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如父如子》,想說幾句。
這本書講了日本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養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的之後,一系列心理反應和所採取的行動。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本書講了一個「父親」成長為「父親」的過程。
1、父親是屬於工作的
書中的父親良多,是一個工作狂。和大多數男性一樣,背負的養家的壓力,努力工作,事業有成。
他有多忙呢?
妻子綠生產時,他無法陪在身旁。
綠生產失血過多,他因為來不及趕到,是嶽母籤的知情同意書。
平時和妻子的交流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時候良多都是一個人待在書房裡。
對於兒子慶多,他更是陪伴極少。
慶多入學考試面試時,校長問慶多最喜歡的兩個季節,慶多沒有絲毫遲疑的回答「夏天和冬天」。
但校長接下來問,「今年夏天去哪裡了嗎?」慶多卻先是露出迷茫的神情,遲疑一秒後回答:「......夏天,跟爸爸一起去露營了,還放了風箏。」
這本來是溫情的一幕,但回家路上良多卻問慶多,為什麼要這麼說。
慶多的回答是:「補習學校老師讓我們這麼說的。」
燦爛的一幕瞬間失了顏色。
太多父親們身上都有良多的影子。
背著家庭的重擔,努力向前,甚至不敢停下喘口氣。生怕稍有不慎,就被他人替代了。
他們深信,物質條件是優質生活的基礎,為了讓家人住的好一點、吃的好一點,他們埋頭打拼,將親情暫時擱置在一邊。
2、原來兒子不像我,是「血緣」出了問題
在得知養了六年的兒子慶多不是親生的時候,良多的心理很複雜。
他開始害怕面對慶多,先是努力在慶多身上尋找自己和妻子的影子,這種感覺足以讓他心力交瘁。
然後他責怪妻子,為什麼非要跑到那麼偏僻的鄉村醫院去生產,為什麼身為母親連自己的孩子都沒認出來。
最後,他悟出了一點,原來兒子處處不像自己是「血緣」的錯。
對於親生兒子的養父母一家,良多是一點都看不上的。
在他眼裡,對方行為粗魯、沒有禮數,養父和養母都沒有「正經」職業,經濟條件令人堪憂。
所以,良多又悟出了一點,自己的親兒子琉晴之所以那麼沒有規矩是養父母「家教」的問題。
在和親生兒子琉晴接觸的日子裡,良多依然是那副嚴肅、冷靜的樣子,因為他早已習慣把所有情緒隱藏起來。
良多對琉晴的強勢、任性非常不滿,卻又覺得這點特別像自己,內心矛盾至極。
在單位上,他害怕成為被議論的對象,害怕這件事影響自己的工作;
回到家,他也不知道怎麼和琉晴相處,因為教育慶多的那一套在琉晴這完全行不通。
每天,良多都在煎熬中度過。
3、愛你,哪怕我們沒有血緣
書中有兩段對話特別耐人尋味。
①在一次兩家共同的旅行中,養父雄大招呼良多去陪孩子們玩,但被良多拒絕了。
雄大建議良多要多擠出時間陪孩子們,他認為,「孩子就是時間」。
而良多則不以為然地反擊到:「有些工作是非我不可的」。
這時雄大直視良多,說了一句:「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②良多的父親跟良多強調「基因的重要性」,而良多也漸漸從琉晴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他覺得,慶多會越來越像養父母一家,而親生兒子琉晴會越來越像自己。
良多詢問琉晴的養母由佳裡,「你還能像以前一樣愛著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嗎?」
面對良多的質問,由佳裡當即反駁道:「能愛啊!當然能!像或不像這種事,只有沒有感受到與孩子羈絆的男人才會去糾結。」
養父母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良多什麼是真正的愛。
對於養父母來說,血緣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而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每一分鐘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幸好良多最終領悟到了這一點,他也終於承認了對養子慶多的不舍和歉意。
至此,良多才真正成為一個「父親」。
這本書裡關於親情的描寫給了為人父母的我們很多深刻的啟示,更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父親母親」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