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冷戰》:看政治、愛情和藝術如何跳舞

2021-02-08 看世界雜誌

2018年法國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獲得者、波蘭導演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 Pawlikowski)的新作《冷戰》,在美國上映了。

自2013年《修女艾達》爆紅以來,帕夫利科夫斯基儼然已是任誰都要忌憚三分的藝術電影「新貴」。然而,在一個非周末的下午,他的新作、一部高冷氣質的文藝愛情片,卻只吸引了不到十位觀眾前去影廳觀影。當然,也不乏忠實粉絲留到了最後,欣賞到字幕滾動之後的彩蛋——一首波蘭民歌。

《冷戰》,這個片名乍聽不太像一部愛情片,更像國際政治片,抑或歷史電影。但這個名字卻最直接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時間的跨度——從1949年的波蘭、1951年的華沙、1955年的東柏林,再到南斯拉夫、巴黎等地,跨越整整15年。

△電影《冷戰》海報

它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冷戰期間,在史達林統治下的波蘭和自由放縱的巴黎,一位追求自由的音樂家維克多和一位滿懷激情的年輕女歌手祖拉之間熾熱的愛情故事——兩人毫不般配,卻命定糾纏。

《冷戰》的開場,在大片波蘭鄉間風光裡展開。國家派出的兩位藝術指導——男主角維克多和另一位女音樂家伊蓮娜,去波蘭民間收集未加雕琢的歌曲,想要編排一場與眾不同的演出。他們錄製那些歌曲,同時為馬佐斯歌舞團挑選新歌舞演員。

有意思的是,這個歌舞團選秀的電影片段,特別容易讓中國觀眾想起馮小剛的《芳華》,讓美國觀眾聯想到《美國偶像》。

可是,維克多看中了其實並不那麼符合民族歌舞團標準,但是頗有表演欲和「小心機」的祖拉。

△祖拉

為什麼說祖拉是「小心機」?她先是跟另外一位女孩一起「二重唱」波蘭山歌,然後自己要求唱完一首俄羅斯電影歌曲的高潮部分。而就是這些舉動,讓維克多對她印象深刻。日後,維克多還在朋友面前調侃祖拉是「冒充山民」進入民間歌舞團的。維克多還說,祖拉的聲音雖然不是最純淨的,但是「她身上有一種活力和精神」。

歌舞團的另一位選角負責人、維克多的情人伊蓮娜,認為維克多看上了祖拉,還認為祖拉會是個大麻煩。但是,即使伊蓮娜有這般感受,她還是順從了維克多,在歌舞團入選名單上填了祖拉的名字。

很快,維克多和祖拉相愛了。

祖拉不是最漂亮的,皮膚甚至有些黝黑,但她不僅吸引了維克多的注意,也吸引了歌舞團另一位負責人的注意。影片並沒有直白指出,是歌舞團負責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導致維克多被驅逐出境,但是懂得歌舞團政治背景的人,大概能夠猜出一二。

最終,這場相愛伴隨著政府官員對鄉間音樂思想的質疑、對那個年代政治環境的恐慌,以及維克多和祖拉彼此的無望與不信任,成就了冷戰籠罩下的一段愛情,也是被冷戰篡改過的一段愛情。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維克多和祖拉這兩位背景、年齡懸殊的男女會相愛。

從影片裡我們可以知道,維克多,是一個擁有音樂才華、嚮往西方生活和文化的資深音樂人;祖拉,則是初出茅廬的鄉下姑娘。

同時,對祖拉而言,進入歌舞團是她想要的或者說是她的目的,因為她想擺脫傷害繼父的罪證指控。但就是因為這些個人背景和價值觀的差異,兩人總是分分合合。

在觀影的途中,很多觀眾常常會想——祖拉放棄歌舞團的工作,跟維克多私奔到西方生活,不行嗎?

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不了解波蘭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代背景,我們也只好自由發揮想像了——或許是不是在冷戰背景下,很難離開體制內的工作和自己的國家?或許是不是祖拉認為與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文化待在一起,才是最舒適的?

除了疑問以外,還有很多網友批評男女主人公「作」。

可是,愛情就是讓人瘋狂,讓人「作」。更進一步來說,如果仔細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我們會發現,這種「作」發生在男女主人公身上,是必然。

祖拉,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物。東西方冷戰的時代背景,增加了她脫穎而出的障礙,而在歌舞團體制內工作時,她還有自己的顧慮和尚未解決的諸多問題。

△維多克

維克多擁有音樂才華,擁有對藝術、對真善美的追求,他對任何宣傳性表演都有極低的容忍度。出乎意料的是,維克多既能為了愛情而容忍,又能為了愛情遭受折磨和監禁——從西方回到波蘭。

愛情是什麼啊?即使活到老,可能也難以理解真正的愛情。唯有感嘆:愛情沒有國界,愛情恐怕是世界上最難以捉摸、最盲目的東西,愛情可能發生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之間。

正如影片中維克多的情人、一位詩人所說:「當你戀愛時,你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但導演帕夫利科夫斯基更向前一步,他讓愛情和時間在這個悽美的故事裡密不可分,並覆水難收。

如果說,愛情關乎的是選擇用哪種方式去面對外部世界,特別是當這段愛情處於城市間遊移和現實壓抑的背景下,那麼祖拉和維克多的愛情,是他們選擇面對外部世界的一種方式。

似乎大部分激烈而忠貞的愛情,都以殉情與死亡結束。《冷戰》也不例外。它的結尾,男女主人公一起自殺了,讓人扼腕痛惜,也讓人覺得順理成章——正是這樣有些意外的結局,充滿著曖昧模糊的藝術氣質,才像極了這部黑白藝術電影的整體風格。

另外,片尾出現的「獻給我的父母」字樣,是因為這部電影是導演帕夫利科夫斯基紀念自己的父母在冷戰時期的愛情。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跟他的父母同名,但故事,則純屬虛構。

總的來說,《冷戰》將愛情與政治雜糅交錯,相互編碼。

但如果你像坐在我身旁的一位美國觀眾一樣,不太了解東歐國家在20世紀的政治背景,那麼,你可能不太明白某些劇情,比如,為何男主角因被女主角告密而失去了在舞蹈團的工作。

帕夫利科夫斯基不斷呈現和推進愛情、政治與藝術之間盤根錯節的互文隱喻關係。那些對冷戰背景知之甚少的觀眾,會感到電影是有些挑戰和門檻的。

跟導演斬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作品《修女艾達》一樣,《冷戰》同樣採用了導演偏愛的黑白攝影+4:3畫幅。其中,對於黑白攝影的選擇,不僅僅代表著過去的歷史時代,也是一種對故事發生在背叛、驅逐、私利和失落的背景下的完美暗喻。電影構圖精美,同樣有大量的畫面留白。

該片音樂絕佳,不管男女主角分分合合,貫穿始終的是優美的音樂。它既有民歌,也有爵士、搖擺樂和搖滾樂。

例如,祖拉與維克多在巴黎久別重逢的時候,祖拉正身處比利·哈利著名的《圍著時鐘搖擺》舞曲中。這時,在維克多面前,祖拉正在跟其他男性縱情起舞,祖拉似乎想激起維克多的嫉妒之心。這一舉動,是祖拉在維克多的詩人情人面前不自信的表現之一。

△電影《修女艾達》劇照

「對於一部音樂作品來說,重要的不是你彈出來的音符,而是那些沒有被彈出來的音符。」這是美國爵士樂音樂家、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音樂人之一邁爾士·德威·戴維斯的名言。而這句話用在《冷戰》這部電影上,恰到好處。

《冷戰》可以說是一部充滿沉默和省略號的音樂片。每個觀眾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來填補電影橋段與橋段之間的敘事空隙,佔卜出那些經常未被言說的真實感情。

作為爵士鋼琴手出身的導演,帕夫利科夫斯基在本片中對音樂的處理,可以媲美奧斯卡最佳導演達米安·沙澤勒的《愛樂之城》。

《冷戰》中有一段詮釋音樂的華彩段落:祖拉趁出國表演之際與維克多在巴黎生活,維克多讓祖拉到自己工作的俱樂部裡表演,祖拉演唱了一首又一首波蘭民歌改編成的爵士樂,十分悅耳動聽,維克多還幫她做成了唱片。

電影裡還有一個合唱版的波蘭民歌,恰好是東西方陣營的不同空間在音樂上的表現:社會主義的合唱VS資本主義爵士樂。飾演祖拉的女主演尤安娜·庫裡克在這一段的表演精湛,流光溢彩;她演唱時的定格畫面,像極了一幅可以流傳千古的經典唱片封面。

片尾還有一個小細節:出獄的維克多與祖拉重逢的時候,祖拉剛剛結束了表演,而她這次唱的是一首載歌載舞、風格奔放的拉丁美洲歌曲——這裡竟然還不忘添上一筆彼時東歐國家波蘭以外交主導的文藝政策。

在《冷戰》中,當政治、愛情和藝術這三個最複雜、最曖昧的主題交織在一起時,任何的詮釋都有可能,任何的詮釋又都可能並不準確。這大概就是導演帕夫利科夫斯基作品的魅力吧。

相關焦點

  • 東奔西突的愛情 ——評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電影《冷戰》
    東奔西突的愛情——評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電影《冷戰》 《冷戰》是一部愛情片,卻取了一個與此毫不相關卻很帶政治性的片名
  • 愛情的限度——觀波蘭電影《冷戰》
    此次第一次接觸波蘭電影《冷戰》,就是功勳導演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執導的影片,2018年拍攝完成,後獲得很多獎項,其中一項是嘎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此前四年,他的另一部影片《修女艾達》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無疑才華橫溢。《冷戰》這部僅僅80多分鐘的黑白片,據說是導演獻禮父親母親的愛情影片,向冷戰時期的父母愛情致敬,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就是導演父母的名字,當然故事情節已經作了改編。
  • 波蘭電影《冷戰》
    今天看了電影《冷戰》,下載很久,從很多電影中隨機選擇的,以我看幾千部電影的功力,看了十幾分鐘,我知道,這是一部精品。按我的自我感覺評價機制,只有百分之五至十的電影可稱為精品。所以我一般看電影,就象完任務,年少時的崇拜、激動,像語文課中狗屁都要找出閃光點的青春已經一去不復返,不好的電影結局就是閱後即焚,不會在硬碟和記憶中存有位置。
  • 電影《冷戰》:在時間的長廊上相擁
    故事背景依然設置在波蘭,二戰硝煙散去後,鋼琴演奏者Wiktor奔走國內,募資組建民間歌舞團的途中,與歌聲清亮,身世如謎的Zula漸生情愫,兩人自此開始了橫跨十五年的愛情長跑。影片以此為坐標,將六段時空銜接一體,讓觀眾見證這對身逢冷戰年代的愛侶,如何在謊言橫行的鐵幕下,一面輾轉流徙,一面小心維護著戀情的純真與活力。
  • 電影《冷戰》觀後感:一個多小時,唯有那首民謠永記心中!
    ——題記電影《冷戰》獲獎了,也應該獲獎。看完這部影片,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拍的很真實,用的鏡頭大都是很近的距離,給人一種冷戰時期的壓抑感,很好的契合了影片的主題。影片最開始,幾個人唱歌和演奏的表情一下子能把人從現代帶入到冷戰時期,而結尾部分導演拍的很有畫面感,儘管是黑白色彩,儘管結局有些悲慘。
  • 關於影片《冷戰》
    不記得《冷戰》是誰給我推薦的,這部影片在我的電腦中存放許久了,每次在挑選影片觀看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名字總是輕易在眼前划過,並不以為然,看名字有點像是政治性較強的影片。     《冷戰》又名:沒有煙硝的愛情(臺) / 冷戰戀曲(港) / Cold War,我關注這部影片,不是和政治相關的「冷戰」背景,《冷戰》也不是一部揭示政治主題的電影。我關注的是男女主人公炙熱、濃烈、真摯、盡興、透徹的情感戀情。
  • 電影《冷戰疑雲》:冷戰時代洪流下,那屬於理想主義者的悲歌
    然而這部《冷戰疑雲》(又名《合伙人》)的電影卻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特色。二戰剛剛結束,共同對抗法西斯的美蘇同盟基本破裂,然而核武器的出現讓雙方不敢大打出手,只能在諜報、滲透、地緣政治、科技軍事競賽甚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優劣上進行比拼。大時代的背景讓間諜特工成為舞臺閃光燈的聚焦。
  • 專家視點 | 李道新《冷戰史研究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
    [⑦]同樣,在《類型研究與冷戰電影:簡論「十七年」特務偵察片》一文中,丘靜美把「十七年」中國電影置於20世紀50-60年代全球和區域性語境嬗變的背景,並試圖就冷戰中的各種電影類型(以所謂「特務偵察片」為代表)進行文化語境和藝術形態的對比。文章指出,「冷戰」這一外來語彙並不完全契合中國國情。不過,反特片確是「冷戰電影」的樣板。
  •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
    波蘭愛情電影《冷戰 (2018)》高清中字導演: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編劇: 雅努什·格沃瓦茨基 /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主演: 尤安娜·庫裡克 / 託馬斯·科特 / 波利斯·席克 / 阿伽塔·庫萊沙 / 塞德裡克·康 / 更多...
  • 如何通過藝術、社會和政治的視角觀看「人體攝影」
    賞心悅目,看一些穿衣服或者是不穿衣服的姣好的身體嗎?人體攝影可不可以是我們通過身體來建立主體意識的方式?這個話語同時是藝術的也是社會的,甚至是政治的。談人體攝影的一個原因,既然我關切的是攝影,它作為一個藝術表現了它在文化、社會各方面的一些意義,我就會關切人體攝影到底拿來做什麼?賞心悅目,看一些穿衣服或者是不穿衣服的姣好的身體嗎?
  • 裸體化的政治:為何電影越腹黑,觀眾越叫座?| 文化縱橫
    如果說從五四到「文化大革命」、再到80年代,文化承載著政治實踐的功能,如80年代的文學、電影等藝術實踐通過反思50-70年代的文藝政治化來開啟新的改革時代,那麼90年代的大眾文化則以去政治化的、消費化的方式實現了文化功能的轉變,文化不再擔負現代民族國家的啟蒙、革命、救亡的任務,而轉變為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經濟學。
  • 情書中的愛情與政治 ——《海角七號》是一部什麼電影?
    歐盟和北約東擴的進程使得美國的力量不斷靠近俄羅斯,這就意味著俄羅斯西部的緩衝地帶不斷減小。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且它對其他國家的優勢仍然穩步擴大;但這樣的現實並不能否認俄羅斯的巨大潛力。因此,冷戰思維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從統治集團的意識形態到民間製作的電影大片,都深刻地反映了這一現實。
  • 影片推薦 | 波蘭影展閉幕影片《冷戰》
    故事梗概影片講述了一對背景、性格截然不同的年輕人之間熾熱的愛情故事。1950年代冷戰期間,在史達林統治下的波蘭和自由放縱的巴黎,一位追求自由的音樂家和一位滿懷激情的年輕女歌手墜入了愛河。影片以 50 年代冷戰期間的波蘭、柏林、南斯拉夫和巴黎為背景,描繪了艱難時代中不可能的愛情故事。
  • 「邦德」肖恩·康納利逝世,007電影如何回應五十年政治風雲?
    實際上,007系列電影的議題總是與時代的風雲相結合。那麼,007電影分別如何回應50年來政治風雲的?作者丨[德]維爾納·格雷夫如果只看一部007電影,人們很可能不會注意到其中大反派形象的時代性,然而,對這一點的準確捕捉,很可能是007電影製作人對時代精神反應極其敏銳(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太敏感了)的最佳例證:影片中對大反派們意識形態的塑造,明顯對照著當時的政治形勢。
  • 波蘭電影鑑 | 構圖美學下的宗教與冷戰:傷痛之後只有傷痕嗎?
    2018年,導演再次憑藉劇情片《冷戰》先後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3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修女艾達》與《冷戰》這兩部黑白風格的影片,體現了導演鮮明的「作者風格」,從攝影風格到創作手法特別是構圖美學上,兩部電影相互對照,體現出諸多一致性的特徵與承續關係。
  • 和巨蟹座冷戰的後果!
    巨蟹座是非常重感情的,特別是愛情,感情細膩的巨蟹座在冷戰的時候其實是備受煎熬的,敏感的巨蟹甚至會想冷戰期間另一半是不是找了新伴侶,所以他們非常不喜歡冷戰,冷戰一秒就立馬想找對方和好。以前的巨蟹會主動聯繫你,會什麼事情都想著你,總想第一時間到你的身旁,可是冷戰時期的巨蟹根本不會主動讓步。跟巨蟹冷戰,你得先辨別ta是想故意把你冷跑藉機分手還是只是單純冷戰。如果是前者,你還是自覺點離開吧,主動離開變身ex,恐怕人家日後情緒犯上來還會懷念你一下。如果只是屬於後者單純的冷戰呢,一般都是巨蟹的大姨夫/媽犯了(誰每個月沒有那麼幾天嘛不是)。這種時候就不要撞槍口了。
  • 金牛男和金牛女的愛情,冷戰是最大的感情障礙
    那金牛男和金牛女的愛情,會呈現什麼樣的走向呢?小提醒:需要情感挽回的親們,可以添加小助理 qingyi026(長按可複製),領取專業老師的分析診斷哦,幫你指明挽回方向~當兩個倔強的金牛相遇,自然是會產生一些微妙反應的。土象星座的愛情尤其是金牛座和金牛座,就好像是細火慢燉。
  • 25部政治電影:政治和電影,哪個更刺(gou)激(xue)?
    它不是我們所期待的21世紀政治片,但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瑞恩·高斯林飾演史蒂芬,一個年輕的競選經理,屬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魯尼飾)的團隊,他發現剛開始和他交往的實習生(埃文·蕾切爾·伍德飾)居然和他要推上總統之位的男人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該片陣容強大,高斯林演技精湛。儘管電影沒有大熱,但它很好地表現了人在越來越接近權力時,又是如何與理想漸行漸遠。23.
  • 通往自由之路:從《后翼棄兵》看女權運動、嬉皮士文化與美蘇冷戰
    2020年下半年引發關注的美劇《后翼棄兵》改編自沃爾特·特維斯(Walter Tevis)1983年的長篇小說,講述了身為孤兒的西洋棋棋手貝絲·哈蒙如何發掘自身才能,在男性佔主導地位的領域中一步步取勝的故事。這是一部「大女主」的爽劇,卻和觀眾熟悉的國產大女主劇有很多區別,尤其是在女主角和男性角色關係的處理上,讓我們不禁思考「獨立」一詞究竟意味著什麼。
  • 東亞藝術電影的現實關注——從《小偷家族》和《燃燒》談起
    這些電影展現出的複雜性讓中國觀眾可以與社會語境結合,帶給我們遠比歐洲藝術電影來的豐富的話題空間,這其中的原因,或許因為膚色和人種讓我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更容易產生代入感,或許因為中日韓三國相似的文化傳承,也可能與三國在二戰後的一些具體處境有關,一定意義上都可以用後殖民、後冷戰的眼光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