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最近「直播答題」火遍大江南北,也把直播行業再一次推到公眾面前。但直播行業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容易賺錢。本周發布的《2017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報告》顯示,僅2017年,就有近百家從事網絡表演(直播)業務的公司倒閉或轉型,直播行業經歷了一輪大洗牌。
與此同時,「直播答題」這種新的直播形式,也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直播答題平臺在用戶提現過程中,設置各種限制,而且還涉嫌暗中採集用戶的個人信用信息,被指責是在野蠻「收割用戶」。
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高峰論壇暨2017網絡直播年度盛典本周在北京舉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聯合中娛智庫在論壇上發布了《2017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報告》。其中顯示,2017年我國網絡表演(直播)市場整體營收規模達到304.5億元,比2016年增長39%,成為網絡文化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約有200多家公司開展或從事網絡表演(直播)業務,較2016年減少近百家。2016年被認為是直播的元年,但這個行業朝氣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一些亂象,不少公司因經營不善或因沒有守住底線而出局。網際網路專家王越指出,直播產業在前期的發展當中,確實顯得有些「野蠻生長」。
很多人認為,2016年是直播的元年,2017年直播行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王越認為,直播答題的火爆,就是直播行業在下半場的必然變化所導致的。
直播答題的爆紅速度之快,確實讓大家有嘆為觀止的感覺。而就在大家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實際上很多網站已經研究出了答題變現的辦法。花椒直播答題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採取了多種廣告展示方式,包括直播間的冠名、答題裡植入關於廣告商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網友喜歡這種嵌入式的廣告模式。
然而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答題平臺卻在收割流量時顯得操之過急。有直播答題節目因為一道常識性錯誤問題而遭到非議,另外一家平臺也在題庫的答案中出現偏差,還有媒體開始質疑,很多直播答題平臺在用戶提現過程中,涉嫌暗中採集用戶的個人信用信息。並且,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為用戶籤署了一套「支付帳戶服務協議」。對此,王越認為,直播平臺應該珍惜新的熱點和風口,千萬不要殺雞取卵、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