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抄襲國劇,羅生門還是網友自嗨?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2020-11-19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 何潤萱,36氪經授權發布。

最近韓劇《九尾狐傳》在播,相比不鹹不淡的口碑,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抄襲新聞。

這部劇的設定裡男主李東旭是一隻千年狐狸,為了守護自己愛人留在人間,肩負懲治那些壞狐狸的責任,並擁有抹去人類記憶的能力。這和《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設定幾乎如出一轍:都是只有一次初戀的「老妖精」,都是前世今生的輪迴戲碼。

而更細節的層面上,兩部劇也多處吻合:比如狐狸娶親當天會下雨,狐狸都愛吃人類的肝臟,還都有一對珠子結緣。多處「巧合」自然讓中國網友產生被抄襲的想法,吐槽《九尾狐傳》是《結愛》「南韓分戀」。

 圖源:豆瓣鵝組 

而網友們檢索後發現,韓劇早有「抄襲」黑歷史:從《三生三世枕上書》裡白鳳九的服裝,到《甄嬛傳》裡牡丹和芍藥的隱喻,原來韓劇的「移花接木」由來已久。

乍聽之下感覺難以置信,畢竟韓劇在劇集世界鄙視鏈上似乎位於更高層面,沒必要降維copy。但事實上,與抄襲相關的全是國產古裝劇,在這個品類裡,還真的難說國產劇沒有「抄點」。

古裝劇作國產劇的王牌品類,是出海大戶,不論在東南亞還是韓國都表現不錯。

《如懿傳》是馬來西亞2018年收視最好的中國電視劇,在泰國主流無線電視臺的平均收視率超過0.3%(大概可以排到前七左右),蒙古國有線頻道播出的日均收視率位居同時段前三。《延禧攻略》也發行到亞歐美等80多個國家,並在谷歌發布的2018年度電視節目搜索榜中位列首位。就連Netflix也採購了《陳情令》《天盛長歌》等劇。

2015年在韓播出的《琅琊榜》更是創下了中華TV的收視之最,甚至曾在韓國舉辦過兩屆同人展:第一次是2016年5月的「金陵之春」,第二次是2019年2月的「金陵之冬」。

2016年1月時任釜山市市長的徐秉洙也向媒體說,自己正在看《琅琊榜》,很喜歡其中的中國歷史和文化。同樣被中國古裝劇圈粉的還有明星金希澈,他在觀察類綜藝節目《我家的熊孩子》裡表現出對《倚天屠龍記》的痴迷,導致NAVER上有了5個相關話題熱搜。

之所以能縱橫亞洲,和國產古裝劇的兩大特點有關:文化內涵豐富,服化道精緻。

背靠中華文化,國內小成本古裝劇偶爾也能欣賞到傳統文化之美。比如當年有一部名字聽起來很俗的古裝劇《愛情寶典》,裡面的故事卻非常有淵源:一部分改編自名著《拍案驚奇》《醒世恆言》,另一部分來自戲劇作家關漢卿、吳炳、李漁的經典作品。

古早古裝劇的樣子

再比如《延禧攻略》,裡面也有一段cue到古代女同的情節,來自李漁的戲劇作品《憐香伴》。我們海量的文化累積提供了古裝劇擷取的寶庫,這一點當然碾壓眾多對手。

同樣,也是這個原因,國產古裝服化道也有了能盡善盡美的充分前提。

早些年古裝劇的成本不如現在,但也不乏精緻作品。比如唐代劇代表《大明宮詞》,服裝皆出於葉錦添之手,還原度堪比《簪花仕女圖》,劇中女子多坦胸也應了那句溫庭筠的名句「雪胸鸞鏡裡」。

等到前兩年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更加細緻:劇裡的玉冠、鸚鵡螺杯、蓮瓣紋碗都是文物複製級別的,製作團隊甚至注意到了唐三彩是冥器,應該陳列在棺材鋪裡這個細節。

宋朝劇也有不少種子選手。比如《鶴唳華亭》,裡面對宋朝宮廷的複製幾乎達到了1:1級別,由黃志忠扮演的皇帝蕭睿鑑穿的一套常服就來自宋徽宗在《聽琴圖》裡的自畫像;早一點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則精準再現了女子的窄袖長裙、男子的直裰,其他小物均可考證自《東京夢華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清朝劇裡的爆款《延禧攻略》,則還原了滿女們的「一耳三鉗」、「押襟」等細節;富察皇后手持的一串碧璽十八子復刻了故宮典藏,所戴的絨花則是來自南京的非遺,並有《清史稿·后妃傳》佐證皇后的愛好:「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如上所述,在歷史文化庫存方面,中國大於韓國這已經是一個常識。而具體到兩國服裝層面,形制上也早有區分:例如唐制的漢服上襦在裙內,韓服在裙外;明制的襖裙系帶寬窄、位置也都和韓服不同。

但在近些年的韓劇裡,的確能看到典型的漢服形制,比如豆瓣網友常提到的《王在相愛》《步步驚心麗》,服化道讓人恍然有看國產劇之感,自然會讓觀眾認為是抄襲。但其實這兩部劇還真不能算抄:因為發生的朝代都在高麗,高麗前期服裝類唐、後期類蒙(但這段很少在韓影視劇體現),原本就和中國關係匪淺。影視劇只是對當時做了一個大致還原。

只是相對於國產古裝的精緻,這些服裝更像低配,且近來韓國網友很愛倒打一耙說自己是原創,就無怪乎網友們覺得是複製,甚至說「中國宮廷集體穿越到韓國」。

而相比服化道上的複製,更能冒犯到中國網友的是一種隱蔽的文化挪用。

以《結愛》為例,它的劇情和《九尾狐》其實並不完全一樣,但後者似乎是共享了前者的世界觀:有著狐妖的一整個神話譜系。眾所周知,九尾狐是中國神話造物,源自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但韓國網友並不這麼想,有不少人認為九尾狐是他們的本土妖怪。

在韓國綜藝《英雄三國志》裡就曾對九尾狐的出處做出過討論,張玉安提到姜子牙殺了九尾狐,韓國主持表示不可置信:九尾狐是我們國家的妖怪,怎麼能被姜子牙殺掉呢?在場的日本代表附議了張玉安,但韓國主持堅持,並且試圖用「我鄰居阿姨都在養」的玩笑矇混過關。

 韓國人會有這種想法大概是近十年內本土關於九尾狐的影視作品頗多,而國產劇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之前九尾狐還並未「大行其道」。以至於播出時,有韓國人在社交媒體上抨擊這部劇,甚至說青丘是韓國地名。

但只要稍加考證就知道這又是一種挪用的錯覺:《聊齋》裡有狐仙,《西遊記》裡有九尾狐,《封神演義》裡有妲己,但往上溯源,韓國典籍裡九尾狐並不可考。

圖片來源:豆瓣自由吃瓜基地小組

又比如芍藥和牡丹,《甄嬛傳》裡這兩種花被拿來隱喻華妃和皇后娘娘,一妖豔一端莊,在韓劇《張玉貞》裡也出現了類似的橋段。不能說沒有巧合,但早在唐代劉禹錫就有詩說:「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甄嬛傳》裡也有這首詩)如此經典意象,說是巧合未免太巧。

其實挪用在某些場合是成立的,比如粉絲經濟和二度創作。但正如豆瓣今年來對「東洋風」的討論一樣,網友們討厭的不是借鑑,而是「拿去」之後還要將中國製造泛化成「東洋風」,靠白嫖擠入大東洋文化共榮圈的雞賊。

這不能說是網友敏感,文化有溯源,自有東道主,否認來源就像正品被山寨搶了出處一樣,令人不爽。

為防槓精這裡插播一句:在國內綜藝圈,這種現象是反的,白嫖韓國綜藝的居多,正兒八經自研的少。但一種羞恥不能扯平另一種不道德,沒道理中國古裝劇要為抄襲的中國綜藝填坑。這方面,某些想偷換出處的韓劇和中國綜藝一樣有原罪。

《東宮》《結愛》是網友們認為抄襲的高發地,這兩個都是原創IP。而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指控是否成立,背後都暗藏著國產IP的崛起。

《東宮》劇照

十年前,是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抄襲論的,彼時即便在古裝品類上,我們的文化輸出也不如今天。

當年國內流行的是《美人心計》《流星蝴蝶劍》《神斷狄仁傑》《活佛濟公》,這裡面有些作品後來也出海了,但總體來說成功的還是近年的多。有意思的是,十年前在韓國剛好是另一個九尾狐大年,韓劇有《我的女友是九尾狐》《九尾狐姐姐傳》。興許是彼時國劇羸弱,先進場的韓國九尾狐自然影響了某些人的認知。

而時至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漸漸改變。國劇的影響力正在逐漸變大,直至出海。根據電視劇博主太陽好大臉的發表,近期確實已有不少中國作者的小說已經在韓出版或者被購買版權,其中就包括《人間煙火花小廚》《少女大人》《且聽鳳鳴》和大風颳過的經典作品《桃花債》。

事實上是,國內現在的IP儲量遠勝於韓國,而當在數量上有幾何級優勢時就會增加好東西的「爆率」。

僅閱文一家去年的作家數量就達到810萬,自有原創文學作品則達到1150萬。一個對比數據是,韓國的Munpia網站2019年的籤約作者人數僅為4.7萬名。雖然韓國影視IP的來源還有很多來自漫畫和專職編劇,但如此海量的儲存必然為中國IP提供了某種成功前提。一個冷知識是,閱文在2018年參股了韓國的Munpia。

當然,崛起之餘,國產劇的問題依然很突出:除古裝品類外,其他題材精品率還是較低。

之前我們在別的文章裡就提到過「爹味愛情劇」,可以休矣,2020年了國劇市場還在為《愛我就別想太多》這種爹味劇買單,無疑是創新力匱乏的一種表徵。人家在談跨種族、跨次元的戀愛時,我們還沒有淘汰土豪偽裝窮人的這種價值、審美雙過時的題材。

在談過去時,中國無疑有巨大的文化優勢,但一旦到了現代,開始比拼文化創新力的時候就總是敗下陣來。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最近幾部韓劇《愛的迫降》《天空之城》在韓國播出時,國內也同步熱搜(這還是在被限制的情況下),我們除了古裝又給韓國強勢輸出了什麼呢?穿著秋衣身材走形的陳建斌還是身為女子就要做到的「娘道」?

《天空之城》劇照

懷疑對方抄襲,本質上還是擁有一種文化自信,但遺憾的是在現代品類裡我們還不敢這樣自信。今年的迷霧劇場讓觀眾看到了國產劇另一個上限,一時之間國劇風潮蓋過了其他劇種。這讓我們相信,國產劇並不是只有古裝能打,它依然有巨大的潛力預期。

被抄當然不爽,但優等生永遠不怕創造更多「抄點」。因為比起被抄,自己的提升永遠是更重要的。 

參考文獻:

1.中國與東北亞服飾文化交流研究

2.如何區分漢服,韓服還有和服呢?知乎用戶貓不來回答

相關焦點

  • 韓劇抄襲國劇,羅生門還是網友自嗨?
    而更細節的層面上,兩部劇也多處吻合:比如狐狸娶親當天會下雨,狐狸都愛吃人類的肝臟,還都有一對珠子結緣。多處「巧合」自然讓中國網友產生被抄襲的想法,吐槽《九尾狐傳》是《結愛》「南韓分戀」。,韓劇早有「抄襲」黑歷史:從《三生三世枕上書》裡白鳳九的服裝,到《甄嬛傳》裡牡丹和芍藥的隱喻,原來韓劇的「移花接木」由來已久。
  • 為什麼這些綜藝還是侵權了?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這則新聞下,不少網友感嘆。 前不久,作為國內音樂版權商業發行平臺的VFine Music,狀告湖南衛視《聲臨其境》第三季侵權的新聞沸沸揚揚。為了曝光湖南衛視的侵權事件,VFine Music順便還製作了一期《九問湖南衛視|維權維成連續劇是我萬萬沒想到的》的視頻,也引起了不少關注。
  • 綜藝遊戲之:抄襲是個圈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事件最早從韓國論壇theqoo發酵,有韓國網友將《極限挑戰》第六季中「看圖識人/物」以及「戴小孔帽子踢足球」的遊戲片段與韓國綜藝《新西遊記4》中的遊戲片段進行對比,發現從遊戲規則到鏡頭設置,兩個遊戲片段幾乎完全相同。
  • ACG行業事件Top100,重新發現2019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刀塔自走棋》走紅 「事件回顧」《刀塔自走棋》是由國內工作室「巨鳥多多」研發、內嵌在《DOTA2》中的自定義遊戲,上線後最高在線人數快速破10萬,成為2019年初最火爆的遊戲,也引發了今年遊戲行業的自走棋狂潮。
  • 從來都是我們抄襲韓劇,這一次韓劇也開始抄襲國產劇了?
    這件事被扒出來後,在社交平臺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為此有網友甚至還把《德魯納酒店》抄襲陳星旭、彭小苒的《東宮》的證據也找了出來,再次引起熱議。,這一次韓劇也開始抄襲國產劇了?然而這幾部劇播完之後,韓劇編劇腦洞似乎開始不夠用了,居然玩起了翻拍,甚至還被質疑抄襲國產劇? 槓精是這麼理解的 近幾年,國產劇發展迅猛,很多劇在國內熱播後,也在國外進行了播出,比如《陳情令》和《琉璃》等。
  • 韓劇又抄襲國劇?劇情高度撞梗《沉默的真相》,網傳沒買版權
    說到今年的高分國產劇,《沉默的真相》當仁不讓。開播以來一路好評,熱搜不斷,最終以豆瓣9.2分收官。近日,有媒體爆出韓國將要拍攝新劇《直到天亮》,然而看到劇情梗概以後,網友紛紛不淡定了,指責這部劇明顯抄襲了沉默的真相。
  • 國產劇抄襲,韓劇好看就行?中國網友為何如此「雙標」?
    國內網絡上面還是掀起了一定的輿論。韓劇《九尾狐傳》抄襲國產劇《結愛》的地方。除了一些認為韓劇抄襲不應該之外。中國網友對於面對國內外文化產品抄襲的問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論是題材,還是質量等等。雖然近年來,確實能看到國產現代劇在迅速的發展(主流國產劇開始擺脫惡意山寨和抄襲的道路)。
  • 「國民妖精」時代,一去不回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就連韓劇也颳起了一陣「妖風」,李棟旭和趙寶兒主演的《九尾狐傳》雖然沿用了前世今生的俗套劇情,卻還是在海內外引起了一波追劇狂潮。 如此多狐妖同臺競技,即便彼此沒想一較高下,觀眾也不免將其評頭論足一番。 「《姜子牙》因為是動畫電影,故事背景也是封神,九尾和小九的狐妖形象可信度自然較高。
  • 是抄襲還是無意撞衫?韓劇《九尾狐》又陷抄襲門。網友:太無恥!
    韓劇《九尾狐傳》最新放出來的男主角劇照的造型不論小編怎麼看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三七分的髮型到金屬框的眼鏡,再到與襯衫顏色接近的領帶,最後是藍色條紋的西裝,破案了破案了。
  • 國產青春劇30年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到了90後、00後的視野,一些更為年輕的名字登場,王珞丹、鄭爽、沈月成為了青春劇難以繞過的形象。 1989年,《十六歲的花季》以潑滿顏色的片頭拉開國產青春劇的帷幕,也定格了70年代生人的青春記憶。 千禧年後,國產青春劇市場多元起來,既有《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等「偽現實」向青春劇,也有《一起來看流星雨》《轉角遇到愛》等偶像青春劇。
  • 韓劇九尾狐傳被網友指抄襲《三生三世》,悉數盤點那些被抄襲的劇
    韓劇《九尾狐傳》自打在中國播出後立即引起觀眾們強烈反響,有不少網友表示,這部劇糟點多多,不僅細節方面製作不佳,演員們更是清揚寡水,整一流水線演技,當然這些仍不是重點,最讓人吐槽的是裡面的服裝內容居然與中國拍的《三生三世》一樣。
  • 從韓劇《富豪辯護人》《輔佐官》到漢城市長事件,看韓國正劇是如何自嗨的?以及韓劇為什麼能自嗨?
    五星韓劇《富豪辯護人》(2020)。怎一個嗨字了得,簡直不要太爽。朱智勳和金惠秀這對金童玉女,打遍韓國政商界無敵手,真正的唯我獨尊獨孤求敗。那他們都幹了些什麼呢?一、把律師界的皇帝(劇中稱)律師事務所宋社長拉下馬。二、脅迫大財閥孫會長乖乖就範(話說這會長弱的一言難盡)。三、毀了總統候選人鄭議員的前途(金主宋社長下臺了)。 怎麼樣,夠不夠勁?夠不夠嗨?
  • 流量至上,「文賊」當道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那麼,這封聯名信,矛頭對準的是抄襲的同行,還是追捧他們的資本和平臺呢? 在汪海林看來,平臺用汙點藝人是故意而為之。所以,最壞的還是平臺。 不過,接近網絡平臺的人士表示,聯名信並沒有針對平臺,平臺會播出很多節目,於正和郭敬明只是其中一個導師而已。這還是編劇行業內部的矛盾,於正和郭敬明一直被人罵,但沒什麼用,聯名信也在呼籲平臺,不給抄襲剽竊者提供舞臺。
  • ...44張圖表全面展現中國移動市場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首先是投身直播,藉助目前中國移動市場的強勁東風,成功的吸引力一批新用戶;其次,新浪微博選擇更具媒體屬性的發展戰略,在公共熱點事件上,微博依然是最重要的網際網路討論平臺和即時消息發布平臺,比如裡約奧運會期間
  • 韓劇被指抄襲宋茜成名作,網友卻雙標跪舔,國產劇太難了
    眾所周知,國產劇和國內綜藝一直備受網友吐槽,因為多年來很多的國產劇和綜藝都擺脫不了被指抄襲的命運韓劇都走上了抄襲成風的道路,不得不感慨國產劇終於雄起了,然而即使國產劇質量提升了,韓劇抄襲了國內,一些網友的大型雙標還是讓人哭笑不得。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這年頭,越是無釐頭的梗,越容易一不小心成為熱點。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上了熱搜,這熱度簡直像坐著火箭一樣,中午微博話題閱讀量還幾百萬,下午就飆升到1000萬+,一轉眼到傍晚就過了2個億。 這熱度,茶飲品牌怎能錯過,抽獎互動安排起來,玩得比網友還嗨。
  • ​東野圭吾在華「躥紅」之路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不少網友在商品評價中感嘆做東野圭吾粉絲太難:「看書速度比不上寫書速度,買書速度比不上出書速度。」 而這並不是今年的第一股「東野圭吾熱」。今年3月1日,東野圭吾推理作品《沉默的巡遊》中文簡體版在國內上市,同樣引起巨大反響。
  • 中國民航風雲20年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而值得注意的一個巧合,是中美2018年爆發的中興事件中,美當局正是以中興方面違反美國《伊朗交易與制裁條例》作為制裁中興的核心理由。 絕對的壟斷等於絕對的操控。 自1970年以來,中國國產客機的自主研發工作經歷了運10、MD90,再到AE100,均告失敗。在大國博弈背景下的所謂中外技術合作,讓國產飛機之路走的異常坎坷且彎路不斷,但所幸中國航空人回到最初的夢想:獨立自主。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同年,港劇頻道在優酷創下了80億巔峰流量,超過了美劇、日劇、韓劇的流量。 2015年企鵝影視宣布與TVB達成深度合作模式,這次的合作不僅在於引進TVB的新老劇,還讓雙方共同作為出品方打造《使徒行者2》《宮心計2》《溏心風暴3》等作品。 2016年愛奇藝、TVB戰略合作發布會於「2016中國國際影視節目展」期間舉行,此後《盲俠大律師》等新港劇相繼在愛奇藝上線。
  • B站的野望:成為帝國,還是生態?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目前還是一個卑微的新人,救救孩子吧! 這一次我們選擇十多家B站相關上下遊企業,儘可能詳細地逐個解讀。 其內部在製作原創作品時,會將企劃、編劇、導演、Layout演出、原畫、3DCG、後期攝影等核心環節掌握在手中,非核心加工環節外包到東南亞等國。 在研發和搭建2D動畫工業體系的過程中,3DCG的引入、後期攝影的開發、團隊成熟度的上升,都使得整體效率提升,保證七靈石最終作品的質量,讓市場接受,一個良性循環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