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樸素的家鄉味,是內心最深的感動——《奶奶最懂得》

2020-11-18 騰訊網

自開始做自媒體到現在,已有將近5個月的時間了,但發表的作品甚少。最近終於下定決心要把自媒體作為一份正事去做,方向當然就是本就喜愛的美食了,所以,由於疫情禁足在家這段時間除嘗試了各種食材的烹煮,也看了好一些美食方向的紀錄片,其中一部讓我覺得如獲珍寶,不僅展現了各地極具特色的傳統美食,還用大量的篇幅描繪了鄉村的自然風物,這部紀錄片就是由一位說著流利中文的英國人-大米主持的「奶奶最懂得」。

八省八村十六位奶奶,十六道傳統美食,也是十六個溫情故事

一部講述奶奶與傳統美食,讓人口水與眼淚齊飛的紀錄片

奶奶最懂得-16位奶奶和主持人大米

影片特別好的一個地方是主持人大米不是簡單的以旁觀者的視角去說明美食,而是通過自己學習交流,探索最地道的味道,還會回報奶奶一份以地道美食為靈感,中西結合的料理。

影片的第一站是安徽黃山的木梨硔村。木梨硔村被譽為「黃山最美的高山村落」,皆為徽派建築,海拔高,以雲海景觀為主,村落三面懸空,仿佛藏於雲端裡,美若仙境。

木梨硔村

汪奶奶的冬筍米粿

汪奶奶說,十一月下旬是最適合吃冬筍米粿的時候,因為那時的冬筍最飽滿味道最好。大米扛著鋤頭,隨著汪奶奶,第一次進入竹林裡尋找冬筍,在經過一番「地毯式搜查」,大米弄壞了一把鋤頭後,終於找到了第一個冬筍,不管是挖了一輩子冬筍的汪奶奶,還是初學者大米,此時心情都難掩激動和興奮。

冬筍米粿配料

1 艾葉清洗乾淨後煮軟(約20分鐘),艾葉撈出切細,艾葉水待用

2 冬筍和白蘿蔔擦絲,燙煮2分鐘,冷水衝洗,待用

3 鹹肉和豆腐切小塊,醃蘿蔔葉和大蒜葉子切碎

4 鹹肉翻炒,炒至金黃,多餘的油倒出待用

5 鹹肉加入大蒜葉子、冬筍和白蘿蔔,使其吸收豬油,最後加入豆腐和醃蘿蔔葉,大火翻炒5分鐘

6 用幹辣椒碎、鹽和醬油調味,加入2勺炒五花肉的豬油增香,餡就準備好了

7 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均勻,加入切細的艾葉,緩慢加入溫熱的艾葉水,調為軟硬適中的麵團

8 揉搓麵團,直至麵團光滑柔軟

9 麵團揉成小球,擀平,手握成碗狀,餡料放中間,兩邊麵皮對接捏緊,然後壓成扁平狀

蒸好的冬筍米粿

汪奶奶版的米粿就這樣做好了,米粿可以炭火烤,油煎,蒸都很美味。鹹肉的鹹香,剛好中和了艾葉的一絲苦澀,冬筍絲和白蘿蔔絲則吸收了鹹肉的油份,還為柔軟的麵團增加了一絲絲的甜脆。看著汪奶奶和大米大口的吃著新鮮出爐的蒸米粿,屏幕前的我,口水早已流滿了桌子。

米粿是徽州人們過年必吃的一道年味美食,在臘月裡,很多家庭都做米粿,有些家庭還會請專門的木雕師傅用上好的木頭雕刻「粿印」,以製作更為精美的米粿,「粿印」主要以」福、祿、壽、喜」四字為主題,再加以花鳥魚蟲等圖案修飾,另外還有專為兒童製作的「元寶」粿印,寓意著老人健康長壽,子女平平安安,家庭和和睦睦。因為請木雕師傅費用不低,所以,以往鄰裡間會商量好分別刻不同的圖案,再一起用。夜裡,為了節省柴火,幾戶人家相約來到場地寬敞人家裡,升起灶火,一同做米粿。朦朧月光下,從灶房裡傳出的閒聊家常的笑聲和磕米粿的桌球聲,仿佛預示著又一個平安喜樂之年的到來。

徽州木雕粿印

再回到汪奶奶家,大米又為汪奶奶準備了怎樣的一份中西結合的料理呢?

木梨硔冬筍義大利麵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大米的做法哦:

1 冬筍剝皮後,把3根冬筍切厚片,一根冬筍切薄片

2 厚冬筍片放入小鍋,加入白酒和雞湯,中火煮至筍片變軟

3 煮冬筍的時候,同時煮義大利麵,水裡放少許鹽,水開後放入義大利麵,煮至稍有嚼勁即可

4 少許艾葉煮軟,由於艾葉帶苦澀味,煮好後可以清水漂洗下,去除苦澀味

5 準備艾葉香蒜醬,在杵臼放入2瓣蒜,少許鹽,煮好的艾葉和少許橄欖油,研磨至出現深綠色醬汁,攪拌均勻

6 煎鍋融化黃油後加入煮軟的厚冬筍片,一邊煎一邊用勺子把黃油淋在冬筍片上,煎至邊緣金黃

7 薄冬筍片炸至焦黃酥脆,炸好放廚房紙上去除多餘油份

8 大蒜切薄片,小番茄對半切開

9 煎鍋中倒入橄欖油,將大蒜煎至微黃,加入聖女果、紅辣椒一起翻炒至番茄變軟,然後加入幹歐芹碎和辣椒麵和少許鹽調味

10 加入煎好的厚冬筍片和義大利麵,加入兩勺麵湯,可以讓醬汁更濃稠

11 加入艾葉香蒜醬,攪拌均勻,裝盤,最後撒上炸冬筍片

木梨硔冬筍義大利麵

木梨硔村隨著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拍攝打卡,因此汪奶奶家還經營著一間民宿。汪奶奶說她幹活非常快,而且男人女人的活她都能幹,原來,汪奶奶丈夫早年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汪奶奶忙裡忙外的支撐著。汪奶奶說,雖然這不是好滋味,心裡難受,但一家人,就應該互相照顧,老伴老伴,就是老來相伴嘛。

這部影片中,大米去了八個省八個村,拜師十六位奶奶,學習十六道傳統美食。

八省八村十六位奶奶,十六道傳統美食,也是十六個溫情故事。

一部講述奶奶與傳統美食,讓人口水與眼淚齊飛的紀錄片。

推薦指數:一個銀河系顆星

接下來我會持續更新影片裡各種傳統美食以及大米中西結合料理的詳細做法,與大家聊聊傳統美食裡的那些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奶奶最懂得》:奶奶做的飯菜最暖心
    《奶奶最懂得》大米[英] 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每個人的童年記憶中可能都曾吃過自己奶奶親手製作的飯菜吧,也許不是那麼精美甚至粗糙,但是一定溫暖的,不論走到哪裡、時間過去多久,那融入親情的美味肯定一輩子也不會忘掉。
  • 西方視角在美食紀錄片的運用——以《奶奶最懂得》為例
    美食紀錄片《奶奶最懂得》左手握住失傳的菜譜這個載體,右手捕捉奶奶最動人的瞬間,期間用一個中文和粵語都說得很好的英國廚師兼導遊作為媒介,極大顛覆了觀眾的常規想像空間。《奶奶最懂得》作為主航道生活方式品類的布局,極致的美食+極致的美景+極致的奶奶,為用戶奉上輕鬆但極致的美食節目,體會食物最初的「原味」。 浙江、安徽、雲南、四川、貴州、福建、廣西、海南,8個地方,16位奶奶,本身都是小眾的家鄉菜,以西方人的視角切入,就能表達出不一樣的內容。中國故事,西方表達。正如英國著名主持人麥可·伍德認為,中國文化的故事主角,就是中國人民。
  • 紀錄片《奶奶最懂得》,帶你找尋平潭美食的最初記憶
    2019年,美食紀錄片《奶奶最懂得》播出。來自英國、深愛中國美食的主持人大米,走訪了中國浙江、安徽、雲南、四川、貴州、福建、廣西、海南共計8個地區,探訪了16位奶奶,將鏡頭拉回到奶奶的廚房,記錄食物最初的「原味」,喚醒那些記憶裡彌足珍貴的瞬間。
  • 你喜歡的味道,奶奶最懂得
    而奶奶,或許是人群中那個最知味的人。 美食紀錄片《奶奶最懂得》就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屬於奶奶們的獨特美食記憶、雲南共計8個地區,探訪了16位「最資深的美食家」——奶奶。
  • 最全的山東傳統糕點清單√ 那些年吃過的抓果、喜餅、花餑餑……一口糕,一口家鄉味
    今天為大家推薦15款山東的傳統糕點,幫你尋一尋兒時鐘愛的這口家鄉味和那久違的綿香。傳統糕點分類1)糕食點心類:如芡實糕、桂花糕、綠豆糕、合川桃片等。2)烤炸點心類:如鳳尾酥、龍眼酥、龍鳳餅、麻餅、桃酥、水晶餃等。3)油炸盆貨點心類:如米花糖、苕絲糖、白芙蓉酥、薩其瑪等。
  • 芙蓉·年味濃 | 網友們最想念的「年味」竟是……空腹者慎入!
    今天,我們就正式進入「年味大賞」,一起來品嘗網友們的家鄉味道,看看有沒有你的同款「年味」!網友-亞毛在我的家鄉有「米院士」「辣椒院士」「油菜院士」,他們三個人的研究成果組合起來就是家鄉最地道的美味——辣椒炒肉。不過光吃辣椒炒肉總還是覺得差點什麼,這個時候果斷要配上「米院士」的大米,保準你回味無窮!
  • 《我和我的家鄉》國慶爆款預定「番外篇」《華帝家鄉味》溫情長存
    華帝用愛烹飪每一份家鄉美味,以味傳情,深深喚醒中國人心底對家鄉的思念和依戀。變換的外在風景,不變的內核鄉情 家鄉對每一位中國人都具有不凡意義。「家鄉」是出發地,是溫情的加油站,是最珍藏的港灣,是所有人心中最難以割捨的地方。
  • 一菜一餚皆是故鄉情懷,獨一無二的家鄉味,最懷念的家鄉味!
    有一種曾經的味道總是念念不忘,它是記憶中的家鄉的味道,食物承載思鄉之情,那地道的家鄉味,對於漂泊異鄉的遊子來說,總是會成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在我的理解裡,家鄉的味道從小處說其實是家庭的味道,是母親的飯菜,父親的嘮叨,是兄弟姐妹的相互關心和支持。有食物有情懷,連接著記憶,它是心中獨一無二的家鄉味兒,讓記憶和思念攜同家鄉情懷,讓食物與味蕾,同回故鄉。
  • 《青木瓜之味》:一部讓人內心平靜的影片
    相較於那些以情節取勝的電影,這部《青木瓜之味》反而另闢新徑,以散文的敘述方式呈現,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影片中沒有大量的對白,甚至連臺詞都少之又少,人物之間也沒有發生大的矛盾和衝突,整體的節奏是平緩的。有的電影讓人熱血沸騰,但過後很快就忘了,而有些電影如白開水般潤喉解渴,讓人在觀看的過程中內心平靜。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焦慮不安的心,人們太需要一部舒緩的影片了。
  • 《我和我的家鄉》引領國慶檔番外《華帝家鄉味》創聯合營銷新局面
    》無疑是國慶檔熱浪中最受關注的那個,影片被許多觀眾稱為「每一節都笑中帶淚」「對得起所有期待」「太適合2020年了」。影片與《我和我的家鄉》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家鄉味」為主題,講述了三段發生在不同地域、不同情感關係中的生活故事。
  • 澄沙之味:當你陷入絕境,就來一口柔軟的銅鑼燒吧!
    ——德江奶奶的錄音《澄沙之味》這一切都從一位白髮老奶奶的不期而至開始。——德江奶奶的過去讓人難過《澄沙之味》這種用心熬製出來的甜蜜味道,不僅治癒著千太郎乾涸的內心,也吸引來了小鎮上更多的顧客,原本冷冷清清的銅鑼燒小店一下子熱鬧起來。「那時,我意識到,不能走到外面世界時的黯淡無光。我想,我一定是被這點所吸引,才站到店長面前的。」
  • 解讀豆瓣8.8分的走心美食節目——《奶奶最懂得》,是如何戳中淚點
    並且出了一系列的視頻,叫《奶奶最懂得》。最近,這系列的視頻走紅了,賺足了網友的淚點,並取得豆瓣8.8分的好成績。一夜之間又給我們帶來不少的感動,同時也收穫了網友的大量點讚。網友們紛紛表示,「一個走胃的節目,卻走心了「……他沒見過野竹筍,弄個麵皮能弄出一個大窟窿,看到村裡的屠夫殺豬,更是驚訝無比、不知所措……(像極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奶奶最懂得》共8集,現在已經播出了5集。在8集裡,共有8個地方(安徽、浙江、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16位老奶奶,她們分別教大米做菜--最拿手的菜。
  • 那些年萊陽人吃過的抓果、喜餅、花餑餑……一口糕,一口家鄉味
    今天為大家推薦15款山東的傳統糕點,幫你尋一尋兒時鐘愛的這口家鄉味和那久違的綿香。傳統糕點分類1)糕食點心類:如芡實糕、桂花糕、綠豆糕、合川桃片等。2)烤炸點心類:如鳳尾酥、龍眼酥、龍鳳餅、麻餅、桃酥、水晶餃等。3)油炸盆貨點心類:如米花糖、苕絲糖、白芙蓉酥、薩其瑪等。
  • 《鳶》致最深的愛-父愛
    最感動我的可能還是考大學那一集,離開含辛茹苦養大的父親獨自去另外一個城市,作為父母得內心掙扎我現在才懂,記得我離開家鄉的前一天晚上爸爸一樣喝的酩酊大醉握著我的手說內心深處他對我有多麼不舍,可我為了追求我自己的幸福還是離開了家鄉,現在想來我真是非常的不懂事。父母為我們犧牲太多,在家的時候不覺得,離開了之後才懂得即便我在外面混的風生水起回家依舊是最普通的子女。
  • 最好的愛是一生,最深的情是懂得
    真正的愛是所有,是一生,放不下的都是用了心的,在心裏面都是深愛。愛到深處便是懂得,懂得也就懂得了一切,在世界上,誰離開誰都能活。一生的真愛,哪有這麼容易遇到呢?實有一個家也是很好,有一個人疼就是最大的幸福。真正的愛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用行動來表達。
  • 畲族新娘腳踏布袋子,這是婚姻最樸素初衷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詩中有:「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紫排襦上雉,黃帖鬢邊花。轉燭初移障,鳴環欲上車。青衣傳氈褥,錦繡一條斜。」這裡用的不是布袋子,是富貴家以氈褥代替布袋。婚姻是愛情的結晶,可是婚姻的傳宗接代是避不開的。在《戰國爭鳴記》中,麥離把傳宗接代看得比婚姻更重要,只要能有個優良的後代,可以不要婚姻。這在現在看來不可思議,可是把時間前移兩千年,或許這是正常的。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最真實的感動
    昨天帶著孩子看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感覺拍的真的特別不錯,特別讓人感動,尤其是後面的那三個故事特別的煽情,讓人感到非常的感動。這五個故事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最後一課》和《回鄉之路》。另一個讓我感動的故事就是《回鄉之路》,我也有關於風沙的記憶,我們這裡離劇中的沙漠特別的近,記得以前每到春季的時候都會刮沙塵暴,當然現在也有,不過對比我們小時候記憶當中的沙塵暴已經好了很多,街道和空氣也比以前乾淨了很多,而這一切都是與國家和人民對於沙漠的治理,與退耕還林還草分不開的。
  • 著名女歌唱家李秀英:離開日照30年 回到家鄉演出非常感動
    其中,老家日照的著名女歌唱家李秀英演唱了歌曲《跟你走》和《一杯美酒》,把最優美的歌聲獻給家鄉人民。演出後,李秀英接受閃電新聞採訪。李秀英告訴記者,她是一名日照人,生在日照長在日照,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日照讀的。這次回到家鄉演出,內心充滿了熱情和感動。她離開日照30年了,家鄉觀眾的熱情讓她感動,現場的歡呼聲和掌聲讓她又一次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的真實、樸素和真心。
  • 《我和我的家鄉》國慶爆款預定,「番外篇」《華帝家鄉味》溫情長存
    「家鄉」是出發地,是溫情的加油站,是最珍藏的港灣,是所有人心中最難以割捨的地方。作為國慶檔頭號種子選手,《我和我的家鄉》集結「中國喜劇夢之隊」全明星陣容亮相,氣氛歡騰。三大篇章笑中帶淚,華帝品牌推薦官田雨、賈冰、黃才倫、張一鳴等一眾喜劇大咖們共訴家鄉味和家鄉情,以味共情,有情有義,有情有味。這些與家鄉有關的味道故事,也如《華帝家鄉味》一樣,美味長存,溫情長存,關懷不變。《我和我的家鄉》是大情懷壯闊山河的絕美展示,家鄉在風景。《華帝家鄉味》是小切口家鄉美味的記憶喚醒,家鄉在味道。
  • 《花椒之味》|火鍋才是冬日最暖
    麥曦茵導演的《花椒之味》講述的是這樣一個關乎於親情的故事。愛與別離,孰輕孰重。      父親的愛總是在生活處處滲透,但女兒們並沒有領情,待到人去時,才發現父愛如山,就像她們的名字,如枝、如樹,如果。兩岸三地的三個女兒,三條故事線,分別以老爸的葬禮作為開端起點,以老爸的火鍋之「味」作為故事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