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陵路「騎樓」的故事

2021-02-19 上海大視野
十幾歲的時候,讀過臺灣作家陳啟佑一篇千字不到的小小說《永遠的蝴蝶》,作品情節很簡單:在一個雨天,「我」的戀人櫻子幫「我」到馬路對面去寄信。隨著一陣刺耳的剎車聲,櫻子年輕的生命就在離「我」幾米遠的馬路中間消逝了。

多年來始終記得這個情節簡單的故事,文字的唯美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念念不忘的,卻是文中一句不相干的話:「我們就在騎樓下躲雨」。年少的我一直在想,到底什麼樣的樓,叫做「騎樓」呢?

又是很多年後才知道,原來一直念念不忘的「騎樓」,在上海就有(請原諒一個長期生活在浦東的本地人的孤陋寡聞)——從金陵東路西藏中路到金陵東路河南南路段,有著全上海最集中的騎樓。最近有消息傳出,曾一度傳言要拆遷的金陵東路騎樓,官方明確表示將得保留重建,這無疑是好事一件。不過,除了保留騎樓,如何讓百年金陵東路重現光彩,恐怕也是相關人士必須考慮的問題。


(金陵東路的騎樓)

所謂的「騎樓」,原是華南地區、包括南洋等地的特色建築風格(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小說《永遠的蝴蝶》中有騎樓出現並非誑語),比較通行的說法是,該地區陽光充足雨水豐沛,為了方便行人遮陽避雨,沿街店鋪往後退一部分,左右相通,使店鋪面前形成一條室內人行道,方便行人的同時無形中也增加了客源。如此一來,二樓以上的樓層就像「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

金陵東路之所以會有如此集中的騎樓,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上海開埠以後,外來人口湧入,閩廣一代的移民大多聚居於此,遂修建起騎樓式建築。還有一種說法是,該地區原屬於法租界,當時的法國領事館即位於金陵東路上,法國人參照當時法屬殖民地越南的建築風格,在這裡建造了騎樓。

(金陵東路靠近外灘區域)

從現今留存的建築來看,似乎第二種說法更加靠譜些。因為金陵東路的騎樓一般都有二層樓高,而不是像東南亞那樣只有一層樓高,廊柱上的裝飾花紋也有明顯的歐式風格。不過,不管哪種說法,除了直觀的遮風避雨之外,這種富有年代感的建築旨趣,恐怕很難為現在金陵東路上的普通行人所察覺。事實上,這幾年的金陵東路,業態定位始終略顯混亂,從樂器行到文化用品店再到重口味川菜館,總給人一種沒有踏準節奏的感覺,而縮進的店面設計導致光照欠佳,加之四周高樓遮蔽,使得原本就看不清晰的店招顯得更加暗淡。

如果說一條街也有前世今生的宿命,那我相信,金陵東路現在略顯尷尬的狀況,在它一百五十多年前試圖與英租界及南京路「別苗頭」開始,就已經註定。

有記載顯示,最早的法國總領事館位於現在的金陵東路北、四川南路與溪口路之間。1854年,小刀會起義後,法國領事館被法國海軍借為軍用,領事館遷到金陵東路路口,金陵東路理所當然叫「領事館路」,但問題來了,英租界裡也有一條「領事館路」,怎麼區分呢?於是,這條路就取中文名為「公館馬路」。當時,上海灘還有一個民謠;「大英法蘭西,大家勿來起」。「來起」是滬語的「來往、交往」之意,這句話是諷刺英、法租界各管各,大家不相關。

(原法國領事館舊址)

之所以「不來起」,說到底還是要別苗頭。英租界裡有一條最寬、最熱鬧的馬路南京路,大家稱為大馬路,那麼,「公館馬路」當然不甘示弱,也要叫「大馬路」。為了表示區別,「南京路」叫「英大馬路」,「公館馬路」叫「法大馬路」。直到現在,少數老派的上海老人,還是會管金陵東路叫做「法大馬路」。

這還沒完。到了1943年,兩條租界色彩濃厚的「大馬路」都要改名,「英大馬路」叫南京路,因為南京是國民政府所在地,象徵著最大;「法大馬路」也要沾一點光,就以南京的別名「金陵」命名,於是就有了金陵路。一直到解放,「大馬路之爭」才宣告結束。

可是,從誕生起就糾纏金陵東路的「身份焦慮」,並沒有得到真正緩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黃浦區曾設想打造金陵路商業一條街,「形成文化、美容美髮、樂器、鞋帽、禮品、棉布等幾十個大類上萬種商品集約化經營的商業街」,與西藏路,南京路,外灘商業連成環區商業網絡,被譽為「第二條南京路」——又是「南京路」!如果金陵東路是個有情緒能感知的擬人化卡通形象,當「它」得知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還要再續與南京路長達百年的「緣分」,恐怕只有用腦勺後三條黑線加一滴汗形容「它」當時的心情。

(金陵東路上的曹素功門店)

很難說金陵東路的定位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論特色建築,不僅有當時高大上的騎樓,還有哥德式天主教堂聖若瑟教堂,本地裡弄寶興裡、篤行裡則是租界三教九流混雜之地;論文化傳承,不僅有若干耳熟能詳的老字號門店,如曹素功、恆源祥,甚至還有誕生距今整整百年的《新青年》雜誌門市部……比起文藝青年愛扎堆的西區小馬路,難道僅僅是因為少了法國梧桐和咖啡館?

(金林東路上的恆源祥門店)


(位於四川南路36號的聖若瑟堂,從金陵東路轉個彎就到)

在查閱資料時,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少文章都把金陵東路和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並成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四大商業街」,但至少就我的記憶,從官方稱法到當時的地理教材,「四大商業街」中並沒有金陵東路。不管是以訛傳訛也好,另有隱情也好,這個誤傳,似乎也象徵著金陵東路百年來的某種不甘。

(金陵東路上的篤行裡、寶興裡)

「到底意難平」。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裡,提到了「面子」和「裡子」之說。如果說,兩條「大馬路」中,南京路代表了上海人的「面子」,那麼金陵東路,或許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至少一部分上海人的「裡子」:它有榮耀的過去,也直面現實的尷尬與逼仄;它總是被拿來與某些標籤相提並論,卻很少被真正關注過。

而這,或許正是生活的實相。

相關焦點

  • 上海市資訊|上海太鐸2020年線上拍賣預展-瓷趣雅藏拍賣專場-欣賞
    2、金陵東路舊改穩步推進,騎樓特色將保留!對於上海人來說,金陵東路並不陌生,全長1.5公裡的金陵東路,以前與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並稱「上海四大商業街」。如今,金陵東路將面臨改造,金陵東路北側舊改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 梧州騎樓城景區改造,19路、48路公交線將有變動
    日前,梧州騎樓城景區改造項目開始恢復施工了,據悉,騎樓城景區改造一期工程(Ⅰ標段)建設內容包括:拆除改造大南路9號、11號、13號建築,加固修繕及室內精裝大南路15號建築,拆除改造和加固修繕大南路16號、17號、18號、36號、37號建築,拆除改造和加固修繕及室內精裝大南路2號、3
  • 男神逛金陵路!比黃曉明帥,比王力宏鮮,誰來把他帶走~
    藏寶:藍手琴行誠意送出kingtone soprano saxophone一支,價值人民幣2700元,在James手中把玩過的精美樂器,說出喜歡的理由免費送給你。運動時我喜歡聽音樂,因為隨著音樂的節奏,可以讓我轉移注意力,暫時忽略肌肉的酸痛感。G:最喜歡的網購平臺和特色APP?J:淘寶,HSK vocabulary,etsy,裡面賣的都是些手工製作或別人轉賣的二手商品,這些東西都很有心意,有自己的故事。
  • 騎樓模型「旺丁唔旺財」
    為夢想製作了100多間騎樓模型 卻不知路在何方三年前,廣州後生仔林海翔為創作廣州歷史文化建築模型而辭職。幾年來,他和同伴們以廣州各地的騎樓為原型,製作了100多間騎樓模型辦模型展,參加公益展出。昨天,記者再一次走進林海翔的工作室,聽已為人父的林海翔講追尋夢想路途中的艱辛和困境。
  • 騎樓老街應何去何從?專家:挖掘歷史蛛絲馬跡
    近日有網友在南海網陽光島社區發帖反映,騎樓老街在現實生活中人氣不足,處境尷尬,並稱「人氣還比不上海口馮小剛電影公社內的假騎樓南洋街」,這是為何?南海網推出系列報導,集中關注改造與修繕後的海口騎樓老街的現狀、分析原因,並試圖尋找破解海口騎樓困局的對策。
  • 讓騎樓在模型中重生
    坐在改造後的老屋屋頂,Sam說,先鋒巷保留這種瓦楣頂的少之又少,兒時踩著瓦楣頂可以一路走到長壽路,而且以前每年看越秀山放煙花也是在這裡。能呈現風格的多樣性和地段的差異性的騎樓最符合Sam的「心水」,比如他已製成模型的其中一幢是格局方正的蘇式騎樓,外牆磚也是蘇式特有的紅色,不過騎樓的一層卻是南洋式買辦。百年歷史,全刻進一磚一瓦之中,加上老房客的口述歷史,每幢騎樓都是不一樣的獨立存在。對此前一直從事裝修行業的Sam來說,騎樓最有意思的地方還在於它們呈現出從前人們審美的多元性。
  • 【海口騎樓老街】尋味地道美食,臻享海南風情——美食篇
    作為海口城市的歷史文化名片,騎樓老街在現代都市中煥發著別樣的風採。10月16日起,海南旅遊文化官微推出【海口騎樓老街】系列文章,帶你一起探尋海口騎樓老街的文化、美食、娛樂及周邊看點,一覽老街風採。品味特色美食,臻享椰城飲食文化魅力,今日推出美食篇。
  • 《金陵十三釵》背後真故事
    13個風塵女子,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激發起俠義血性,主動代替女學生,直面獸性大發的日軍……這是電影《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悽絕故事。 電影的故事是虛構的,卻架構在真實的歷史中,講述著中華民族最深重的一段苦難傷痕。 《金陵十三釵》原著作者嚴歌苓在接受採訪時曾稱,她寫作《金陵十三釵》,最初的靈感來自《魏特琳日記》。 明妮·魏特琳,彼時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 博愛路:昔日醫院後 今朝騎樓路
    西堤路的繁忙,四永一昇平的迂迴悠長,海濱路的綽綽風韻,還有巷子深處…幾家故事?家鄉的路,你走過幾遍?再聽上幾遍。FM107.2汕頭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國慶70周年特別企劃《一路暢通說汕頭》講述你腳下道路的故事FM107.2周一至周五播出
  • 騎樓•雨腳架•五腳基|卓越兄
    在臺北,我約朋友,不喜歡在廳堂,更願意在這樣的地方,騎樓下。博愛路這帶地方,人不多,坐在騎樓下喝杯咖啡或者吃個什麼的,不會被亂鬨鬨的路人亂了心情。再一個,騎樓下的路,基本無障礙,很平整。基本沒有階或者坎。一個殘障人士開著代步輪椅,基本暢通無阻。我找了視頻資料,七年前郝榮斌在當臺北市長的時候,進行了一次「騎樓整平」工程,消除騎樓下的各種障礙,讓市民(尤其是殘障人士)走得舒心又安心。人們喜歡說一句: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看雨,怎麼看,就是坐在騎樓上。
  • 夜遊海口騎樓老街,比白天更熱鬧,看看大家都在玩什麼?
    初到海口的遊客,有一個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海口歷史悠久的騎樓老街。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的一張城市名片,它其實是包括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等的騎樓老街區,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今天咱們就去夜遊騎樓老街,就從海口騎樓老街遊客集散廣場出發,看看老街的夜色裡能幹點啥?
  • 廈門最老牌的步行街,粉紅和乳白色調的騎樓,夜景流光溢彩
    來到廈門之前,我就對號稱是廈門人驕傲的中山路仰慕已久了,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名氣大,更重要的是,對於一個喜歡美景的吃貨而言,南洋騎樓的建築還有流光溢彩的夜景以及花樣繁多的各色閩臺特色小吃,這些才是真正能勾起我們興致的中大原因。
  • 迎園博·慶端午【騎樓城美食惠風暴】
    【騎樓豆漿館】騎樓豆漿館位於騎樓城老字號特色小吃街內,店內環境古典、優雅、懷舊,令人難忘的古代食盒和古老窗扇點綴廣西最早的錢幣,讓你流連忘返。騎樓豆漿館的功夫豆漿是以入口香、濃、滑、稠特點同時保留大豆的全豆營養;騎樓豆漿館的點心有將近50個品種,保留了60-70年代的梧州最傳統的點心風味與口感。騎樓豆漿館功夫豆漿從第一道在青花瓷壺倒出的原味豆漿開始品嘗,直到與騎樓豆漿館秘制的豆漿伴侶一起細細的品味,酥脆的黃豆和濃鬱的豆漿在口腔裡此起彼伏。讓忙碌的我們難得浮生半日閒,盡享功夫豆漿帶來的無限樂趣與暢想。
  • 海口騎樓老街媽祖巡街祈福 市民猜燈謎鬧元宵
    海口騎樓老街媽祖巡街祈福 市民猜燈謎鬧元宵     元宵節一大早,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的天后宮人聲鼎沸
  • 海口騎樓老街裡的天后宮,兩座廟宇做鄰居,誰是古廟?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到海口一定會去騎樓老街看看,而我住在了騎樓老街裡。騎樓老街可以說是海口的一座城市名片,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騎樓老街是一個街區,包括得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巴洛克風格的南洋建築。
  • 半邊山下攜手金陵文旅 開拓民宿高品質發展新路
    5月20日中國本土知名酒店品牌、金陵飯店集團旗下金陵文旅酒店管理公司與半邊山下(叔適野(上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金陵飯店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狄嘉,金陵飯店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明,常州市金壇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陳偉剛,江蘇省金壇茅山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楊國忠,叔適野(上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亮,金陵飯店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惠清,金陵飯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茜,金陵飯店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金美成,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金陵文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成勇等領導以及十餘家江蘇主流媒體記者出席籤約儀式
  • 廣西老友也在說粵語,騎樓保留超完整,廣州人震驚了
    「百年商業碼頭,夢幻騎樓」,騎樓街是梧州近現代百年商業貿易繁華歷史的見證,嶺南人悠久的文化在這裡源遠流長,在陽光斑駁的散布陽臺上,百年的光影依然不變,這是古老騎樓之美是的。梧州和廣州一樣,有百年商業碼頭之稱,曾經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騎樓是過去商業貿易的熱鬧象徵,如今,面目一新的騎樓建築沒有失去傳統特色,又呈現了時代的風貌,成為梧州一幅優美的立體風景畫,其實嶺南有座騎樓,廈門、海口,甚至國外都有,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築物,但是很多地方的東西都已經變新了,我想感受古樸的騎樓,還是來廣西梧州看看吧。
  • 歷史上的女校(第十一期)|永生金陵——金陵女子大學魏特琳的故事
    在南京師範大學老校區即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女大)的東側綠樹之中,掩映著一尊外國女性的雕像:「她」戴著眼鏡,面容安詳,微笑而視,令人倍感親切;銅像的下方鐫刻有「金陵永生」4個金色大字,「她」就是明妮·魏特琳女士。
  • 再見了,雲南路!上海又少了一條老馬路……
    上海又少了一條老馬路…… 素材來源:周末做啥、上海去哪吃 還記得雲南路嗎?
  • 廣西梧州的騎樓,為何稱為「握手樓」,不僅僅是指房子距離近
    而騎樓遍布的河東,卻承載著梧州人的文化根脈,也是梧州人心底裡最引以為豪的記憶。騎樓街區毗鄰桂江東岸西江北岸,東到石鼓路,北至龍母廟,呈英文字母L形狀分布。22條街道縱橫交錯,把560棟連綿成片的騎樓圍合成一個龐大的街區。在中國華南地區,騎樓這種建築形式並不少見。但面積和規模能被稱為「城」的,卻只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