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冷戰》:在時間的長廊上相擁

2021-02-08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

論及當前世界影壇上擅用黑白影像的大師,波蘭籍導演帕維爾•帕夫利克夫斯基必然是個繞不開的名字。儘管他迄今只拍攝了兩部黑白長片,卻憑藉其間出色的技藝表達和人文質地,在全球俘獲大量擁躉,享有極高聲譽。今年入圍坎城的主競賽熱門《冷戰》更是榮膺最佳導演獎,標誌著帕維爾職業生涯的又一裡程碑。從這封獻給父輩的情書中,我們既能讀取出他影調特質的延續,也能窺見其作者風格的進一步成熟和定型。

故事背景依然設置在波蘭,二戰硝煙散去後,鋼琴演奏者Wiktor奔走國內,募資組建民間歌舞團的途中,與歌聲清亮,身世如謎的Zula漸生情愫,兩人自此開始了橫跨十五年的愛情長跑。影片以此為坐標,將六段時空銜接一體,讓觀眾見證這對身逢冷戰年代的愛侶,如何在謊言橫行的鐵幕下,一面輾轉流徙,一面小心維護著戀情的純真與活力。

對比前幾年那部技驚四座的《修女艾達》,可以發現兩段敘事時空的順接關係。前者關注戰後個體面臨的信仰危機與情感創傷,新作則將視角拉回上世紀中葉,聚焦冷戰格局逐步發酵的過程,發掘個體命運和時代轉軌之間的深層聯繫。儘管感情是全片著墨的重點,但從浪漫韻腳中透出的動蕩不安,又在反覆提醒著觀眾歷史環境的特殊性。當政治嚴格圈禁了個人行動和思想的自由,愛情究竟會淪為泥沼中的犧牲品,還是於灰燼中重現生機?

和前作類似,導演在表現時代劇變的浪潮時,並未直接從外部入手,正面勾畫現實衝突,而是以微觀的小人物作為註腳,提供某種迂迴的審視和思考,與之緊密貼合的是一整套堪稱典範的歐陸學院派創作體系。


不論對片長的精確控制,復古畫面還是考究的布光構圖,都烙上了典雅別致的美學印記。這當中首屈一指的無疑是黑白鏡頭釋放的視覺衝擊力。攝影指導Lukasz Zal與帕維爾早前在《修女艾達》中便有合作,此度二人傾力構築的東歐冷戰景觀,在極簡色調的潤飾下飽和到幾近溢出。一幀幀懷舊的素樸畫面,猶如情感奔湧的波蘭民歌,承載著人們對故土的遙望和熱愛,也讓影片發散出一股寂寥蒼涼的意味。難怪《冷戰》亮相坎城和上海電影節後,被不少影迷和媒體相繼冠以「年度最美PPT電影」之名。

 

誠然,若畫面桎梏於情趣生動的表意空間,脫離了勾連現實的作用,亦不足以轉化為高水準的觀影體驗。與其豐滿的影像肌理相照應的,是作品一貫深沉的人文主題。從《修女艾達》對存在主義的關照,到《冷戰》中的多重壁壘,無根和流動是兩個時空下共有的特徵。而愛情的萌發又為虛無的旅途注入意義,它讓影片特有的黑白場面在頹舊肅穆之餘,多了些靈動的溫柔。這使人轉而想到《藝術家》等片,當人生困在失意的迷宮中打轉,愛情往往是那抹救贖陰暗的亮色

 影片於坎城首映時,不少媒體紛紛猜測片中主人公形象的來源。直至結尾打出一行「獻給我的父母」,我們才得以通曉導演創作的契機。事實上,正是通過「致敬父輩」這樣私人和抒情的方式,回望歷史的媒介得以運行,邀請觀眾進入那個極權操縱下割裂感性的時期,目睹個體情感如何在冷酷地帶生發並經歷考驗,走向難以預料的未來。

由此又導向另一個有些詭譎的命題:是否唯有在嚴峻的壓力和環境下,感情才能激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即使我們無從推斷故事和原型間的距離,也能預見這段在迷霧中跌撞前行的愛戀,變幻無常的境遇。而對於二人悽美動人的結尾,不妨作此假設:若歷史快進數十年,伴隨著波蘭革命,柏林圍牆倒塌,所有能見的隔離和屏障、噪音消失後,他們還能選擇勇敢嗎?

 對於這層由劇作表面延伸而來的懷疑,創作者無意探究太多,他讓這雙苦命鴛鴦在一系列偶然和必然性交纏的催化下,伴隨時空演進不斷做出合乎本能的選擇。在巴黎,二人因生活方式、社交觀念落差導致的衝突段落頗值得玩味,此時「冷戰」已由現實潛入情感內部,昭示著比政治律令更具碾壓性的重擔。在廣闊幽微的海平面下,所有篤定誓詞都成了虛弱的氣泡。

從Wiktor為了回國尋找戀人越境被捕開始,影片又落回原先平穩的軌道上,帶給觀眾一個似夢般感傷而光華的結局。帕維爾放棄了經營更多感情細碎深處的摩擦,而是任其和冷漠疏遠的世界保持平行,如那曲改編為爵士版本的波蘭民謠,停格在對古典浪漫的淺吟傳頌和熱烈懷想中。

 

這或許正是《冷戰》有失完美的原因,它精巧、克制,卻又稍顯扁平,經不起過分推敲。聯繫帕維爾在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我們可以推測,正是在畫面和音效製作上傾注的大量精力,為了將所有元素糅合為一體,反倒讓理應同樣醇厚的文本變「薄」,使得主角二人跌宕的愛情史詩,最終藉由數幕片段串聯成一部凝練的通俗劇,在情感和時代特徵的內在聯繫上卻流於淺層。個體宿命的安置看似有跡可循,實則缺少更加深刻的回溯和叩問。縱使最後一鏡如此震撼、富有感染力,也不能填補這種風暴邊緣的微妙真空。

如何將藝術性與思想性按比例進行調和,必定乃所有導演都要面臨的終生考題。不僅是帕維爾、畢贛、雷弗恩,以及無數力求美感突破的行業奇才,或不時湮沒於豐沃的視覺信息間,卻從未停下對光影實驗的探索。之於審美多元的現代觀眾,評判標準也不盡相似。起碼,對痴迷黑白映畫的影迷來說,《冷戰》註定是一份值得用心品味的饗宴。哪怕影像飽和度與敘事的融合尚有待完善,我們仍能從中捕獲無數道迷人的風景,就如所有切片最終匯集成一小塊銀幕,折射出田間金黃的餘暉,男女主人公互相攙扶著,縱身跳入現實冷冽的河流。

 

那一刻你明白了,所有的熾熱和感動,畢竟真實存在過,絕非轟隆作響的幻覺。

 

*本文作者:仲夏之門(豆瓣ID)。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全國藝聯立場。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

11月13日  19:00

《冷戰》放映

淘票票網售

餘票不多,抓緊搶票吧

相關焦點

  • 電影《冷戰疑雲》:冷戰時代洪流下,那屬於理想主義者的悲歌
    然而這部《冷戰疑雲》(又名《合伙人》)的電影卻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特色。三集迷你劇把冷戰的重大事件都囊括在幾個小時中,製作水平甚至超越了院線電影,思想內涵深邃,通過大時代中對小人物宿命推動和理想奮鬥主線的描寫
  • 組圖:歐陽娜娜曬午後出遊美照 與媽媽相擁合照溫暖愜意
    新浪娛樂訊 1月12日,歐陽娜娜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一組午後出遊美照,身穿深藍色外套搭配牛仔褲,與母親相擁在長廊內,整幅畫面溫暖愜意。並配文:「+new day good day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感恩」。
  • 曲江用101部電影拼成的長廊展覽
    近百米展覽長廊在這裡泡上半下午都捨不得離開走在長廊中長廊掛滿了專業影評團隊的高分電影,撤展時間不詳,要前往拍照打卡的小夥伴要抓緊時間喔!
  • 波蘭電影《冷戰》
    今天看了電影《冷戰》,下載很久,從很多電影中隨機選擇的,以我看幾千部電影的功力,看了十幾分鐘,我知道,這是一部精品。按我的自我感覺評價機制,只有百分之五至十的電影可稱為精品。所以我一般看電影,就象完任務,年少時的崇拜、激動,像語文課中狗屁都要找出閃光點的青春已經一去不復返,不好的電影結局就是閱後即焚,不會在硬碟和記憶中存有位置。
  • 關於影片《冷戰》
    《冷戰》又名:沒有煙硝的愛情(臺) / 冷戰戀曲(港) / Cold War,我關注這部影片,不是和政治相關的「冷戰」背景,《冷戰》也不是一部揭示政治主題的電影。我關注的是男女主人公炙熱、濃烈、真摯、盡興、透徹的情感戀情。
  • 《刺客信條》電影導演:續集或設定在冷戰時期
    《刺客信條》電影導演:續集或設定在冷戰時期 時間:2016-12-14 12:07:54 來源:3DM新聞組-skylark
  • 電影《冷戰》:看政治、愛情和藝術如何跳舞
    唯有感嘆:愛情沒有國界,愛情恐怕是世界上最難以捉摸、最盲目的東西,愛情可能發生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之間。正如影片中維克多的情人、一位詩人所說:「當你戀愛時,你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但導演帕夫利科夫斯基更向前一步,他讓愛情和時間在這個悽美的故事裡密不可分,並覆水難收。
  • 為什麼要批評《冷戰》是PPT電影?
    我第一次看《修女艾達》是一年前,當時因為沒有形成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加上眾多的稱之為PPT電影的差評影響,我的觀感也很差。受邀這次圓桌之後,我又重看了一遍,我對其評價大為改變。我和很多人不同,我認為從《修女艾達》到《冷戰》不是進步,而是巨大的退步,是急功近利的投機取巧。
  • 愛情的限度——觀波蘭電影《冷戰》
    波蘭是了不起的民族,在藝術上的早熟與名人輩出,讓我對他能夠產生的任何經典傑作都從未懷疑過。
  • 專家視點 | 李道新《冷戰史研究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
    這樣,「冷戰電影」就是一個相對開放並不斷建構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冷戰與冷戰史研究的基礎上,對冷戰和後冷戰時期的電影文本、作者、類型及美學、文化和工業等進行重新觀照、深入反思和持續闡釋的努力。其主要目標,便是試圖在此過程中拓展新的研究視域,開啟新的思考空間,重構新的電影史觀。
  • 東奔西突的愛情 ——評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電影《冷戰》
    東奔西突的愛情——評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電影《冷戰》 《冷戰》是一部愛情片,卻取了一個與此毫不相關卻很帶政治性的片名
  • 《紅雀》冷戰冷戰不要停
    以前看過一個搞笑的電影,美國參謀總長揪著來訪的俄羅斯國防部長吼到:「為什麼不繼續冷戰?!」冷戰後美國可辛苦了,要不斷找新的敵人,伊拉克、阿富汗、伊朗……,可惜都不經打,想找我們PK,但我們太極功夫好,始終不正面對決,讓美國有力無處使。像前蘇聯這樣一個強大卻守規矩的老對手多難得呀!沒有對手軍工聯合體怎麼辦?紅雀這部電影初看覺得荒謬,到底是講哪個時代的?
  • 大銀幕上的特工—詹姆斯邦德之冷戰時期
    用幾期文章解析一下特工系列電影,今天說第五期:特工系列前幾期說了湯姆克魯斯的《碟中諜》和馬特達蒙的《諜影重重》三部曲,唯一的《007》系列整理很多但是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思來想去的決定分為冷戰前和冷戰後。
  • 冷戰時不會妥協的星座,時間越長,對感情破壞越大
    談戀愛的時候其他東西並不可怕,最可怕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會覺得是冷戰。冷戰的時候,大家無法正常溝通,只能憑空想像,憑空去懷疑,甚至憑空去捏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冷戰時間越長,破壞力越大。下面一起看看十二星座當中,冷戰時絕不妥協的星座都有哪一些吧。
  • 電影|《間諜之橋》|冷戰記憶
    有人看後認為此片並無特色,是十分中規中矩的好萊塢電影。實際上好萊塢的主流風格就是由史匹柏創立的,也正因為如此,國師才被稱為最強大的商業導演存在。然而國師之所以稱為國師,那必須是價值觀上要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導演: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編劇: 雅努什·格沃瓦茨基 /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主演: 尤安娜·庫裡克 / 託馬斯·科特 / 波利斯·席克 / 阿伽塔·庫萊沙 / 塞德裡克·康 / 更多...
  • 《雨傘長廊》活閻羅-協助拍攝
    雨傘長廊【第1幅圖】此作品由寧波攝影愛好者束先生在著名的湘潭地區拍攝雨傘長廊【第2幅圖】此作品由南通攝影愛好者歐先生在著名的湖南地區拍攝雨傘長廊【第3幅圖】此作品由哈爾濱攝影愛好者穆先生在著名的甘肅地區拍攝
  • 7天後,千年緣聚,剎那永恆,苦心追尋,不悔相愛,終如願相擁
    終其一生,當兩個人冷戰的時候,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讓你覺得,就這樣吧,不管怎麼樣,只要對方不離你而去,面子什麼的都不重要,而這個時候,你只想把愛人擁入懷中,這樣的愛可能是最真摯的愛,也是我們內心所追求的愛。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劇照 電影《推拿》曝光赤裸相擁劇照 黃軒奉獻大尺度
    日前片方乘熱打鐵,發布黃軒、黃璐赤裸相擁劇照,據悉該兩位主角在戲中有多場激情床戲,尺度大膽,引起粉絲熱議!黃軒:這好像是我的一部代表作! 婁燁導演的電影《推拿》改編自畢飛宇2011年茅盾文學獎同名獲獎作品,講述了一個盲人推拿會所中男女按摩師之間的愛情與生活故事。
  • 美國時間與美國笑話:冷戰語境下臺灣的美國想像
    言雖戲謔,但兩岸分別以「國際」與「美國」形容玩笑之嚴重,卻揭示出冷戰文化的蛛絲馬跡。對大陸人而言,以「國際玩笑」代指「天大的笑話」順理成章,畢竟課文中號召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練字簿上要抄寫《國際歌》的「英特耐雄納爾,就一定能實現」,連當年和蘇聯老大哥翻臉也不忘團結第三世界的國際陣營。但「美國玩笑」一詞,就顯得有些生硬——難道對臺灣人來說,美國就是整個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