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影片《冷戰》
我下載了許多電影,是生活的習慣,也是生活中的享受。不記得
《冷戰》是誰給我推薦的,這部影片在我的電腦中存放許久了,每次在挑選影片觀看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名字總是輕易在眼前划過,並不以為然,看名字有點像是政治性較強的影片。
一日,接近午夜,無意中想看一下這部存放已久的影片,看看究竟講了什麼故事,值不值得繼續存放,看了幾分鐘以後,就被畫面、剪輯、歌聲、演員等等一系列的內容驚呆了,震撼了,這不是一般的影片,一般的精彩!
短短幾分鐘過後,我把影片停了下來,平復了一下波濤洶湧的情
緒,開始在「豆瓣電影」中查看這部影片的相關資料,這部影片事不是我個人的偏好呢?信息內容顯示,影片社會反響極其不俗,第91屆高斯卡金像獎三項提名,其他電影節的獎項一大堆,豆瓣評分:7.8。之後,我迫不及待地把這部影片的宣傳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希望更多人能知道、了解、看見。
這部影片直至結束,音樂響起,我的情緒在心緒震蕩中久久不能平復,畫面很平靜,平靜的就是一個風景畫,安逸、和諧、美好、寧靜、自然。
《冷戰》又名:沒有煙硝的愛情(臺) / 冷戰戀曲(港) / Cold War,我關注這部影片,不是和政治相關的「冷戰」背景,《冷戰》也不是一部揭示政治主題的電影。我關注的是男女主人公炙熱、濃烈、真摯、盡興、透徹的情感戀情。
我們先了解一下這部影片導演/編劇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的生活
背景和創作簡歷: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出生于波蘭華沙,雙親是波蘭知識分子。他14歲離開波蘭,在德國和義大利生活,之後定居於英國。
拍攝了幾年的電視紀錄片後,1998年,他首部執導筒的《斯丁
格》入選了當年坎城導演雙周單元;2000年,第二部長片《單親相愛的日子》引發關注,收穫好評;2004年,他導演的同性電影《夏日之戀》再獲肯定,獲得當年最佳歐洲電影提名;2011年,他帶來的第四部電影《巴黎五區的女人》口碑不佳;2013年,他執導的首部波蘭語電影《修女艾達》贏得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第6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多個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這部影片講述了史達林統治時期的波蘭,一位音樂家Wiktor和一
位女歌手Zula墜入愛河的故事。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還是編劇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作品,但是,故事真的很好,拍得也好。人物命運跌宕起伏,人物質感強烈、鮮明,有鮮活的生命氣息。情感線清晰,交織豐富,從相識到相戀,到難捨難分,一直到故事的末了,令人牽腸掛肚,令人感同身受。
這部影片令我震撼的有幾個方面:
乾淨利索的剪輯和轉場,往往在不經意之間,甚至在音樂與情緒的高潮點,戛然而止,動、靜鮮明,乾淨得令人欽佩;
攝影機前的演員真實、逼真,人物狀態與鏡頭視覺空間交流性嚴密,令觀眾赤裸裸地走進影片和敘事。
3. 衝擊力極強的視覺表現力,讓人覺著無論運動還是靜止的畫
面,都是視覺享受,都是生活、生命的真實展示。
4. 毫不掩飾地通過環境、生活場景的合理雕琢,給予演員真實生
活的存在感。
5. 黑白畫面只是這部影片在視覺方面較顯突出的一個特質,更重
要的是影片基調冷靜、大膽,視覺角度和視覺空間把握得恰到好
處;
6. 音樂,是這部影片敘事的靈魂,人物身份、情感命運、內容敘
事的貫穿和交融部分,味道純正、質感獨特,尤其塑造劇中人物
的靈魂層面,演員的表演,顯得由內到外的豐富、飽滿和貼切。
7. 不得不說說演員的表演非常吸引我,這部影片就是男女主人公
的表演,是他們愛情軌跡的展覽。他們的情感如烈火、如清泉,
炙熱、撕裂,且毫無下保留的透徹,對,透徹這個詞比較能夠表
達我對男女主角駕馭情感、表現情感,深入情感的直觀感受,那
種愛你愛到骨子裡的感覺,至始至終無比清晰、準確、到位。
8. 決不放過一丁點細小聲音的元素。如夜晚那場戲,音樂家
Wiktor和一位女歌手Zula街頭送別,冒著生命危險的見面之後,
Zula和Wiktor在分手的那一刻,敷衍的擁抱一下轉身離去,鏡頭
追隨著Zula向街頭遠處走去的身影,畫面中帶著無限的期待,走
著走著,她的身影停了下,轉身,然後快步跑回來,深深地撲到
Wiktor懷裡,相擁,親吻,轉身離去,畫面中是Wiktor的久久注
視的目光,Zula踩著高跟鞋快步離去的聲音。
前些日子還在和朋友談劇本創作的時候說起愛情,我感慨我們的電影作品中很難看到以愛情為主題的故事,尤其是愛的很動人的電影作品,幾乎沒有,有的是愛情的形式,和蒼白的表現。與能夠打動我的這部影片《冷戰》相比,更是沒有可比性的。此刻,《冷戰》仿佛成為愛情影片的標準,刻在了我的心裡,遠離這部影片主人公愛情溫度的,都是偽愛情。
這樣說有些誇大了這部影片的藝術表現力了,其實不然,我們都會在藝術類型的方方面面尋找標杆,一旦尋找到了真正意義的標杆,那麼,真正意義的藝術標準也就清晰了,創作的前景也就會有了明確的方向。有的時候,我們不是在為我們個人立標杆,而是給觀眾、給時代尋找標杆。
這部影片應該是一部愛情影片中的上乘之佳作,我認為遠遠超越了我曾喜歡的《布拉格之戀》等優秀影片,可等同於我喜歡的另外一部影片《班傑明·巴頓奇事》的藝術價值,同時,還想起了三十年前看過的一部影片《巴黎野玫瑰》(又名:三十七度二),當然,還有好些類似題材的經典電影,如《朗讀者》、《鐵達尼號》、《魂斷藍橋》、《新橋戀人》等等,就不一一羅列對比了。
好電影就是這樣,幾分鐘就能抓住你的不放,令身心深深地進入劇中人物的命運,和主人公一起同歡喜共命運,欲罷不能,酣暢淋漓,透徹心扉。
隨著這部影片的發展,在影片片尾的那一畫面,男女主人公的生命離開了,離開了畫面,原來的畫面依然保留在眼前,平淡、安靜,一張兩個人做過的長椅空空如也,景色秀美,風兒吹過,野草隨之搖擺。
他們的生命在此來過,在此別過,或激情、或傷痛,毫無保留,
Wiktor演奏鋼琴的那場戲,周邊是喝酒的休閒散客,根本不在乎他心情的好壞,也不在乎他在彈什麼內容,指尖在琴鍵上飛舞,眼淚在臉頰滑落,肆意讓內心的掙扎、痛苦在音符中猙獰,那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傷感刺痛我內心深處最隱秘、最柔軟一處領地。
整部影片的後半部分Zula和Wiktor是分分合合,聚了又散的過
程,這個過程是他們不斷地感受彼此越愛越深,難捨難分,每次見面如同重生,每次分別如同訣別,直至陷入無法分離又無法相聚的困境,於是,他們回到了起初相識的地方,那裡亦然殘破,且人影全無,斷垣殘壁上的聖母像,同樣殘破,保留了一雙色彩斑駁的雙眼,面前破舊的聖桌上擺放著一排藥片,這個僅有他們二人的場所,Zula和Wiktor發出了婚姻誓言。
許多場景,不斷地在重複、附載他們彼此內心的情愫,無論是見
面還是分別,那身影、那歌聲,都是血液裡、靈魂裡的顫抖。
對於這部影片,很想再舉一個場景的例子,更多場景和畫面撲面而來,都不願意割捨,總之,最強烈的欲望,就是分享給沒看過這部影片的朋友,分享給情感同道的藝術家,分享給渴望愛和探尋愛情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