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符號"

2020-08-28 Jason情場浪子

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推出了李小龍的紀念特輯,名為《李小龍如何改變了世界》。影片從各個領域剖析了李小龍帶來的影響:電影、武術、格鬥、文化、哲學;有些則出人意料:音樂、街舞、健美、漫畫,甚至近年興起的跑酷運動。在影片結尾,導演用一位受訪者的話作為總結:「他用人類最強有力的右拳,擊中了整個流行文化,我們至今在他的重拳中暈眩。」

在逝世47年後,李小龍依然被人們談論。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我們在談論李小龍的時候,我們談論的仿佛不是一個人。在華人社會,他是電影明星,也是民族英雄;在西方世界,他是格鬥家,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超級英雄」;在一些人眼中,他是一個思想者,也是一個流行符號。他就像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模樣,並且,在這個被認識、被闡釋的過程中,他獲得了新面貌。

從一開始,李小龍便面臨著「身份認同」的問題。他出生在美國,並且有1/4的英國血統——在他向葉問拜師學藝的時候,曾有同門師兄弟以「血統不正」為由,拒絕他入門。其遺孀蓮達·李·卡德威爾說:「他的一生都在東方與西方中徘徊。他憎恨他所見到的:異族入侵、暴力統治……他認為那是非正義的。他也知道,活下去需要抗爭。」儘管家境優越,李小龍卻和普通男孩一樣,在九龍的街巷裡長大。13歲時,李小龍拜詠春拳傳人葉問為師。李小龍回憶說:「正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我才走上了功夫之路。」到其離開香港赴美前,他已經拍攝了20多部電影,多數是「文戲」,如《危樓春曉》、《細路祥》、《人海孤鴻》和《雷雨》。

大眾經常遺忘的一段往事是,這位以「武」聞名的「功夫之王」,實則是一名科班出身的「文藝青年」。1961年,李小龍考進華盛頓大學,主修戲劇,同時選修了哲學。在《為什麼喜歡哲學》中,李小龍寫道:「武術和哲學看來是兩個極端,但我以為國術的窮理部分,似乎已經日漸晦澀,而國術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希望用哲學精神,融進國術裡去,所以,我堅持讀哲學。」他同時還是個文學愛好者,培養了寫詩的愛好,並將一些中國古詩翻譯成英文,其中包括趙孟頫之妻管氏所作的《我儂詞》。在美國,李小龍靠教授武術獲得經濟來源,開設「振藩國術館」,後來改為「振藩截拳道」。向他學習截拳道的著名人物包括:丹·伊魯山度(DanInosanto)、查克·羅禮士(ChuckNorris)、詹士·高賓(JamesCoburn),以及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等。

1971年,李小龍回到香港。當時香港正在播映《青蜂俠》。這是他在美國參演的作品,在片中,他所扮演的日本人加藤受到了極大歡迎。但李小龍對這次表演並不滿意,說「我演得爛透了,像個機器人」。1971與1972年,李小龍在香港拍攝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均大獲成功。1973年的《龍爭虎鬥》是李小龍的最後一部電影,憑藉這部電影,李小龍打進了西方市場,並自此餘音繞梁。但這個結果他已經無法看到了。1973年7月20日,在影片上映的前一個月,他在香港演員丁珮的家中離奇死亡。醫生的診斷是「腦水腫」,可這個判斷並不能讓所有人信服。

死亡帶來了空白,也製造了「危機」。李小龍死後,以其為中心的衍生品不計其數,可無人能真正彌補他留下來的空白。名人的死亡通常會帶來特別效應,在李小龍這裡,情形更為複雜,他的死亡經歷了不同的文化語境——這部分因為時機問題。在他去世的時候,他的電影剛在西方上映。「死亡在帶走的同時也給予,對於西方觀眾而言,這名不可思議的功夫巨星在與他們初次接觸的時候便死亡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小龍的死成為他光環的一部分。」李奧·漢特在《功夫偶像大師》中如是寫道。

「功夫狂潮」的出現並非李小龍一人之功。在此之前,許多事件為此做了歷史鋪墊。1966年,香港電影界定了一個目標,要在五年內打開西方市場。這一年,胡金銓已經拍攝了《大醉俠》;其後一年,張徹拍攝了《獨臂刀》,這兩部片讓歐美人開始關注香港電影。在1971到1973年間,有約300部香港功夫電影被拍攝出來,瞄準的是國際市場,其中一些,甚至從未在香港本土上映過。1972年,邵氏兄弟拍攝的電影《天下第一拳》打進了北美市場——在某種意義上,它能夠進入歐美市場,也受惠於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的影響力。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西方世界為何迅速接受了李小龍?在文化研究者保羅·鮑曼看來,這是適時的「空缺」導致的。這種空缺一方面來自李小龍突如其來的死亡,一方面來自長久以來武術神話的缺失。因為出名伴隨著死亡,從一開始,李小龍的神話就是「全媒體式」的,它混淆了現實與熒幕的邊界。在上世紀70年代,圍繞李小龍的一個詞是「真實」——他在電影裡表現出來的功夫是真實的,或說寫實主義的,這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現實的人的能量。李小龍的出現,代表了一種新的英雄形象:與眾不同、神秘莫測、同時又有血有肉。

李小龍幾近完美地演繹了一個六七十年代的反文化英雄:他擁有富於爭議的背景和同樣富於爭議的哲學;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打破規則的——作為一個亞洲人,他娶了一個白人姑娘,這打破了異族通婚的禁忌;他教授外國人中國功夫,這有悖於中國傳統的授徒準則;他反對一切比賽規則,將各種格鬥方式融為一體,創立了截拳道,並成為MMA(混合格鬥)的先驅;他改變了熒幕上孱弱的亞洲人形象……他作為演員的公共身份,讓他有機會將60年代的精神帶進武術。

1971年,李小龍接受了加拿大記者皮埃爾·伯頓的採訪。在採訪中,他闡釋了自己的哲學觀點。「所有的知識最終都是自我的知識。一切知識最終都意味著認識自己。不是學習『如何保護自己』或擊倒他人,而是如何以某種方式表達自己。通過格鬥的形式——肢體表達的藝術,去展現你自己。」李小龍說,「我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假動作,然後把自己也蒙蔽了。或者,我也可以給你們展示一些花哨的動作。但是,朋友,最難的事情是真實地表達自己,不要欺騙自己。」

在大學時代,李小龍閱讀了大量東西方哲學相關的書籍,從老莊,到蘇格拉底、柏拉圖、阿奎那、笛卡兒,再到尼採、薩特……他就此寫下了不少文章。「當我們知道功夫的目標在於自我教化時,便會了解到『內在的自我』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因此為實現真實的自我,習武者並不讓自己生活在別人的觀點支持下,他們追求於不斷地自我充實和提升中。」為了實現自己,他研究出了一套方法論,作為日常的訓練,這就是他的武術,這也是他「自我表達的方式」。在《截拳道之道》中,李小龍寫道:「截拳道是朝向自我發展的武道。」

相較於用語言和文字來實踐文化交流的人,李小龍的方式更容易獲得西方接受。他使用的交流媒介是肢體語言,它消解了「巴別塔問題」。一個很少為人提及的細節是,1957年,17歲的李小龍獲得了香港恰恰舞比賽的冠軍。這聽來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長期以來,李小龍的動作被譽為「武打芭蕾」,他的崇拜者稱他為「森巴舞者」,「像貓一樣優美」。在電影中,李小龍展現出了肢體的力量與美感,這讓人們看到,武術與舞蹈在某種方向上有著相似性:它也是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在李小龍看來,武術是「心靈與身體配合的精妙的藝術」。

李小龍對「身體」的強調,也是有別於國人的,在這一點上,他的行為模式更接近於西方。與傳統的中國武術家不一樣的是,李小龍重視對身體本身的塑造與訓練,即西方倡導的健身(BodyBuilding)理念。他通過鍛鍊和飲食來達到對身體的控制。「在身體保持方面,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做大量的運動,每天大約有六七個小時。他對自己的健康很在意,注重營養。在飲食方面,他吃很多蛋白質類的,喝鮮蔬果汁,還會補充維生素。」在一次採訪中,李小龍之女李香凝告訴記者。直到現在,李小龍的一些鍛鍊方法仍然為西方健身界所推崇。

在《理論化李小龍》一書中,保羅·鮑曼稱李小龍是美國製造的第一個「武術勝景」。他搭建了東西方的文化之橋,改革了武術,教授了堅硬的個人主義哲學,成為電影偶像,重塑了東方人在西方的形象。與此同時,他所建構的東方形象是「值得懷疑」的,它更像是西方人的異域想像。「在李小龍身上所見的『東方遇見西方』,是偶像崇拜和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效應。」與此同時,他還要面臨過度消費的問題。在被消費的過程中,李小龍被打造成了他原本不是的樣子,這於他無疑是有害的。「如果他活到了更成熟的年紀,活到了今天,他或許可以用更深刻的哲學來支撐身體的名聲,從而升華成某種聖者。但是他沒有,他突然地死去了。」

謹以此文紀念一代巨星李小龍先生逝世47周年(1973一2020),永垂不朽,浩氣長存!

相關焦點

  • 茅瑛:《街頭霸王》春麗的原型,被西方影迷譽為「女版李小龍」
    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香港電影動作武俠題材的影片逐步盛行,其中最為耀眼的莫過是以張徹、胡金銓和劉家良等為代表的邵氏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功夫武俠片,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傅聲等人也都有了共同的符號:「打星」。
  • 茅瑛:《街頭霸王》春麗的原型,被西方影迷譽為「女版李小龍」
    此後隨著邵氏的沒落,鄒文懷、何冠昌的嘉禾迅速崛起,但「打星」這一符號並沒有隨著邵氏的低迷而消失,此後不管是李小龍、雖然劇情只有短短幾分鐘,但茅瑛敏捷乾淨利落的身手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招連環踢更讓觀眾大呼過癮。
  • 讓中國功夫名揚了世界——李小龍
    李小龍騎自行車接受採訪1967年,李小龍應邀參加美國長堤空手道大賽,展示中國功夫,技驚四座,讓老外實實在在了解到了中國功夫的力量。李小龍展示中國功夫以前李小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介武夫,打架會發出怪叫聲。後來慢慢了解了真實的李小龍以後,才發現一直誤解他了。
  • 李連杰在《花木蘭》裡的鬍子造型,暴露出西方人對中國古人的偏見
    這些繪畫作品,尤其是明清的刻本,很有可能通過西方傳教士傳到了歐美。因為在早期西方人也沒怎麼見過中國人,所以他們能夠接觸到的第一手資料,自然就是來自中國的圖書以及傳教士的描述。於是久而久之,在他們的心中,中國人也就有了長長的鬍鬚了。不過不要忘了,&34;在中國是吉祥物,在西方恰恰相反。所以中國人把鬍子畫成&34;可以引以為豪,而外國人把鬍子畫成&34;,則飽含詆毀。
  • 人物 這兩個女人讓西方認識了中國功夫 比李小龍早15年
    德爾瑟對中國戲曲和武術頗有研究    在李小龍揚名前,兩位西方女性就已將中國太極介紹到了海外。儘管聲名不顯,但對太極強身健體價值的發掘,仍令兩人成為推動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先知。更關鍵的是,在把這門歷史悠久的技藝帶回各自的祖國前,兩人都接受了中國太極名師的訓練。在那個男女之間、種族之間壁壘森嚴的時代,這無疑是開拓之舉。    葛迪思與德爾瑟在歐美互為鏡像,一度引領風騷卻鮮為今天的武術愛好者所了解。正是她們把太極傳播到遠離華夏的西方,推動了前者成為風靡全球的中華文化符號。
  • 胡婷婷: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花木蘭」,是演員也是學霸
    我們時常好奇在別人眼中自己是什麼樣子,自然也會好奇西方人眼中中國女性是什麼樣子,是像鄧文迪一樣精明能幹聰慧的女性,還是鞏俐章子怡演技好氣質佳的,又或是像胡婷婷一樣,受過良好教育,長圓臉,一雙鳳眼,長得嬌俏伶俐,英氣逼人。
  • 為什麼李小龍在美國人眼中是武者,在中國人眼中是演員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認為李小龍不過如此的人,都是從影視上了解李小龍,或者稍微認識但是沒深交的,起碼他們沒有一個是跟李小龍交過手的,比如甄子丹,成龍,柳雲龍,都是沒有與李小龍交過手的人。1964年李小龍在全美空手道比賽中,擊敗三界蟬聯冠軍羅禮士(後來李香凝女士澄清是兩屆蟬聯),這也是中華武術首次驚豔國際武臺,要不然到現在可能中國功夫這四個字只有我們自己自玩自樂。正因為這次比賽,才讓20世紀美國著名福布斯電影有限公司製片人威廉·杜西亞認識有個叫李小龍的中國人,1965年叫他去舊金山試鏡,李小龍從此才走上電影之路。
  • 龍女李香凝:李小龍將正面中國形象帶給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
    已故華人功夫明星李小龍之女李香凝2010年26日在此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她正在籌拍新的以李小龍為主題的電影,並計劃在西雅圖籌建「李小龍博物館」。「他的思想一半以上都是從中華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他生前還寫下了很多的手稿、書籍和劇本,我現在還有幾本父親未投拍的劇本手稿」。李香凝表示,李小龍歷久不衰正是因為他在電影以外的成就。
  • 武痴嶽松眼中的李小龍
    提到中國功夫,沒有辦法不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小龍。因為李小龍向世界推廣了中國功夫,所以他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在英語詞典中寫了「功夫」一詞。作為1970年代的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空前的。畢竟,動作演員在去世半個世紀後仍然可以引起無數人的討論。實際上,關於李小龍,每個人對他的評價都是不同的。有人說他的力量被高估了,他的功夫被神化了。
  • 文獻日讀||鄭保衛,趙麗君:視覺符號視角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西方國家主流雜誌封面圖片的研究
    1.引言(本文的問題):西方媒體通過大量報導來塑造中國複雜、多元的國家形象,這些報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西方受眾對中國的看法。本文試圖從視覺符號角度出發,分析西方國家媒體關於中國主題報導的視覺文本中所塑造的中國形象,並挖掘其能夠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視覺符號,進而探討中國國家形象外部建構者的主觀性。
  • 【7.20】李小龍之死
    今天是2018年7月20日這是饅頭說第 274 篇文章如果有一位電影演員說他能成為所有西方人眼中的
  • 中國的硬漢:李小龍和成龍
    《狂暴巨獸》除了驚人的特效之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片中的主演道恩·強森。高大強壯的強森遊走在三隻巨型怪獸之間毫無違和感。最後強森技壓群獸,成為電影裡最兇狠的那一個!除了巨石強森之外,好萊塢銀屏上,還有範·迪塞爾和傑森·斯坦森等大牌動作演員都能堪比巨石強森。
  • 李小龍的武術與他的精武門
    提起中華武術,就不得不提一代宗師李小龍,有人可能會說他是沾了現代電影的光,我相信就算在線下活動,憑藉李小龍的聰明才智與本領,他一樣能為自己才華找到發揮的舞臺,如果他生活在明代,他絕對不會笨到想要通過影像來宣傳自己的武術,而比武擂臺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擺在天安門廣場,只要你的能力達到了,沒有什麼你不敢做的事情
  • 李小龍死後47年仍霸屏,鄧麗君被日本人「復活」:中國無巨星?
    ,一度讓所有人都以為每個人都像李小龍電影裡那樣能打。,呈現在西方電影中,還創立了截拳道,提出新理念,對傳統武術進行了反思。,已然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真的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國家和神奇的人存在!」,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 47年前的今天,李小龍猝死在香港家中
    在美國的日本人被打上了「惡魔」的標籤,在社會裡被看成敵人;而中國人,則是美國人眼中的廉價勞動力,做著社會底層的工作。想要改變美國對「有色族裔」的看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李小龍選擇站了出來,用自己短暫的人生試圖去改變美國對於亞裔,甚至是「東方文化」的誤解。
  • 李小龍80周年誕辰,他們悄悄做了這件事...
    李小龍】這三個字,更像是一個符號; 是功夫大師、是電影明星,甚至是那個時代裡華人集體精神的代表。名人眼裡的李小龍尚且如此,普通人眼中的李小龍甚至更像是「神」的存在。不僅香港人看愣了,當電影在好萊塢上映時,美國人也看愣了。 真功夫成了李小龍被西方文化認可的標籤,但他在中國人眼裡,又不止功夫這麼簡單。
  • 李小龍女兒李香凝 授權李小龍Brucelee品牌進入中國
    李香凝女士及其創立的李小龍企業公司,為了能更好地在國內延續和傳播李小龍精神,推廣李小龍文化,特此授權 北京強盟體育在中國區銷售Bruce lee李小龍品牌健身器械以及拳擊散打裝備。    據悉,Bruce lee李小龍健身產品此番能夠進入中國市場,得益於北京強盟體育的多方努力和協調。
  • 為什麼人人都愛致敬李小龍?
    》,全程記錄他的追悼會李小龍,一個讓所有年輕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生前與死後所引領的功夫潮流,早已物化為一個不朽的文化符號。沒人想到這個叫李振藩的弟子,不僅是葉問的驕傲,後來也成了中國的驕傲。出生在美國唐人街的李振藩英文名Bruce Lee,父親是名路子很野的粵劇演員,李振藩三個月時就在粵語劇《金門女》中露天,實現首次「觸電」,從此開啟了童星之路,藝名「李小龍」。
  • 李小龍:被神話的與被損害的
    但不光是對於華人,即便是對於美國人而言,李小龍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他不僅是一個演員,更成為了一個時代符號。即便他已經逝世多年,但影響力卻跨越了時間,各個領域都依然深受他的影響。 在中國,不僅各個傳統武術門派之間有隔閡,即便是同門之間也會相互提防。「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理念甚囂塵上。為了維持師父的威嚴,有些人不惜教授假招式浪費徒弟的時間。為了不至於敗陣丟臉,各個門派之間也很少進行比武實戰。 當年李小龍在奧克蘭創辦武館。當地華人武師禁止他把功夫教給白種人,並且上門挑戰。
  • 46年後,李小龍「復活」
    在失業壓力下苦苦掙扎的美國人,沒有勇氣反抗壓榨它們的資本家,只有把矛頭指向底層的華人。還有許多失業的美國人堅信,他們的飯碗是由那些「廉價的」黃種人搶走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符號《戰士》中男主的經歷,與李小龍半多個世紀前闖蕩美國的經歷互為鏡像,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