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2020-07-09 未來電影局

在大眾的視線中,男性導演一般更多地活躍在銀幕之上。當類型電影的概念興起後,「女性主義電影」開始成為高分和頒獎季的寵兒。應宇力曾經在《女性電影史綱》中指出,所謂「女性電影」,並非單純指女性導演的或是以女性為主角的影片,應該是由女性執導,以女性話題為創作視角的並且帶有明確女性意識的電影作品。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2019年《燃燒女子的肖像》在坎城電影節斬獲最佳編劇之桂冠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部電影就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電影」,不僅專注女性成長,訴說女性情感,整部電影從導演到演員到攝影等主創,全部都是女性。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可是縱觀許多「女性主義」佳片,不難看出,很多電影雖然打著「女性主義」的旗號,卻依然將女性禁錮在「第二性」的桎梏之中,並沒有摒棄男性審視的視角。究其原因,就是這種「女性主義電影」的導演依然為男性。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巾幗不讓鬚眉,本文將盤點那些活躍在頒獎季的女導演們。

瑟林·席安瑪

不會忘記那副燃燒在曠野上的亙古肖像

瑟林·席安瑪就是上文提到的《燃燒女子的肖像》的導演,除了這部「成名作」,這個來自法國蓬圖瓦茲的80後女導演還執導過《貪得無厭的生活》《假小子》《女孩幫》《水仙花開》……其中自編自導的處女作《貪得無厭的生活》一舉獲得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處女作獎,展現出了席安瑪極高的電影天賦。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席安瑪電影的主角總是女性和青少年,她的電影總帶著一種深情、悲憫、渾然天成的女性視角。在席安瑪的鏡頭之下,女性可以是一個堅強、生命力旺盛、擁有獨立意志和自主選擇能力的「獨立星球」。就像《燃燒女子的肖像》中的女主人、畫家和侍女。追尋著童話中的「詩人的選擇」也好,投身於現實主義,但仍然不忘反抗強權、表達自我訴求也罷,她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並不依附於誰。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除了女性和青少年,席安瑪也總將鏡頭對準性少數群體。《假小子》中的跨性別,《燃燒女子的肖像》中的酷兒,並將「少數」背後的刻板印象與偏見,轉化成了一種普世的社會化審美。這與電影導演對於生活切片的銳利觀察有關,也與席安瑪本人的生活經歷有關。《燃燒女子的肖像》也是席安瑪「寫給前女友的情書」。扮演艾洛伊絲的法國女演員阿黛爾·哈內拉,也是席安瑪在現實生活中的前女友。從《水仙花開》的定情,再到《燃燒女子的肖像》中的告別。不知道艾洛伊絲和瑪麗安愛而不得的遺憾,是不是也來源於戲外的深情。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席安瑪的電影風格還以強烈的藝術性著稱。從處女作到坎城獲獎作,作品雖然不多,但每部作品都有強烈的藝術特色,不光是光影和構圖之中傳遞出的「油畫質感」,在臺詞的「文藝復興」、背景古典音樂的選擇,甚至在道具還原之處都極其考究,透露著匠心獨具的隱喻。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愛麗絲·洛瓦赫

紀錄片質感的神秘

在《燃燒女子的肖像》獲得坎城最佳編劇的前一年,《幸福的拉扎羅》也獲得了最佳劇本獎。而《幸福的拉扎羅》的導演也是一位女性,來自義大利的女導演愛麗絲·洛瓦赫。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和席安瑪鏡頭下強烈的藝術性和主觀情感有所不同,愛麗絲·洛瓦赫的電影帶有一種紀錄片質感。粗糲、膠片感的影像客觀地將敘事畫面展現,並且在「視角」的方面深耕,區別於傳統的女性導演視角,洛瓦赫的電影畫面會刻意創造並引導觀眾透過畫面的表象意識到極具穿越感的「神秘」意象。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從《幸福的拉扎羅》中層疊的宗教隱喻符號,到《聖體》中「達內兄弟」式的用鏡和印象主義風格,都使得洛瓦赫的作品有強烈的個人印記和風格,給有心的觀眾一次深度閱讀和體會的機會。愛麗絲的作品多關注嚴肅的是成長的困惑、生活的意義、信仰的價值,這些嚴肅的主題向來是歐洲電影所熱衷的題材,而洛瓦赫難以界定的獨特風格似乎也與傳統的歐洲藝術片並不相同 。她的鏡頭語言非常特別,無論是《奇蹟》還是《幸福的拉扎羅》,都融合了客觀視角、窺視和凝視,幾乎讓觀眾「穿越」到了一個被隔絕於世,卻對外面世界強烈好奇的歐洲桃源生活,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除了執導電影,洛瓦赫還將她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強烈的天賦帶進了電視劇指導中。2015年2月,洛瓦赫執導了以21世紀的女性氣質為主題的短片《女人的故事》的第九部《禮服》。2019年,她又參與了改編自義大利著名作家費蘭特的小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HBO美劇《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的製作。美國導演薩維裡奧·科斯坦佐執導前四集,洛瓦赫則指導了後四集。作為義大利本土的導演,洛瓦赫鏡頭下的那不勒斯女孩更加有一種細膩、靈動的感覺,配合著神秘的色彩和層疊的隱喻,也為劇集增添了一層電影質感。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格蕾塔·葛韋格

登上過《時代周刊》的演導雙棲才女

你可能對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你可能看過2012年的《愛在羅馬》和2013年入圍金球獎的《弗蘭西絲·哈》。作為演員的葛韋格,性格隨和、思想跳躍、古靈精怪,總是會在銀幕上展現出一種多層次的表演,塑造出了很多顏值和靈魂並存的可愛人物。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作為導演的葛韋格,則將演戲之中的靈動也化用在了鏡頭之中。葛韋格作為導演的處女作《伯德小姐》,(也是她的半自傳體作品)與葛韋格的性格一樣,跳脫、大膽、靈動,將美國西海岸的風情躍然銀幕之上。不同於歐洲電影的嚴肅、克制和強藝術性的「陽春白絕」,美國導演的作品會更加貼近生活。雖然《伯德小姐》中的成長和迷惘仍然帶有一些烏託邦式的幻想,但是青春期的敏感、虛榮、渴望自由又無法獨立的少女心思,被葛韋格拿捏地惟妙惟肖。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2019年,葛韋格拍攝了衝奧作品《小婦人》。這部對於經典的第四次翻拍,雖然仍沒有走出經典的影子,在敘事、節奏、演繹方面還面臨爭議,更何況遇上了奧斯卡大年「神仙打架」,自然鎩羽而歸。但是,葛韋格仍然大膽地做出了嘗試,在經典之中注入了強烈的個人風格——童話式的見解和想像。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索菲亞·科波拉

顏值和「美商」並存的「星二代」導演

她大概是「出道」最早的一位童星了。在科波拉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他的父親,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正在拍攝《教父》,於是弗朗西斯便在《教父》中給女兒安排了一個角色——

——片尾接受洗禮的嬰兒。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至此之後,這個出生在藝術世家的女孩的人生仿佛開了掛。學過繪畫,被香奈兒老佛爺指點過迷津,當過奢侈品大牌的繆斯,2002年就找來了「寡姐」斯嘉麗·詹森拍了《迷失東京》。這部拍攝周期只有27天,成本不過400萬美元的「小成本」精品,卻獲得了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2009年執導的《在某處》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2017年執導的《牡丹花下》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第三位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女導演,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美國女導演,第四位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女導演……在女導演稀缺如「大熊貓」的銀幕上,索菲亞的成績已經非常亮眼了。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對於索菲亞的電影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總體來說,索菲亞的作品的痕跡感非常重。整部作品在追尋一種詩意化的敘事,但是卻顯得節奏拖沓和沉悶。或許在學院中容易受到青睞,但是在市場上並不容易吸睛。正如有些評論者的調侃,索菲亞的衣品比她的電影好多了。


麥溫·勒·貝斯柯

不再是「呂克貝松的前女友」

有人說,《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小女孩的原型就是麥溫。無論是真是假,在擁有作品之前,麥溫總是被「呂克貝松前女友」這個「標籤」禁錮著。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直到20多年後,麥溫終於憑藉《我的國王》《青少年警隊》和《原諒我》獲得了坎城和凱撒獎的提名和獲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優秀女導演。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麥溫的電影總是真實並幽默,男女主感情戲之間的巧妙搭訕和清晰邏輯並沒有很強的「表演」感,而是一種符合年齡和現實的真實與動容。究其原因,原來那些生動的橋段,都是根據麥溫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麥溫的鏡頭更習慣選用一種生動、細膩的,屬於女主角的「主觀視角」,並且使用非線性敘事的手法,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視角切換的交替敘事。和席安瑪的作品一樣,體現著濃鬱的女性主義風格。

除了上述幾位女性導演,在新生代的群體中,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女性來到了鏡頭之後,在第七藝術中,增添了一些別樣的視角和色彩。願在未來的銀幕上,性別不再是一種定位和限制,作品與價值才是最應該閃光的地方。


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只能由她們來拍


相關焦點

  • 戴錦華談女性主義電影經典《碧波女賊》(1)
    好,剛才我們說我們在影片三種類型和一個互文關係當中給影片作了定位,那麼和《末路狂花》最大不同是這是一個女導演拍攝的女性電影;還有一個不同是,在歐洲藝術電影脈絡中拍攝的電影和好萊塢工業體制中拍攝的電影也必然包含某種不同,包含了既是表面淺層次的有是極端深刻和內在的不同。大家可能批評我說性別本質主義。為什麼男性不能拍出女性主義電影,我想確實存在著這種可能性,我不懷疑。
  • 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
    「溫柔自有千鈞之力」——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作者:李燁涵八月末,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長篇小說《小婦人》改編的同名電影在我國上映,講述了南北戰爭時期美國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其中閃耀的溫情力量、女性主義光輝,在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討論。
  • 閻連科談新作《她們》:無意女性主義,只想理解為人的她們
    書中的一些「聊言」部分還摘錄了一些經典的段落,引用了一些關於女性的學術思想,作者對女性性別上的專業論述和深入思考可見一斑。不過,閻連科建議讀者還是將《她們》當作一本寫女性的散文去讀,而不是專門論述女性主義的學術論文,這樣才能獲得閱讀的樂趣。 「她們是和所有男人一樣的人,她們也是和所有男人不一樣的人。」看清了女性的命運,也就理解了生活。
  • 遊走在保守與激進之間中國當代女性主義電影解析_雜談_中國金融...
    當電影遇到女性主義,成了女性主義電影,電影就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電影了,它首先可以是一個性別政治的問題。那麼,何謂女性主義電影?女性主義電影並非單純指女性導演的或以女性為主角的影片,其準確的含義應該是由女性執導,以女性話題為創作視角的並帶有明確女性意識的電影。
  • 女性主義影評: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之後,中國國際女性影展每年都將舉辦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並做年度女性主義影評結集,以此提升國內電影評論界的女性影評人比例和女性主義視角。我們每天將發布一篇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學員撰寫的影評。今天的影評是林新鈞同學的《女性的自我認知——從《時時刻刻》談起》。
  • 巖井俊二電影中的女性主義特徵
    關於女權主義「女性主義」最初是針對社會中男女不平等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而提出,是當人們(首先是女性)意識到「兩性的不平等」而產生的女性主義思潮。女性主義有兩種形式:一是發源於 19 世紀後半葉,20 世紀初期達到高潮的第一次女性主義浪潮,由於對女性權利的強調被稱作女權主義,這是基於現實社會是以男性權力為中心的這一基本事實。因此,作為實踐的女性主義運動,其首要的、最主要的意思是支持女性,理解女性為何被歷史貶值,並被否定與男性平等的地位;二是 20 世紀中期以後,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已經興起。
  • 《媽媽咪呀》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女性主義電影? 電影理論自修課
    她從母親的日記中找到了三個名字,隨後她分別邀請這三個男人來見證她的「大日子」。故事隨著女兒嘗試對母親隱瞞這三個男人的到來,同時她也試圖找出她父親的真正身份而不斷向前發展。當大夥都在為「大日子」準備時,母親與她的兩位女性好友重逢,同時也在她的三個舊情人出現時得到了她們的支持。
  • 女性主義不等於「女性的」主義
    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女性主義是由「feminism」一詞演化而來,當女性/女權與「主義」密不可分地連在一起的時候,則明顯帶有一種「社會改造」的政治意味,即改變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利地位,改變壓制女性同時也壓迫男性的父權文化和制度。
  • 海外影壇女性主義題材電影的崛起
    女性主義題材電影,並不是一個常用的影片類型分類。 雖然這些電影中潛在的女權主義政治,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但它們的同時出現更多地應歸因於電影製作的異想天開,而不應被視為是受MeToo運動或唐納·川普的影響。它們的孕育時間已有8-20年之久。
  • 《乘風破浪的姐姐》: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
    這種諷刺不僅源於寫出這樣歌詞的樂隊面對主流規訓時徹底的繳械投降,也在於這一幕讓我們清楚地認領了自己的失望:這個夏天的狂歡,無非是一個消費主義與女性主義合流的陷阱。讓我們來一一打破《浪姐》營造出來的幻象。
  • 由阿來小說改編!12月28日,去看藏族首部女性主義電影!
    ,該片堪稱國內鮮有的藏族女性主義題材電影。 她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男性的欺凌,唯一對她們懷有善意的男子恩波(更登彭措飾)也在兒子意外身亡之後與她們決裂,加深了人們對這對母女的誤解。
  • 影薦 十二部經典的女性主義電影
    ——這一幕就是女性主義。首先,不是所有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都是女性主義電影,比如咱們國的《小時代》系列,《我是女王》等,就統統不是,甚至一些女同電影也不是女性主義的。——說一部電影是女性主義的,至少主題非常明確,傳達的信息簡要說來就是: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的權利,不可欺壓愚弄,不然,呵呵,要你好看!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在2000年出版的由洛蘭·科德主編的《女性主義理論百科全書》中,有關社會性別的詞條中談到:在普通字典的定義中所遺漏的正是社會性別——基於生物學的性別基礎上的社會角色——對於女性主義思想的意義。在70年代,女性主義學者還通過使用「性別角色」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等社會學概念來加強社會性別分析的基礎,來探討各種各樣的社會力量是怎樣在人的一生當中發揮作用,並使其形成相應的社會性別範型。她們當時研究的範圍包括託兒所、學校和就業市場,還涉及家庭生活、性行為、文化和政治等更為廣泛的社會層面。
  • 女性電影論壇|女性主義影像的視角、再現和遠景
  • 女性主義
    賽博格女性主義就是說女性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要靠科技的進步,讓機器跟女性相互結合,比如說讓機器來承擔女性的某些功能,然後讓機器來提高女性,比如說身體機能。這樣身高力量等方面,女性跟男性就能達到絕對持平了。
  • 從現代女性寫作到中國女性主義
    她說有一個寫現代女作家的選題,你來寫吧。我說我寫不了。那個時候孟悅是現代文學的碩士生,比我學歷高。最後討價還價的結果就是她來做框架,我來寫作家作品。因為我自以為還是比較會讀文學作品的,當時還受到一些歐美新批評的訓練。當時我已經在電影學院,我還學了一點結構作者論。我想用電影學研究的結構作者論,加上新批評的文本細讀,也許可以處理這些作品。
  • 爸爸》是女性主義電影嗎
    爸爸》成為電影市場的焦點。電影中對於體育競技場景惟妙惟肖的刻畫,展現了印度電影的語言特點和技術水平。當然,對公眾而言,更為直觀的是其映射出的印度文化中女性意識的覺醒。但《摔跤吧!爸爸》是否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女性主義電影?影片中,生活在封閉山村裡的兩個小姑娘,被懷抱著世界冠軍夢想的父親嚴苛地訓練為兩名優秀的世界級摔跤選手。
  • 科幻中的女性主義書寫
    但即便如此,許多的黃金時代作品仍藉由構造不同種族與性別的「他者」也就是外星人形象以及放置在未來的烏託邦或反烏託邦敘事,來隱晦地探討性別權利,尤其是女性主義的議題。  自1880年「女性主義」這個詞被發明以來,對於它的定義與理解可以說跟對「科幻」的定義和理解一樣紛繁複雜。
  • 《小婦人》上映:我們為什麼需要「新女性主義」?
    由「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和當紅實力派小花西爾莎·羅南領銜主演的《小婦人》終於正式在國內上映。好萊塢用「新女性主義」重塑了經典名著《小婦人》,而我們近年來的影視劇也塑造出一批新女性。在整個社會對女性主義還未形成共識前,我們要和女性創作者——《上海女子圖鑑》女演員王真兒、《送我上青雲》編劇兼導演滕叢叢、《找到你》編劇秦海燕,一起聊聊中國的女性主義究竟是什麼。
  • 女性主義影評:《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
    由中國國際女性影展主辦,美國駐華大使館贊助,英國著名影評人Clara Bradbury-Rance博士授課的為期五周的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