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聖誕節的氣氛四處瀰漫,讓很多人疏忽了另外一個重要的日子: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的逝世紀念日。
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1977年聖誕節在家中辭世,享年88歲。
黑色禮貌,緊身外套,肥大的褲子,超大碼皮鞋,外加一小撮鬍子和一根文明棍——喜劇鼻祖卓別林的這副形象,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從倫敦孤兒院的「小流浪漢」到紅遍美國1910年代的喜劇之王,這位擁有傳奇身世的大師的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至今仍無人超越的喜劇經典。
本文編選自《給孩子的電影》
戴錦華編著,活字文化出品
查理·卓別林,1889年4月1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幼年時父母分居,和同母異父的兄弟一起隨母親生活。但母親失業,家境每況愈下,他曾被送入濟貧院和孤兒學校,後來父親去世,母親瘋掉,他就成了流浪兒。
他當過報童、小夥計、小販、小僕人……,經歷了狄更斯式的悲慘童年。
卓別林的演藝生涯可以從四歲算起。因為他的父母都曾經是倫敦的劇院演員。他得以有機會零星地在一些劇裡演一些無足輕重的小角色。1912年,他隨卡爾諾默劇劇團來到美國,加入了啟斯東電影公司,拍攝了大量短片,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
1919年,卓別林和格裡菲斯、範朋克、瑪麗·畢克馥共同創立了聯美,後來躋身於「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之一,他終於可以全面掌控自己的電影創作與製作,拍攝了一系列的短片和默片經典,比如《尋子遇仙記》和《淘金記》。
在有聲片出現之後,作為默片時代最重要的影人之一,卓別林堅持拍攝了默片《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再次將默片帶入新的輝煌。
直到四十年代他才接受了有聲片,導演了《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等有聲傑作。
四十年代中期,卓別林被指控同情共產主義,遭到聯邦調查局等美國官方機構的迫害,最終離開美國定居瑞士。
1954年,卓別林接受了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和平獎,在此期間,應前去參加日內瓦會議的周恩來總理邀請,與之會面並共進晚餐。
在晚年,卓別林得到了難以計數的榮譽,1975年英國女王向他頒發KBE勳銜,獲封爵士。
1977年聖誕節,他在家中辭世,享年88歲。
卓別林的銀幕化身「小流浪漢」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角色和形象,這一形象也使他成為20世紀全球性的文化偶像。
但卓別林並不僅僅是現代喜劇電影的奠基者,他還以廣泛介入社會和政治問題而著稱,《大獨裁者》對希特勒和墨索裡尼的戲仿嘲弄,《凡爾杜先生》對戰爭和資本主義的批評,《紐約之王》對麥卡錫主義的批判,都是著名的例子。
卓別林在他的大部分影片中同時擔任編劇、導演、製片、剪輯、主演乃至作曲,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作者」。
在職業生涯中,他創作了大量影片,其中《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名列各種「有史以來最偉大影片」的榜單。
1896年克朗代克河附近發現了金礦,位於加拿大育空地區和美國阿拉斯加州的交界,1897年消息傳遍美國,三年間據說至少十萬人前往阿拉斯加淘金。
卓別林從朋友寓所看到的當年克朗代克淘金熱的照片獲得啟發,結合傳說中美國西部移民唐納大隊被大雪困在內華達山脈靠吃鞋子皮革為生的故事,創作了該片。
在卓別林的觀念裡,悲劇與喜劇並非相隔遙遠的兩極,可以將悲劇場景結合進喜劇之中。
他的做法是將「小流浪漢」(小不點)這一樂觀勇敢的形象放入「淘金」這項充滿危險的事業,所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就是《淘金記》。
在阿拉斯加龐大的淘金隊伍裡,來了一名拄著手杖、戴著圓頂帽的「小不點」。這個孤獨的探礦者和其他人一樣,希望通過找到金礦獲得財富與名聲。
在沒有專業設備和規劃的情況下,「小不點」幸運地擺脫了黑熊的尾隨,卻被暴風雪吹進了逃犯拉森的木屋。
在拉森要用槍將他趕出門外、面臨死亡絕境時,另一名強壯的探礦者大吉姆也被暴風雪吹進了屋裡,大吉姆奪走了拉森的槍,三人和平地在屋中等待著暴風雪的平息。
然而風雪持續了多日,三人逐漸飢餓難耐,只得以抽籤的方式派人去尋找食物。抽中籤的拉森在外遇到了追捕他的警探,在槍殺警探後又找到了大吉姆開發的金礦,於是不想回來了。
等待拉森的「小不點」和大吉姆,在連皮鞋都吃掉以後,餓出了幻覺,大吉姆開始間歇性地將「小不點」看成一隻雞,在木屋內外獵捕「小不點」。
幸運的是,一隻誤入屋子的黑熊解決了兩人的食物危機。飽餐之後,兩人決定分道揚鑣。「小不點」返回小鎮,大吉姆前往金礦。結果大吉姆被埋伏在那裡的拉森打暈。
然而,多行不義必自斃,拉森遇到雪崩,最終掉入谷底喪命。
在因「淘金熱」而誕生的小鎮上,有一個叫喬治亞的舞女,她對一名叫傑克的獵豔高手有些好感,卻又反感於他的專橫。
此時「小不點」來到了喬治亞工作的舞廳,意外撿到了喬治亞和傑克爭執中撕壞的照片,並傾聽到喬治亞對女伴吐露的心聲——她希望找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更加巧合的是,為了打壓傑克的囂張氣焰,喬治亞選擇了全場看起來最倒黴的「小不點」跳舞。
感到命運眷顧的「小不點」,不懼憤怒的傑克,為守護喬治亞挺身抗爭。在打鬥中,傑克意外被墜落的鐘砸暈,「小不點」還以為是自己神勇戰勝了敵人。
饑寒交加的「小不點」被好心人漢克收留,在漢克外出後為他照看房子。
喬治亞和女伴們偶然在「小不點」的房子附近打雪仗,發現了他放在枕頭下的喬治亞的照片,於是戲弄他說會再次來這裡參加新年晚宴。
但新年夜來臨時,喬治亞卻在舞廳之中與傑克等人歡歌熱舞,「小不點」只能一個人幻想著用刀叉表演「麵包舞」給喬治亞。
過了12點,喬治亞想起約會,帶著傑克等人準備去開玩笑,卻意外發現「小不點」如此精心地為這個夜晚做準備,喬治亞感到後悔與內疚,同時也對蠻橫的傑克更加不滿。
另一邊,被砸暈的大吉姆醒來忘記了金礦的位置,只記得是在小木屋附近。當他在鎮上舞廳找到「小不點」時,「小不點」正在尋找喬治亞。「小不點」向喬治亞表白,並承諾成為百萬富翁後回來找她。大吉姆不由分說地拉走了「小不點」,圍觀的眾人都以為他們瘋了。
兩人再度來到木屋,卻遇到更大的風雪,屋子被吹到了一處懸崖上。兩人死裡逃生,發現金礦的標識就在懸崖附近。
成為百萬富翁的大吉姆和「小不點」穿上了貂皮大衣和西裝,即將坐船離開阿拉斯加。
「小不點」聽從記者的建議穿上以前的衣服拍照,卻不慎墜落到甲板上,碰見了恰好也乘這艘輪船要離開的喬治亞。
喬治亞以為「小不點」在偷渡,想要幫他隱瞞,船長和大吉姆及時出現解圍,得知真相的兩人在記者的鏡頭前擁吻。影片到此結束,一個真正的大團圓的結局。
《淘金記》有著多層次的獨特之處。首先是它創造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影像。例如拓展了主觀鏡頭的幻想維度,在極度飢餓受困木屋的場景中,通過正反打的視線剪輯,觀眾得以清晰地體認大吉姆在極度飢餓中將「小不點」看成雞的幻覺。
這種電影獨有的處理方法,也讓影片可以將原本極度恐怖的事件轉化為某種滑稽時刻。
再如,看過的人都無法忘記卓別林用刀叉舞動麵包跳「麵包舞」的場景,配合他蒼白靦腆的面孔,那份歡愉中的心酸、驕傲與可憐,如此動人。
又如,懸崖上蹺蹺板式的木屋,它不僅是默片時代精彩的機關設計,也是淘金、探礦者命懸一線的生存狀況的形象比喻。
《淘金記》更為驚人之處在於它再現了淘金可能遇到的所有痛苦——暴風雪、雪崩、飢餓、猛獸、同伴間的爾虞我詐、情感上的無處寄託。
然而憑藉一個赤誠的「小不點」以及某種誇張化的設計,一個幽默的觀看位置被創造了出來,原本的沉重便自然地消解與變異。
我們在這個有些迂闊、非常天真的小流浪漢身上,找到了比現實更高的某種東西,一種不會被擊垮的、相信明天的勇氣和力量。這也是這部以「黃金」為題的影片,要重點講述愛情的原因。
在「咆哮的二十年代」,金錢是如此重要的「角色」——「小不點」也要千裡淘金,成為百萬富翁是愛情承諾的一部分。
然而在故事的最後,影片設計了破衣爛衫「小不點」和喬治亞擁吻的時刻,呈現的依然是不以金錢為基礎的浪漫之愛。
這是好萊塢慣常的虛偽,也是好萊塢永恆的高明。但只有像卓別林這樣的大師,才能以至誠將這種偶然與奇蹟、現實與浪漫,書寫為令人信服的普遍與真理。
1.《淘金記》是一部默片喜劇,如果翻拍成今天的有聲片,有哪些橋段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可以用什麼新方法替換嗎?
2.很多人形容卓別林的喜劇是「笑中帶淚」,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你還知道其他的喜劇電影形式嗎?
《巴贊論卓別林》
安德烈·巴贊著,吳蕙儀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卓別林曾說《淘金記》是他最想讓人記住的影片。
2.原本,是一位工作人員穿大吉姆幻覺場景中雞的套裝,但他沒法模仿卓別林走路的方式和習慣,最後還是卓別林自己穿著服裝完成了表演。
3.吃鞋子那場戲一共拍了三天(63條),卓別林才滿意通過。
鞋子是甘草做的,是委託英國一家種植甘草並將其製成薄餅的公司製作的,卓別林稍後因胰島素休克被緊急送往醫院。
4.一隻真的美國黑熊被用於「小不點」遇到野獸的場景中,這在當時很不尋常,當時大型野獸還是由人穿著道具服扮演的。
戴錦華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教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11年,自1993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現為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電影、大眾傳媒與性別研究。開設「影片精讀」「中國電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性別與書寫」等數十門課程。中文專著《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昨日之島》《性別中國》等;英文專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專著與論文被譯為韓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餘種文字出版。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真實」。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人,
是多麼的無禮,
就算我知道,時機並不成熟,
那人也還沒有做好準備,
就算那個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尊重」。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
都是對我成長的邀請。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成熟」。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實一直都在正確的時間,
正確的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靜。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自信」。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
不再去勾畫什麼宏偉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樂的事,
做自己熱愛,讓心歡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韻律。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單純」。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
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
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
從前我把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這是「自愛」。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總想著要永遠正確,不犯錯誤。
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謙遜」。
我當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不再繼續沉溺於過去,
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
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
今天,我活在此時此地,如此日復一日。
這就叫「完美」。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慮讓我變得貧乏和病態,
但當我喚起了心靈的力量,
理智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夥伴,
這種組合我稱之為「心的智慧」。
我們無需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
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我的心就如同這張面龐
一半純白,一半陰影。
我可以選擇讓你看見,
也可以選擇堅持不讓你看見,
世界就像是個巨大的馬戲團,
它讓你興奮,卻讓我惶恐,
因為我知道散場後永遠是——
有限溫存,無限辛酸。
《給孩子的電影》
戴錦華 編著
策劃出品:活字文化
中信出版社
2020年08月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動動手指點一個「在看」,並把公眾號「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