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雖是十大名花,但它一點架子也沒有,和我們最接近,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它的倩影,聞到它的馥鬱。我們喝桂花茶,飲桂花酒,對它十分了解又十分喜愛。
當然十大名花裡面像牡丹花、梅花、荷花和菊花等,都十分地惹人喜歡。但是它們的花期不長,香氣也不是那麼濃鬱,也不能夠做到那種人們想要的四季常青。
而桂花的品種和色澤多樣,最著名的有金桂、銀桂、丹桂等。除了我們常說的八月桂之外,還有月桂、四季桂等,可以說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它都有花開放。
桂花枝葉碧綠,花朵芬芳,令人神清氣爽,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特別是中秋時節,觀明月賞桂花成了一種時尚。我們現在就來欣賞幾首古人詠桂花的詩詞。
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
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
這四句詩選自宋代詩人朱熹的《詠巖桂》。巖桂即是桂花,又有八樹和木樨等多種叫法。桂花是屬於喬木,它不過分選擇土壤,在石礫坎坷中也能亭亭地生長。
它像松柏一樣四季常春,遇風雪嚴寒不凋零,可以說是傲霜鬥雪。葉子濃密肥厚,碧綠光滑,適宜綠化和觀賞。
桂花的花朵芳香撲鼻,有黃有白,如金似銀。桂花呈顆粒狀,所以也稱為桂子,詞人柳永的《觀海潮》裡就寫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這是節選自唐代詩人宋之問的《靈隱寺》。此詩雖然是記敘遊覽靈隱寺的過程,但對寺院內桂花的描寫卻是神來之筆,它語意雙關,給人以空靈愉悅的感受。
登上靈隱寺層樓,可以看到海上冉冉升起的一輪紅日,而門前又面對著錢塘江,能夠感受到那洶湧澎湃滾滾而來的大潮。
桂子月中落,既是寫寺廟裡的桂花在月下開放,又好像是月宮裡嫦娥灑落的桂子。桂花的芳香和佛殿內的香菸互相融合,它們雲蒸霞蔚般地嫋嫋上升,飄向天外。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
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宋朝詩人楊萬裡的《詠桂》,沒有像一般詩人那樣地去寫桂花的顏色和香氣,而是說這些桂花不是人間所有,而是從月宮裡移栽的,那就是仙桂了。
既然是仙桂,其色澤和香味自然就不一般。我們知道有個吳剛伐桂的神話,那棵桂花隨砍隨合,吳剛是永遠也砍伐不了的。這樣把它的小樹苗移栽到人間也可以理解。
月亮裡廣寒宮裡的桂花一開放,其香氣四溢,被風吹落到人間,漫山遍野的桂花都被點燃了。此時明月高懸,桂花怒放,美酒飄香,好不愜意。
八樹拂丹霄,四時青不凋。
秋風何處起,先嫋最長條。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雍裕之寫的《山中桂 》。記得有一句歌詞是八月桂花遍地開,因為桂花大多數是八月份即中秋時節開放,所以也叫做八樹、八桂或秋桂。
桂花是小喬木,它四季常青,永不凋謝,在晨曦晚霞裡綻放飄香,令人心曠神怡。無論是在路旁或是庭院,既能遮陰,又是風景,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即使是吹來秋風,其它的樹木蕭蕭落葉,桂花樹也不會受到影響。它那柔韌細長的枝條反而更加彎曲繚繞,就像楊柳的細腰一樣,更顯得婀娜多姿。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古人吟詠桂花的詩歌可以說是相當地多,名句也不少,如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尋桂子」,如張九齡的「桂華秋皎潔」等,但是其中還是王維的《鳥鳴澗》最為大家所熟知,恐怕連小學生都知道。
這首詩通過靜夜、空山、落花的描寫,創造了一種鳥鳴山更幽的靜謐氛圍,表達了一種寧靜淡泊閒適超然的心境,這和詩人當時追求閒適隱逸生活是有關的。
南朝詩人範雲也有一首《詠桂》的五絕,「南中有八樹,繁華無四時。不識風霜苦,安知零落期。」這裡就不做詳細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慢慢體會。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讀書工,如果喜歡
請點在看或分享朋友圈
若需要轉載,請聯繫授權開白
關注讀書工
讀書點亮生活。讀經典
讀唐詩宋詞,讀紅樓夢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