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觀後感

2020-12-24 躲在黑暗中數星星

其實這部電影還算不上看懂,上上周周日看完電影,剛看完的時候覺得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是我不太了解的方面,歷史學得不好是我的大問題,以後要多讀史。既然沒辦法從歷史社會的角度談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

只聊兩個點吧,其餘的不了解也不好瞎說,等看完解析多了解再談。第一點,為什麼選取小四這個男生角色作為電影主角;第二點,小四為什麼會殺小明。

先談第一點,看電影的過程中朋友提出了這個問題,是一個我完全沒想到的角度,但是細細一想,也能想出一些原因。首先,這個故事裡面有很多有特色的少年,如果從他們的視角去講故事,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但小四可能更合適。

從觀影代入感來說,如果選取其他的少年,我們可能會因為巨大的性格差異,或者過於有特色的個人特點而很難產生代入感,但小四在電影的剛開始,只是一個沒有加入任何幫派被父母寄予期望的少年。這更加符合絕大多數觀影人的經歷。從他的視角去看待其他的事情,和選取某一個幫派的人的視角相比,有更多的盲區,卻也更加清晰。

盲區是因為他沒完全加入他們,那很多事情他就不太了解,但全面也是因為沒加入,所以能看到更多的事情,更像置身事外的旁觀者視角,但這個視角也隨著他的個人經歷而逐漸變化。

他個人經歷的變化則是他成為主角的第二個原因。他是那些少年裡面心理變化最大、最豐富的、最難以捉摸的人。並非說其他的少年沒有心理上的變化,而是其他人都是走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心理的變化也是在那條軌跡上左右搖晃,但小四卻是面對著人生無數的分叉路口。我看見他和小馬與另外兩個女孩子約會回家的路上拿起磚頭的時候才意識到,他的思想經歷著怎樣的震動,那時候的他,在我眼中,就像是站在懸崖邊上的人。

表面上是絕對看不出的,儘管他不再是以前乖學生的樣子,但他外在的變化,給大家看到的變化也只不過是成為了另一個混社會的年輕人,開始相信武力和拳頭能夠解決問題,但他能讓大家看到的變化不過是他動蕩不安的內心世界的冰山一角。直到他捅出那把刀,直到他情緒崩潰一樣地、精神不正常一樣地對著倒地的小明說讓她站起來,直到他在警局對警察說,她是我的你們把她還給我,我們才得以窺見他在自習室複習的間隙裡可能在想的事情。

他原本在父親的教育下算是一個剛正的年輕人,但正是因為思想過於剛正了,過剛易折,他面對社會上的其他事情,面對與自己不同的其他觀念就更難以平常心去看待。他有一些可貴的堅持,但卻缺少了關於如何面對參差多態、如何面對人性的不完美的能力。

那些少年年紀雖小,但卻都逐漸地有了自己的處世之道了。而在那個算是艱難動蕩的時候,他們的處世之道,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如何生活得更好,如何擁有更多的安全感之上。

第三點原因是小四的家庭,他的家人個人經歷各有特色且相當不同,他有已經很懂事的大姐,參加唱詩班的二姐,沉默寡言但是愛護弟弟重視家庭的哥哥,教書的母親,拿鐵飯碗的父親。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相對來說接近當時動蕩的根源地,但又隔著一段距離。正是這種模糊的感覺,加大了我看電影的時候心裡的不安全感,因為未知,所以更加不安。原本小四好像是這個家庭裡很穩定的因子,但任家裡的人怎麼想,都想不到小四的人生會這樣急轉直下。

隔著一段距離,才能更好地去看故事,小四的距離就是觀眾的距離,距離不知不覺變了,但總沒有到最深處,我總覺得不知道怎麼回事,稀裡糊塗地就走到了這一步,我們是他又不是他,所以跟著他的腳步隨著電影往後發展的過程就像是一面身不由己以為自己在故事中,卻又因為突如其來的那一捅,被捅到了故事外面,忽然和這個少年重新拉開了距離,以這個契機得以審視看似奇怪地走到這一步的背後,內心世界可能是怎樣的波濤洶湧。

可以有很多轉折點,如果小四的哥哥做出的犧牲打動了他,如果他二姐帶他去傾訴,讓他得到一些開導,結果會有不同麼?我不知道。但當小公園以前的老大回來,在冰沙店為他解圍,後來又和他有了一番談話,原本小明口中的形象真實地出現,又孤身一人好像很靜地離開,小四大概就是從開始崇拜這個人,開始認可這個人開始,徹底推開了另一扇門,徹底把世界諸多面貌中的另一個面拉扯進了自己的生活。

講到這裡,我心裡小四為什麼會殺小明的原因也講得七七八八了。所以小明的死是因為小四衝動殺人麼?一定有衝動的成分在,如果有大人敏感地察覺,適時地引導,如果他二姐來得及多和他聊聊,情況一定會有改善。但這又不是新聞裡面的那種客人和麵店老闆產生衝突情緒上頭所以衝動殺人的那類事件。

正是因為小四殺人的原因裡與衝動無關的那些因素使得他的這一選擇擁有了詰問人心的力量。他二姐看到信之後情緒如此激動淚流滿面地往警局裡衝,就是從原本絕不相信小四會做出這種事情,轉變到如果她能再早一點察覺小四的心理變化,這件事情就有可能不會發生,但如今卻已經無法挽回的悲痛裡。她就要拉住弟弟的手了,好像只差一點,就只差一點,她因為了解到了那一點轉機的可能性,也因為隱約看見了這件事情裡藏著的那些少年人的情與理,而更加悲痛。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同時把黃建業寫的《楊德昌電影研究》裡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關係圖掃了上傳,兩者都傳在了新浪電影論壇。同期好像還傳了一張文德斯電影的劇照還是海報記不得了。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最近朋友們一個個去看《繡春刀》,他們說張震是真男神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但早在1991年,由臺灣導演楊德昌製作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已經著眼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青春問題,並通過青少年的殺人行為,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思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青春電影。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少年的愛情觀
    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關於年少時的愛情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一部上映於1991年的臺灣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飾演「小四」)、楊靜怡(飾演「小明」)等主演,講述了在原本單純美好的少年愛情之中卻出現了慘不忍睹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要對社會保持敵意: 類似事件時刻都在上演著。2014年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根據真實事件拍攝,導演是王維明。 《不能說的夏天》講述郭採潔飾演的音樂學院學生白白被戴立忍飾演的大學老師李教授侵犯、誘姦,從此白白陷入複雜、痛苦的感情中,屈辱、恐懼、愛戀、自閉。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透露出金馬獎是如何毀滅臺灣電影的?
    這不由人想到1991年,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還獲得當年度最佳原創劇本獎。這部電影長達四個小時,可以看出,影片編導的強烈的自戀傾向,把這樣的一個簡單的殺人事件上升到一種社會的角度來呈現。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丨四個小時的電影,像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和看完《一一》一樣,感覺像是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好像隨著電影裡的人物一起走過了青春,走過了歲月。甚至結尾字幕的時候,心裡會不斷的泛酸,忍不住落下淚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鏡頭的雕琢上,個人覺得遠沒有《一一》的細膩和精緻,但在藝術價值上,前者應該更勝一籌,它不僅僅講了個少年故事,而是把臺灣四五十年代的社會都展現出來了。我對歷史不了解,甚至是不懂。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楊德昌的著力點是用這樣一個事件,控訴社會問題。四兩撥千斤,一個少年在社會的動蕩中,曲折掙扎,最終走向幻滅的故事,讓所有人在心痛如刀割,扼腕嘆息之後,繼而深深反思。小四兒遇上小明後,命運開始轉變,影片也由此迎來轉折。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Only the lonely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原聲帶電影由楊德昌執導,獲得1991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也讓當時年僅15歲的張震獲得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近4個鐘的片長是小編目前看片生涯中單片時長最長的。影片改編自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黨遷臺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講述了這宗殺人案的始末。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
    ----《少年班》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菩提之惡花 1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小明和小翠,哈尼和小四,他們差不多是同類人吧,看不慣外在的一切事物,想為之改變世界,打架的最終目的不過也是改變的一種,可是世界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有自己,這是所有成年人在少年時的悲哀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楊德昌電影公司,後更名為原子電影公司,從楊德昌的生前好友也是工作夥伴小野的訪談裡,可以知道《牯嶺街》是楊德昌一直躍躍欲試想要拍攝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承載了楊德昌導演非常大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