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有關張靈甫算不算抗戰名將,以及以及屍骨可能被埋羊圈等新聞,都曾在網上火熱一時。
張靈甫的愛情與婚姻
光亭
摘要:當年一部經典的軍事大片《紅日》讓國民黨軍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近年來隨著有關張靈甫算不算抗戰名將,以及以及屍骨可能被埋羊圈等新聞,都曾在網上火熱一時。但這回既不談他在抗戰中斬關奪將的戰績,也不談他在內戰中兵敗身死的結局,只談談他鐵血悍將的另一面——愛情和婚姻經歷。
圖1:張靈甫和夫人王玉齡。
高顏值的戰將
姓名:張靈甫
籍貫:陝西西安人
身材:身高1.87米,體重64公斤,標準的長腿男
相貌:寬額高準,英俊瀟灑,絕對的明星相(有照片為證)
圖2:高顏值的戰將張靈甫
學歷:
中學:陝西省立第一師範,當時陝西西安的名校之一,同學中就有後來擔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主任,毛澤東1949年訪問蘇聯時的俄語翻譯師哲。
大學:曾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這個北大就不用再多介紹了,雖然他沒有畢業,只在北大讀了大約一年多。
職業教育:
黃埔軍校第四期,黃埔軍校就更不用說了,而第四期是在黃埔島上畢業的前五期中,教學上相對最為成熟系統的一期,同期的同學解放軍方面有林彪、唐天際、伍中豪。國軍方面有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高魁元、唐生明、文強(毛澤東的表弟)等。
圖3:張靈甫在黃埔軍校時的留影
(2)陸軍大學第二期甲級將官班,甲級將官班學員必須是正軍長、集團軍正副司令,軍銜至少是在中將以上。他卻以少將副軍長的資格被特批進入甲級將官班學習。
性格:豪邁而沉穩,勇猛而儒雅,不苟言笑,嚴於自律。
興趣愛好:喜愛騎馬、書法、古玩、攝影,無菸酒賭博等不良嗜好。他書法尤其是一手魏碑體更是深得書法大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賞識,兩人由此結為忘年之交。
即使在今天,看看這樣的條件,在任何一個徵婚廣告中,都足以引來眾多女生的青睞。
這就是張靈甫,在抗戰時期歷任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而他所在的部隊74軍,是當時中國軍隊中戰鬥力最強悍的精銳之師,一直被最高統帥
作為戰略預備隊來使用,幾乎參加過正面戰場上的所有硬仗。解放戰爭中任軍長、整編師師長(整編師就相當於軍),所率領的部隊被稱為國軍五大王牌主力之首,擔負警備首都南京重任,所以號稱御林軍。少將軍銜。其職業經歷這裡也不多介紹,一句話,是相當的牛!按理說,像張靈甫這樣的條件,抱得美人歸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的感情卻可以說一波三折,四段婚姻都是以悲劇落幕。
被忽略的元配
張靈甫的元配叫邢鳳英(也有說叫邢勤英、邢瓊英),和他是同鄉,一個勤勞樸實善良卻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是張靈甫的父親在他就讀陝西省立師範學校時定下的親事,這也是當時的傳統習俗。顯然張靈甫對這段婚姻是相當不滿意的,很快就離家去北京大學讀書,接著又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開始了從軍生涯,期間長年在外,對這個元配不聞不問,基本是被過濾掉的。
甚至還在1933年,在與元配關係並沒終結時就娶了第二任妻子吳海蘭,根本無視這個老家的元配。好在當時還不是一夫一妻制,沒有重婚之說。直到1935年,他因為槍殺第二任妻子,準備前往南京投案,把與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兒送回老家,並在老家小住幾天,這幾天裡見到從過門到現在一直被他所冷落的元配細心照顧他與別的女人生的女兒,不免有些感動,更有些歉疚。加上想到自己去南京投案,可能一去不回,便與元配同房了幾天。第二年,邢鳳英便為他生下了他的第二個孩子,也是第一個兒子。而這以後,張靈甫便再也沒回過老家。
這一段婚姻,可以說是傳統習俗所造成的悲劇。
圖4:張靈甫故裡
最傳奇的殺妻案
第二任妻子叫吳海蘭,四川廣元人,屬於小家碧玉型,上過女子學堂,有文化,而且年輕漂亮。張靈甫當時任在胡宗南的第1師任團長,經朋友介紹,與吳海蘭結婚。不久生下女兒,這也是張靈甫的第一個孩子。
不過好景不長,1935年冬,張靈甫帶妻子回老家探親,借住在西安張靈甫的堂哥家中,就在這次探親過程中,張靈甫將吳海蘭槍殺,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團長古城殺妻案」。
關於張靈甫為什麼要殺妻子,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因妒殺妻」。說是張靈甫聽說妻子有外遇,就不問青紅皂白,假裝讓妻子到後院菜地割韭菜做餃子,當妻子彎腰割韭菜時,就掏出手槍將妻子打死。
不過這一說法還是有些蹊蹺,比如當時西安冬天哪裡還有種韭菜的?
近年來,出現了另一種說法,說是張靈甫發現妻子通共,一怒之下將其槍殺。張靈甫的第四任妻子王玉齡後來在接受採訪時曾經提到,她和張靈甫結婚後聽說這件事,還曾天真地問張靈甫:「要是我在外面亂交男朋友,你會怎麼處置我?」張靈甫苦笑,只是沉默地擁抱她,告訴她:「是她拿了我的東西,我問她又死不開口。事發前晚,我們已經發生過爭執,我心裡很不痛快。第二天坐馬車回長安鄉下,路上經過我母親的墳地,以前我們都會一起下車祭拜過後再回家,但那天她拒絕下車,我當然很生氣。回到家查問她一些事她也不肯說,那我就火更大了……。」另外,曾經在張靈甫手下長期任職的劉光宇多年後談及此事,也說是吳海蘭偷拿了張靈甫的文件,張靈甫發現後懷疑妻子通共,問她她又不解釋,這才最後釀成悲劇。
作為旁證的是,吳海蘭的哥哥確實是共產黨,而她本人在中學讀書時思想上也是比較左傾的,如果說在哥哥影響下,偷拿張靈甫的文件,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一事件的最後結局,也從一個方面說明「通共」說確實有可能。張靈甫殺妻之後,吳海蘭的娘家人到處告狀,但都狀告無門。吳家人後來找到張學良夫人于鳳至,再通過于鳳至又告到了宋美齡那裡,最後蔣介石親自下令查辦。於是,張靈甫主動前往南京投案,據說路上盤纏用完,最後是靠賣字到了南京。到南京後被判有期徒刑十年,關押在南京老虎橋軍人模範監獄。在監獄裡,張靈甫對殺妻之事也感到後悔,有些消沉。巧的是,老虎橋監獄的典獄長是張靈甫在黃埔軍校的同學,得知情況後便鼓勵他申訴。本來張靈甫是礙於臉面,覺得妻子通共自己臉上無光,審判時也沒怎麼說清楚,這次一申訴,很快就被改判,於1937年初獲釋,實際只關了一年多。
圖5:南京老虎橋監獄,張靈甫因為殺妻案在此關押了一年多
而對於張靈甫獲釋,「外遇」說認為是盧溝橋七七事變之後,全面抗戰開始,對於軍人罪犯除了政治犯之外,全部提前出獄戴罪效力。所以蔣介石親自過問,將張靈甫釋放。這就不對了,首先,張靈甫獲釋是在1937年初,比盧溝橋事變早了整整半年。而且當時他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團長,還根本入不了老蔣的法眼,怎麼會由老蔣親自下令釋放?再說,要是老蔣下令釋放,怎麼可能不給他安排工作?要知道張靈甫出獄後先是給老上級胡宗南
寫信,希望重回老部隊。但一直沒有回音。要是有老蔣的關照,胡宗南怎麼會拒絕這位能徵善戰的老部下?最後張靈甫只好去投靠剛剛組建51師的王耀武,要知道王耀武是黃埔三期的,只不過和張靈甫有過在胡宗南第1師裡同事的經歷,還不是同一個旅,並不是很熟的鐵哥們,如果不是沒有去處,張靈甫是不會去找王耀武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張靈甫回到了胡宗南的部隊,那麼抗戰中就一直是監視陝甘寧邊區,必然是默默無聞,哪裡還會有在抗
戰戰場上拼殺建功,最後憑戰功當上74軍軍長呢。
還要提一下,張靈甫原名張鍾麟,字靈甫。經過這場牢獄之災後,才把名和字互換,更名為張靈甫,字鍾麟。張靈甫這個名字也就從這時開始逐漸為人所知。
但是,不管是「外遇」也好,「通共」也罷,張靈甫槍殺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也應該算是人間的悲劇。
孩子的悲劇
張靈甫的第三任妻子叫高豔玉,是西安名門望族高家的千金小姐。是張靈甫在1937年出獄後不久,由他在陝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的恩師韓兆鄂介紹成婚。
婚後不久,全面抗戰便爆發了,張靈甫率部開赴前線,高豔玉跟著丈夫東奔西走,先後生下一子一女。只是這位高小姐雖是大家出身,卻並不能幹,還有些思想守舊。高豔玉晚上喜歡躺在床上點著油燈看書,有天晚上油燈點著了蚊帳引起了大火,高豔玉驚慌失措,一個人丟下年幼的兒子跑了出來,等鄰居趕來衝進屋子去救孩子時,已經死在大火之中了。
不久他們的第二個兒子降生,這個兒子出生不久得了盲腸炎,高豔玉卻只是燒香拜佛。等張靈甫回家趕緊把孩子送到醫院,已經晚了,孩子最後死在了手術臺上。而高豔玉還責怪張靈甫給孩子開刀才害死了孩子。這讓張靈甫氣不打一處來,新帳老帳一起算,不過比上次克制了一些,只是一紙休書把高豔玉休回了娘家。
一個白眼引出的婚姻
張靈甫的第四任妻子叫王玉齡,湖南長沙人,也是大家閨秀出身,王家在長沙可算是大戶望族,她自己畢業於長沙著名的福湘女中。匯集了前二任的優點,年輕貌美有文化,再加上名門大戶出身。
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張靈甫正率部駐紮在湖南,就有朋友給他介紹了王玉齡。張靈甫想先見個面,再決定是否繼續交往。一次他朋友太太陪王玉齡去洗頭,連忙通知他。於是他興衝衝趕到理髮店,朋友太太便特意指著王玉齡說:「我是陪這位王小姐來洗頭的。」張靈甫因為站在王玉齡的身後,就從鏡子裡打量王玉齡,王小姐一見可來了氣,這什麼人啊,見門就盯著看,太沒禮貌了!於是,王玉齡就從鏡子裡狠狠地白了張靈甫一眼。後來,張靈甫告訴王玉齡:「多虧了你當時白我一眼。要是你對我笑一笑,我很可能就沒興趣了。」
這一個白眼成就了這一段姻緣,張靈甫便開始全力追求王玉齡,在他的朋友熱心幫助下,開始走家長路線,經常上門拜訪王家伯父、伯母(王玉齡幼年喪父,當時家裡是二伯父當家)。藉機開始逐漸與王玉齡接近起來,慢慢地王玉齡也看上了張靈甫,她的伯父伯母也贊成這門婚事。只有王玉齡的媽媽反對。王媽媽的反對理由有兩個:一是兩人年紀相差25歲,二是張靈甫是個軍人,怕他在戰場上有意外,擔心女兒年輕守寡。還真是被王媽媽一語成讖!
但王玉齡不顧母親的反對,堅持要嫁。這時抗戰已經勝利,74軍調到南京,王玉齡隨後隻身從長沙趕到南京。於1945年秋,他們在上海舉行了婚禮。那年,張靈甫42歲,王玉齡17歲。
圖6:張靈甫和王玉齡的結婚照
兩年後,1947年5月16日,張靈甫在孟良崮兵敗身亡。而十天前,他和王玉齡的兒子剛剛出生。
這段不過兩年的婚姻,卻讓王玉齡懷念了一生:「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一起看書,做詩,他喜歡傳統的文化,我們就一起逛古董店。我們還一起種花,從窗戶裡望出去,每一季我們的花園裡都開滿了花。我自己不太會種,他告訴我到了什麼時間該種什麼花了,我就叫人去買來種子,撒到花園裡,然後我們一起澆水、修剪。」在張靈甫剛去世的第一年,王玉齡常常獨自跑到玄武湖等他們以前經常去的地方一楞就是一天,這樣一連幾個月,把王玉齡媽媽嚇壞了,天天安慰她,人已經沒了,日子還得帶著孩子過下去。後來王玉齡回憶要不是媽媽也許她就精神崩潰了。
1948年王玉齡去了臺灣,後來又去了美國。70年代,周恩來總理通過關係邀王玉齡回祖國看看,王玉齡開始還不敢回國,但最後還是應邀回國,受到了鄧穎超的接見。
目前,王玉齡定居在上海。2004年她在上海的天逸靜園為張靈甫立了一個靈位,玉色的大理石牌,左上方印著張靈甫的黑白頭像,頭戴美式軍帽,英俊非凡,下面刻著他的生卒年月:1903-1947,並題有輓詩: 「當年有幸識夫君,沒世難忘恩愛情;四七硝煙傷永訣,悽悽往事怯重溫」。
多年以後,王玉玲在接受採訪時,說起自己與張靈甫的感情,不像現在的年輕人,親熱得不得了,他們的感情非常安靜,不是每天把愛放在嘴裡講出來,而是一種彼此關照和掛念。時間過去得越久,她越覺得自己的這份愛情「可貴」:「現在的怨偶太多了,男女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能夠真正性情相投很不容易,但是我的先生真的挺好的,因為他比我大很多,所以總是把我當成小妹妹。這麼多年,一直有人問我這樣值得嗎?我覺得人一輩子能夠真正地愛一次、也真正地被別人愛一次,就夠了。」
本文作者光亭採訪王玉齡的合影。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 仝賀_NN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