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部電影還算不上看懂,上上周周日看完電影,剛看完的時候覺得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是我不太了解的方面,歷史學得不好是我的大問題,以後要多讀史。既然沒辦法從歷史社會的角度談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
只聊兩個點吧,其餘的不了解也不好瞎說,等看完解析多了解再談。第一點,為什麼選取小四這個男生角色作為電影主角;第二點,小四為什麼會殺小明。
先談第一點,看電影的過程中朋友提出了這個問題,是一個我完全沒想到的角度,但是細細一想,也能想出一些原因。首先,這個故事裡面有很多有特色的少年,如果從他們的視角去講故事,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但小四可能更合適。
從觀影代入感來說,如果選取其他的少年,我們可能會因為巨大的性格差異,或者過於有特色的個人特點而很難產生代入感,但小四在電影的剛開始,只是一個沒有加入任何幫派被父母寄予期望的少年。這更加符合絕大多數觀影人的經歷。從他的視角去看待其他的事情,和選取某一個幫派的人的視角相比,有更多的盲區,卻也更加清晰。
盲區是因為他沒完全加入他們,那很多事情他就不太了解,但全面也是因為沒加入,所以能看到更多的事情,更像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視角,但這個視角也隨著他的個人經歷而逐漸變化。
他個人經歷的變化則是他成為主角的第二個原因。他是那些少年裡面心理變化最大、最豐富的、最難以捉摸的人。並非說其他的少年沒有心理上的變化,而是其他人都是走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心理的變化也是在那條軌跡上左右搖晃,但小四卻是面對著人生無數的分叉路口。我看見他和小馬與另外兩個女孩子約會回家的路上拿起磚頭的時候才意識到,他的思想經歷著怎樣的震動,那時候的他,在我眼中,就像是站在懸崖邊上的人。
表面上是絕對看不出的,儘管他不再是以前乖學生的樣子,但他外在的變化,給大家看到的變化也只不過是成為了另一個混社會的年輕人,開始相信武力和拳頭能夠解決問題,但他能讓大家看到的變化不過是他動蕩不安的內心世界的冰山一角。直到他捅出那把刀,直到他情緒崩潰一樣地、精神不正常一樣地對著倒地的小明說讓她站起來,直到他在警局對警察說,她是我的你們把她還給我,我們才得以窺見他在自習室複習的間隙裡可能在想的事情。
他原本在父親的教育下算是一個剛正的年輕人,但正是因為思想過於剛正了,過剛易折,他面對社會上的其他事情,面對與自己不同的其他觀念就更難以平常心去看待。他有一些可貴的堅持,但卻缺少了關於如何面對參差多態、如何面對人性的不完美的能力。
那些少年年紀雖小,但卻都逐漸地有了自己的處世之道了。而在那個算是艱難動蕩的時候,他們的處世之道,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如何生活得更好,如何擁有更多的安全感之上。
第三點原因是小四的家庭,他的家人個人經歷各有特色且相當不同,他有已經很懂事的大姐,參加唱詩班的二姐,沉默寡言但是愛護弟弟重視家庭的哥哥,教書的母親,拿鐵飯碗的父親。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相對來說接近當時動蕩的根源地,但又隔著一段距離。正是這種模糊的感覺,加大了我看電影的時候心裡的不安全感,因為未知,所以更加不安。原本小四好像是這個家庭裡很穩定的因子,但任家裡的人怎麼想,都想不到小四的人生會這樣急轉直下。
隔著一段距離,才能更好地去看故事,小四的距離就是觀眾的距離,距離不知不覺變了,但總沒有到最深處,我總覺得不知道怎麼回事,稀裡糊塗地就走到了這一步,我們是他又不是他,所以跟著他的腳步隨著電影往後發展的過程就像是一面身不由己以為自己在故事中,卻又因為突如其來的那一捅,被捅到了故事外面,忽然和這個少年重新拉開了距離,以這個契機得以審視看似奇怪地走到這一步的背後,內心世界可能是怎樣的波濤洶湧。
可以有很多轉折點,如果小四的哥哥做出的犧牲打動了他,如果他二姐帶他去傾訴,讓他得到一些開導,結果會有不同麼?我不知道。但當小公園以前的老大回來,在冰沙店為他解圍,後來又和他有了一番談話,原本小明口中的形象真實地出現,又孤身一人好像很靜地離開,小四大概就是從開始崇拜這個人,開始認可這個人開始,徹底推開了另一扇門,徹底把世界諸多面貌中的另一個面拉扯進了自己的生活。
講到這裡,我心裡小四為什麼會殺小明的原因也講得七七八八了。所以小明的死是因為小四衝動殺人麼?一定有衝動的成分在,如果有大人敏感地察覺,適時地引導,如果他二姐來得及多和他聊聊,情況一定會有改善。但這又不是新聞裡面的那種客人和麵店老闆產生衝突情緒上頭所以衝動殺人的那類事件。
正是因為小四殺人的原因裡與衝動無關的那些因素使得他的這一選擇擁有了詰問人心的力量。他二姐看到信之後情緒如此激動淚流滿面地往警局裡衝,就是從原本絕不相信小四會做出這種事情,轉變到如果她能再早一點察覺小四的心理變化,這件事情就有可能不會發生,但如今卻已經無法挽回的悲痛裡。她就要拉住弟弟的手了,好像只差一點,就只差一點,她因為了解到了那一點轉機的可能性,也因為隱約看見了這件事情裡藏著的那些少年人的情與理,而更加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