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經典的哲學問題,你說先有蛋,可蛋是雞下的;你說先有雞,雞又是蛋孵出來的;沒有蛋就沒有雞,沒有雞就沒有蛋……得,一爭起來就陷入了一個無限循環,亞里斯多德被這個問題難倒過,柏拉圖也被這個問題難倒過,就連史蒂芬·霍金當年都為了這個問題和人爭起來。
1974年的某天,生產隊發現了一個土墩,當地人稱之為「寶寶墩」,這些小土丘實際上是不明時代的古墓,它位於江蘇省句容縣城南20多公裡處的浮山果園,次年,考古專家們正式對其進行挖掘,這一挖可不得了,竟然挖出了來自2800多年前的雞蛋!
也許,這些千年前的雞蛋能解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著名哲學問題,咱接著看。
幾個月後,1號墓基本發掘完畢,它是一個古墓群,一共16座墓,墓主人們的屍體基本腐爛掉了,只剩下一些牙齒和零碎的骨頭,從出土的陶鼎、銅戈等可判斷,這是西周時期的平民墓葬群,並沒有什麼特別貴重的陪葬品。
然而其中一個平平無奇的陶罐突然讓專家們的眼睛「發光」了,往裡面一看,竟然是滿滿一罐子雞蛋,且基本保存完好,專家們立馬將這一罐子雞蛋帶回了實驗室進行進一步分析。
經過專家們的分析,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道:「雞蛋裡的蛋清、蛋黃已經沒有了。不過,通過實驗,可以知道雞蛋的「蛋齡」,同時,也可以知道它們是不是醃製的。」根據初步推測,這些雞蛋大約有2800年的歷史,而且表示西周百姓已經開始把雞蛋作為食材了。
那麼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雞」和「雞蛋」在中國的歷史。首先,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雞的國家,至少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在湖北、江西等省都發現過4000多年前的雞骨頭或陶雞。然而最開始的家雞都是由野雞馴化而成,證明野雞出現的歷史更早。
雞在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神話傳說中,雞為日中烏,雞鳴日出,帶來光明,是能夠驅逐妖魔鬼怪的,魏晉時期,雞甚至被畫在畫裡,貼在家裡闢邪。與雞相關的習俗就更多了,比如住在雲南的白族流行「雞米禮」,一些少數民族會飲「雞血酒」等等。
這一罐古老的雞蛋上面裹滿了泥,說明極有可能是醃製的,可見西周時期人們對雞蛋的吃法已經有了多種方式,想必那時候的人們就爭論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但爭論出來的答案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目前這罐雞蛋存放在南京博物院歷史博物館,許多人趕來圍觀,但是大家這一次的問題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了,而是在討論這到底是鹹蛋還是皮蛋,更有人說,要是能提取出來DNA豈不是能孵出「西周小雞」。
果然,現在的「吃貨」還是遠遠比「哲學家」要多得多!各位讀者朋友們,你們覺得這個困惑了人們幾千年的哲學問題會有最終的答案嗎?
參考資料:《太平御覽》《雞與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