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影片《冷戰》

2021-02-26 電影照亮生活

 

關於影片《冷戰》

   

     我下載了許多電影,是生活的習慣,也是生活中的享受。不記得

《冷戰》是誰給我推薦的,這部影片在我的電腦中存放許久了,每次在挑選影片觀看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名字總是輕易在眼前划過,並不以為然,看名字有點像是政治性較強的影片。

 

    一日,接近午夜,無意中想看一下這部存放已久的影片,看看究竟講了什麼故事,值不值得繼續存放,看了幾分鐘以後,就被畫面、剪輯、歌聲、演員等等一系列的內容驚呆了,震撼了,這不是一般的影片,一般的精彩!

 

     短短幾分鐘過後,我把影片停了下來,平復了一下波濤洶湧的情

緒,開始在「豆瓣電影」中查看這部影片的相關資料,這部影片事不是我個人的偏好呢?信息內容顯示,影片社會反響極其不俗,第91屆高斯卡金像獎三項提名,其他電影節的獎項一大堆,豆瓣評分:7.8。之後,我迫不及待地把這部影片的宣傳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希望更多人能知道、了解、看見。

 

    這部影片直至結束,音樂響起,我的情緒在心緒震蕩中久久不能平復,畫面很平靜,平靜的就是一個風景畫,安逸、和諧、美好、寧靜、自然。

 

    《冷戰》又名:沒有煙硝的愛情(臺) / 冷戰戀曲(港) / Cold War,我關注這部影片,不是和政治相關的「冷戰」背景,《冷戰》也不是一部揭示政治主題的電影。我關注的是男女主人公炙熱、濃烈、真摯、盡興、透徹的情感戀情。

 

     我們先了解一下這部影片導演/編劇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的生活

背景和創作簡歷: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出生于波蘭華沙,雙親是波蘭知識分子。他14歲離開波蘭,在德國和義大利生活,之後定居於英國。

  拍攝了幾年的電視紀錄片後,1998年,他首部執導筒的《斯丁

格》入選了當年坎城導演雙周單元;2000年,第二部長片《單親相愛的日子》引發關注,收穫好評;2004年,他導演的同性電影《夏日之戀》再獲肯定,獲得當年最佳歐洲電影提名;2011年,他帶來的第四部電影《巴黎五區的女人》口碑不佳;2013年,他執導的首部波蘭語電影《修女艾達》贏得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多個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這部影片講述了史達林統治時期的波蘭,一位音樂家Wiktor和一

位女歌手Zula墜入愛河的故事。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還是編劇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作品,但是,故事真的很好,拍得也好。人物命運跌宕起伏,人物質感強烈、鮮明,有鮮活的生命氣息。情感線清晰,交織豐富,從相識到相戀,到難捨難分,一直到故事的末了,令人牽腸掛肚,令人感同身受。

 

    這部影片令我震撼的有幾個方面:

 乾淨利索的剪輯和轉場,往往在不經意之間,甚至在音樂與情緒的高潮點,戛然而止,動、靜鮮明,乾淨得令人欽佩;

 

 攝影機前的演員真實、逼真,人物狀態與鏡頭視覺空間交流性嚴密,令觀眾赤裸裸地走進影片和敘事。

 

  3. 衝擊力極強的視覺表現力,讓人覺著無論運動還是靜止的畫

    面,都是視覺享受,都是生活、生命的真實展示。

 

  4. 毫不掩飾地通過環境、生活場景的合理雕琢,給予演員真實生

    活的存在感。

 

  5. 黑白畫面只是這部影片在視覺方面較顯突出的一個特質,更重

    要的是影片基調冷靜、大膽,視覺角度和視覺空間把握得恰到好

    處;

 

  6. 音樂,是這部影片敘事的靈魂,人物身份、情感命運、內容敘

    事的貫穿和交融部分,味道純正、質感獨特,尤其塑造劇中人物

    的靈魂層面,演員的表演,顯得由內到外的豐富、飽滿和貼切。

 

  7. 不得不說說演員的表演非常吸引我,這部影片就是男女主人公

    的表演,是他們愛情軌跡的展覽。他們的情感如烈火、如清泉,

    炙熱、撕裂,且毫無下保留的透徹,對,透徹這個詞比較能夠表

    達我對男女主角駕馭情感、表現情感,深入情感的直觀感受,那

    種愛你愛到骨子裡的感覺,至始至終無比清晰、準確、到位。

 

  8. 決不放過一丁點細小聲音的元素。如夜晚那場戲,音樂家

    Wiktor和一位女歌手Zula街頭送別,冒著生命危險的見面之後,      

    Zula和Wiktor在分手的那一刻,敷衍的擁抱一下轉身離去,鏡頭

    追隨著Zula向街頭遠處走去的身影,畫面中帶著無限的期待,走

    著走著,她的身影停了下,轉身,然後快步跑回來,深深地撲到

    Wiktor懷裡,相擁,親吻,轉身離去,畫面中是Wiktor的久久注

    視的目光,Zula踩著高跟鞋快步離去的聲音。

 

    前些日子還在和朋友談劇本創作的時候說起愛情,我感慨我們的電影作品中很難看到以愛情為主題的故事,尤其是愛的很動人的電影作品,幾乎沒有,有的是愛情的形式,和蒼白的表現。與能夠打動我的這部影片《冷戰》相比,更是沒有可比性的。此刻,《冷戰》仿佛成為愛情影片的標準,刻在了我的心裡,遠離這部影片主人公愛情溫度的,都是偽愛情。

 

    這樣說有些誇大了這部影片的藝術表現力了,其實不然,我們都會在藝術類型的方方面面尋找標杆,一旦尋找到了真正意義的標杆,那麼,真正意義的藝術標準也就清晰了,創作的前景也就會有了明確的方向。有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為我們個人立標杆,而是給觀眾、給時代尋找標杆。

 

    這部影片應該是一部愛情影片中的上乘之佳作,我認為遠遠超越了我曾喜歡的《布拉格之戀》等優秀影片,可等同於我喜歡的另外一部影片《班傑明·巴頓奇事》的藝術價值,同時,還想起了三十年前看過的一部影片《巴黎野玫瑰》(又名:三十七度二),當然,還有好些類似題材的經典電影,如《朗讀者》、《鐵達尼號》、《魂斷藍橋》、《新橋戀人》等等,就不一一羅列對比了。

 

    好電影就是這樣,幾分鐘就能抓住你的不放,令身心深深地進入劇中人物的命運,和主人公一起同歡喜共命運,欲罷不能,酣暢淋漓,透徹心扉。

 

    隨著這部影片的發展,在影片片尾的那一畫面,男女主人公的生命離開了,離開了畫面,原來的畫面依然保留在眼前,平淡、安靜,一張兩個人做過的長椅空空如也,景色秀美,風兒吹過,野草隨之搖擺。

 

     他們的生命在此來過,在此別過,或激情、或傷痛,毫無保留,

Wiktor演奏鋼琴的那場戲,周邊是喝酒的休閒散客,根本不在乎他心情的好壞,也不在乎他在彈什麼內容,指尖在琴鍵上飛舞,眼淚在臉頰滑落,肆意讓內心的掙扎、痛苦在音符中猙獰,那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傷感刺痛我內心深處最隱秘、最柔軟一處領地。

 

  整部影片的後半部分Zula和Wiktor是分分合合,聚了又散的過

程,這個過程是他們不斷地感受彼此越愛越深,難捨難分,每次見面如同重生,每次分別如同訣別,直至陷入無法分離又無法相聚的困境,於是,他們回到了起初相識的地方,那裡亦然殘破,且人影全無,斷垣殘壁上的聖母像,同樣殘破,保留了一雙色彩斑駁的雙眼,面前破舊的聖桌上擺放著一排藥片,這個僅有他們二人的場所,Zula和Wiktor發出了婚姻誓言。

 

     許多場景,不斷地在重複、附載他們彼此內心的情愫,無論是見

面還是分別,那身影、那歌聲,都是血液裡、靈魂裡的顫抖。

 

  對於這部影片,很想再舉一個場景的例子,更多場景和畫面撲面而來,都不願意割捨,總之,最強烈的欲望,就是分享給沒看過這部影片的朋友,分享給情感同道的藝術家,分享給渴望愛和探尋愛情的朋友們。 

相關焦點

  • 影片推薦 | 波蘭影展閉幕影片《冷戰》
    故事梗概影片講述了一對背景、性格截然不同的年輕人之間熾熱的愛情故事。1950年代冷戰期間,在史達林統治下的波蘭和自由放縱的巴黎,一位追求自由的音樂家和一位滿懷激情的年輕女歌手墜入了愛河。影片以 50 年代冷戰期間的波蘭、柏林、南斯拉夫和巴黎為背景,描繪了艱難時代中不可能的愛情故事。
  • 《紅雀》冷戰冷戰不要停
    以前看過一個搞笑的電影,美國參謀總長揪著來訪的俄羅斯國防部長吼到:「為什麼不繼續冷戰?!」冷戰後美國可辛苦了,要不斷找新的敵人,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可惜都不經打,想找我們PK,但我們太極功夫好,始終不正面對決,讓美國有力無處使。像前蘇聯這樣一個強大卻守規矩的老對手多難得呀!沒有對手軍工聯合體怎麼辦?紅雀這部電影初看覺得荒謬,到底是講哪個時代的?
  • 電影《冷戰疑雲》:冷戰時代洪流下,那屬於理想主義者的悲歌
    【一部冷戰史就是一部間諜史】關於冷戰直至千禧年之後,反應冷戰的影片數不勝數,有《007》的動作炫酷頂級裝備大展覽,也有《竊聽風雲》的個體人性閃光復甦,然而這部《冷戰疑雲》(又名《合伙人》)的電影卻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特色。
  • 影片講述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歷了經濟復甦和二戰後冷戰的逐步興起
    影片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歷了經濟復甦和二戰後冷戰的逐步興起,與歐洲的逐漸親密關係,也使許多美國人萌生了湧向歐洲的淘金熱潮。故事發生在1955年,在一個新的郊區居民區稱為革命路在美國,惠勒夫婦,誰認為自己不同於他們的鄰居,生活。
  • 愛情的限度——觀波蘭電影《冷戰》
    此次第一次接觸波蘭電影《冷戰》,就是功勳導演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執導的影片,2018年拍攝完成,後獲得很多獎項,其中一項是嘎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此前四年,他的另一部影片《修女艾達》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無疑才華橫溢。《冷戰》這部僅僅80多分鐘的黑白片,據說是導演獻禮父親母親的愛情影片,向冷戰時期的父母愛情致敬,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就是導演父母的名字,當然故事情節已經作了改編。
  • 《鋼鐵俠2》:冷戰年代的後遺症
    舉報 《鋼鐵俠》故事誕生於美蘇冷戰時期
  • 專家視點 | 李道新《冷戰史研究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
    《獨立日》便把從1950到1960年代科幻電影中分歧的政治重新組裝到一套關於美國必勝的敘述中,鼓吹美國在打贏冷戰和海灣戰爭後必能保持整個國家的良好勢頭。[⑥]正是通過上述努力,冷戰電影研究有望從冷戰時期的國別、類型電影研究,拓展到冷戰背景下的跨國族、跨類型電影研究或後冷戰時期電影的跨媒介、跨文化及其冷戰意識形態研究。
  • 抽象還原冷戰的 BGG 榜首桌遊《冷戰熱鬥》,終於電子化了
    關於steam版本:打了幾盤電腦,和朋友對戰了幾盤。BUG還是有點頭疼的。沒有復盤和記錄功能,血戰兩小時、閃退一秒鐘。血崩。大學時代買過這個桌遊的實體版。上個月驚見冷戰熱鬥登陸steam,立刻怒買三份,送給當年的夥伴們,打起來找找感覺。不一樣的平臺,還是過去那熟悉的感覺。可以說,如果是正規的冷戰熱鬥競賽,那麼現在的steam版可以說足以勝任。計時、讓分、區域計分、DEFCON提示、軍事行動…細節上都讓老玩家覺得舒服,也足夠顯眼,起到提示對規則不夠熟悉的玩家。AI說不上強,但我在有限的幾局裡也沒有發現什麼硬傷。
  • 電影《冷戰》:在時間的長廊上相擁
    影片以此為坐標,將六段時空銜接一體,讓觀眾見證這對身逢冷戰年代的愛侶,如何在謊言橫行的鐵幕下,一面輾轉流徙,一面小心維護著戀情的純真與活力。對比前幾年那部技驚四座的《修女艾達》,可以發現兩段敘事時空的順接關係。前者關注戰後個體面臨的信仰危機與情感創傷,新作則將視角拉回上世紀中葉,聚焦冷戰格局逐步發酵的過程,發掘個體命運和時代轉軌之間的深層聯繫。
  • 史匹柏"冷戰"片定名《間諜之橋》明秋登場
    史匹柏冷戰題材驚悚電影日前確定了正式片名——《間諜之橋》  搜狐娛樂訊(文/耷子)好萊塢著名導演史匹柏,與兩屆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第四次合作的冷戰題材驚悚電影,日前確定了正式片名——《間諜之橋》(Bridge
  • 每日一歌 | 王菲的冷戰
    第  583  首歌文  |  Just_So_So《冷戰
  •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導演: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編劇: 雅努什·格沃瓦茨基 /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主演: 尤安娜·庫裡克 / 託馬斯·科特 / 波利斯·席克 / 阿伽塔·庫萊沙 / 塞德裡克·康 / 更多...
  • 魏德聖三部曲與後冷戰記憶
    文 \ 最愛法老溼編輯 \ 竹子「後冷戰記憶」是後冷戰時代,資本主義陣營有意建構的意識形態之一。本文對臺灣導演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和監製的《KANO》三部影片進行分析:它們置於同一個歷史語境且互為關照,不約而同講述了日治時期臺灣本土所發生的故事。
  • 東奔西突的愛情 ——評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電影《冷戰》
    東奔西突的愛情——評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電影《冷戰》 《冷戰》是一部愛情片,卻取了一個與此毫不相關卻很帶政治性的片名
  • 《間諜之橋》最新預告 史匹柏重現冷戰殘酷
    《間諜之橋》最新預告 史匹柏重現冷戰殘酷 時間:2015.07.0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影像中的鐵血七十年代|「冷戰」時代的間諜片
    如他所說:「影片像一個時代的寓言,意味深長地回望『冷戰』歲月,在一個不合時宜的時間,講述一個不合時宜的故事,折射出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敘述遮蔽下的殘酷現實。」在中國電影老觀眾的記憶中,法國影片《蛇》(Le Serpent)有特殊的位置。它不屬於永恆經典,也未必能充當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一次次重放或寫入電影史。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然而提到約翰·勒·卡雷,人們似乎無法立即聯想到某個角色或某張面孔,但大多會想到一座城市和一個年代,那就是柏林與冷戰。即便是同一個柏林,同一場冷戰,不同導演卻賦予了其迥然相異的影像特質。《鍋匠,裁縫,士兵,間諜》(2011)雖然沒有聚焦在柏林,但是故事蔓延到冷戰期間整個英國的情報機構「圓場」和蘇聯的情報機構「中心」之間的纏鬥。加裡·奧德曼飾演的史邁利是個被踢出機構的局外人,組織將他召回,調查「圓場」高層中藏著的內鬼。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然而提到約翰·勒·卡雷,人們似乎無法立即聯想到某個角色或某張面孔,但大多會想到一座城市和一個年代,那就是柏林與冷戰。即便是同一個柏林,同一場冷戰,不同導演卻賦予了其迥然相異的影像特質。《鍋匠,裁縫,士兵,間諜》(2011)雖然沒有聚焦在柏林,但是故事蔓延到冷戰期間整個英國的情報機構「圓場」和蘇聯的情報機構「中心」之間的纏鬥。加裡·奧德曼飾演的史邁利是個被踢出機構的局外人,組織將他召回,調查「圓場」高層中藏著的內鬼。影片啟用了大半個英國影視圈的實力派男星如科林·費爾斯、約翰·赫特、湯姆·哈迪、馬克·斯特朗、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
  • 冷戰怎麼幽默的開口?冷戰後如何發微信和好
    不管是情侶還是夫妻,在相處過程中都避免不了會出現矛盾、吵架、冷戰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其實都很正常,關鍵在於能不能解決問題、緩和關係。那冷戰怎麼幽默的開口打破沉默,有時候給對方一個臺階下也是為了讓自己好過,男女兩個人確定在一起的話,就要好好的,不管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要及時去解決,無論是誰的錯,總得有一個人去解決,不能一遇到問題以後,就冷戰,這樣的做法是最不好的,冷戰時間長了,會影響到你們的感情,而且心與心也會有隔閡的,有些人冷戰以後,不知道怎麼和對方開口,你可以幽默的開口,利用社交軟體,還喜歡對方,又拉不下臉來,可以發個朋友圈暗示一下表達你對她還有喜歡還是離不開她
  • 夫妻冷戰時偷看《hello,樹先生》,揭開自己「活著沒意思」的鎖
    在感情生活中,稱作冷戰。家庭生活小摩擦並不可怕,大聲吵架也不怕,因為大家講累了,都會休息去。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冷戰,它會把各自的靈魂禁錮在情緒之中,留下世上的是無可留戀的眼神和逼迫彼此的表情。冷戰時引起這些結果的一種心態,它無可避免生存在兩人之間。因為大家有著不同性格與經歷,所以是逃避不了的。關於冷戰,有明著的冷戰也有暗地裡的冷戰。冷戰會表現出來平時從未有過的情緒極限,用錯開眼神的沉默和自我在意的胡思亂想來對抗不滿,用離家出走的逼迫與暴跳如雷的發洩來釋放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