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名專業的營養師來說,「吃飯」是基礎之事,「好好吃飯」是分內之事,教大家「健康吃飯」是該做之事。一談到吃飯,大家心中總會有一個「基本綱領」,例如我們常說的「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這個「餐食綱領」該如何理解?生活中又該如何具體作為?一篇短文,希望能教會您「科學進餐」。
早餐,「吃好」更利於身體健康:
對於「早餐」而言,重要性不用再提,「吃的質量高、八分飽且不油膩」是早餐的基本原則,「健康吃早餐」是「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如果你的早餐並沒有吃好,那您的身體很容易缺乏熱量或者各類營養物質;另外,早上這頓飯離上一頓飯的時間本身比較長,早上更應該通過這頓飯及時補充熱量,避免身體出現低血糖、頭暈等問題(血糖低,無疑會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
長期不吃早餐的人,還會增加機體患膽結石、肥胖、營養不良等問題的風險。
所以,早餐必須要吃好,饅頭、麵包等「粗細搭配的主食」要有,蔬菜、豆類食品、菌菇類食品等素食要有,雞蛋、牛奶、肉食等優質蛋白質食品同樣要有,用水果和堅果當成早餐後的加餐,打造「滿分早餐」。
午餐要吃飽,承上啟下很關鍵:
午餐,一頓承上啟下的餐食,適當吃飽一些,保證下午所需的能量,豐富食物品種,增加食物的營養密度。
對於午餐來說,建議大家儘量多吃一些不同種類的食品,注意飲食的少鹽、少油和少糖,餐食七分飽,新鮮和衛生是基本要求。
午餐,一些特殊細節該關注:主食,不能太精細,白米飯、白饅頭相比於粗雜糧主食,會讓你的餐後血糖變得更高,而這樣就會讓你在午餐後更加疲倦。
晚餐,吃少點更「舒服」:
雖然晚餐的食用原則是「少吃」,但是也不能盲目減量,避免由於飢餓影響稍後的正常睡眠。相比早餐和午餐,晚餐的熱量可以略低一些,脂類物質的攝入量可以更少一些,但是別餓著自己。
晚餐,吃到「7分飽」比較合適,沒等胃脹起來的時候,但已經有了「不想吃」的感覺,此時將食物拿走,停筷即可。
晚餐,適當清淡,你的身體會更加舒服;具體而言,不建議各位在晚餐中吃紅燒魚、炸雞、烤鴨等「油膩食物」,更推薦大家吃些清蒸魚、水煮蝦等食物,肉食在晚餐的攝入量不建議超過1兩(50克)。除了肉之外,您在晚餐中更該多吃些蔬菜、薯類食品等素食。
值得注意的是,晚餐應該至少距您睡覺的時間有三小時,避免由於胃腸的消化影響睡眠。
所以,吃好每一頓飯,對一日三餐做好具體規劃,您的生活將會更加燦爛。
註:王思露原創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