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冷戰疑雲》:冷戰時代洪流下,那屬於理想主義者的悲歌

2020-08-29 娛樂小小小能手


【一部冷戰史就是一部間諜史】

關於冷戰,兩個超級大國對峙的歲月,深海下遊弋攜帶核彈頭的核潛艇,密室中冷峻發報的特工,相互滲透顛覆,也是人類濃縮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廝殺。

自1946年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後,二戰形成的搖搖欲墜的和平體系分崩離析,但是核武器的出現讓兩大陣營&34;四十多年。

直至千禧年之後,反應冷戰的影片數不勝數,有《007》的動作炫酷頂級裝備大展覽,也有《竊聽風雲》的個體人性閃光復甦,還有《間諜之橋》的真實歷史記錄改編。然而這部《冷戰疑雲》(又名《合伙人》)的電影卻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特色。

《冷戰疑雲》啟用雷德利-斯科特和託尼-斯科特兄弟擔任製片人,由史詩巨片《兄弟連》部分劇集導演麥可-塞洛蒙擔任總導演,由這個&34;的頂級團隊,打造出這部大氣磅礴的濃縮間諜史,對個體的跟隨視角同人高度寫實,融合大時代背景,勾勒出冷戰兩大陣營情報戰線的殘酷慘烈,也是CIA(中情局)和KGB(克格勃)的驚心動魄的全景對抗。

【濃縮的諜戰三部曲】

影片其實不是一部電影,而是分為三集系列迷你劇。二戰剛剛結束,共同對抗法西斯的美蘇同盟基本破裂,然而核武器的出現讓雙方不敢大打出手,只能在諜報、滲透、地緣政治、科技軍事競賽甚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優劣上進行比拼。大時代的背景讓間諜特工成為舞臺閃光燈的聚焦。

大環境下,CIA和KGB都在招募精英。耶魯大學裡情同手足的三位兄弟就這樣走上大時代,為了不同信仰、和理想分道揚鑣,一個CIA、一個KGB、一個成為雙面間諜,不一樣的人生路徑讓他們相互殘殺,穿串起40多年的冷戰風雲。

每集對應不同的主題,沒有傳統諜戰片的炫酷,只有真實到窒息的歷史餘波。第一集三人初出茅廬,在成為&34;的柏林諜戰,相互策反對方人員,探尋內奸,帶出時代氛圍,交代歷史背景。

第二集蘇聯KGB節節勝利,在全世界範圍呈燎原之勢,美國成了防守一方。以主角在匈牙利十月事件和古巴豬灣事件中的穿插,以及美國的不斷失利堆疊出冷戰高峰期的爾虞我詐,雙方陣營各種交鋒的勝負。

第三集形勢逆轉,KGB為了擊垮美國金融,大打經濟戰,用了30年時間秘密積攢了630億美元意圖攪亂美國市場,然而此時美國每天的美元流動量達到萬億美元,這些錢杯水車薪,KGB欲哭無淚。最終在歷四十多年對抗後,CIA終於找出己方潛藏的秘密&34;,緊接著就是柏林圍牆倒塌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變遷。

三集迷你劇把冷戰的重大事件都囊括在幾個小時中,製作水平甚至超越了院線電影,思想內涵深邃,通過大時代中對小人物宿命推動和理想奮鬥主線的描寫,帶出作品的浪潮。

最後的大結局,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學歷史課本上了解到,然而影片並沒有做出學術性的冰冷的歷史結論,而是聚焦主角白髮蒼蒼的結局,歷史在這裡畫了一個大圈,和所有人開了一個大玩笑。


【陰鬱的格調真實到窒息】

全劇拍攝手法陰冷沉穩,就像在瀏覽歷史講述和《黑鏡頭》,真實到讓人停止呼吸。畫面的構圖和光線布局均考究典雅,完美復原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黑色電影的格調,通過環境隱喻出冷戰特有的世界格局和社會氛圍,讓人體驗雙方間諜們孤獨、絕望的生存,通過對大環境的講述及小人物的工作,緩緩刻畫出四十多年中三位主角經歷世界變遷、兄弟反目、壓抑的愛情和地緣政治格局的爾虞我詐。

故事講述條理清晰,伏筆打造的悄無聲息卻又讓人感覺到天衣無縫,炫酷特技基本沒有但臺詞堆砌引發質感;道具布景和美工及其講究,完全符合歷史無破綻;所有配角演技氣場完全在線,無論是CIA領袖還是匈牙利事件頭領的演員,全部傳神到位。

全劇如果僅僅描述特工們的殘酷生活和緊張刺激的劇情,那麼也當不起&34;之譽,妙就妙在對主題的升華——理想主義最終的破滅。冷戰中被摧殘的不但有友誼、愛情、還有青春和年華,身處政治漩渦中的小人物無力感隨著劇情展現出來,命運弄人,黯然神傷的人性掙扎和關懷才是聳然動容的高明之處。


【CIA和KGB的廝殺歷史濃縮】

影片圍繞三個耶魯大學畢業的好朋友,從50年代冷戰啟幕到90年代初冷戰結束,從熱血沸騰的年輕人到白髮蒼蒼的遲暮老者,各自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反目成仇,喋血廝殺的故事,穿插著壓抑絕戀、思維動蕩的故事,配上冷戰大時代背景,揭示出理想主義者們的奮鬥史。

在冷戰那個年代,雙方對立的意識形態讓本是情同手足的朋友背道而馳:發誓要拯救被迫害人民信仰freedom的傑克,堅信communism民//主的葉夫根尼以及實用主義者、信仰搖擺人的裡奧。他們不但要參與針對敵對陣營的搏殺,還要面對己方陣營的種種黑幕。高層們導演的衝突、鬧劇和以命相博,卻需要這些&34;來承擔。

他們都是在隱蔽的戰線上努力著,在黑暗中為了內心信仰的光明較量。柏林的冷峻肅殺、捷克的破碎糾葛、古巴的潮溼壓抑、莫斯科的陰冷躁動,橫跨世界的畫卷就是他們的角鬥場。特工們穿著風衣深藏手槍,跟蹤反跟蹤,監聽反監聽,或直接參與到炮火延綿的戰場上,只為在這個&34;裡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獻祭自己。

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成為天平上的砝碼,成為兩個機構兩種意識形態爭鬥的&34;。匈牙利的浪漫主義反抗詩人帶領反抗軍摧毀了舊制度,處決了女劊子手和秘密警察領袖,屠戮了AVH機構,最終自己也死於蘇軍狙擊手槍下,而其部下也慘烈的死於坦克碾壓、燃燒炮擊。

古巴豬灣海灘上的反抗軍,被飛機機炮打得四散逃竄概要維護自己戰鬥的&34;;意圖刺殺卡斯楚的刺客最終死於自己的毒藥。傑克遭到槍擊,裡奧被殘酷刑訊,葉夫根尼的戀人被關進集中營數十年。

而這種&34;對抗&34;的戰鬥是慘烈的,不同於個人之間的算計和爭鬥,時代大潮滾滾向前,特工們個人的命運已經無法自行左右。

傑克失去了芭蕾舞演員,葉夫根尼壓抑了一生的愛情,裡奧親手摧毀了自己的家庭。一條戰線,兩個陣營,三名間諜,最後白髮蒼蒼的遲暮卻催生了僅剩的溫存,分道揚鑣四十多年也沒有摧毀人性的光輝,傑克在對裡奧的&34;上不忍下手,隱沒人群悄然而去,這種你死我活的廝殺歷史,傷害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

【特點鏡頭和節點分析】

電影整體當然還是帶有美式愛國主義教育風格,但許多細節和特寫卻具備更多思考的元素。柏林的諜戰基本都在夜晚進行,隱喻著諜戰這種&34;的生存狀態,KIA和KGB首領在邊界冰原上秘密見面,談話中天空飛機飛過,呼嘯聲蓋過了談話,也象徵著對抗式隱藏在強大國家力量之下。甚至雙方喝杯酒還要互相諷刺對方的意識形態,但卻有相互制衡,保持微妙的&34;。

布拉格,傑克被AVH逮捕後被刑訊,沒有007的大義凜然金剛無敵,被打了幾下就說出自己是間諜;布拉格街頭,冠以&34;名義的運動最終演變成階層對立的仇恨廝殺;古巴反抗軍基地裡,下級士兵饑渴難耐,美軍顧問卻傲氣的&34;僅有的水池。作為&34;的葉夫根尼,在逃脫抓捕中狼狽的跑丟了鞋子。

這些細節更為影片增加了耐人尋味的亮點,也論證了沒有所謂&34;,好人和正義的界定又有何人來進行定義。贏得勝利靠的是實力,但這些不能否認人類普遍的美好的價值觀,公平合理的制度才是最好的保障者,也是值得每個人追求的夢想。

所以很多人說冷戰沒有對錯,只是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是freedom和communism的對立,在被利用的前線對抗人員對抗中體現的尤其淋漓盡致。而思維意識的對立,就是對於瘋狂邪惡和善良理性的不同解讀。不同政體和價值觀對次解讀差異巨大,不存在絕對的對錯,這些思維方式都是好的,差別只是在於如何去實現它,是否做到言行一致。

所以葉夫根尼父親選擇了思想崩潰後自殺,而本有著大好前途的葉夫根尼選擇成為KGB間諜,為了自己忠貞的信仰,成為華盛頓一個默默無聞的潛伏者。而傑克,甘願冒著刑訊、炮火和子彈,接力幫助古巴反抗軍的軍事行動。

影片沒有美化和醜化任何一方,鐵幕的對立雙方人員都是英雄,他們互相是對方值得尊敬的對手。

【理想主義的破滅】

最後一集,三個曾經意氣風發的,已經沒有當初對信仰和事業的驕傲,也沒有了廝殺對抗的&34;,只剩下為之奮鬥乃至犧牲一切的事業變成一個笑話,最後的一句話點出了理想主義者們的破滅:&34;,&34;

所以葉夫根尼賭上一生的最終只換的戀人在集中營數十年被折磨,自己也犧牲了青春年華;而傑克經歷了柏林街頭諜戰、布拉格坦克進擊、古巴登陸戰、參與扶持葉爾欽上臺後一系列波瀾壯闊的傳奇後,僅剩環顧四周的茫然和落寞,裡奧賭上一生最終飄零下場悽慘。就連KGB的領袖,也已精神失常高中,KIA的領袖,也僅剩下落寞獨坐,一句&34;來安慰自己。

每個人的理想都已破滅,卻找不到開解的理由解釋這一生的行為的意義。柏林情報站艱難殘酷,卻也像中國的&34;,付出鮮血和生命只為幾頁早已不是秘密紙張。布拉格街頭起義者異化成無法控制的暴徒,美國拋棄了他們和古巴登陸軍,不想為自己的&34;買單,這些鬧劇被更強力的蘇聯以武力終結。

所以傑克的信仰在布拉格開始動搖,在豬灣事件中消耗殆盡。所以葉夫根尼最終信仰崩潰,交代了一切,最終傑克和葉夫根尼都變成現實的實用主義者。當白髮蒼蒼的葉夫根尼相擁失散多年的戀人在夕陽下徜徉的時候,才能感覺到人性回歸到這些參與者身上。

冷戰中其實根本沒有沒有贏家,只有堅持到最後的&34;!這些人都是理想主義的殉道者。當你變得和你的敵人一樣兇殘嗜血,放棄人性,只為一個飄渺理由無所不作的時候,憑什麼說自己贏了?

相關焦點

  • 波蘭電影鑑 | 構圖美學下的宗教與冷戰:傷痛之後只有傷痕嗎?
    2018年,導演再次憑藉劇情片《冷戰》先後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3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修女艾達》與《冷戰》這兩部黑白風格的影片,體現了導演鮮明的「作者風格」,從攝影風格到創作手法特別是構圖美學上,兩部電影相互對照,體現出諸多一致性的特徵與承續關係。
  • 《紅雀》冷戰冷戰不要停
    以前看過一個搞笑的電影,美國參謀總長揪著來訪的俄羅斯國防部長吼到:「為什麼不繼續冷戰?!」冷戰後美國可辛苦了,要不斷找新的敵人,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可惜都不經打,想找我們PK,但我們太極功夫好,始終不正面對決,讓美國有力無處使。像前蘇聯這樣一個強大卻守規矩的老對手多難得呀!沒有對手軍工聯合體怎麼辦?紅雀這部電影初看覺得荒謬,到底是講哪個時代的?
  • 電影《冷戰》:在時間的長廊上相擁
    影片以此為坐標,將六段時空銜接一體,讓觀眾見證這對身逢冷戰年代的愛侶,如何在謊言橫行的鐵幕下,一面輾轉流徙,一面小心維護著戀情的純真與活力。對比前幾年那部技驚四座的《修女艾達》,可以發現兩段敘事時空的順接關係。前者關注戰後個體面臨的信仰危機與情感創傷,新作則將視角拉回上世紀中葉,聚焦冷戰格局逐步發酵的過程,發掘個體命運和時代轉軌之間的深層聯繫。
  • 影像中的鐵血七十年代|「冷戰」時代的間諜片
    如他所說:「影片像一個時代的寓言,意味深長地回望『冷戰』歲月,在一個不合時宜的時間,講述一個不合時宜的故事,折射出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敘述遮蔽下的殘酷現實。」在中國電影老觀眾的記憶中,法國影片《蛇》(Le Serpent)有特殊的位置。它不屬於永恆經典,也未必能充當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一次次重放或寫入電影史。
  • 抽象還原冷戰的 BGG 榜首桌遊《冷戰熱鬥》,終於電子化了
    大學時代買過這個桌遊的實體版。可惜在宿舍裡沒開幾局,和室友的多數戰鬥都是在F14平臺上進行的。原因在我看來很明確:實體的版圖在侷促的宿舍空間內很難找到合適的地方、由於沒有收納盒的原因,各種影響力的token相比電腦也很難第一時間找出來,有時大額的影響力分值出現過不夠用或者沒有的情況(在一場耿直的東西德刺刀戰中經常出現- -)。
  • 專家視點 | 李道新《冷戰史研究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
    三位導演改編《聊齋》時,都把冷戰時期對(大陸)中國的敵意寫成寓言,其反共思想既反映香港在西方管治下的特殊觀點,又順從了臺灣國民黨政府的主流立場。因此,張建德強調,不管那一種電影類型,「冷戰的主題」都能派上用場。
  • 波蘭電影《冷戰》
    今天看了電影《冷戰》,下載很久,從很多電影中隨機選擇的,以我看幾千部電影的功力,看了十幾分鐘,我知道,這是一部精品。按我的自我感覺評價機制,只有百分之五至十的電影可稱為精品。所以我一般看電影,就象完任務,年少時的崇拜、激動,像語文課中狗屁都要找出閃光點的青春已經一去不復返,不好的電影結局就是閱後即焚,不會在硬碟和記憶中存有位置。
  •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導演: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編劇: 雅努什·格沃瓦茨基 /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主演: 尤安娜·庫裡克 / 託馬斯·科特 / 波利斯·席克 / 阿伽塔·庫萊沙 / 塞德裡克·康 / 更多...
  • 關於影片《冷戰》
    《冷戰》又名:沒有煙硝的愛情(臺) / 冷戰戀曲(港) / Cold War,我關注這部影片,不是和政治相關的「冷戰」背景,《冷戰》也不是一部揭示政治主題的電影。我關注的是男女主人公炙熱、濃烈、真摯、盡興、透徹的情感戀情。
  • 愛情的限度——觀波蘭電影《冷戰》
    此次第一次接觸波蘭電影《冷戰》,就是功勳導演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執導的影片,2018年拍攝完成,後獲得很多獎項,其中一項是嘎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此前四年,他的另一部影片《修女艾達》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無疑才華橫溢。《冷戰》這部僅僅80多分鐘的黑白片,據說是導演獻禮父親母親的愛情影片,向冷戰時期的父母愛情致敬,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就是導演父母的名字,當然故事情節已經作了改編。
  • 電影《冷戰》:看政治、愛情和藝術如何跳舞
    △電影《冷戰》海報它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冷戰期間,在史達林統治下的波蘭和自由放縱的巴黎,一位追求自由的音樂家維克多和一位滿懷激情的年輕女歌手祖拉之間熾熱的愛情故事——兩人毫不般配,卻命定糾纏。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不了解波蘭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代背景,我們也只好自由發揮想像了——或許是不是在冷戰背景下,很難離開體制內的工作和自己的國家?或許是不是祖拉認為與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文化待在一起,才是最舒適的?
  • 電影《冷戰》觀後感:一個多小時,唯有那首民謠永記心中!
    ——題記電影《冷戰》獲獎了,也應該獲獎。看完這部影片,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拍的很真實,用的鏡頭大都是很近的距離,給人一種冷戰時期的壓抑感,很好的契合了影片的主題。影片最開始,幾個人唱歌和演奏的表情一下子能把人從現代帶入到冷戰時期,而結尾部分導演拍的很有畫面感,儘管是黑白色彩,儘管結局有些悲慘。
  • 冷戰怎麼幽默的開口?冷戰後如何發微信和好
    那冷戰怎麼幽默的開口打破沉默,有時候給對方一個臺階下也是為了讓自己好過,男女兩個人確定在一起的話,就要好好的,不管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要及時去解決,無論是誰的錯,總得有一個人去解決,不能一遇到問題以後,就冷戰,這樣的做法是最不好的,冷戰時間長了,會影響到你們的感情,而且心與心也會有隔閡的,有些人冷戰以後,不知道怎麼和對方開口,你可以幽默的開口,利用社交軟體,還喜歡對方,又拉不下臉來,可以發個朋友圈暗示一下表達你對她還有喜歡還是離不開她
  • 為什麼要批評《冷戰》是PPT電影?
    我第一次看《修女艾達》是一年前,當時因為沒有形成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加上眾多的稱之為PPT電影的差評影響,我的觀感也很差。受邀這次圓桌之後,我又重看了一遍,我對其評價大為改變。我和很多人不同,我認為從《修女艾達》到《冷戰》不是進步,而是巨大的退步,是急功近利的投機取巧。
  • 【冷戰】英文怎麼說?
    冷戰 silent treatment 1.She is giving me a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我經常喜歡把約翰·勒·卡雷與伊恩·弗萊明、雷蒙德·錢德勒放在一起對比,儘管三個人寫作的焦點有所不同:間諜、特工和偵探,但是某種程度上都是神秘又危險的工種,是穿梭在波詭雲譎的20世紀時代浪潮中的獨行俠,是在黑白之間橫跳、在灰色地帶遊走的夜梟,都在展現異域風情的背後帶有獨屬於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色彩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我經常喜歡把約翰·勒·卡雷與伊恩·弗萊明、雷蒙德·錢德勒放在一起對比,儘管三個人寫作的焦點有所不同:間諜、特工和偵探,但是某種程度上都是神秘又危險的工種,是穿梭在波詭雲譎的20世紀時代浪潮中的獨行俠,是在黑白之間橫跳、在灰色地帶遊走的夜梟,都在展現異域風情的背後帶有獨屬於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色彩。
  • 最討厭被冷戰,卻最會搞冷戰的星座!第一名:水瓶座
    最討厭被冷戰,卻最會搞冷戰的星座!第一名:水瓶座 吵架最忌諱冷暴力, 尤其已經有一方放下身段去道歉, 另一方還是不給臺階下, 這種情況真的很讓人受不了
  • 和巨蟹座冷戰的後果!
    巨蟹座是非常重感情的,特別是愛情,感情細膩的巨蟹座在冷戰的時候其實是備受煎熬的,敏感的巨蟹甚至會想冷戰期間另一半是不是找了新伴侶,所以他們非常不喜歡冷戰,冷戰一秒就立馬想找對方和好。以前的巨蟹會主動聯繫你,會什麼事情都想著你,總想第一時間到你的身旁,可是冷戰時期的巨蟹根本不會主動讓步。跟巨蟹冷戰,你得先辨別ta是想故意把你冷跑藉機分手還是只是單純冷戰。如果是前者,你還是自覺點離開吧,主動離開變身ex,恐怕人家日後情緒犯上來還會懷念你一下。如果只是屬於後者單純的冷戰呢,一般都是巨蟹的大姨夫/媽犯了(誰每個月沒有那麼幾天嘛不是)。這種時候就不要撞槍口了。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我經常喜歡把約翰·勒卡雷與伊恩·弗萊明、雷蒙德·錢德勒放在一起對比,儘管三個人寫作的焦點有所不同:間諜、特工和偵探,但是某種程度上都是神秘又危險的工種,是穿梭在波詭雲譎的20世紀時代浪潮中的獨行俠,是在黑白之間橫跳、在灰色地帶遊走的夜梟,都在展現異域風情的背後帶有獨屬於自己時代的意識形態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