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有安全員,安全員還需要駕照,那麼自動駕駛的革命就還沒有到來?
1月10日,在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發表了以「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為主題的演講。他認為, 汽車是移動生活代步的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本身就是一個認知主體,而不是一個被控的對象。
「我一直說汽車將變成「會學習、會交互」的輪式機器人,它要有自主性,」李德毅的觀點是,對於單車來說,人工智慧要賦能汽車,讓它變成會學習的輪式機器人,駕駛腦可以向優秀駕駛員學習,不斷積累知識。
以下是李德毅的演講全文,雷鋒網新智駕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2019年一個重大事件,就是特斯拉在中國創造了上海速度。
特斯拉的汽車最大亮點是什麼,是新能源,還是智能化,它將給中國帶來一個什麼樣的啟發?
現在智能化越來越重要,加上5G和道路的智能化,使自動駕駛越來越能夠變成現實。過去的自動駕駛主要是單車智能,智能網聯則是自動駕駛的生態環境。
提到自動駕駛,首先會談到SAE的分級:L0—L5,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是否就是智能技術向汽車的滲透,此外,汽車是否只是四個輪子加計算機?
我認為不是,汽車是我們移動生活,以及代步的機器人,我們要享受的是移動生活,而不僅僅是又一個需要人來操控的機器,所以我們正在做的是自主駕駛—Autonomous Driving。
自動駕駛車本身就是一個認知主體,而不是一個被控對象,不像地鐵和高鐵,那種駕駛是靠自動化實現的。
當自動化遇到了天花板,人工智慧來了,我認為一輛車就是一個智能主體。
近十幾來,我一直說汽車將變成「會學習、會交互」的輪式機器人,它要有自主性,因為出門上車的乘客,是不會向一個中央調度系統進行報備的,這才是移動出行的最大享受。
未來,人們上車後還可以享受VR——虛擬實境,一旦汽車不需要人駕駛了,它就變成了一個個智能座艙,在移動生活中我們享受的就是快樂,可以辦公,可以休閒,這就是移動生活。
最近,我們非常高興看到中國的雷射雷達走出了非常強勁的一步,雷射雷達的價格降到了萬元人民幣以下,從以前的70萬降到1萬,這是一大突破。
雷射雷達的大面積降價,讓我們覺得很興奮。
其實,主機廠很務實,我們需要的自動駕駛是將「人工智慧」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增加更多的輔助駕駛功能,慢慢的自動駕駛就來了,智能駕駛就來了。
重要的是,什麼時候車內可以取消安全員,如果要有安全員,安全員還需要駕照,那麼自動駕駛的革命就還沒有到來。
大家要有一個目標,就是讓自動駕駛車輛不需要安全員。中國有很多實驗開放區,我們可以嘗試在特定區域內的車輛中不僅可以自動駕駛,而且車內還可以沒有安全員,在這個特定區域裡可以讓乘客從任意點A到任意點B。
但是,在沒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中,後臺一定要有一套監控系統,這個監控系統幹什麼?
這些車裡如果有突發的傳感器故障,出現了問題怎麼解決,此時監控系統可以處理。這種配置下,100輛車不需要100個安全員,但是可以有後臺監控人員。
現在,人-車-路三個要素結合起來,就是中國的自動駕駛和智能網聯的特色。
我認為,智能網聯可以做出成績來的首先應該是在中國,我們可以嘗試在車、路上做出創新,比如智慧燈杆、智慧路燈,以及單車智能等結合起來,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智能網聯道路。
對於單車來說,人工智慧要賦能汽車,讓它變成「會學習」的輪式機器人,駕駛腦可以向優秀駕駛員學習,可以不斷積累知識,不同個性的人有不同的駕駛方式,駕駛腦也可以開出不同的駕駛風格,這是可以在人工智慧基礎上實現的。
當然,人工駕駛出現事故的時候,也是駕駛腦進行「負學習」的機會,例如側翻,側翻事故是怎麼發生的,側翻是大車左右兩個輪子距離比較小,然後裝的貨比較高,又遇到很強大的風,如果駕駛員在速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打方向盤,就會發生側翻,側翻會造成重大事故。
自動駕駛最大的驅動力就是要把汽車是人類的「第一殺手」的罪名清除,我們可以研究事故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在事故發生前兆時如何防範。
目前,從事自動駕駛駕駛的大致分為五類:
主機廠,他們有很強的整合產業鏈資源能力,沒有主機廠的支持自動駕駛無法實現;
造車新勢力,他們有創新能力,能夠在某些方面實現突破;
有實際需求的客戶,比如物流快遞,有實際的「機器換人」的需求;
網際網路從業者,他們有經驗,可以讓萬物互聯;
新湧現出來的創新創業者。
總之,在2020年和2030年這個「孵化期」,創業者們在各個方向上進行嘗試,把自動駕駛的幾個要素結合起來,並找到突破口,例如園區物流、客運、礦區、農機等,大概要到2030年左右才會有上萬臺量產的自動駕駛車上路,現在創業者們可以在特定場景中積累經驗。
雷鋒網推薦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自動駕駛落地可優先選擇4大場景,大規模量產要2060年實現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推薦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L3 自動駕駛的挑戰與量產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