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當前世界影壇上擅用黑白影像的大師,波蘭籍導演帕維爾•帕夫利克夫斯基必然是個繞不開的名字。儘管他迄今只拍攝了兩部黑白長片,卻憑藉其間出色的技藝表達和人文質地,在全球俘獲大量擁躉,享有極高聲譽。今年入圍坎城的主競賽熱門《冷戰》更是榮膺最佳導演獎,標誌著帕維爾職業生涯的又一裡程碑。從這封獻給父輩的情書中,我們既能讀取出他影調特質的延續,也能窺見其作者風格的進一步成熟和定型。
故事背景依然設置在波蘭,二戰硝煙散去後,鋼琴演奏者Wiktor奔走國內,募資組建民間歌舞團的途中,與歌聲清亮,身世如謎的Zula漸生情愫,兩人自此開始了橫跨十五年的愛情長跑。影片以此為坐標,將六段時空銜接一體,讓觀眾見證這對身逢冷戰年代的愛侶,如何在謊言橫行的鐵幕下,一面輾轉流徙,一面小心維護著戀情的純真與活力。
對比前幾年那部技驚四座的《修女艾達》,可以發現兩段敘事時空的順接關係。前者關注戰後個體面臨的信仰危機與情感創傷,新作則將視角拉回上世紀中葉,聚焦冷戰格局逐步發酵的過程,發掘個體命運和時代轉軌之間的深層聯繫。儘管感情是全片著墨的重點,但從浪漫韻腳中透出的動蕩不安,又在反覆提醒著觀眾歷史環境的特殊性。當政治嚴格圈禁了個人行動和思想的自由,愛情究竟會淪為泥沼中的犧牲品,還是於灰燼中重現生機?
和前作類似,導演在表現時代劇變的浪潮時,並未直接從外部入手,正面勾畫現實衝突,而是以微觀的小人物作為註腳,提供某種迂迴的審視和思考,與之緊密貼合的是一整套堪稱典範的歐陸學院派創作體系。
不論對片長的精確控制,復古畫面還是考究的布光構圖,都烙上了典雅別致的美學印記。這當中首屈一指的無疑是黑白鏡頭釋放的視覺衝擊力。攝影指導Lukasz Zal與帕維爾早前在《修女艾達》中便有合作,此度二人傾力構築的東歐冷戰景觀,在極簡色調的潤飾下飽和到幾近溢出。一幀幀懷舊的素樸畫面,猶如情感奔湧的波蘭民歌,承載著人們對故土的遙望和熱愛,也讓影片發散出一股寂寥蒼涼的意味。難怪《冷戰》亮相坎城和上海電影節後,被不少影迷和媒體相繼冠以「年度最美PPT電影」之名。
誠然,若畫面桎梏於情趣生動的表意空間,脫離了勾連現實的作用,亦不足以轉化為高水準的觀影體驗。與其豐滿的影像肌理相照應的,是作品一貫深沉的人文主題。從《修女艾達》對存在主義的關照,到《冷戰》中的多重壁壘,無根和流動是兩個時空下共有的特徵。而愛情的萌發又為虛無的旅途注入意義,它讓影片特有的黑白場面在頹舊肅穆之餘,多了些靈動的溫柔。這使人轉而想到《藝術家》等片,當人生困在失意的迷宮中打轉,愛情往往是那抹救贖陰暗的亮色。
影片於坎城首映時,不少媒體紛紛猜測片中主人公形象的來源。直至結尾打出一行「獻給我的父母」,我們才得以通曉導演創作的契機。事實上,正是通過「致敬父輩」這樣私人和抒情的方式,回望歷史的媒介得以運行,邀請觀眾進入那個極權操縱下割裂感性的時期,目睹個體情感如何在冷酷地帶生發並經歷考驗,走向難以預料的未來。
由此又導向另一個有些詭譎的命題:是否唯有在嚴峻的壓力和環境下,感情才能激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即使我們無從推斷故事和原型間的距離,也能預見這段在迷霧中跌撞前行的愛戀,變幻無常的境遇。而對於二人悽美動人的結尾,不妨作此假設:若歷史快進數十年,伴隨著波蘭革命,柏林圍牆倒塌,所有能見的隔離和屏障、噪音消失後,他們還能選擇勇敢嗎?
對於這層由劇作表面延伸而來的懷疑,創作者無意探究太多,他讓這雙苦命鴛鴦在一系列偶然和必然性交纏的催化下,伴隨時空演進不斷做出合乎本能的選擇。在巴黎,二人因生活方式、社交觀念落差導致的衝突段落頗值得玩味,此時「冷戰」已由現實潛入情感內部,昭示著比政治律令更具碾壓性的重擔。在廣闊幽微的海平面下,所有篤定誓詞都成了虛弱的氣泡。
從Wiktor為了回國尋找戀人越境被捕開始,影片又落回原先平穩的軌道上,帶給觀眾一個似夢般感傷而光華的結局。帕維爾放棄了經營更多感情細碎深處的摩擦,而是任其和冷漠疏遠的世界保持平行,如那曲改編為爵士版本的波蘭民謠,停格在對古典浪漫的淺吟傳頌和熱烈懷想中。
這或許正是《冷戰》有失完美的原因,它精巧、克制,卻又稍顯扁平,經不起過分推敲。聯繫帕維爾在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我們可以推測,正是在畫面和音效製作上傾注的大量精力,為了將所有元素糅合為一體,反倒讓理應同樣醇厚的文本變「薄」,使得主角二人跌宕的愛情史詩,最終藉由數幕片段串聯成一部凝練的通俗劇,在情感和時代特徵的內在聯繫上卻流於淺層。個體宿命的安置看似有跡可循,實則缺少更加深刻的回溯和叩問。縱使最後一鏡如此震撼、富有感染力,也不能填補這種風暴邊緣的微妙真空。
如何將藝術性與思想性按比例進行調和,必定乃所有導演都要面臨的終生考題。不僅是帕維爾、畢贛、雷弗恩,以及無數力求美感突破的行業奇才,或不時湮沒於豐沃的視覺信息間,卻從未停下對光影實驗的探索。之於審美多元的現代觀眾,評判標準也不盡相似。起碼,對痴迷黑白映畫的影迷來說,《冷戰》註定是一份值得用心品味的饗宴。哪怕影像飽和度與敘事的融合尚有待完善,我們仍能從中捕獲無數道迷人的風景,就如所有切片最終匯集成一小塊銀幕,折射出田間金黃的餘暉,男女主人公互相攙扶著,縱身跳入現實冷冽的河流。
那一刻你明白了,所有的熾熱和感動,畢竟真實存在過,絕非轟隆作響的幻覺。
*本文作者:仲夏之門(豆瓣ID)。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全國藝聯立場。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
11月13日 19:00
《冷戰》放映
淘票票網售
餘票不多,抓緊搶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