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燕園博思深圳中心」,免費領取心理測評一份
用心理學服務中國人——燕園心理
今年6月7日,山東的初三女孩楊瑞立在家中被41歲的父親楊愛靜砍了4刀殺害。此時,距離這個女孩參加中考,只有3天。
她的母親李美芝說,在遇害之前,這個16歲的女孩因為遭遇父親的家暴,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回過家了。李美芝認為楊愛靜「重男輕女」,寵小兒子,卻不願女兒繼續念書,催女兒出去打工:如果供女兒讀書,就沒錢給兒子娶媳婦、買房買車。
被害女孩
今年4月18日,楊瑞立曾向學校和相關部門寫過一封《求助信》,表示:「因為我父親重男輕女和家暴的影響,已嚴重危害到了我的人身安全和學習生活,造成我的嚴重不適。」
女孩生前寫的求助信
楊愛靜和李美芝的婚姻從一開始就伴隨著爭吵與家暴,楊瑞立降生後也被捲入了家庭矛盾的漩渦。李美芝被家暴的16年,本有機會逃離這段婚姻,但迫於丈夫的強勢,以及對兒女的顧及,她又選擇了復婚回頭。楊瑞立也曾發出過求助,學校、街道以及公安機關,都曾介入矛盾的調解,但在職權範圍內的努力過後,收效甚微。當各方援助遠離這個充斥著紛爭與暴力的家庭後,一段家暴史,以一場命案作為了終結。
看到這樣的新聞,我是極其痛心的。我得出的結論是,這個父親是患有衝動型人格障礙這類精神疾病的,但是人們因為缺乏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識,竟然沒有一個精神衛生機構的人站出來,然後配合著把楊愛靜送入精神醫院進行治療。導致不穩定因素一直都在,且楊愛靜的精神疾病不斷升級,這才是這個案件最讓人心碎的地方,直至導致殺人事件的產生,讓一個少女的生命被剝奪了。
▼▼▼
衝動型人格障礙,
「火藥桶」的瘋狂人生
---
統觀這個父親楊愛靜的家庭暴力史,我發現,他符合衝動型人格障礙的評判標準。所謂的衝動型人格障礙,也稱攻擊性人格障礙。是一種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發非常強烈而又難以控制的憤怒情緒並伴有衝動行為的人格障礙,主要特徵為情緒不穩定及缺乏衝動控制能力,暴力或威脅性行為的突然爆發也很常見。其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有不同的變化,往往有人際關係的障礙,表現為對親友和鄰居的敵對態度。
ICD-10(國際疾病分類)描述不穩定型人格障礙有一個突出的傾向,即行為衝動,不計後果,伴有情感不穩定。事先進行計劃的能力很差,強烈的憤怒暴發常導致暴力或「行為爆炸」;當衝動行為被人批評或阻止時,極易會誘發上述表現。
來看看楊愛靜的病發史。
2003年,正月初五,楊愛靜和李美芝結婚。婚後不久,便發生了第一次家暴。李美芝回憶,當天同事來家裡幫忙施肥,看著大家幹活太忙亂,自己問了幾句,招來了楊愛靜的責罵。「剛進家門,他就拿掃帚打我,同事們幫著拉架」。
被打後,李美芝回娘家去了。楊愛靜當晚和村裡人一塊兒去接妻子,待至深夜也不願意走。第二天,楊再次上門,李美芝回憶,「剛說幾句就拿出刀子,逼我回去,我媽嚇得出門喊『救命』」。
後經人勸說,加上懷有身孕,李美芝回到了楊愛靜身邊。但是,「家暴、爭吵、出走」這樣的循環,在這個家庭不斷上演。
從以上看出來,楊愛靜這個人極度自我為中心,不能處理他人的負面情緒和意見,所用的解決辦法就是「暴力」,而且每次暴力還會動用工具,比如「掃帚、刀子」等,不顧及他人感受,威脅、打罵、逼迫。缺乏共情能力。情緒行為極度不穩定。
此後,家暴持續升級。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引發家暴。2009年8月,親戚結婚時,李美芝向丈夫要錢買衣服、燙頭髮,楊愛靜和她吵起來,也不讓多上禮錢。後來又因為包子做鹹了,引來楊愛靜的責罵,李美芝將包子扔到楊的身上,「他就用拖把打我,還扇我腦袋,打得我身上青一塊兒紫一塊兒」。
李美芝再次回娘家,並起訴離婚,楊愛靜同意了。李美芝回憶,離婚的四個月裡,楊「像上班一樣」,除了吃飯,每天都會到門口守著,還會拿著硫酸攔路堵她,拍下視頻,「如果不復婚,就曝光,還要用硫酸潑我」。軟硬兼施,楊愛靜也承諾改正,「又下跪又磕頭」,加上同學勸說,李美芝復婚回了家。回家第一晚,楊愛靜喝醉了,「他拿出百草枯讓我喝。」李美芝說。
楊家大門
從這些陳述看出來,楊愛靜這種家暴,有語言暴力、行為暴力、精神威脅,且有嚴重後果。李美芝曾經申請離婚,但對方還不放過前妻,每日守著前妻,堵她,以潑硫酸等威脅。前妻沒辦法復婚回到家,幾乎是進了鬼門關,對方還拿出「百草枯」……
▼▼▼
重男輕女的施虐狂,
讓女兒成了受害者
---
一個是施虐狂,一個是受虐狂,16年相互糾纏,受傷的除了彼此,肯定還有孩子。這個女兒楊瑞立,似乎成了夫妻痛苦婚姻的刺激源。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成為父親家暴女兒的理由,另外,就是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讓他從不尊重愛護女兒。
「不去走親戚、看手機不刷碗、不去洗澡,都可能打她,還拿出老鼠藥,說不願意過就散夥」,李美芝說,因為被扇腦袋,女兒總說頭疼。丈夫打女兒,李美芝過去拉架,也連帶著被打,楊愛靜邊打邊摔東西,家裡的杯碗沒有一個成雙成對的。
在李美芝看來,楊愛靜「重男輕女」,家人一塊兒出去,他總是給小兒子買東西,各種寵著;「我女兒一米六八的個子,學習也挺好」,但丈夫是「老思想」,不願女兒繼續念書。最近一兩年,每次楊瑞立回家,楊愛靜都會看求職類節目,說「念書沒用」。放假了,他不顧女兒「學習緊張」的解釋,催著她出去打工。
楊愛靜在外做建築保溫,一天收入幾百元,妻子每月也有3千元工資,但他感覺壓力大,經常念叨,「女兒念書沒用、白養」,如果供了女兒讀書,以後怎麼給兒子娶媳婦、買房、買車。李美芝記得,女兒曾對楊愛靜說:「爸爸,你別這個老思想,我比弟弟大那麼多,我念好書了,還可以幫你嘛」。
被撕毀的結婚證
一個冷酷、無情、自私、無愛,又蠻橫無理,輕視女性的父親。不但缺乏父親的心理功能,更是成為女兒身心安全的第一大威脅。動不動就打罵,女兒還未到18歲,就不想行使父親責任,逼迫女兒早點打工掙錢。不顧女兒品學兼優的現狀,缺乏父愛,因為自己工作壓力大,養育壓力大,就拿女兒出氣。女兒其實很懂事聽話,還勸父親,但是這個父親卻繼續家暴威脅女兒身心安全。可見,他的心理疾病已經升級,正在慢慢病入膏肓的狀態。
我們再來看一下衝動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ICD-10情緒不穩定型人格障礙的衝動型中有5項標準分別是:
①衝動;
②易被激怒與使用暴力;
③不穩定,反覆無常的心境;
④好爭吵;
⑤難以堅持行動。
滿足其中4項即可診斷。楊愛靜顯然滿足其中至少四項。
因為當地人缺乏精神衛生方面的知識,沒有及時把他送入精神健康機構就醫,導致了後來的家暴升級,人格障礙病情惡化。可見,精神衛生方面知識的普及有多麼必要和重要。
衝動型人格障礙的人極其危險,行為不計後果,隨時都有暴力傷人的可能性。難怪楊瑞立此前曾經多方尋求幫助保護,比如學校、老師、甚至居委會、司法機構。奈何,由於傳統中國人的諱疾忌醫思想,她唯一沒有求助的是當地精神衛生機構。她可能腦子裡只是認為,父親脾氣差,有暴力危險,卻並未將其與精神病患結合起來。可能因為,父親有社會功能吧。且,人們懼怕說到精神疾患,認為只有精神分裂症這種缺乏自知力的問題,可能需要就醫,對於人格障礙這類精神問題缺乏必要的認知。
▼▼▼
人格障礙,容易被忽略的精神問題
---
其實從事心理諮詢這麼多年發現,人們很容易忽略人格障礙傾向這樣一類心理問題。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在內容上、質上或整個人格方面異常,由於這個原因,病人遭受痛苦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人格的異常妨礙了他們的情感和意志活動,破壞了其行為的目的性和統一性,給人以與眾不同的特異感覺,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人格障礙通常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並一直持續到成年乃至終生。部分人格障礙患者在成年後有所緩和。但大多數需要心理治療方面的幹預,甚至一些藥物的治療幹預。
人格障礙問題的人不像神經症問題的人,他們自身的痛苦度不那麼嚴重,但可能會讓他人遭受更多痛苦。人格障礙問題的人,是比一般的心理問題、心理衝突要嚴重得多,但又區別於精神分裂症的精神障礙。分為:反社會人格障礙、衝動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等多種類型。人格障礙的人有社會功能,自知力未完全喪失,幻覺妄想等不明顯。正因為人格障礙的人有著一些看似正常的社會功能,人們容易忽略輕視他,導致其缺乏醫治與心理諮詢,最後病情持續爆發,導致嚴重後果。
▼▼▼
如何幫助你身邊的人格障礙問題的人?
---
嚴格意義上的人格障礙,是介於正常人和精神病之間的行為特徵,即患者既不是「正常人」,又不能算是「精神病」。但由於某些類型的人格障礙似乎與一些精神疾病的發生有一定聯繫,而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的早期可有人格方面的改變。
1、不少人格障礙問題的人求助和配合心理諮詢傾向的欲望不足,可能導致規律諮詢在問題還沒有得到改善和解決的情況下,難以進行或斷裂。
他們持續的從心理、情緒、行為方面的不穩定傾向,以及人際關係不穩和不深入問題,讓諮詢與治療的開展舉步維艱。因此,人格障礙的來訪者最好去做一個精神方面的全面評估,再考慮進行相應的藥物、住院治療。但是必須配合全方位的心理諮詢與治療。
2、當人格障礙的病人情緒激動,難以自控,表現出自傷或攻擊傷人行為時,幫助其平復情緒。
避免訓斥、厭惡、冷淡、遷就等,因為這些反過來又會影響病人,使他們自暴自棄。正確的做法是告訴他們,家人不能接受的是他的行為,不是他這個人。幫助他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比如散步、運動、歌唱、舞蹈、閱讀等方法,帶他參加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閱讀相關書籍等。創設一個溫馨安全有愛的家庭環境,助其平復情緒。當然遇到反社會或者衝動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人,適度的隔離、迴避非常必要,他們必須進行精神隔離治療。
3、配合人格重塑方面的心理治療,家人也要保養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格障礙的人有異於常人、常理、常規、常識的念頭、言語、表情、動作、聲音、行為,其原因源自扭曲的人格結構與內容。這類病人沒有痛識感、沒有是非價值感,苦樂的感覺與反應程度卻十分強烈。家屬必須先自助、互助,才有心神幫助病人。了解他一切的行為情緒問題都不是故意的,他是個病人,人格的重塑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時間,很難一蹴而就。必要的時候,家屬也要接受心理諮詢,平息病人對自己造成的心靈創傷。保證病人能夠得到長期有效的治療。
文/ 安因(燕園心理團隊)
燕園心理說: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都不容易,
都有著自己的苦惱。
而當我們心懷怨恨,傷害他人之時,
就是承認自己是弱者。
因為真正的強者從不因為踐踏弱者而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