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始做自媒體到現在,已有將近5個月的時間了,但發表的作品甚少。最近終於下定決心要把自媒體作為一份正事去做,方向當然就是本就喜愛的美食了,所以,由於疫情禁足在家這段時間除嘗試了各種食材的烹煮,也看了好一些美食方向的紀錄片,其中一部讓我覺得如獲珍寶,不僅展現了各地極具特色的傳統美食,還用大量的篇幅描繪了鄉村的自然風物,這部紀錄片就是由一位說著流利中文的英國人-大米主持的「奶奶最懂得」。
八省八村十六位奶奶,十六道傳統美食,也是十六個溫情故事
一部講述奶奶與傳統美食,讓人口水與眼淚齊飛的紀錄片
奶奶最懂得-16位奶奶和主持人大米
影片特別好的一個地方是主持人大米不是簡單的以旁觀者的視角去說明美食,而是通過自己學習交流,探索最地道的味道,還會回報奶奶一份以地道美食為靈感,中西結合的料理。
影片的第一站是安徽黃山的木梨硔村。木梨硔村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皆為徽派建築,海拔高,以雲海景觀為主,村落三面懸空,仿佛藏於雲端裡,美若仙境。
木梨硔村
汪奶奶的冬筍米粿
汪奶奶說,十一月下旬是最適合吃冬筍米粿的時候,因為那時的冬筍最飽滿味道最好。大米扛著鋤頭,隨著汪奶奶,第一次進入竹林裡尋找冬筍,在經過一番「地毯式搜查」,大米弄壞了一把鋤頭後,終於找到了第一個冬筍,不管是挖了一輩子冬筍的汪奶奶,還是初學者大米,此時心情都難掩激動和興奮。
冬筍米粿配料
1 艾葉清洗乾淨後煮軟(約20分鐘),艾葉撈出切細,艾葉水待用
2 冬筍和白蘿蔔擦絲,燙煮2分鐘,冷水衝洗,待用
3 鹹肉和豆腐切小塊,醃蘿蔔葉和大蒜葉子切碎
4 鹹肉翻炒,炒至金黃,多餘的油倒出待用
5 鹹肉加入大蒜葉子、冬筍和白蘿蔔,使其吸收豬油,最後加入豆腐和醃蘿蔔葉,大火翻炒5分鐘
6 用幹辣椒碎、鹽和醬油調味,加入2勺炒五花肉的豬油增香,餡就準備好了
7 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均勻,加入切細的艾葉,緩慢加入溫熱的艾葉水,調為軟硬適中的麵團
8 揉搓麵團,直至麵團光滑柔軟
9 麵團揉成小球,擀平,手握成碗狀,餡料放中間,兩邊麵皮對接捏緊,然後壓成扁平狀
蒸好的冬筍米粿
汪奶奶版的米粿就這樣做好了,米粿可以炭火烤,油煎,蒸都很美味。鹹肉的鹹香,剛好中和了艾葉的一絲苦澀,冬筍絲和白蘿蔔絲則吸收了鹹肉的油份,還為柔軟的麵團增加了一絲絲的甜脆。看著汪奶奶和大米大口的吃著新鮮出爐的蒸米粿,屏幕前的我,口水早已流滿了桌子。
米粿是徽州人們過年必吃的一道年味美食,在臘月裡,很多家庭都做米粿,有些家庭還會請專門的木雕師傅用上好的木頭雕刻「粿印」,以製作更為精美的米粿,「粿印」主要以」福、祿、壽、喜」四字為主題,再加以花鳥魚蟲等圖案修飾,另外還有專為兒童製作的「元寶」粿印,寓意著老人健康長壽,子女平平安安,家庭和和睦睦。因為請木雕師傅費用不低,所以,以往鄰裡間會商量好分別刻不同的圖案,再一起用。夜裡,為了節省柴火,幾戶人家相約來到場地寬敞人家裡,升起灶火,一同做米粿。朦朧月光下,從灶房裡傳出的閒聊家常的笑聲和磕米粿的桌球聲,仿佛預示著又一個平安喜樂之年的到來。
徽州木雕粿印
再回到汪奶奶家,大米又為汪奶奶準備了怎樣的一份中西結合的料理呢?
木梨硔冬筍義大利麵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大米的做法哦:
1 冬筍剝皮後,把3根冬筍切厚片,一根冬筍切薄片
2 厚冬筍片放入小鍋,加入白酒和雞湯,中火煮至筍片變軟
3 煮冬筍的時候,同時煮義大利麵,水裡放少許鹽,水開後放入義大利麵,煮至稍有嚼勁即可
4 少許艾葉煮軟,由於艾葉帶苦澀味,煮好後可以清水漂洗下,去除苦澀味
5 準備艾葉香蒜醬,在杵臼放入2瓣蒜,少許鹽,煮好的艾葉和少許橄欖油,研磨至出現深綠色醬汁,攪拌均勻
6 煎鍋融化黃油後加入煮軟的厚冬筍片,一邊煎一邊用勺子把黃油淋在冬筍片上,煎至邊緣金黃
7 薄冬筍片炸至焦黃酥脆,炸好放廚房紙上去除多餘油份
8 大蒜切薄片,小番茄對半切開
9 煎鍋中倒入橄欖油,將大蒜煎至微黃,加入聖女果、紅辣椒一起翻炒至番茄變軟,然後加入幹歐芹碎和辣椒麵和少許鹽調味
10 加入煎好的厚冬筍片和義大利麵,加入兩勺麵湯,可以讓醬汁更濃稠
11 加入艾葉香蒜醬,攪拌均勻,裝盤,最後撒上炸冬筍片
木梨硔冬筍義大利麵
木梨硔村隨著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拍攝打卡,因此汪奶奶家還經營著一間民宿。汪奶奶說她幹活非常快,而且男人女人的活她都能幹,原來,汪奶奶丈夫早年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汪奶奶忙裡忙外的支撐著。汪奶奶說,雖然這不是好滋味,心裡難受,但一家人,就應該互相照顧,老伴老伴,就是老來相伴嘛。
這部影片中,大米去了八個省八個村,拜師十六位奶奶,學習十六道傳統美食。
八省八村十六位奶奶,十六道傳統美食,也是十六個溫情故事。
一部講述奶奶與傳統美食,讓人口水與眼淚齊飛的紀錄片。
推薦指數:一個銀河系顆星
接下來我會持續更新影片裡各種傳統美食以及大米中西結合料理的詳細做法,與大家聊聊傳統美食裡的那些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