評估的動植物物種中約有四分之一會面臨滅絕,多數物種將在數十年之內滅絕。

那它到底如何傷害我們的呢

按生物量計算,人類僅佔全球生物多樣性的0.01%。

該報告詳細介紹了我們如何通過砍伐森林,汙染河流,過度捕撈海洋,殺死昆蟲以及以其他方式不惜一切代價來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來威脅著其他物種。

聯合國環境署代理主任喬伊斯·姆蘇亞說:「自然使人類發展成為可能,但我們對地球資源的不懈需求正在加快萬物的滅絕速度,破壞世界生態系統。」

該報告還發現:

人類行為已大大改變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環境。

今天的全球滅絕率比過去一千萬年的平均滅絕率高几十到幾百倍。

現在,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陸地表面和近75%的淡水資源被用於農作物或牲畜的生產。

拿農業來說,目前有九種植物佔全球農作物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正如專家所說,它們正在威脅著土壤下那些看不見的物種。

農業本身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高效劇毒的農藥在發揮著強大的反饋循環作用,農藥,土壤侵蝕和森林砍伐破壞了棲息地,使野生生物種群下沉。除對食物系統的影響外,對地球土壤的破壞還降低了其保水能力,通過增加水壓力和洪災頻率襲擊人類。

報告發現,氣候變化使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更加嚴重,反過來又因生態系統的破壞而加劇,例如破壞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的森林。

去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國家兌現了當前限制碳排放的承諾,到2100年,仍有49%的昆蟲和44%的植物將失去一半以上的地理棲息地。

那我們該如何阻止它

儘管報告中列出的一些問題十多年前已經知道,但一直沒有多少改善……

為了2050年及以後避免面對失去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就需要「變革性」的政策改變。聯合國各方提出了範圍廣泛的政策工具,包括可持續的農業實踐,鼓勵減少消費和浪費,有效的捕撈配額和協調水資源管理等。

另外科學家們還說,為了保護生態系統,不但需要國家層面的響應,也需要許多消費者的支持,例如減少牛肉消費,多食用可持續來源的魚類。

沃森說:「該報告還告訴我們,儘快實施或許能改變人類的未來。」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人類還意識不到這些,還繼續如此下去,人類真的就沒有希望了呢?那我們那些什麼疼愛兒子,溺愛孫子啥的,不是太虛偽了嗎?我們連希望都給不了子孫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後請不要再如此標榜自己了!因為我們不配!

相關焦點

  • 天熱了,新冠病毒為什麼沒有像非典那樣消失
    但是,到目前為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蔓延。這是為什麼呢?回顧非典疫情從2002年11月份開始,到2003年7月初真正結束,整個時間跨度將近8個月。很多人仍記得,當年的非典,越到夏天疫情形勢越好,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到了相對比較高溫的5、6月份,SARS病毒好像莫名地突然消失了。這讓很多人覺得,SARS病毒的消失其實是因為「夏天」的到來。世界衛生組織也把天氣回暖看作是SARS消失的原因之一。
  • 新冠病毒影響太空?——空間微生物的來源和危害
    2020年初,新冠病毒迅速肆虐全球。截止目前全球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2200萬人。國際空間站4月航天員輪換,兩名俄羅斯航天員和一名美國航天員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搭乘俄「聯盟MS-16」飛船飛赴國際空間站。這3名航天員抵達拜科努爾後,經歷特定的「健康穩定化」步驟,其中包括為期兩周的隔離期。
  • Nature:新研究顯著地擴大全球大型病毒和巨型病毒的多樣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Joint Genome Institute, JGI)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屬於核質大DNA病毒(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 NCLDV)超組(supergroup)的大型病毒和巨型病毒的廣泛多樣性。
  • 我們還要與新冠病毒共存多久?
    新冠疫情已經致使全球感染人數超過了一個億,死亡逾220萬。新冠病毒是否會消失,還是會與人類繼續共存?疫苗研發能否趕上病毒變異的速度?未來的生命科學革命將是怎樣的圖景?作為過去一年對世界影響最大的黑天鵝事件,新冠疫情自然成為了討論的焦點。小病毒為何會給全球帶來恐慌,我們又何時可以擺脫這一狡猾的病毒呢?「病毒是大自然的原住民。」 湯超指出,病毒在大自然中存在的時間,遠遠早於人類。而且它們擁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很好地適應各種各樣的大自然環境和變化。因此,人類誕生之初,就一直與病毒和細菌共存,最常見的就是流感和感冒。
  • 病毒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核心提示: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近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安全,其實新冠病毒只是人類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病毒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目前仍在全球肆虐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愛滋病病毒、肝病病毒等。病毒一直存在於世界中,隨著人類的發展,它也在不斷的進化、更新,直到19世紀晚期,人們才首次認識到了這個微小的病原體。這些肉眼看不到的病毒,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 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在江西贛州正式上市!
    據悉,由贛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中國大健康產業合作峰會組委會指導,星布斯集團主辦,江西赫耐特實業、江西浣星谷科技和江西酷騎實業共同承辦,贛州市慈善總會、華商頻道和贛州市贛商聯合會協同舉辦的星布斯集團-納米生物抗新冠病毒口罩全球首推暨慈善捐贈發布會於2020年12月31日在江西贛州舉行。
  • 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在何方 | 分享《不二星球-中英共話生物多樣性...
    (1)從科學的角度如何看待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在致辭中,伊莉莎白·穆雷瑪女士指出了CBD COP15的重要性,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發,讓我們更加意識到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應當形成新的全球和國家治理模式,給大自然預留出「修整」的時間。
  • 新冠病毒流行對環保造成了什麼樣的危害?調查顯示,人們開始大量...
    如何儘快徹底地淘汰它們的問題,在各大環保網站上佔據主導地位。 可是,當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消除塑料製品的話題,一下子就被排在了優先考慮問題的名單底部——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還有更大的事情值得我們警惕。 關鍵的問題是,人們對一次性塑料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
  • ...生物技術公司Regeneron宣布新冠病毒抗體「雞尾酒式」的新藥...
    生物技術公司Regeneron宣布新冠病毒抗體「雞尾酒式」的新藥首次在美國進行人體試驗,該公司希望能有效治療甚至預防新冠病毒。2、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初請失業金人數繼續下降,因美國就業市場持續從疫情大流行中緩慢復甦。
  • 丹麥:「貂傳人」變異新冠病毒或已消失
    新華社11月20日消息,丹麥衛生部19日說,一種由貂傳人的變異新冠病毒「非常可能」已經消失。丹麥衛生部在一份聲明中寫道,鑑於沒有發現9月15日之後的感染病例,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認為,貂傳人變異新冠病毒「非常可能」已經消失。
  • 伊波拉病毒比新冠還要可怕,死亡率超高,令人膽寒!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發展一直都比較平緩,但最近這幾百年人類的腦子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多新科技的出現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即便是世界上所有的科學家都聚在一起,也難以準確預測出未來的情況。
  • 癌症晚期患者染新冠4個月後,腫瘤竟然消失了
    癌症晚期患者染新冠4個月後,腫瘤竟然消失了 2021-01-12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問新冠病毒變異
    英國通過回溯性分析發現,最早的兩株病毒變體分別於9月20日和21日來自肯特和大倫敦區。新冠病毒感染人體,是通過病毒表面的一種S刺突蛋白與人體負責控制血壓的ACE2蛋白結合,從而入侵人體。19日宣布發生在英國的新冠病毒突變位點是S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中的關鍵胺基酸N501Y突變,該突變使易感性增強。
  • 癌症患者感染新冠4個月後,腫瘤竟神奇消失,新冠或能打敗腫瘤?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報導和關注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危害。但是,最近卻發生一件神奇的事情。一位61歲患有嚴重腎病和晚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四個月之後,體內的大部分腫瘤竟消失了……新冠病毒會讓腫瘤消失嗎?
  • 重磅回顧:生物多樣性、同一個健康和COVID-19問題特別線上會議召開...
    原標題:政府大流行支出措施繼續損害生物多樣性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討論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同一個健康」與應對COVID-19· 大流行風險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聯繫加強了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驅動因素的必要性。
  • 聖湘生物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產品服務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雪龍2」號一起出徵南極的還有聖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贈的2套iPonatic快速核酸檢測儀。  「南極大陸作為地球上唯一沒有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區域,各國都要做好防範工作,防止新冠病毒進入南極。因此,我們需要精準、簡便、快速的核酸檢測能力。」
  • 國家藥監局首次批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 萬孚生物與金沃夫生物旗...
    作者:中白11月3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審批通過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原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和北京金沃夫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原檢測試劑盒(乳膠法)。
  •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
    不是一個法律,一個公約,一系列的推進能解決的問題,人類必須要開啟一個新的文明,才能解決今天生物多樣性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我們把這個新的文明叫生態文明,它以生物多樣性開始,以生物多樣性結束。當生物多樣性的問題解決之後,生態文明的時代也就結束了,就會開啟另一個新的特徵文明。這是生態文明與生物多樣性的關聯。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的時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感染新冠病毒後腫瘤消失?!快來了解下腫瘤領域的「借毒殺癌」理念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就在前幾天,英國醫生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位惡性淋巴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腫瘤居然幾乎消失了!
  • 俄衛生部:水煙比香菸危害更大,甚至「可以傳播新冠病毒」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月10日消息,俄羅斯衛生部新聞處發布消息稱,水煙比香菸危害更大,此外,水煙還可以傳播新冠病毒。聲明中寫道:「許多人認為吸水煙是無害的,但實際上水煙充滿了危險,首要的就是可以傳播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