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家庭劇從標題到劇情都幾乎一樣,最後的評分卻不在一個檔次,巴西劇情電影《如父如母》兩代人之間恆久的愛恨交織,所有人都擺脫不了父母的影響,越是想逃開越是否認越是不停被裹挾著走上老一輩曾走過的路。日本家庭劇情電影《如父如子》,一部教你如何為人父親的電影。極少有電影能夠帶來如此深刻的父子關係的探討,這部無比溫暖的家庭電影做到了。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如父如母》很現實的片子,與此同時,還特別誠懇。每個人別管懷著什麼心思,想得到什麼,都特別坦誠地把自己暴露出來。這大概就是以人而非情節為主的故事的優勢吧。接受罪行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真的嗎?真的。女兒本身的心路歷程更如同《玩偶之家》的一次續寫或變奏。某些地方的確比較做作,見父親那段好生硬,但整體思路和主旨的傳達完成得很不錯。
母親年輕時外遇的對象是內閣總理,這種對劇情完全沒幫助的狗血梗還是不要的好。和《玩偶之家》互文的結構雖然老套,但拍的還挺清新,用大量中景固定鏡頭注視這一家人確實這樣的題材。傳統家庭模式遭遇挑戰,單純鏡頭記錄不怎麼玩形式的戲劇衝突有時候是那麼地看著鋒利和實則無趣,巴西不可能一直晴朗和熱情,對有收拾好自己人生的說教野心的電影必須挑剔,但是跟《如父如子》比起來就差遠了。
《如父如子》第一個層面上看到的是中產階級和低一層階級之間的區別和比較。第二個層面看到的是身為成功人士的野野宮先生面對普通人的一種優越感。第三個層面看到的是大都市成功人士和小城鎮普通人生活方式之間的區別。第四個層面是野野宮先生和齋木先生對「父親」定義的一種比較。其實影片中還有第五個層面暗藏著沒怎麼著重表現,即孩子有沒有自己的選擇。
所謂父子是一種微妙而奇怪的情感,一邊拒絕成為父親那樣的男人,一邊又期待著兒子能夠成為第二個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心理狀態;血緣的存在不是維繫親情的根源,朝夕相處的情感才是,基因的力量讓彼此的外貌漸漸相似,但情感的力量卻讓靈魂貼近彼此。溫情脈脈的生活流敘事,緩慢的鏡頭推進和瑣碎的細節堆砌依舊將情感娓娓道來;故事太狗血,但結尾扳回一城。
其實故事本身相當類型化,兩代人間的輪迴,兩個階級間的諒解,都被講述的非常工整。在這個基礎上,是枝裕和依舊用考究的細節強調著自己濃烈的個人風格,人物這種看似漫不經心的設計中漸漸走向豐滿,於是出色的表演也在這個語境中錦上添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劇本的匠氣。哥德堡變奏曲一次次的響起,心也跟著皺成一團。喜歡是枝裕和最大原因是,他總是可以將一件聽起來不那麼叫人吃驚的故事拍出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感覺來。
電影人用巧妙含蓄的電影語言將一個親情故事娓娓道來,不僅沁入人心,而且還撥動我們的思緒,來反思親情、家庭、血緣等人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作為一個受小津傳統和新臺灣電影影響很大的導演,是枝君的電影善於用這種風格講述節奏更明快,更為當代人欣賞慣習所接受的「小清新」故事。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內裡實質蘊藏暗湧。是枝裕和很清楚劇本的每一段落需要傳遞什麼有效信息給觀眾,在正中觀眾的期待的時候,又不經意間製造始料未及的驚喜,溫婉地呈現家庭矛盾和刺穿中產階級的偽善。
親情和血緣孰輕孰重,雖然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拍的細膩不狗血,人物反應真實可信,沒有哭天搶地,但是真實面臨的殘酷狀況一件不少,本以為爛俗到好拍的一個題材,看著看著卻發現切入角度和發展方向可以很多樣,是導這一部算很豐富了,有始有終,對照強烈。飽含溫情,卻不刻意煽情,人性的鄙陋與光輝交替閃現,對血緣與親情認同度的轉變以及情感皈依的過程有層級的漸次推進。平實、冷靜的影像風格,緩慢、深沉的敘事手法,看似波瀾不興,實則意味久長。最終,並未給出大團圓式的結局,但這也正是生活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