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都活在社會規則的繭裡,女性作為特殊的一類社會群體中,往往更容易觸碰結構性的困境,不管她們作為學生、職場人、妻子等多重身份都被社會要求成為一位「獨立女性」。每天都有無數的聲音告訴女人們:你們要化妝保持面孔的吸引力;你們要健身保護軀體的誘惑力;你們要工作才能保持經濟獨立;男人肯為你花錢,才是愛你的;我們辛苦工作,是為了買下心愛的東西;我們心情不好,直播推文都在告訴你買買買就對了!
這些所謂的自由,是換取一個更大的牢籠。也許我們這一代人,死後會在墓碑上刻著:她一生擁有裙子1004條,口紅288支,高跟鞋366雙,包包188個。
女性的一生應該以什麼為重?從幾千年的宜家宜室,到幾百年的父綱夫綱,到幾十年前的女權運動,再到現在,微信熱文提倡的女性獨立被大多數女性所推崇。這是一個眾生喧囂的時代,也造成「女性這一生該以什麼為重?所追求的人生使命是什麼?」比原來得到了更多的討論和關注,有些刺眼的標題映入眼帘「你這麼獨立,難怪沒人要!」「有些姑娘,獨立的難以接近。」
何為「獨立」?
思想獨立、經濟獨立、生活獨立、心態獨立。
何為「獨立女性」?
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的女性,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會為之爭取並承擔相應的義務,不接受詆毀亦不接受空虛的讚美,一個人就可以將生活過的豐富精彩,內心寧靜並能夠享受獨處的時光,說的直白些就是對另一半的依附感極弱。
「我很欣賞這類女生,但我會娶那種沒有什麼野心的姑娘,宜室宜家。」
正如我相處了很多年的前任在分手時,除去兩人相處方式上的問題,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太過要強。他承認偶爾會為我獲得的小成就而開心,但更多的是壓力,他說:「除了有些愛發脾氣,你是很好,我不知道以後我還會不會遇到你這樣的姑娘,但現在的我沒辦法跟你結婚,我希望的是你能夠安安穩穩在家相夫教子,以我為重。」這些話對於曾經的我每個字都顯得極其刺耳,直戳心房。平靜之後我嘗試著去理解他的每句話及心態,才明白這些年來他一直希望我能變成他喜歡的樣子,一直仰視他並將決定權交給他。
為什麼一定要把夢想、事業和家庭對立起來呢?
這是舊觀念套在女性身上的一個枷鎖。這個枷鎖同時也給了男性沉甸甸的重量。借用一句名言,「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女人可以自由地選擇她的重心,整個社會才能看到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燦爛靚麗的女性;男人也才有更多的角色選擇自由,也有更多能夠並肩作戰的潛在優秀伴侶。
在此之後,我反而更欣賞起了女主外男主內相處模式的夫妻,至少在氣度上,他們摒棄了所謂的大男子主義,發自內心地為另一半的成功開心。既已相愛,又何必非要爭個誰強誰弱?真正的獨立女性需要的是一個懂得放下所謂的直男自尊心,懂得去欣賞那份獨立和堅強的男人。是雙向的奔赴的愛情才有意義。
身邊很多高智商的有錢人,都在玩著open relationship,說著炫酷的人性、女權、身體主宰、婚姻契約。但我還是想要一段專一的婚姻關係,一輩子只和自己愛的人睡覺。
但只是愛情、男人,怎麼也稱不上是人生的戰壕和使命。它應該是一部電影,電影裡的人,有悲歡離合,電影裡的月,有陰晴圓缺。那愛呢?最好把它當成電影中的彩蛋,是驚喜,但不強求,因為除了愛他,還能愛自己。
我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男人或女人。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做出自己作為「人」的決定就好,不要理會那些試圖通過自己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來限制你的聲音。女性主義者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最終平等,是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生活重心,而不再被自己的身份或性別所限制。所謂性別平等,不是「女人要像男人一樣」,而是不會再有「男人該如何」「女人該如何」這樣簡單粗暴的性別劃分。
勇敢、大度、堅強、溫柔、和善、體貼這些優點形容詞應該是作為人所能共享的,並非是一部分用來要求男生,一部分用來要求女生。希望有一天,無論男女,喜歡文科就去學文,喜歡理科就去學理;喜歡跳舞就去跳舞,喜歡籃球就去打籃球;喜歡家庭生活就選擇側重家庭,喜歡追求事業就選擇側重事業,不會再被別人指指點點,更不會被性別禁錮在自己所厭惡的領域,渾渾噩噩度過餘生。
問問你自己是誰,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所有微信推文都在告訴你:「你需要經濟獨立,不依附於男人,女權自由,只有寵著你慣著你的男生才是最好的男朋友,網紅博主過的生活才是值得的生活。」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軌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職稱與代稱,每個人都會遇到你想拼命保護的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別人的生活都是樣板,自己的生活才是經營,不要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也不要隨意去聽從別人的建議去告訴你該怎樣去做,1000個人能說出1000個不同的故事,100個幸福故事和900個不同的傷感故事,出身環境、生長環境不同決定了很多人一輩子也搞不懂自己是誰,無論你說要以父母為重、要以愛情為重、要以家庭為重、要以工作為重,都沒有錯。你自己的生命,你是誰?該以什麼為重?所追求的人生使命是什麼?別指望別人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