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冷戰,兩個超級大國對峙的歲月,深海下遊弋攜帶核彈頭的核潛艇,密室中冷峻發報的特工,相互滲透顛覆,也是人類濃縮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廝殺。
自1946年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後,二戰形成的搖搖欲墜的和平體系分崩離析,但是核武器的出現讓兩大陣營&34;四十多年。
直至千禧年之後,反應冷戰的影片數不勝數,有《007》的動作炫酷頂級裝備大展覽,也有《竊聽風雲》的個體人性閃光復甦,還有《間諜之橋》的真實歷史記錄改編。然而這部《冷戰疑雲》(又名《合伙人》)的電影卻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特色。
《冷戰疑雲》啟用雷德利-斯科特和託尼-斯科特兄弟擔任製片人,由史詩巨片《兄弟連》部分劇集導演麥可-塞洛蒙擔任總導演,由這個&34;的頂級團隊,打造出這部大氣磅礴的濃縮間諜史,對個體的跟隨視角同人高度寫實,融合大時代背景,勾勒出冷戰兩大陣營情報戰線的殘酷慘烈,也是CIA(中情局)和KGB(克格勃)的驚心動魄的全景對抗。
影片其實不是一部電影,而是分為三集系列迷你劇。二戰剛剛結束,共同對抗法西斯的美蘇同盟基本破裂,然而核武器的出現讓雙方不敢大打出手,只能在諜報、滲透、地緣政治、科技軍事競賽甚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優劣上進行比拼。大時代的背景讓間諜特工成為舞臺閃光燈的聚焦。
大環境下,CIA和KGB都在招募精英。耶魯大學裡情同手足的三位兄弟就這樣走上大時代,為了不同信仰、和理想分道揚鑣,一個CIA、一個KGB、一個成為雙面間諜,不一樣的人生路徑讓他們相互殘殺,穿串起40多年的冷戰風雲。
每集對應不同的主題,沒有傳統諜戰片的炫酷,只有真實到窒息的歷史餘波。第一集三人初出茅廬,在成為&34;的柏林諜戰,相互策反對方人員,探尋內奸,帶出時代氛圍,交代歷史背景。
第二集蘇聯KGB節節勝利,在全世界範圍呈燎原之勢,美國成了防守一方。以主角在匈牙利十月事件和古巴豬灣事件中的穿插,以及美國的不斷失利堆疊出冷戰高峰期的爾虞我詐,雙方陣營各種交鋒的勝負。
第三集形勢逆轉,KGB為了擊垮美國金融,大打經濟戰,用了30年時間秘密積攢了630億美元意圖攪亂美國市場,然而此時美國每天的美元流動量達到萬億美元,這些錢杯水車薪,KGB欲哭無淚。最終在歷四十多年對抗後,CIA終於找出己方潛藏的秘密&34;,緊接著就是柏林圍牆倒塌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變遷。
三集迷你劇把冷戰的重大事件都囊括在幾個小時中,製作水平甚至超越了院線電影,思想內涵深邃,通過大時代中對小人物宿命推動和理想奮鬥主線的描寫,帶出作品的浪潮。
最後的大結局,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學歷史課本上了解到,然而影片並沒有做出學術性的冰冷的歷史結論,而是聚焦主角白髮蒼蒼的結局,歷史在這裡畫了一個大圈,和所有人開了一個大玩笑。
全劇拍攝手法陰冷沉穩,就像在瀏覽歷史講述和《黑鏡頭》,真實到讓人停止呼吸。畫面的構圖和光線布局均考究典雅,完美復原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黑色電影的格調,通過環境隱喻出冷戰特有的世界格局和社會氛圍,讓人體驗雙方間諜們孤獨、絕望的生存,通過對大環境的講述及小人物的工作,緩緩刻畫出四十多年中三位主角經歷世界變遷、兄弟反目、壓抑的愛情和地緣政治格局的爾虞我詐。
故事講述條理清晰,伏筆打造的悄無聲息卻又讓人感覺到天衣無縫,炫酷特技基本沒有但臺詞堆砌引發質感;道具布景和美工及其講究,完全符合歷史無破綻;所有配角演技氣場完全在線,無論是CIA領袖還是匈牙利事件頭領的演員,全部傳神到位。
全劇如果僅僅描述特工們的殘酷生活和緊張刺激的劇情,那麼也當不起&34;之譽,妙就妙在對主題的升華——理想主義最終的破滅。冷戰中被摧殘的不但有友誼、愛情、還有青春和年華,身處政治漩渦中的小人物無力感隨著劇情展現出來,命運弄人,黯然神傷的人性掙扎和關懷才是聳然動容的高明之處。
影片圍繞三個耶魯大學畢業的好朋友,從50年代冷戰啟幕到90年代初冷戰結束,從熱血沸騰的年輕人到白髮蒼蒼的遲暮老者,各自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反目成仇,喋血廝殺的故事,穿插著壓抑絕戀、思維動蕩的故事,配上冷戰大時代背景,揭示出理想主義者們的奮鬥史。
在冷戰那個年代,雙方對立的意識形態讓本是情同手足的朋友背道而馳:發誓要拯救被迫害人民信仰freedom的傑克,堅信communism民//主的葉夫根尼以及實用主義者、信仰搖擺人的裡奧。他們不但要參與針對敵對陣營的搏殺,還要面對己方陣營的種種黑幕。高層們導演的衝突、鬧劇和以命相博,卻需要這些&34;來承擔。
他們都是在隱蔽的戰線上努力著,在黑暗中為了內心信仰的光明較量。柏林的冷峻肅殺、捷克的破碎糾葛、古巴的潮溼壓抑、莫斯科的陰冷躁動,橫跨世界的畫卷就是他們的角鬥場。特工們穿著風衣深藏手槍,跟蹤反跟蹤,監聽反監聽,或直接參與到炮火延綿的戰場上,只為在這個&34;裡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獻祭自己。
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成為天平上的砝碼,成為兩個機構兩種意識形態爭鬥的&34;。匈牙利的浪漫主義反抗詩人帶領反抗軍摧毀了舊制度,處決了女劊子手和秘密警察領袖,屠戮了AVH機構,最終自己也死於蘇軍狙擊手槍下,而其部下也慘烈的死於坦克碾壓、燃燒炮擊。
古巴豬灣海灘上的反抗軍,被飛機機炮打得四散逃竄概要維護自己戰鬥的&34;;意圖刺殺卡斯楚的刺客最終死於自己的毒藥。傑克遭到槍擊,裡奧被殘酷刑訊,葉夫根尼的戀人被關進集中營數十年。
而這種&34;對抗&34;的戰鬥是慘烈的,不同於個人之間的算計和爭鬥,時代大潮滾滾向前,特工們個人的命運已經無法自行左右。
傑克失去了芭蕾舞演員,葉夫根尼壓抑了一生的愛情,裡奧親手摧毀了自己的家庭。一條戰線,兩個陣營,三名間諜,最後白髮蒼蒼的遲暮卻催生了僅剩的溫存,分道揚鑣四十多年也沒有摧毀人性的光輝,傑克在對裡奧的&34;上不忍下手,隱沒人群悄然而去,這種你死我活的廝殺歷史,傷害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
電影整體當然還是帶有美式愛國主義教育風格,但許多細節和特寫卻具備更多思考的元素。柏林的諜戰基本都在夜晚進行,隱喻著諜戰這種&34;的生存狀態,KIA和KGB首領在邊界冰原上秘密見面,談話中天空飛機飛過,呼嘯聲蓋過了談話,也象徵著對抗式隱藏在強大國家力量之下。甚至雙方喝杯酒還要互相諷刺對方的意識形態,但卻有相互制衡,保持微妙的&34;。
布拉格,傑克被AVH逮捕後被刑訊,沒有007的大義凜然金剛無敵,被打了幾下就說出自己是間諜;布拉格街頭,冠以&34;名義的運動最終演變成階層對立的仇恨廝殺;古巴反抗軍基地裡,下級士兵饑渴難耐,美軍顧問卻傲氣的&34;僅有的水池。作為&34;的葉夫根尼,在逃脫抓捕中狼狽的跑丟了鞋子。
這些細節更為影片增加了耐人尋味的亮點,也論證了沒有所謂&34;,好人和正義的界定又有何人來進行定義。贏得勝利靠的是實力,但這些不能否認人類普遍的美好的價值觀,公平合理的制度才是最好的保障者,也是值得每個人追求的夢想。
所以很多人說冷戰沒有對錯,只是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是freedom和communism的對立,在被利用的前線對抗人員對抗中體現的尤其淋漓盡致。而思維意識的對立,就是對於瘋狂邪惡和善良理性的不同解讀。不同政體和價值觀對次解讀差異巨大,不存在絕對的對錯,這些思維方式都是好的,差別只是在於如何去實現它,是否做到言行一致。
所以葉夫根尼父親選擇了思想崩潰後自殺,而本有著大好前途的葉夫根尼選擇成為KGB間諜,為了自己忠貞的信仰,成為華盛頓一個默默無聞的潛伏者。而傑克,甘願冒著刑訊、炮火和子彈,接力幫助古巴反抗軍的軍事行動。
影片沒有美化和醜化任何一方,鐵幕的對立雙方人員都是英雄,他們互相是對方值得尊敬的對手。
最後一集,三個曾經意氣風發的,已經沒有當初對信仰和事業的驕傲,也沒有了廝殺對抗的&34;,只剩下為之奮鬥乃至犧牲一切的事業變成一個笑話,最後的一句話點出了理想主義者們的破滅:&34;,&34;
所以葉夫根尼賭上一生的最終只換的戀人在集中營數十年被折磨,自己也犧牲了青春年華;而傑克經歷了柏林街頭諜戰、布拉格坦克進擊、古巴登陸戰、參與扶持葉爾欽上臺後一系列波瀾壯闊的傳奇後,僅剩環顧四周的茫然和落寞,裡奧賭上一生最終飄零下場悽慘。就連KGB的領袖,也已精神失常高中,KIA的領袖,也僅剩下落寞獨坐,一句&34;來安慰自己。
每個人的理想都已破滅,卻找不到開解的理由解釋這一生的行為的意義。柏林情報站艱難殘酷,卻也像中國的&34;,付出鮮血和生命只為幾頁早已不是秘密紙張。布拉格街頭起義者異化成無法控制的暴徒,美國拋棄了他們和古巴登陸軍,不想為自己的&34;買單,這些鬧劇被更強力的蘇聯以武力終結。
所以傑克的信仰在布拉格開始動搖,在豬灣事件中消耗殆盡。所以葉夫根尼最終信仰崩潰,交代了一切,最終傑克和葉夫根尼都變成現實的實用主義者。當白髮蒼蒼的葉夫根尼相擁失散多年的戀人在夕陽下徜徉的時候,才能感覺到人性回歸到這些參與者身上。
冷戰中其實根本沒有沒有贏家,只有堅持到最後的&34;!這些人都是理想主義的殉道者。當你變得和你的敵人一樣兇殘嗜血,放棄人性,只為一個飄渺理由無所不作的時候,憑什麼說自己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