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庭院生活模式。
爸媽從城裡回到老家生活已經十年了,他們年紀越大就越離不開本鄉本土的生活,人際簡單,生活規律,爸爸心臟不太好,不能太做力氣活,就潛心書法,媽媽在力所能及之內種花種菜,養點雞鴨,兩人相依,過的也還自在。
老人有老人的生活節奏,孩子們回家或是雪中送炭,或是錦上添花,總之,把準他們的脈搏做這做那才是最好,不添亂是原則,陪伴,不挑剔就是最大的愛。
知道爸媽惦記我,一覺醒來,即使旅途勞頓,全身酸痛,也要極力地起來和他們一起享用清新空氣和美餐。
桂花的香味好好聞,甜甜的,酥酥的,一陣陣沁入心脾,感覺到涼絲絲的空氣,趕緊把外套穿上,保暖為先。
一月份做了個手術,本來術後是要回爸媽身邊休養,但是正好遇到疫情,就沒法回,爸媽心裡總放不下,國慶後體力好些就開始加強鍛鍊,主要是步行,最近覺得自己恢復了不少,就趕緊回家陪陪爸媽小住一些天,讓爸媽不再擔心,也算是了一下他們想照顧女兒的的心願。
早餐:蒜炒花瓶菜,煎雞蛋豆腐,煎年糕,醬瓜肉末
花瓶菜:媽媽種的,一種長得像花瓶的菜,看樣子,其實應該就是北方所說的的油菜,但是花瓶菜葉梗挺厚,也許是因為南方溫度高長的肥壯?媽媽說要花瓶菜霜凍後才好吃,現在還不是時候。
煎雞蛋豆腐:不但好吃,味道還很特別呢!媽媽說是爸爸做的,爸爸難得下廚的,搞得我老感動了。
煎年糕:絕對的媽媽味道,我從沒有吃過別人做的。小時候見過媽媽把糯米加鹽煮熟了搗成糊,鋪裝在盤裡,再抹上蔥頭油(用小香蔥蔥頭爆的油),涼透後切塊,煎,類似於煎粽子。
醬瓜炒肉末:從小到大我家餐桌上常有的小鹹菜。醬瓜不知道是不是小黃瓜?我一直沒搞懂醬瓜是怎麼做的。媽媽說是買成袋的回來切碎,和肉末一起炒的。
午飯前收拾小院,拔草,花盆擺整齊,掃地……
一近院門,右邊桂花,三角梅,菜園…;左邊含笑,月季,茶花,茉莉…
院裡擺滿種滿了媽媽的傑作——各種盆栽
盆栽芥菜
盆栽生菜
媽媽還種這種牛皮菜,專門給雞鴨吃。
午餐:藥膳雞湯,炒芥菜,煎香腸,雞湯豆卷肉
藥膳雞湯:爸爸說要讓我大補一下。藥膳湯,也是從小喝到大的媽媽的味道。大連人不喝,我也很少做,只有回到家,這味道才純正。小烏雞是媽媽養的,說抓回來養了幾個月。
芥菜,是南方特有的菜,也是從小吃到大,可炒著吃,也可以長大了做醃菜,乾菜。媽媽會用五花肉和芥菜乾,有時加點海蠣幹來做鹹乾飯,很特別很好吃,特別是第二頓再炒,那是真香,要是有茶油拌上一拌,那可真是獨特的美食,沒有合適的詞可表述的香!
煎香腸,買現成的,切片煎。這裡的香腸裡面的內容跟北方不一樣,我說不好,但是吃的慣,在北方我幾乎不吃那裡的香腸,也不知為何?
雞湯豆卷肉,昨天大連機場買的,因為剛從冰箱拿出來,就整根蒸了切片直接吃。
飯後繼續收拾小院花花草草,各色三角梅,開的挺好,有紅色單瓣,紅色重瓣,還有變色的。
黃黃的這種「薑黃三角梅」我還是第一次見呢!
午睡一小時,聽見雞叫兩次,我問媽媽雞為啥一直叫,媽媽說可能是下蛋了。第二次叫,我還是好奇,就想跑去看,但是太累了,起不來,就又躺著休息了一會。
傍晚,媽媽去後院餵雞鴨,我趕緊跟去看看,呵,真的有雞蛋呢,竟然那麼小點兒。雞鴨都挺配合,乖乖吃飯。
有一隻特立獨行的雞,飛高高,東張西望,它是想越獄去當鳳凰嗎?
怕帶回的鮮山楂壞了,晚飯前把抓緊時間山楂核去了加點山藥蛋、枸杞、銀耳、冰糖,做山楂罐頭。爸媽都沒見過山藥蛋,昨晚剛從行李箱裡掏出來時,媽媽問,「這是長在哪裡的?是一串串的嗎?」爸爸問,「能吃嗎?」我說,「可以吃呀!」爸爸拿起一個就往嘴裡送,我一下給截住了,「爸,這是生的!要煮熟了才能吃!」哈哈,太逗了,我的老爸媽。
晚餐,實在是吃不了太多啥,做點家常菜吃,然後和媽媽去散步,今晚要早點休息,繼續恢復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