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這種疾病,不僅自己痛苦,連家人也跟著受累。很多人都不知道人格障礙是怎麼回事,今天,我們就人格障礙的產生的原因/類型以及治療,給大家做一個詳細的講解。
人格障礙又稱為病態人格或異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發展,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明顯的、偏離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多數人認可的認知行為模式。人格特徵的偏離對環境適應不良,明顯幹擾了其社會和職業功能,導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和難以適應社會生活。不但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
人格障礙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25%)
義大利犯罪心理學家Rombroso曾對眾多罪犯的家庭進行大樣本的調查,發現許多罪犯的親族患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犯罪的比率遠遠高於其他人群,亦有學者發現人格障礙的親族中,患人格障礙的比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礙的家庭因素不能忽略,也有報告人格障礙者腦電圖異常者比率高於正常人群,從而提示生物學因素對人格障礙有一定的影響。
2、心理因素(21%)
幼兒心理發展過程受到精神創傷,對人格的發育有著重大的影響,是未來形成人格障礙的主要因素,一個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懼反應的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就要具備迅速,強大和良好的習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經系統反應遲緩,則習得性抑制能力就緩慢和軟弱,人格障礙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經功能是異常的,有人提出自主神經反應性低下,皮膚電恢復的緩慢,可作為罪犯和人格障礙的一種易病素質特徵。
3、環境因素(15%)
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不合理現象,拜金主義等都會影響青少年的道德價值觀,產生對抗,憤怒,壓抑,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而發展至人格障礙。
目前一般認為人格障礙與精神疾病間的關係為:人格特徵可成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誘因;某些人格特徵是精神疾病的潛隱或殘留表現;人格障礙和臨床症候群可有共同的素質與環境背景,兩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聯繫。
人格障礙的幾個典型特點
根據人格障礙者的不同表現,可將人格障礙分為不同類型。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九版,將其分為偏執型、情感型、分裂型、暴髮型、強迫型、癔症型、無力型、反社會型或不合群型等。
臨床分型
1、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是以明顯的猜疑或偏執為主要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也稱狂信型人格,詭辯型人格,這類人表現固執,敏感多疑,過分警覺,心胸狹隘,好嫉妒;自我評價過高,體驗到自己過分重要,對挫折和失敗過分敏感,如受到置疑則出現爭論,詭辯,甚至衝動攻擊和好鬥;常有某些超價觀念和不安全感,不愉快,缺乏幽默感;這類人經常處於戒備和緊張狀態之中,尋找懷疑偏見的根據,對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動作,歪曲而採取敵意和藐視,對事態的前後關係缺乏正確評價;容易發生病理性嫉妒,易發生偏執狂或偏執型精神分裂症;
2、分裂樣人格障礙:
分裂樣人格障礙又稱關閉型人格或內向性,一般在童年早期開始長期存在,其主要表現為退縮,孤獨,沉默,隱匿,不愛交往;情緒缺乏和冷漠,不僅自己不能體驗歡樂對人亦缺乏溫暖,愛好不多;過分敏感而且害羞,膽怯,怪癖,對表揚和批評均反應不良;未喪失認識現實的能力,但常表現孤立行為,趨向白日夢和內省性隱蔽;活動能力差,缺乏進取性,對人際關係採取不介入的態度;缺乏性興趣;缺乏親密和知心朋友;
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是人格障礙中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多見於男性,此類人人格障礙的特徵是高度的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等,然而這些均屬相對的;
4、衝動型人格障礙:
又稱為攻擊性人格障礙,情緒不穩定型人格障礙分為衝動型和邊緣型,此二型均以衝動性及缺乏自我控制為突出表現,衝動型的主要特徵為情緒不穩定及缺乏衝動控制,暴力或威脅性行為的暴發很常見,在其他人加以批評時尤為如此,這種人常因微小的刺激而突然爆發非常強烈的憤怒和衝動,自己完全不能克制,其時可出現暴烈的攻擊行為,行動時體驗到愉快,滿足或放鬆,這種突然出現的情緒和行為變化和平時是不一樣的,他們在不發作時是正常的,對發作時所作所為感到懊悔,但不能防止再發,這種衝動發作也常因少量飲酒而引起;
5、表演型人格障礙:
又稱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或癔症型人格障礙,是以高度情感性和以誇張的行為吸引注意為主要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此型可與邊緣型人格障礙並存,主要表現為人格不成熟和情緒不穩定,常以自我表演,過分的做作和誇張的行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賴性特別強,自我放任,不為他人考慮,表現高度自我中心;外表及行為顯示不恰當的挑逗性,打扮得花枝招展賣弄風騷,甚至調情,誘惑人,但性生活被動,雖有時體驗到性樂,卻往往是性感缺乏的;言語,舉止和行為可能類似兒童,情緒不成熟,表演型人格亦可為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病的病前特徵;
6、強迫型人格障礙:
過分要求嚴格與完美無缺為特徵,這類人的特徵為惰性,猶豫不決,他們以十全十美的高標準要求自己,希望所做的事完美無瑕,他們的道德感過強,過於自我克制,過分自我關注和責任感過強,常表現為對任何事物都要求過嚴,過高,循規蹈矩,按部就班,不容改變;平時拘泥細節,甚至對生活小節也要程序化,若不按照要求做就感到不安;過分迂腐,刻板;主觀,比較專制,要求別人也要按照他的方式辦事,否則即感不愉快,往往對他人做事不放心;餘愛好較少,缺少社交友誼往來,這類人雖然有可能得到一個穩定的婚姻並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但很少有摯友;
7、焦慮性人格障礙:
臨床上以持久和廣泛的內心緊張及憂慮體驗為特徵,如過分的敏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一貫感到緊張,提心弔膽,總是需要被人喜歡和接納,除非得到保證被他人所接受和不會受到批評,否則拒絕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對拒絕和批評過分敏感,常因誇大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而迴避許多正常社會活動,因而其生活方式受到明顯的限制,有研究表明它和焦慮性障礙如驚恐發作,社交恐怖症,強迫症等顯著相關。
8、其他人格障礙
(1)循環型人格障礙,又稱情感型人格障礙,情感增盛型的人表現情感高漲,內心充滿信心和喜悅,雄心勃勃,精神振奮,熱情好交往,情緒樂觀,較急躁,做事有始有終,常做出大量的計劃和設想,但並非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感低落型的人則相反,情緒低沉,悲觀,愁眉不展,自感精力不足,信心不強,寡言少語,遇事感到困難重重;
(2)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主要特徵為高度衝動性,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緊張和不穩定,身份識別障礙,自傷行為,持久空虛感和厭倦感,容易引起一過性精神病發作,邊緣型人格障礙除表現情緒不穩定外,自我形象,目的和內心偏好往往是模糊不清或扭曲的,空虛感是常有的,經常捲入強烈和極不穩定的人際關係,可能會導致連續的情感危機;
(3)不適當型人格障礙又稱被動型人格障礙,特徵是對社會交往和情緒刺激缺乏有效的反應,他們缺乏能力,計劃性不足,不穩定,判斷力不良,不能適應生活中挑戰,然而檢查卻不能發現他們在體力上或精神上有任何欠缺,他們與周圍人不發生爭辯,不能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故在人群中往往被忽略;
(4)依賴型人格障礙是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將本人的需要依附於別人為主要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以婦女多見,這類人的特徵是缺乏自信,不能獨立活動,常常是在沒有別人反覆勸告或保證下便不能做出日常決定,一般難以自己主動確定計劃,情願把自己置於從屬的地位,一切悉聽他人決定;
(5)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此型人格障礙的特點是被動拒絕那些使其充分發揮他的工作和社交能力的要求,這種拒絕不是直接表達的,而是採取間接的方式如拖延,閒混,執拗,故作無能或扮作脆弱,其結果是社交和工作方面表現嚴重而持久的效能不足,實際上他們是有潛力的,此型名稱是基於「被動表達隱蔽的攻擊」的假設而做出的,這種情況見於正常人和不同類型人格障礙,似乎無另立新型的必要。
人格障礙如何治療
由於人格障礙的本質和發生原因尚未解決,因此對治療作用的估價不一。即使是最嚴重的病例,經過一個階段治療後亦可獲得好轉。在人格障礙的治療上應該清除無能為力的悲觀論點,採取積極的態度進行矯治。
1、藥物治療
首先要明確,藥物不能改變人格結構,但對人格障礙的某些表現可能有一定效果。
2、精神外科治療
大腦一定部位定向破壞手術,可改善某種類型的人格障礙症狀,如衝動行為明顯者,手術可改善明顯的衝動行為,但手術可導致不可逆腦局部損傷,故外科治療應採取慎重態度。
3、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對人格障礙是有益的,通過深入接觸,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人道主義和關心的態度對待他們,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個性的缺陷,進而使其明白個性是可以改變的,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重建自己健全的行為模式。如遇到困境可進行危機幹預。
可成立治療性社區或稱治療性團體。營造一種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人格障礙者在團體中,針對病人偏離常態的行為模式和人格特徵,採用學習疏導等方法,通過參加其中有益的活動,控制和改善他們自己的偏離行為,逐漸糾正那些既往習得的不良習慣,校正他們的不健康心理。與參加這一活動的其他成員的相互交往,探索新的和較適合的恢復的方法和途徑。
對偏執性人格障礙患者,應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賴,由於這類患者往往不信任他人,也不相信治療會對他有幫助,所以保持誠摯的態度在治療中是十分必要的。要求這類患者主動配合心理治療很困難,他們往往不能接受集體心理治療,也難以忍受行為療法對他的要求。醫生要很有耐心,並努力尋找他們可接受的方式和現實的態度與患者探討和商量某種可行的幹預措施和方法,爭取患者的主動配合。精神藥物幹預效果不明顯。
認知行為治療可能幫助焦慮性人格障礙患者,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緊張和憂慮是過分的,並且促使其逐漸克服。焦慮症狀明顯時,可適當予以抗焦慮藥。
4、教育、訓練和安排
多數學者指出懲罰對這類人是無效的、需要多方面緊密配合對他們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服務和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