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佛弟子,大概都經歷過被人「特別照顧」的時候。其他人行為不端或放浪形骸都沒人理會,自己言行稍有不慎便招致批評:你是佛教徒,怎麼能夠這樣?
覺得委屈嗎?一點都不委屈。首先確實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嘛,更重要的是,你想過沒有,被人以高標準來嚴格要求,是一件好事情呀。
有這麼一則故事:
一個比丘在路上行腳,走著走著有了內急,四處找不到廁所,最後實在憋不住了,只好停下來,找了個相對僻靜的地方,背著人在路邊小解。
卻不巧還是有過往的路人看見了,便紛紛議論譏笑,說這個比丘沒有教養。
有個耆那教的教徒也看見了整件事的始末。耆那教又叫尼犍陀道,是古代印度的一個教派,宣揚苦行和遠離衣食束縛,達到徹底解脫,所以教徒們不著衣物,不講規章,被認為是「無慚外道」。耆那教徒看到比丘被人恥笑,心裡就想:
「為什麼這個比丘只是因為在路邊小便就被人議論訕笑,而我成天赤身裸體走街串巷,也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對呢?」
他又想了想,得出結論:「這是因為我們耆那教都無法則,因此世人不管不問;比丘有清規戒律,僧伽制度嚴明,所以人們對他們的言行有較高的期待,一有不端就要加以指責。」
這個耆那教徒有感於此,便皈依了佛教,最後證得須陀洹果。
看完這個故事,想必你該釋然了:佛弟子,就是不一樣,因為我們的道路跟別人不一樣。我們走的是菩提正道,我們尋求的是光明,是解脫。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要更高,我們更不會因為別人對我們的要求高而產生煩惱。
別人放逸,我們不能,我們要正勤精進;別人不守底線,我們不能,我們有五戒十善;別人散漫鬆懈,我們不能,我們有行住坐臥四威儀。
如果你被人批評:「作為佛弟子,怎麼那麼隨便,那麼缺乏威儀?」那麼,恭喜你,因為你是尊貴的佛弟子,所以享受了被批評的「資格」。你應該聞過即改,從善如流。
如果你處處留意,言行端正,被人讚嘆具有威儀,那麼更恭喜你,也許你正通過自己威儀的呈現,為他人做出了榜樣,令致其人親近佛門,令致其人讚嘆佛法。
【四威儀】 出自菩薩善戒經, 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臥。設或住臥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為四威儀也。
一行,謂修道之人,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二住,謂修道之人,非時不住。若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三寶,讚嘆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
三坐,謂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
四臥,謂修道之人,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或時暫臥,則右脅宴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而臥也。
若 有 受 益 | 隨 喜 轉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