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國特色自動駕駛,李德毅指出人-車-路三要素結合

2020-12-27 雷鋒網

如果要有安全員,安全員還需要駕照,那麼自動駕駛的革命就還沒有到來?

 1月10日,在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發表了以「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為主題的演講。他認為, 汽車是移動生活代步的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本身就是一個認知主體,而不是一個被控的對象。

「我一直說汽車將變成「會學習、會交互」的輪式機器人,它要有自主性,」李德毅的觀點是,對於單車來說,人工智慧要賦能汽車,讓它變成會學習的輪式機器人,駕駛腦可以向優秀駕駛員學習,不斷積累知識。 

以下是李德毅的演講全文,雷鋒網新智駕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2019年一個重大事件,就是特斯拉在中國創造了上海速度。

特斯拉的汽車最大亮點是什麼,是新能源,還是智能化,它將給中國帶來一個什麼樣的啟發?

現在智能化越來越重要,加上5G和道路的智能化,使自動駕駛越來越能夠變成現實。過去的自動駕駛主要是單車智能,智能網聯則是自動駕駛的生態環境。

提到自動駕駛,首先會談到SAE的分級:L0—L5,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是否就是智能技術向汽車的滲透,此外,汽車是否只是四個輪子加計算機?

我認為不是,汽車是我們移動生活,以及代步的機器人,我們要享受的是移動生活,而不僅僅是又一個需要人來操控的機器,所以我們正在做的是自主駕駛—Autonomous Driving。

自動駕駛車本身就是一個認知主體,而不是一個被控對象,不像地鐵和高鐵,那種駕駛是靠自動化實現的。

當自動化遇到了天花板,人工智慧來了,我認為一輛車就是一個智能主體。

近十幾來,我一直說汽車將變成「會學習、會交互」的輪式機器人,它要有自主性,因為出門上車的乘客,是不會向一個中央調度系統進行報備的,這才是移動出行的最大享受。

未來,人們上車後還可以享受VR——虛擬實境,一旦汽車不需要人駕駛了,它就變成了一個個智能座艙,在移動生活中我們享受的就是快樂,可以辦公,可以休閒,這就是移動生活。

最近,我們非常高興看到中國的雷射雷達走出了非常強勁的一步,雷射雷達的價格降到了萬元人民幣以下,從以前的70萬降到1萬,這是一大突破。

雷射雷達的大面積降價,讓我們覺得很興奮。

其實,主機廠很務實,我們需要的自動駕駛是將「人工智慧」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增加更多的輔助駕駛功能,慢慢的自動駕駛就來了,智能駕駛就來了。

重要的是,什麼時候車內可以取消安全員,如果要有安全員,安全員還需要駕照,那麼自動駕駛的革命就還沒有到來。

大家要有一個目標,就是讓自動駕駛車輛不需要安全員。中國有很多實驗開放區,我們可以嘗試在特定區域內的車輛中不僅可以自動駕駛,而且車內還可以沒有安全員,在這個特定區域裡可以讓乘客從任意點A到任意點B。

但是,在沒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中,後臺一定要有一套監控系統,這個監控系統幹什麼?

這些車裡如果有突發的傳感器故障,出現了問題怎麼解決,此時監控系統可以處理。這種配置下,100輛車不需要100個安全員,但是可以有後臺監控人員。

現在,人-車-路三個要素結合起來,就是中國的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的特色。

我認為,智能網聯可以做出成績來的首先應該是在中國,我們可以嘗試在車、路上做出創新,比如智慧燈杆、智慧路燈,以及單車智能等結合起來,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智能網聯道路。

對於單車來說,人工智慧要賦能汽車,讓它變成「會學習」的輪式機器人,駕駛腦可以向優秀駕駛員學習,可以不斷積累知識,不同個性的人有不同的駕駛方式,駕駛腦也可以開出不同的駕駛風格,這是可以在人工智慧基礎上實現的。

當然,人工駕駛出現事故的時候,也是駕駛腦進行「負學習」的機會,例如側翻,側翻事故是怎麼發生的,側翻是大車左右兩個輪子距離比較小,然後裝的貨比較高,又遇到很強大的風,如果駕駛員在速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打方向盤,就會發生側翻,側翻會造成重大事故。

自動駕駛最大的驅動力就是要把汽車是人類的「第一殺手」的罪名清除,我們可以研究事故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在事故發生前兆時如何防範。

目前,從事自動駕駛駕駛的大致分為五類:

  • 主機廠,他們有很強的整合產業鏈資源能力,沒有主機廠的支持自動駕駛無法實現;

  • 造車新勢力,他們有創新能力,能夠在某些方面實現突破;

  • 有實際需求的客戶,比如物流快遞,有實際的「機器換人」的需求;

  • 網際網路從業者,他們有經驗,可以讓萬物互聯;

  • 新湧現出來的創新創業者。

總之,在2020年和2030年這個「孵化期」,創業者們在各個方向上進行嘗試,把自動駕駛的幾個要素結合起來,並找到突破口,例如園區物流、客運、礦區、農機等,大概要到2030年左右才會有上萬臺量產的自動駕駛車上路,現在創業者們可以在特定場景中積累經驗。

雷鋒網推薦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2060年實現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推薦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L3 自動駕駛的挑戰與量產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車路雲一體化的自動駕駛是車路協同落地的關鍵
    2020年,以新基建為機遇,在5G等技術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下,車路協同快速發展,形成中國特色。在此背景下,日前,以"乘風新基建,5G賦能智慧出行新未來"為主題的中國國際2020C-V2X與智慧出行峰會吸引了眾多車路協同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到場。
  • 自動駕駛面臨三大追問:不考「本」?太「透明」?很昂貴?
    關於高度自動駕駛落地應用的話題頻頻成為熱點:高度自動駕駛後,還要不要考駕照?車聯網了,行蹤會不會太「透明」?高度自動駕駛車普通人用得起嗎?記者採訪大量業內人士、行業專家,探問社會關切。蔚來汽車車主楊嶽嵩說,在環路或快速路上,自己已經習慣用輔助駕駛系統「讓駕駛更輕鬆」。「公眾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不斷提高,為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基礎。」小馬智行市場公關總監張海洲說。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李德毅認為,到2033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中將實現70%的自動駕駛。
  • 自動駕駛商業化「進入」關鍵期,如何找準方向與市場?
    部分已經搶先完成從L1 到L3級迭代;部分有實力的車企已經跨越式進入L4級別自動駕駛領域,在時下車路協同的風口中,實現自動駕駛示範運營,或布局未來出行領域。 畢竟對主機廠來說,面向C端的私家車與面向B端的出行服務均是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路徑。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商業化進入了量產關鍵年。
  • 【觀點】冉斌:車路協同是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
    在大會的高層論壇上,東南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智能網聯交通聯合研究院院長冉斌以「車路協同是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如果以車為主或者以路為主,需要比較強的人工智慧。如果把路和車協同在一起,就不需要那麼強的人工智慧來實現自動駕駛,能夠很快實現第三級的自動駕駛,單臺車可以節省50%-90%的費用,節省10年左右的時間。
  • 蘑菇車聯鄧志偉:5G是車路雲一體化自動駕駛落地的關鍵
    蘑菇車聯是中國電信在智慧交通、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領域的戰略合作夥伴,現場,蘑菇車聯副總裁、蘑菇OS部總經理鄧志偉發表了「以系統性思維打造車路雲一體化自動駕駛」的主題演講,分享了蘑菇車聯在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上的落地實踐。
  • 師從李德毅、李克強,清華無人車領隊張新鈺詳解智能駕駛進程、關鍵...
    *清華大學猛獅智能車團隊(後排左三為張新鈺)雷鋒網新智駕按:作為清華大學智能車「猛獅」團隊(由中國工程李德毅院士及清華大學李克強教授指導)負責人,張新鈺在2016年帶領車隊拿下「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城市賽段亞軍
  • 東南大學冉斌:車路協同是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
    今天很榮幸給大會做一個「車路協同是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的報告,我的報告分為三部分: 第一,關於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系統的簡介與相關的分級定義。 第二,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系統頂層設計和標準體系發展。 第三,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實施路徑的介紹。
  • 自動駕駛產業調查:車路雲一體化推動自動駕駛落地開放道路
    ,並從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和新基建的高度,剖析了車路雲一體化自動駕駛的價值和意義。   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自動駕駛駛入快車道。據央視「自動駕駛產業調查」報導,車路協同將降低自動駕駛單體車輛的智能化成本。   與此同時,我國道路情況複雜,自動駕駛從限定場景向開放式道路發展還需要更大規模的智能化新基建以及更多的道路測試和數據積累。
  • 紛紛發布L4、L5自動駕駛汽車量產時間表,車企頻發自動駕駛「高射炮」
    廣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指出,高精地圖的率先應用,標誌著廣汽新能源已經進入了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的融合發展階段。廣汽新能源將基於5G技術車載應用的優勢,爭取在2022年推出L4自動駕駛車型,並有望讓中國車企在全球自動駕駛領域實現又一次引領。  造車新勢力因與網際網路科技的深度融合而受到廣泛關注,在高級別自動駕駛車型量產上也紛紛給出時間表。
  • 蘑菇車聯朱磊:系統性思維打造車路雲一體化自動駕駛
    蘑菇車聯發布以車路云為核心的自動駕駛系統,通過車輛智能化、道路智能化和智能交通AI雲全局協同,以系統性的方案為自動駕駛提供系統級保障。   蘑菇車聯創始人兼CEO朱磊表示:「科技界的一個典型迭代思路就是用系統性思維來突破單點思維的局限性。自動駕駛的發展進入臨界點,基於單車智能的自動駕駛面臨瓶頸,系統性的車路雲解決方案成為行業共識。」
  • 電動化、自動駕駛、運動品牌,看豐田在華的「三駕馬車」
    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豐田汽車公司以「開放共贏創享藍天」為主題,聚焦全領域電動化、自動駕駛技術、高性能運動品牌等,展示了為實現「所有人都能自由移動出行的社會(Mobility for All)」,豐田及其合作夥伴將設想逐步落地的階段性成果。
  • 車圈圈丨「自動駕駛」智能化互融協同成方向
    2020年對於自動駕駛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自動駕駛計程車在多個城市試運營,無人配送車開始落地……雖然離大規模普及還很遙遠,但自動駕駛已經從概念照進現實。
  • 北京發布自動駕駛路測報告,上汽通用五菱率先建成無人駕駛物流線路
    報告公布了2019年13家企業在京開展自動駕駛路測的情況。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有13家企業,涵蓋6家網際網路企業、6家主機廠、1家地圖廠商共計77輛車,參與了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一般性道路測試,路測裡程達104萬公裡,增長577%。申請企業數、車輛數、路測裡程均位居全國第一。
  • 從中美日政策風向標,讀取自動駕駛發展進度條
    而一些小型的物流、貨運無人車場景也已經落地。而因疫情引發的 「無接觸」需求,送貨無人車更是大量地投入使用。在這一轉折之年,自動駕駛產業正在褪去表面的喧囂,預期變得更加理性,技術也在逐步成熟。低谷之後,也許就將是一段向上的爬坡期。自動駕駛產業落地背後,離不開各國道路交通相關政策法規的適時出臺和助推。
  • 2020,自動駕駛下「雲端」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與亞馬遜同樣處於金字塔頂部的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同樣早已下水。從整體來看,目前國內自動駕駛的格局可以看作三條路徑,一是網際網路巨頭基於自身產品與技術優勢與車企的合作,如騰訊的車聯網,「Tai 3.0系統」、車載版微信等等;二是傳統車企本身,如上汽、長安等,其對待自動駕駛始終保持謹慎、小心迭代的過程,從最開始的L2到L2+,再到L3;三是新能源汽車,如前面提到的,其打法更為激進,直接跨過L2、L3,選擇全力以赴L4級別。
  • 威馬的自動駕駛之路企業推動+政策導向,自動駕駛產業化提速
    儘管有業內頂級的自動駕駛研發能力,威馬仍遵循了穩步漸進的發展路線,沒有採取急於冒進不惜成本的策略,精心打造出這一款同級功能最齊全的L2級別自動駕駛系統,此為「守正」。威馬特別針對中國道路實際駕駛環境開發,綜合考慮了中國路況、文化和地域差異,使系統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可靠性,以此來獲得本地用戶的支持,此為「出奇」。
  • 自動駕駛行業專題報告:Waymo公司案例研究分析
    可能Waymo過去無法實現的技術,現在中國自動駕駛依託5G的低延時、高可靠、 廣連接的三大特性重新有了機會。2020年2月,中國11部委聯合出臺《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意味著車聯網產 業將在中國獲得高速發展重大機遇,車路協同核心之一的智慧道路將呈現爆發式 建設。
  • 蘇州相城區發布智能駕駛「上路計劃」,福特開放自動駕駛汽車數據集
    今年,相城將以省級車聯網先導區為牽引,目標在全球範圍內招募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車隊,落地以Robo-Taxi、Robo-Bus、無人環衛、無人物流、智慧泊車共5大類試用、商用場景,招募車隊超10家,超80輛以上智能駕駛車輛上路示範運營,為車聯網、智能駕駛合作夥伴提供示範驗證環境。同時,先途智能、新石器、一清創新、天策、行深智能、新奇點等6家車隊接受蘇州相城區智能網聯汽車示範應用授牌。
  • 工信部車路協同 幫助自動駕駛原型車及時檢測到其它道路使用者
    在城市基礎設施中,路燈或將成為加強城市交通安全、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全面交通狀況的首選。MEC-View項目圍繞這一主題,為路燈安裝攝像頭和雷射雷達傳感器,並使用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實時向車輛提供關鍵信息,從而快速可靠地識別障礙物,無論是周圍車輛、騎行者還是行人。歷經三年多的開發,MEC-View項目現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 日媒:中國在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領域都強於日本 百度最引人注目
    近日,日本商業周刊雜誌《東洋經濟》發表專欄文章《中日50領域的企業實力徹底對決》,圍繞50個產業領域對比中日發展,並指出:「中國在人工智慧以及自動駕駛領域都強於日本,其中百度是最引人注目、呼聲最高的企業。相較而言,日本企業對自動駕駛參與度並不高,仍在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