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的睡蓮很美,但你未必懂得背後的深意

2021-01-10 上觀

我沉醉在美的世界。這感覺就像是行走在黑洞邊緣,藝術將我拉入了虛空。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作品「百子蓮」(Agapanthus Triptych,1916-1919,百子蓮是產自非洲的愛情花)在一個閃閃發光的世界中擁抱了觀眾,在這個世界裡,睡蓮的柔軟倒影在無邊際的池塘中移動。在這個巨大的鏡像宇宙中,它美得萬眾矚目。

 

這幅曠世傑作的不同版本,此前分別收藏於美國的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和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中。2016年,莫奈逝世90周年之際,這三幅畫重回歐洲故土,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展覽中重聚,並取得了壓倒性的藝術效果。這場迷幻的現代主義田園藝術展覽使參觀者從始至終都沉浸在令人陶醉的喜悅之中。

 

這檔展覽深入探尋了莫奈的花園。當莫奈歷經早年坎坷的職業生涯,最終取得成功之後,他將大筆的資金花費在能為他提供視覺享受的「自然樂園」之中。位於法國吉維尼小鎮(Giverny)上的花園是莫奈的第二藝術事業,並逐漸充盈於他的藝術創作中,為他提供了無盡的關於物質和想像世界的靈感。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莫奈並不是唯一一個發現花園迷人之處的藝術家。你認為花園是一個安靜的庇護所嗎?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於光和色彩的實驗室。正如這個展覽所展出的,這裡可以充滿大量的紅色罌粟花,擁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果園以及黑暗的迷宮。馬蒂斯曾畫了一個粉紅色的大理石桌子,他使粉色充滿了你的頭腦。波納爾(Pierre Bonnard,納比派代表畫家)畫中的女人在白日夢中無精打採地躺著。在諾爾德(Emil Nolde,德國表現主義畫家)表現主義的願景裡,鮮花如火焰一般猛烈地燃燒著。

諾爾德(Emil Nolde):《花園》(Flower Garden),1922

 

這一切都始於19世紀60、70年代的印象主義。早在莫奈開始創造他的花園之前,他就很喜歡畫它們了。男人和女人在他早期的花園場景中相遇,大自然點燃了欲望,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田園繪畫一樣。雷諾瓦(Renoir,法國印象畫派的著名畫家、雕刻家)的花園更為枝繁葉茂,而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卻在悲傷、昏暗的光線下注意到那些在蔬菜園幹活的僕人。卡米耶,請不要破壞人們關於花園的幻想!

出自瓦西裡·康定斯基(俄裔法國畫家,藝術理論家,1866-1944)

 

出自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事實上,這次展覽旨在逃離現實世界。例如展出的梵谷(Van Gogh)作品,就是一個文雅的中產階級花園,而不是那些他在療養院創作的充滿痛苦的畫作。同樣的,我們能看到約翰·辛格·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與索羅拉(Joaquín Sorolla,西班牙印象派畫家)等人所描繪的明豔炙熱的花園。策展人顯然是在尋找被世人遺忘的20年代早期西班牙庭院與英國鮮花盛開的場景。陽光、陰影、綠葉與紫羅蘭都是最純粹的幸福。

出自梵谷(Van Gogh)

 

出自約翰•辛格•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

 

出自索羅拉(Joaquín Sorolla)

 

然而,當你恍惚間似乎在花園小徑上漫步的時候,展覽又重新回到莫奈。莫奈向我們展示了田園藝術之所以重要,而且永遠都是重要的原因。展覽在尾聲中懸掛起他的《垂柳》(Weeping Willows),這幅作品旨在哀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花園中垂掛的枝葉演變成淚水與悲傷的洪水,好似大自然本身也被一戰的悲傷所折磨。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垂柳》(Weeping Willows)

 

莫奈在巴黎市中心建立了一個永久的戰爭紀念碑。在巴黎橘園(the Orangerie)的橢圓形畫廊裡,巨型睡蓮圖在展廳的弧形牆上鋪開,這些畫同樣是為了哀悼一戰的悲劇。作為一位善於描繪其所見之物的藝術家,莫奈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使自然界的事物變得更加抽象化了。

橘園中的《睡蓮》

 

塞尚(Cézanne)曾對莫奈這樣評價道:「他只有一雙眼睛,可那是一雙多麼美妙的眼睛啊!」擁有這樣一雙美麗眼睛的藝術家在他的花園中創造了一種哲學的、科學的、詩意的、神秘的戲劇,莫奈用自己的誠實開啟了無限想像的遠景。雲層與水面上的光影時而似浮於水面,時而又顯得無限深遠。莫奈的畫作提醒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比我們所知更加陌生的世界裡。我們是自己的影子,是睡蓮,是記憶。

 

莫奈逝世於1926年。此後的世界經歷了更多的恐怖與屠殺,其程度遠甚於莫奈的《垂柳》所哀悼的一戰。而在一戰的陰影裡,莫奈所畫的花園顯得尤其重要。它們是文明的發光島嶼,是犯下諸多罪行的現代世界裡的希望。莫奈不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最具道德的藝術家之一。

 

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莫奈在花園裡繪畫》(Claude Monet Painting in His Garden at Argenteuil)

 

文中圖片均為原文配圖

編譯:華燁

相關焦點

  • 莫奈的《睡蓮》賞析
    巨幅睡蓮——遠看灰,近看全是顏色。一個人的色覺越好,看到的顏色就越多。花園中的蓮池亦成了莫奈藝術追求的最後寄託,他以極度的熱情繪製著「睡蓮」組畫,睡蓮組畫印證了莫奈頑強的生命力度。在這片由濃烈的色彩構成的繽紛的世界裡,睡蓮成為色彩的魔幻載體,那些短暫的生命獲得了永恆。
  • 莫奈睡蓮賞析
    莫奈把整個身心都投在這個池塘和他的睡蓮上面了。莫奈的妻子愛麗絲去世,這給他造成沉重打擊,緊接著他的右眼患白內障。他又因為風溼病已不能在畫架前作畫,便在家裡客廳的牆壁上,用綁著長杆子的油畫筆作睡蓮的寫生。從此莫奈開始了他那悲劇性的生命鬥爭時期。他以極大的毅力畫完《睡蓮》畫幅。水光花影,斑駁閃耀,雖然已經不像年輕時代那樣嚴謹、認真,但其敏銳而獨到的色彩觀察力,卻絲毫不減當年。畫家的餘生只畫「睡蓮」。
  • 【藝海漫步】莫奈與《睡蓮》
    歷經世事的滄海桑田之後,莫奈在他的晚年愛上了睡蓮。 在池塘上,架設了一座日本式的小橋,池塘的周圍種植了垂柳和各種花卉;池塘裡,則培植著他心愛的睡蓮。莫奈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在池塘和他的睡蓮上,睡蓮成了他晚年描繪的主題,此後的二十七年裡,他幾乎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主題。
  • 為何莫奈的《睡蓮》如此受歡迎?
    莫奈睡蓮作品《Le bassin aux nymphas 》(1919)   莫奈的《睡蓮》系列作品都以睡蓮為核心元素,不過卻有多個分類,包括睡蓮(The Water Lilies也正是因為他這種執著的追求才有了後來風華絕代的"睡蓮"系列作品,如過莫奈沒有創造美的衝動,那麼現代藝術的進程可能是大不相同的。   莫奈曾向一位訪客說道:「我花了不少時間了解我的睡蓮,當初栽種的時候只是純粹為了樂趣,並沒有打算以它們入畫。然而當我在頃刻間發現原來我的池塘是多麼的美妙時,新的繪畫歷程就此展開。自那一刻起,我幾乎再沒有其他繪畫的題材了」。
  • 莫奈名畫《睡蓮》一個70歲老人對美的追求與堅持
    直到1950年抽象主義的逐漸興起,人們才意識到莫奈對睡蓮的描繪是走向了更加自由更加主觀的表現領域。他還創作了同題材壁畫,壁畫共有八組,主題都是相同的,但由於季節、光線、繪畫地點以及莫奈的身體狀況的不同,睡蓮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效果。
  • 感官新世界-莫奈和睡蓮
    你問莫奈畫的睡蓮哪裡來?咱得先說莫奈花園。莫奈慢慢成名了,50來歲有了錢之後呢,就搬到巴黎西北面的吉維尼小鎮上一處帶花園的房中。現在這故居已成了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當年可沒這麼熱鬧。可以想像一下園中的靜謐,細微的色彩,光線的變化和寧靜的聲響等等。這就是睡蓮的實景所在地,也就不奇怪《睡蓮》看起來這麼恬靜溫柔了。
  • 莫奈的《睡蓮》與神秘的亞洲藏家
    「你懂畫嗎?這是梵谷的《睡蓮》。」在最近火爆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與王太太的一段對話在網上刷屏,被用來調侃「新貴階層的裝雅」。顧佳為了兒子上幼兒園,主動靠近王太太想找她幫忙,但不能太直白,而是依靠自己的「小心機」擠進「太太圈」,她除了要在服飾、名牌包包上投資外,還要在休閒方式、文化品位上動動腦筋。
  • 莫奈的睡蓮,你真的看懂了嗎?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這一生,畫了近 250 幅睡蓮,所以你走到哪裡都能撞見。但大部分人,都只是把它當成普通的風景畫來看,這未免太過可惜。
  • 印象派大師莫奈,他的光影遊戲與朦朧睡蓮
    「畫畫時,往往會對物體有一個最初的印象,這個最初印象非常重要,你要努力將它保留下來。」為什麼那麼多人們喜愛莫奈呢?重複,源於對藝術的執著從1890年開始,莫奈開始不斷的重複畫固定題材的不同光景。《乾草堆》這個系列就大約畫了兩年之久。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乾草堆,在莫奈的筆下卻散發出了迷人的魅力,是乾草堆美若天仙嗎?還是光影會變魔術?
  • 莫奈的睡蓮 | 自然之音穿林渡水而來
    《睡蓮》系列可以說展現了莫奈對生活的智慧以及對自然的情結。有了智慧,就可以學習慷慨;有了情結,就有執著的創造。從某個層面上來說,作品延展了作者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如果有幸站在《睡蓮》原作前,你會瞬間明白,這是上帝吻過的畫筆啊!你不曾想像到有這樣的存在,不曾想到或很少想到有這樣慎密的精美和優雅,它們簡直是自然的不朽神諭。為什麼建議多去美術館?
  • 法國莫奈花園裡的睡蓮,成就了傳世之作「睡蓮」也讓這裡遠近聞名
    莫奈花園冬季是不開放的,整個歐洲的冬季能夠在戶外開花的植物是沒多少。所以最好的季節就是夏秋季節,這個時候是莫奈花園最好看的時候,同時也是最令人心動的時候,其中睡蓮池中的睡蓮成就了名畫「睡蓮」,藝術成就至今全世界無人能及。
  • 【藝術賞析】莫奈《池塘·睡蓮》
    是莫奈(1840年-1926年)以睡蓮為主題的重要晚期作品之一。這幅油畫傾注了莫奈極大的創作熱情,他對於光和影的運用在這幅作品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遠遠超出了對物體本身的描繪。 《池塘·睡蓮》以令人叫絕的技法,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繪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向遠處延伸的視覺效果。在大師的筆下,是純綠色的,而花朵卻像暗紅的火焰。
  • 點評克勞德·莫奈的印象派作品《睡蓮:雲》
    「光與水的畫家」——克勞德·莫奈在捕捉風景瞬間方面,今後應該也無人能超越他。莫奈認為自然不是固定不變的對象,而是隨光線與時間不斷變化的生命體。他認為僅憑一幅畫作並不能完全描繪出自己的所觀所感,這種理念在《聖拉扎爾火車站》系列作品和《魯昂大教堂》系列作品中皆有體現。而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後30年裡,留下了250幅有關睡蓮的系列作品,由此可見他對睡蓮情有獨鍾。他為何要創作如此多的睡蓮作品呢?
  • 每日一畫|莫奈《睡蓮》
    莫奈《睡蓮》「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藝術大師中,不乏瘋狂的人。印象派大師莫奈也是如此,晚年的時候,莫奈漸漸與印象派的其他畫家朋友疏遠了,他在法國吉維尼造了一座小花園,住在裡面作畫。27年裡,他詭異地連畫了181幅《睡蓮》,直到去世,他也沒離開《睡蓮》這個主題。這些睡蓮都是他從埃及、南非等地進口來的。當時市政府還警告他不能種,說是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但「有錢任性」的莫奈不僅沒搭理政府,還畫出來幾百幅「釘子戶」睡蓮。
  • 莫奈睡蓮裡的東方意韻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角落讀畫有時候我看莫奈睡蓮局部,那種類似狂草般的筆觸,會讓我想起黃賓虹肆意潦草的線條,兩個一東一西看似完全不搭邊的東西方畫家
  • 莫奈:睡蓮花開的季節,便想起他
    2015年我畫的第一幅丙烯畫,是莫奈的《睡蓮》。我畫的第三幅油畫,是莫奈的《阿讓特伊的罌粟花田》。2020年我在處於北京東三環的公園寫生,面對滿池的荷花,畫布上綻放出來的,仍然是心中的莫奈的《睡蓮》。他是莫奈。他的指路明燈是巴比松畫派的風景畫師們。他想在布丹、在容金、在庫爾貝、在惠斯勒的身邊作畫,想在自己祖國美景的懷抱之中作畫。可是他的畫裡面,你幾乎都找不到——人的身影。那個時代,人,在畫裡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甚至連第二都算不上。在古典藝術作品裡,人與自然屬於較高的理性準則;而在莫奈的畫中,人與自然則是從屬於更高維度的「大自然」的準則。
  • 莫奈的「睡蓮」以這樣的方式在魔都盛開
    日前,以「家庭、動漫、藝術、潮流」為主題的昊·夢想谷整體規劃最新出爐,核心打造動漫裡、藝術裡、潮流裡3大主題街區——一朵莫奈的「睡蓮」將在浦東盛開。十八世紀,莫奈在他深愛的荷花池邊創作出印象派名畫《睡蓮》。評論家瓦多伊曾這樣評價,莫奈的「睡蓮」裡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美,它兼備了造型和理想,使他的畫更接近音樂和詩歌。
  • 醉臥睡蓮池,夢回印象派——橘園美術館莫奈「睡蓮」系列
    從此,莫奈開始生命最後,也是最悲壯的鬥爭時期:他要以最大的毅力,創作最具雄心的「睡蓮」——「我努力創作,想在什麼都看不見之前,把所有東西都畫下來」。早在1883年,莫奈就攜全家十口,搬到巴黎郊外的吉維尼。他將原來的小池塘,變成一個種滿睡蓮,裝飾著日式橋的「水上花園」,藉此觀察水流和鮮花。
  • 大師|莫奈《睡蓮》,看懂的真沒幾個~
    莫奈在晚期時開始了系列繪畫創作,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連續畫同一個物體。他非常喜歡畫受約束的自然,他的花園、他的睡蓮、他的水塘和他的小橋,他也畫塞納河岸的上上下下。小藝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睡蓮》、《睡蓮池》、《池中睡蓮》、《睡蓮》、《睡蓮》、《藍色睡蓮》、《睡蓮》、《睡蓮—兩棵柳樹》、《睡蓮—清晨楊柳》這九幅莫奈晚期的畫。
  • 莫奈的《乾草垛》最貴,但我最喜歡《睡蓮》
    提起莫奈,我願稱他為上個世紀最專一的大師!這裡的專一併不只是說他繪畫作品的專一畢竟當一個人,在畫出代表作了之後,總是會有很多人慕名而來,請求賜畫。正如徐悲鴻的馬又如齊白石的蝦而莫奈卻有所不同他的專一近乎到了一中偏執的程度據統計,他曾畫了28幅《魯昂大教堂》更是畫了34幅《乾草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