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鐵血七十年代|「冷戰」時代的間諜片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上世紀七十年代似乎離現在並不遙遠,卻感覺已經是兩個時代了。六十年代伊始,革命頗有席捲世界之勢,如美國政治犯西爾維亞在五十歲時接受訪談時所說:「今天的美國人總覺得自己單薄無力,因為他們只關心個人生活,改變不了周圍的世界。而六十年代,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肩負著歷史使命,早晨剛一起來,就希望歷史在今天改變。」七十年代更多地被冷戰的陰霾所籠罩,FBI、英國軍情六處等自由世界的情報組織和今天被我們命名為恐怖主義源頭的德國紅軍派、日本赤軍、義大利紅色旅、巴解組織、黑色九月、黑豹等激進左翼組織對弈,讓自由世界惶惶不可終日,今日再回望,難免會生出一種資本主義大廈將傾的錯覺。

九十年代「冷戰」終結,世界已無當年那些激進組織的容身之處。然而,全球一體化的世界並未帶來和平,在沒有替代性方案的世界中,以中東危機為背景的恐怖主義以另一種面貌捲土重來,不再有革命的進步理想,從蓋達組織到ISIS,只剩下空洞的暴力和恐怖。研究影像的王炎老師投書澎湃,在這種時刻,邀請我們回訪歷史。如他所說:「影片像一個時代的寓言,意味深長地回望『冷戰』歲月,在一個不合時宜的時間,講述一個不合時宜的故事,折射出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敘述遮蔽下的殘酷現實。」

在中國電影老觀眾的記憶中,法國影片《蛇》(Le Serpent)有特殊的位置。它不屬於永恆經典,也未必能充當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一次次重放或寫入電影史。但如果你問1970年代前出生的鐵桿影迷,會有人記得這部30多年前的老片,未必講全情節,但在某80年代懷舊的飯局上,沒準誰會冒出一句:你們還記得電影《蛇》嗎?

《蛇》海報

一、「冷戰」大片

1973年法國拉卜埃第公司出品的《蛇》,在法國電影史上並沒留下很重的一筆,研究資料少,影評寥寥。它也曾改頭換面打進美國電影市場,北美發行時,片名改成《從莫斯科飛來的夜間航班》(The Night Flight From Moscow)。其實,此片本來就是給美國觀眾量身定做的。法國導演亨利·維納爾(Henri Verneuil)為影片裝備了強大的好萊塢明星陣容,主演亨利·方達(Henry Fonda)、尤伯萊納(Yul Brynner)、德克·博嘉德(Dirk Bogarde),清一色當紅巨星。加上飾演過名片《老槍》的法國明星菲立普·努瓦雷(Philippe Noiret),此片堪稱不折不扣的國際豪華陣容。臺詞用法、英、德、俄四國語言,故事空間跨越蘇聯、法、美、英、德、比利時等地緣大國,當年肯定算國際化大製作。可美國影評也反應冷淡,有關《蛇》的文字很少,似乎落入了記憶的黑洞,但對中國觀眾的意義非凡。

1980年代初,《蛇》引進大陸。當年很最有影響的《大眾電影》,以封面劇照隆重推出。1982年1月號刊出胡思升的文章《「蛇」的啟示——評法國影片「蛇」》,說片子對國人有個最大的啟示:「西方間諜機關那些為普通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現代化特務手段:從測謊器到模擬發聲器,從五花八門的竊聽器到室內閉路電視錄像裝置,是會增長見識並有所啟示的。我們沒必要因此而草木皆兵……」 等。那是「冷戰」年代,在國人心目中,美國乃特務之鄉。片中「五花八門」的間諜技術,著實讓我們大吃一驚,以至有「草木皆兵」之虞。這是部間諜懸疑片,還帶點科教片的味道。不少橋段配上畫外音,不厭其煩地講解中央情報局如何使用測謊儀、混合錄音仿聲設備、金屬材料分析儀、大型計算機、以及竊聽和影像拼接等技術。對世界各國媒體的監聽與書報翻譯,更讓中國觀眾大開眼界。

《蛇》公映前,曾作為「內參片」在外交部、公安部機關內部放映。封閉了多年之後,中國科技水平與西方差距很大,此片很有「科技含量」,從中可以學習軍事科學、增長外交知識。今天回頭去看,《蛇》在當年的中國,遠非先進技術「博覽」這一層面所能涵蓋。從「文革」轉入「新時期」這一歷史拐點上,影片傳遞的信息已超出原意,是法國導演始料未及的。

《蛇》劇照

二、影片原意:地緣政治的博弈

《蛇》拍攝於「冷戰」的冰點——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剛剛爆發、世界石油危機、中國試爆氫彈成功、蘇聯勃列日涅夫政權驟然加快全球擴張的步伐,插手並控制了阿富汗。法國導演亨利·維納爾在寒徹刺骨的大背景下,拍攝這部間諜片,要傳遞怎樣的信息?在「冷戰」中,法國地位尷尬。作風強硬的總統戴高樂不滿美英之間「兄弟私情」,更不肯任北約由英美主宰,法國不也是世界強權嗎?他要求美英法三巨頭齊肩共管歐洲事務,附帶法屬阿爾及利亞納入北約防禦。但別忘了,法國曾淪為納粹臣僕,被美英解放。美國老大哥對戴高樂的桀驁不馴置若罔聞。結果法國1966年退出北約,搞獨立防禦,並單獨與華約媾和。戴高樂的自主外交,與其國力式微很不相稱,這讓法國吃盡苦頭。此片為美英法明爭暗鬥的生動寫照:美國霸道卻也仁慈,英國邪惡昭彰,被法國人稱為「一筐臭氣燻天的爛蘋果」(《蛇》臺詞)。戰敗的西德受盡「凌辱」,默默淪為蘇聯與英國情報勾結的犧牲品;法國本想躍躍欲試,無奈國小力單,「沒有本錢」(臺詞)再展宏圖。

《蛇》的基調是自憐自艾,一方面醜化英國情報系統,將北約防禦漏洞統統算在英國頭上。另一方面對美國暗送秋波,乞憐諒解自己脫離北約的任性,甘願伏低做小,承認其領導地位。影片結尾耐人尋味,英國雙料間諜翻雲覆雨,讓法國情報局長貝爾東(Lucien Berthon)苦苦遭受陷害,險些喪命。CIA局長手眼通天,明察秋毫,幫法國人洗清汙名,識破蘇聯反間計。在著名的「間諜橋」頭——格林尼克大橋(Glienicke Bridge),貝爾東吊著繃帶與中情局長押解蘇聯間諜,換回美國飛行員,掙回法國的「自由世界」資格。

三、蛇之誘惑

法國片的主人公本該是法國人貝爾東,但《蛇》中最出彩的卻是蘇駐法二等參贊弗拉索夫(Aleksey Vlassov)上校和中情局長艾倫·戴維斯(Allan Davies),由他倆推動著情節的跌宕起伏。開篇在巴黎奧利(Orly)機場,弗拉索夫上校應召回國,與夫人準備搭機前,拋下妻子跑進法國警局避難。這一幕乃經典「冷戰」場面,再現了希思羅、甘迺迪、法蘭克福、史基浦等西方國際機場不時發生的叛逃事件。華約外交官或公務人員投敵,已成間諜故事的基本配方。如今去巴黎我們只知道戴高樂機場,佔地「廣袤」,航站樓之間距離遙遠。90年代初,北京首都機場還很小,只有一個航站樓。落地巴黎時,我覺得戴高樂機場簡直不可理喻,分明是幾個首都機場大小的不同機場,怎麼算是一個?後來到奧利機場,其規模與老首都機場相當,狹小寒酸,以運營短程航班為主。而《蛇》的背景在70年代初,戴高樂機場還名不見經傳,叫巴黎北機場,奧利才是國際航班起落的大機場。至1974年,北機場重建,變成今天的超現實巨無霸,世界首屈一指,命名戴高樂,奧利才漸漸退出外國遊客的視野。

弗拉索夫叛逃,法國情報局意識到逮住一條大魚,局長貝爾東親自審訊,非搞出重大情報不可。他算盤打錯了,蘇聯上校沒打算與法國交易,借寶地出逃而已,他的目標是美國,要求送他去美駐法使館後才開口。貝爾東用盡伎倆,無功而返,慨嘆道:「法國沒有本錢收買叛國者」。鏡頭切換,位於維吉尼亞州蘭利的中央情報局大樓,弗拉索夫已順利抵美,騙過測謊儀,贏得局長艾倫·戴維斯的信任,開口吐露絕密情報。他將克格勃滲透北約的間諜網和盤託出,瞠目結舌的美國人才明白,位居關鍵地位的西德將軍、法國情報高官都是蘇聯間諜。北約內部大清洗開始了。西德軍方高層一個接一個神秘自殺,法情報局長貝爾東被追殺,險些喪命。到片尾才真相大白,弗拉索夫其實假意叛逃,而真在執行克格勃任務:與英情報局M16高官飛利浦·博伊爾(Philip Boyle)合謀顛覆北約防禦。CIA知道真相已晚,北約組織遭遇重創,追悔莫及。間諜一旦暴露就沒有價值了,戴維斯只好用弗拉索夫交換一名普通被俘飛行員,「廢物利用」。間諜橋上,「邪惡」的克格勃上校跨過大橋中線上的兩大陣營邊界,與相向而來的美國飛行員擦肩而過,臉上露出一絲難以察覺的得意微笑。他是間諜戰的勝利者。煽情的音樂響起,夕陽霧靄中,戴維斯與貝爾東相視無語,美法算彼此諒解了。

70年代,意、法、德盛產政治娛樂片,《蛇》也屬這一流行類型。中國進口該片的官方說辭是:揭露、批判西方資本主義的沒落與腐朽。而觀眾卻拿它當西洋景,大開眼界的視覺盛宴。實際上,此片色調陰鬱,是歐洲左翼影人諷喻西方世界內部偏執的「紅色恐怖」(Red Menace),延續著好萊塢批判麥卡錫主義的傳統。這一傳統的經典之作,當屬1962年好萊塢影片《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麥卡錫被演繹成蘇聯滲透到美國政府的參議員,誣告政府內部隱藏數百名共產黨員,情報機關也潛伏大量蘇聯間諜,之後的政治大清洗削弱了美國政體,社會陷入紅色恐慌之中。該片被譽為百年經典。《蛇》取材歐洲的間諜醜聞,1960年代菲爾比、劍橋間諜幫案震驚世界。「二戰」前,一幫從劍橋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加盟英國情報局,私下卻憧憬共產主義的浪漫理想,心甘情願效力史達林,直到60年代身份敗露。劍橋間諜幫為蘇聯提供了大量北約絕密情報,最終潛逃莫斯科,成為蘇聯英雄。

《蛇》的法式幽怨,一方面嫉恨老大哥偏袒英國堂弟,冷落自己,另一方面怨毒英國人不爭氣,「一筐爛蘋果」壞了整個北約防禦,這種情緒恐怕不能傳遞給80年代的中國觀眾。本片雖然面向國際市場,多語種、國際陣容,但當年中國觀眾的審美是第三世界敘事,《蛇》的路數很陌生,卻反而更喜歡。所以片子未必走通了國際市場,不期然卻在中國中了頭彩。隔絕了幾十年的國人,雖不盡解其意,但新奇、別致的敘事、從一歐洲城市穿越另一美國都邑的眼花繚亂,讓人懵懂中發現還需了解這個世界,學習更新技術與電影手段。幾乎《蛇》每演必看,當作教科書。今天大家爭看美國大片,其實意味不同,看大片是圖個樂子,滿足娛樂需求。當年這部電影宛如一扇慢慢打開的窗戶,求知的目光迫切地聚焦在大屏幕上。這超出原作之意,創作與接受之間出現「扭距」。

《蛇》劇照

四、顛倒的世界圖景

「冷戰」結束幾十年後,世紀末的一代人再看此片,已恍如隔世。北京大學舉辦「冷戰諜影」系列活動,放映《蛇》一片之後,我做了個講座。年輕學子也說看不懂,當然與80年代的幽閉後遺症完全不同,世紀末的一代對好萊塢和歐洲電影了如指掌,西方文化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可惜「冷戰」已經遠去,地緣紛爭的狼煙也盡散去,對「一個夢想,一個世界」的青年一代,兩大陣營為何如此鬥狠?「自由世界」也會內部傾軋?歷史與當下在時間軸上斷裂了。而80年代觀眾的陌生感,屬空間的隔絕,現實空間與銀幕上的世界遙不可及。《蛇》以實景拍攝《蛇》西方大城市,巴黎、西柏林、倫敦和華盛頓乃故事的「主場」,西方觀眾自然移情到銀幕空間裡。而莫斯科紅場的畫面,卻出現在CIA大樓放映廳的銀幕上,觀眾從一塊銀幕上觀看另一塊銀幕,畫中有畫。中情局在放映蘇聯官方紀錄片,赫魯雪夫紅場閱兵、勃列日涅夫主持克林姆林宮黨代會,大段新聞紀錄鏡頭呈現在銀幕中的銀幕上,兩塊銀幕製造「距離」出感,蘇聯乃陌生敵國。西方觀眾意識到攝影鏡頭的存在,也就明白是蘇聯的宣傳,紅場遊行、克林姆林宮會議均被宣傳機構處理過,影像被操縱了。鏡頭語言創造的疏離感,與調度實拍巴黎、華盛頓、倫敦鏡頭的「臨場感」,形成鮮明對照。這樣,觀眾便站到中情局和盟國情報官一邊,參與評估蘇聯上校叛逃的虛實。弗拉索夫的造型也耐人尋味,好萊塢巨星尤伯萊納飾演的間諜,一張冷漠、呆板的撲克臉,沒人能看透其內心,經典的蘇聯人臉譜:沒有情感和自由思想,只剩下軀殼,冷酷殘忍,沒有信仰和人性,不可理喻,無法經驗,蘇聯是不可理喻的「邪惡帝國」。

但當年的中國觀眾未必能輕易接受影片營造的疏離效果。「冷戰」尚未結束,我們看外面的世界如隔岸觀火,只有蘇聯反而親切可感。畢竟曾為「老大哥」,多年受蘇聯文藝的薰陶,心目中的英雄是保爾·柯察金,耳邊的情歌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西方世界才陌生遙遠,心理上的阻隔今天看來難以置信。不料中蘇交惡,老大哥變成「蘇修帝國主義」、中國的「最大威脅」,面目猙獰可憎。美帝國主義從韓戰起一直是最險惡的敵人,不共戴天,1972年卻逐漸解凍溫和起來。等到改革開放,整個西方形象變得曖昧了,官方說法仍是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批判的對象,實際生活中卻是學習追趕的目標和發展的未來。整個80年代,法、意、美、英、日各國影片蜂擁而至,影院和電視螢屏上充斥西方影視。國人大開眼界,耳熟能詳的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朝鮮、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電影,漸漸隱退,失卻光環。人們心目中的世界圖景開始錯位、顛倒,銀幕上的人物和角色認同也逐漸調整,人性、家庭、個人深入人心,未來烏託邦投射到西土彼岸。偶爾看到電視上重播老譯製片,如今回顧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朝鮮老片,反而覺得陌生,更異國情調,比西方電影費解。

五、兩個時代的間諜

間諜片是喜聞樂見的商業類型,在電影市場上經久不衰。與後「冷戰」間諜片相比,《蛇》又頗有獨到之處。主人公弗拉索夫這個角色,個人信息交代不多,沒有生動的傳記性鋪墊,以戲劇性突轉,改變觀眾的認同:從一個叛逃到自由世界的迷途知返者,到用心險惡的雙料間諜。謎底一旦揭開,情節急轉直下,觀眾從愛到恨一瞬之間,這是間諜片的基本套路。《蛇》有何與眾不同呢?我們最熟悉的類型是"後冷戰」間諜片,主人公身份往往遊移不定,屬於主流社會之外的「他者」,影片不渲染其政治理念,也不強調其歸屬的國家或政治共同體。比如美國片《諜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2002年),主人公傑克·波恩(Jack Bourne),從開始便失去身份和記憶,整個情節是尋回身份的歷程。中情局為幕後的邪惡力量,不斷阻撓波恩揭開真相,片子基調為反國家。在電影市場全球化的背景下,潛在觀眾分布在世界各地,要期待世界觀眾都能移情,必須剝離人物的政治歸屬,凸顯個人境遇的孤獨。「他者」與主流、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疏離感,讓觀眾從自己的經驗去體認主人公的無家與落魄,間諜片實際是遊蕩者的傳奇,國家身份、共同體認同與政治意識形態在驚心動魄中消解了。

而在「冷戰」硝煙裡製作的《蛇》,每個人物都有明確無誤的政治身份,而非個體,他們代表國家主權與政治陣營。片中美、英、法、德四國情報局長,儼然是四大國的化身。方達飾演的中情局長艾倫·戴維斯,原型為歷史上的艾倫·杜勒斯(Allen Dulles)(1953至1961年間任中情局長)。滲透到英國情報局M16的間諜飛利浦,原型是劍橋間諜幫的菲爾比(Kim Philby)。歷史與虛構摻雜揉混,真偽難辨。最令人難忘的,是時代的氣息和政治涵義如此豐厚,乃至今天重溫,仍感鐵幕的寒凜。與其說是間諜片,不如說是政治片,風格帶有很強的現實感。2015年,斯比爾伯格拍了部《間諜橋》(Bridge of Spies),片中的蘇聯間諜明顯帶有弗拉索夫的印記。導演把CIA與克格勃之間的暗鬥,講成沒有道德高下的職業對決,間諜各為其主,無善非惡。新一代觀眾理解人性的高低,不認同政治價值的優劣。

間諜片還有個特點,帶觀眾環球旅遊。經典者如《007》、《諜影重重》之類,畫面從一個城市切到另一個城市,遠景俯拍巴黎艾菲爾鐵塔、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近景特寫羅馬古競技場、倫敦大本鐘等旅遊標誌。明信片般的風景,觀眾不出影院,已遊歷世界。《蛇》也不免俗,取景巴黎、華盛頓、慕尼黑、波恩、倫敦、莫斯科等大都市,畫面從一個空間跳切另一空間,卻不駐足旅遊景點。鏡頭鎖定象徵權力的政府設施:愛麗舍宮、蘇聯駐巴黎使館、中情局大樓、唐寧街10號、莫斯科紅場之類。不沉迷於走馬觀花,而著意勾勒地緣格局與大國博弈的路線圖。間諜片雖然是通俗娛樂類型,《蛇》卻描繪現實政治的冷硬,再現「鐵幕」兩側明爭暗鬥、權謀較力。間諜片之所以長盛不衰,生命力正源於驚悚懸疑與現實主義的融貫,兩種貌似水火不容的風格,在間諜故事裡相遇,攜手共舞,生出別樣的意趣。

《蛇》劇照

六、「冷戰」時代的恐怖主義

一陣急雨落後,夕陽穿雲透霧,從空濛的天際射下一道道光束,塞納河灩瀲的清波上,駁船穿行拱橋。瑰色雲霞的天幕下,遠遠的艾菲爾鐵塔漸入畫境。我忙掏出手機抓拍,香榭麗謝大街上已霓虹初上,人形車影閃滅於霓虹流光之間,一點看不出剛經歷過一場慘烈的恐怖襲擊。一晚的浩劫,奪去130多人的生命,300多人受傷,2015年11月13日晚,巴黎城區五處爆炸,多處槍擊,血洗了這座豔麗的城市。在新世紀剛剛拉開帷幕之際,9.11讓世界步入恐怖主義時代,全球恐襲不斷,各國政府都將恐怖主義列入首要日程。而在弗拉索夫叛逃的70年代,法、英、德、美情報部也掌握大量的恐怖活動情報,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多次劫機、日本赤軍炸彈襲擊以色列機場、「黑色九月」製造慕尼黑奧運會慘案、德國紅軍派焚燒百貨商場、襲擊政府大樓和美軍基地、義大利紅色旅綁架殺害總理莫羅,當時的恐怖主義更觸目驚心。但北約國情報部門只盯著華約間諜,恐怖主義一碟小菜,視同刑事犯罪,由警察和治安防範就夠了。

1984年,喬治·喬納斯(George Jonas)出版一本紀實文學《復仇:一個以色列反恐小組的真實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曝光70年代以色列摩薩德刺殺「黑色九月」組織的策劃者、為慕尼黑慘案復仇的故事。書中有段情節,最能烘託時代氛圍。摩薩德特工阿夫納(化名),與法國一地下恐怖情報掮客約會,雙方彼此不摸底,卻一見如故。兩人從凱旋門散步到香榭麗謝大街,再轉回凱旋門下,互訴衷腸,意猶未盡。路易斯代表法國地下組織Le Group,掌握歐洲和中東各恐怖組織的情報,但他堅守一個原則,不與政府打交道,野心勃勃將來顛覆一切形式的政府,實現無國界、無國家的烏託邦。阿夫納咬緊牙關不露身份,讓對方以為自己隸屬德國紅軍派。當時的法國情報局,應該就是《蛇》中的「貝爾東」時期。他們眼裡只有國家背景的情報滲透,Le Group或紅軍派這等無政府組織,眼角也不夾一下。

到21世紀恐怖主義做大,威脅世界的力量不再以國家為依託,世界的敵人以前所未有的形態,無論組織方式、滲透渠道、指揮途徑、襲擊目標或作案手段上,讓各國政府猝不及防,缺乏有效手段應對。2005年,斯比爾伯格把喬納斯的小說搬上銀幕,取名《慕尼黑》(Munich),又是一部應景之作。20世紀的花邊軼事,被他講成反恐時代的主流敘事。小說原作者喬納斯對電影的評價是:「斯比爾伯格以21世紀的答案解答20世紀的問題。」 「冷戰」時代,恐怖主義尚且隱身「壁櫥」裡,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雖然幕後主使慕尼黑事件,但事後否認與「黑色九月」有任何瓜葛。摩薩德秘密派遣暗殺隊,曝光後仍矢口否認故事的真實性,恐怖與反恐兩廂都見不得人。喬納斯80年代出書,斯比爾伯格2005年拍片,時隔20年,雖是同一個故事,世界觀已發生深刻變化。恐怖與反恐都已「出櫃」,恐怖組織通過半島電視臺播放砍頭殺害人質,美反恐特種兵與CNN一道製作追殺「真人秀」。即使電影《慕尼黑》忠實原著的情節,其精神也已背道而馳。 喬納斯表現反恐部隊的犧牲精神,而斯比爾伯格表達反恐時代的倫理困境。兩大意識形態對壘的世界格局灰飛煙滅之後,價值隨之曖昧與相對起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間諜片為什麼好看
    史匹柏進一步展開了冷戰間諜片《蛇》未及反思的法律與倫理問題,讓人耳目一新,這是後冷戰時代對國家本位的反思,公民意識日趨相對化。間諜片也涉及叛國與政治信仰的糾結,拍得最多的屬「劍橋五間諜」案。觀眾於類似禁忌的影像中獲得快感——一份已獲赦免的快感,因為這設定為假象、表演。當主人公最終重著土布軍裝的時候,劇情高潮可謂迴腸盪氣——我們重獲巨大的安全感與心理撫慰——身份終於得以澄清和確認。身份的不確定感與普遍的焦慮植根於全球冷戰格局。因為除了局部戰場外,冷戰最終沒有爆發為熱戰,因而突出呈現為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對峙。
  • 不光是007,這篇文章介紹了所有最棒的特工間諜片
    歲月證明了邦德對英國女王的忠誠,在80年代他就應當退休了,但他的美豔邦女郎和時髦座駕仍保持著傳奇色彩,從未褪色。是什麼原因讓邦德的神話流傳至今?這首先應當歸功於影片的製作者,他們不斷改變影片的基調,讓它適應於不同的時代,還有歷代的邦德詮釋者賦予這個形象更鮮活的生命。間諜片類型在20世紀60年代因007電影的成功異軍突起,至今未曾凋零。
  • 值得收藏的9部英國間諜片
    在創作前三本間諜小說時,勒卡雷擔任著英國軍情五處、六處的全職情報人員,為時長達5 年,有人甚至把他的成名作《柏林諜影》理解為他的半自傳小說。從撲朔迷離的情節到蕭索壓抑的氛圍,電影高度忠實於原著,上世紀60年代冷戰高峰期,英國間諜利馬斯混入東德,引誘東德情報機關的招募,以離間高層勢力,然而他很快發現殘酷的間諜遊戲中,自己不過是一個隨時可棄的過河卒。
  • 「伯恩」開啟一個諜影重重的電影時代
    2003年,《諜影重重》成為美國本土出租DVD和家庭錄像帶最多的一部電影,此後的一系列續作,也讓《諜影重重》和《007》、《碟中諜》等經典間諜片系列一起,站到了那個神秘而又充滿「後戰爭」想像的間諜舞臺上。似乎越是在和平的時代,我們就越願意想像戰爭,而間諜片,則成為了和平年代對於戰爭幻想的最佳替代品。(文尾有大獎!
  • 冷戰時尚 60年代的西方時裝
    時裝大師Pierre Cardin於60年代設計的時裝作品,圖片由John French拍攝,原圖未著色冷戰帶來的技術烏託邦主義設計師也把恐懼轉化為可能,發掘軍事產品中的實用之處儘管人們對這些新產品有極大的興趣,但20世紀50、60年代仍然是以技術烏託邦主義為特點的時代。技術烏託邦主義深信科學能把未來世界變得更美好,例如用於軍事上雷達裝置的強化玻璃塑料和玻璃纖維已經成為現代家具製造中廣泛運用的材料。用於和平目的的創新,如塑料、電腦和微波爐,已經成為戰後西方社會舒適富裕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向經典間諜片致敬 《王牌特工》深度彩蛋解析
    電影《王牌特工》深埋向各路老派間諜片的致敬彩蛋,本文也特意為中了「紳士特工毒」的觀眾們提供了一副棄療良方:原來除了《王牌特工》還有這麼多風情萬種的英國特工片可以看
  • 9部值得一看的英國間諜片
    英國一直是商業電影大國,間諜題材自五六十年代盛行以來,英國出產過大批優秀的風格各異的間諜題材電影。
  • 中國觀眾的「間諜片」情結,在這部電影裡有了新的延伸
    多根據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真實間諜事件編寫,或以真實事件為線索進行虛構。中國觀眾愛看「間諜片」是出了名的,這裡面有特殊時期的實戰經驗與口述歷史中的傳奇演繹,如中國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蘇聯影片《偵察員的功勳》等。中國觀眾有「間諜片」情結,這一點也毋庸置疑,知名度最高的就是"007系列"了,即使從沒看過,大概也能很酷的說一句:I'm Bond , James Bond。
  • 電影《冷戰疑雲》:冷戰時代洪流下,那屬於理想主義者的悲歌
    ,由這個&34;的頂級團隊,打造出這部大氣磅礴的濃縮間諜史,對個體的跟隨視角同人高度寫實,融合大時代背景,勾勒出冷戰兩大陣營情報戰線的殘酷慘烈,也是CIA(中情局)和KGB(克格勃)的驚心動魄的全景對抗。
  • 《鋼鐵俠2》:冷戰年代的後遺症
    ,第二部有明顯的冷戰風貌,把俄羅斯來的伊萬塑造成瘋狂大反派,出身於美國科技富豪的託尼正面迎敵,美俄之間的爭鬥又完成了一次紙上談兵。80年代末,蘇聯解體,冷戰也隨之結束了,但很多冷戰時期的文化產品並沒有消除後遺症。比如《鋼鐵俠》就是誕生於冷戰時期,第二部有明顯的冷戰風貌,把俄羅斯來的伊萬塑造成瘋狂大反派,出身於美國科技富豪的託尼正面迎敵,美俄之間的爭鬥又完成了一次紙上談兵。《鋼鐵俠2》中設計了斯塔克企業和哈默公司這兩大軍事工業的交鋒,這種集團間的對決可以看成是美蘇冷戰的縮小化爭鬥。
  • 英國傳奇間諜評選個人五佳間諜片 《鍋匠》入圍
    福塞斯選出了心目中的5部最佳間諜片《好萊塢報導》中文站10月9日報導(作者:Andy Lewis,口述:Frederick Forsyth)在這些年的歷險中,他曾經遭到德國軍火商的威脅,他曾經向以色列人收買機密情報,他還曾經為英國人秘密運送包裹到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宣傳新書《局外人》以及為史蒂文·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的冷戰驚悚片《間諜之橋》站臺時,弗雷德裡克·福塞斯也向《好萊塢報導》分享了自己心目中最好的5部間諜片:
  • 間諜片、傳記片、喜劇片
    雖然說幾乎每隔兩年,007就會重生一次,但實在講,一部比一部難看,就像一個神經病不斷地砸掉價值昂貴的東西來證明她的富有一樣。更討厭的是,玩這一套的片子越來越多,連當年驚豔出世的《碟中諜》、《諜影重重》都淪為一路貨色。因此,間諜片這類題材很難挑出好作品。這就更足見那些經典間諜片的魅力了,大家可以重溫裡德《第三人》、皮諾託《沉默的人》。
  • 電影《冷戰》:在時間的長廊上相擁
    今年入圍坎城的主競賽熱門《冷戰》更是榮膺最佳導演獎,標誌著帕維爾職業生涯的又一裡程碑。從這封獻給父輩的情書中,我們既能讀取出他影調特質的延續,也能窺見其作者風格的進一步成熟和定型。影片以此為坐標,將六段時空銜接一體,讓觀眾見證這對身逢冷戰年代的愛侶,如何在謊言橫行的鐵幕下,一面輾轉流徙,一面小心維護著戀情的純真與活力。對比前幾年那部技驚四座的《修女艾達》,可以發現兩段敘事時空的順接關係。前者關注戰後個體面臨的信仰危機與情感創傷,新作則將視角拉回上世紀中葉,聚焦冷戰格局逐步發酵的過程,發掘個體命運和時代轉軌之間的深層聯繫。
  • 專家視點 | 李道新《冷戰史研究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
    反諷的是,在香港電影中,冷戰卻「不著痕跡」。[11]但在討論聊齋靈異影片與冷戰電影的關係時,張建德(2009)卻表示,「鐵金剛影片」(即「佔士邦」系列影片)席捲全球後,冷戰主題成為60年代間諜歷險動作片的指定動作,香港影壇更出現了稱為「亞洲鐵金剛」的次類型;這種典型間諜片對冷戰的著墨比較直接,都以簡單的黑白二分法塑造「忠」與「奸」的間諜角色,表現自由與共產兩個世界的對立。
  • 這17部間諜片影響了《王牌特工》
    007電影中不見了的元素,在這部電影中都能找到。片中永遠西裝筆挺的主角哈裡哈特(Colin Firth飾)說,人人都愛經典間諜片,他的宿敵瓦倫丁(Samuel L. Jackson飾)也不例外。人們尤其喜歡戲劇化的設定——一個風度翩翩的超級英雄,加上一個自戀到無可救藥的大反派。沒有這些大銀幕和電視螢屏上的經典,就沒有《王牌特工》。
  • "一美"主演間諜片曝海報 金髮塞隆上演致命誘惑
    "一美"主演間諜片曝海報 金髮塞隆上演致命誘惑 時間:2017.02.2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米洛 分享到:
  •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導演: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編劇: 雅努什·格沃瓦茨基 /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主演: 尤安娜·庫裡克 / 託馬斯·科特 / 波利斯·席克 / 阿伽塔·庫萊沙 / 塞德裡克·康 / 更多...
  • 光影坊 最愛英國腔,9部英倫紳士演繹的間諜片
    從撲朔迷離的情節到蕭索壓抑的氛圍,電影高度忠實於原著,上世紀60年代冷戰高峰期,英國間諜利馬斯混入東德,引誘東德情報機關的招募,以離間高層勢力,然而他很快發現殘酷的間諜遊戲中,自己不過是一個隨時可棄的過河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