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70歲的老人,因為熱愛而堅持,面對一池盛開的睡蓮,他像孩子一樣欣喜,像戀人一樣熱烈,從1897年到1926年,這26年中,光是以《睡蓮》為題就畫了181幅,再加上其他與睡蓮有關的作品,如《日本橋》《柳下的睡蓮》等共250多幅。
我們曾經讀過北宋的周敦頤的《愛蓮說》,周敦頤感嘆「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他怎麼也不會料想到八百多年後的歐洲會出現一個跟他一樣喜愛蓮花的知己——莫奈。
莫奈是法國著名的印象派畫家,也是印象派的領導者。曾經以《印象 日出》聞名。為了畫好海濱日出,他曾在無數個日出的時候在海邊守候,當然少不了在城市,在鄉村,在每一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節守候日出的瞬間,因此才畫出美輪美奐的日出。
晚年的莫奈只愛畫睡蓮,當然,也將自己的滿腔熱情投入到一池睡蓮中。為此,他在庭院建立一個巨大的畫室,專門畫睡蓮。甚至在他的庭院裡親自挖了一個池塘,種植了一池睡蓮,還搭建了一座小橋,於是,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荷塘,屬於自己的睡蓮。
不知他觀察過多少睡蓮,陽光下的,陰雨中的,柳樹下的,清晨的,黃昏的,夜晚的,月光下的,星光下的睡蓮,將它們美麗的色彩和風姿留在記憶中,表現在畫布上。而這些睡蓮也給了他心靈的慰藉。
印象派主張在戶外的陽光下描繪景物,講究對光影的細緻把握,而莫奈正是在他戶外的畫室——自家的池塘邊創作的《睡蓮》系列,以至於評論家瓦多伊說:「他早期的那些畫沒有一幅能與這些難以置信的水上風景相提並論的,因為這些畫把握了春天,把它留在人間。」
後期莫奈的風格越發的簡潔、抽象,有時甚至分不清哪裡是水面、哪裡是睡蓮。直到1950年抽象主義的逐漸興起,人們才意識到莫奈對睡蓮的描繪是走向了更加自由更加主觀的表現領域。
他還創作了同題材壁畫,壁畫共有八組,主題都是相同的,但由於季節、光線、繪畫地點以及莫奈的身體狀況的不同,睡蓮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效果。
莫奈將水天混為一色,樹影、雲朵、蓮花和水草相互交映,當我們看到在美術館的環形展廳中這些百米長的壁畫時,仿佛想到那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情畫意。
在電影《鐵達尼號》中,羅絲是一個新銳女性,所以她很欣賞當時並非主流的印象派莫奈的作品。而傑克作為一個民間流浪畫家,他也非常欣賞莫奈的風格。所以在電影中,當他看到這幅《睡蓮》時,非常激動的感慨到:「你看他用色,真棒!」
莫奈,是一個「追隨光影的人」,他用畫筆記錄的是眼前一幅幅風景,從春夏到秋冬,從日升到日落,對光影的把控精準到極致。
晚年的莫奈常常坐在自家的池塘邊觀察這些睡蓮,感受光線的變化,並用畫筆記錄下來,當陽光透過樹枝照在睡蓮上,斑駁的光像給睡蓮披上五彩衣,傍晚,一道殘陽鋪水中,半塘瑟瑟半塘紅,而滿池塘的睡蓮就像身著金色晚禮服的女神,準備出席盛大晚宴。
在月光下,睡蓮披上白色的紗衣,煙雨濛濛時,睡蓮如生活在仙境。
在莫奈畫筆下,睡蓮活了,他的每一幅畫都是他深思熟慮、精雕細琢後的成果。所以,他的畫總有一種恬淡和靜謐的感覺,會讓你在光影的流動中感受時光。而他的畫都是表現美的瞬間,表現他的感受。
莫奈一生畫了數百幅睡蓮,難道他就不會膩嗎?
莫奈曾對一位來畫室探訪的朋友解釋道:「我花了不少時間了解我的睡蓮,當初栽種的時候只是純粹為了樂趣,並沒有打算以它們入畫。然而我在頃刻間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原來我的池塘是多麼的美妙——隨後我便展開繪畫的歷程。自那一刻,我幾乎再沒有其他繪畫的題材了。」
在創作睡蓮的過程能讓莫奈感受到寧靜,忘記現實中的煩惱和悲傷。晚年時期,莫奈的兩任妻子和長子相繼離世讓他幾經打擊,再加上眼疾的反覆發作讓他的創作也變得困難,也許只有當他在池塘邊凝視睡蓮的時候,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創作中去的時候,才能暫時忘記過往的悲傷。
莫奈除了他創作的睡蓮系列,還誕生了衍生品,這就是位於法國巴黎以西70公裡的吉維尼小鎮上的莫奈花園,它也是是法國著名畫家莫奈的故居,分為水園和花園兩部分,其中花園又名諾曼第花園。
莫奈一直著迷於光線的傳播和雲層在水面上的反射,他建造了一個人工湖,在岸邊種滿了垂柳,水面上架著一座綠色的日本橋,這是源於他對日本藝術的喜愛。莫奈在池塘底部種滿了睡蓮,他說:「我喜歡水,但我也喜歡花。這就是為什麼一旦池塘裡裝滿了水,我就想用鮮花點綴它。」
莫奈將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對藝術的無盡探究全都融進了《睡蓮》中,如今這些作品保存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去欣賞。
他說:「重要的不是主題,而是畫家自己的觀察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