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看電影不需要懂細節和情節 不會拍商業片

2021-01-18 人民網

原標題:「我不拍商業片」

  在北京時間昨天早上進行的獲獎者慶功宴上,侯孝賢接受了本報特派記者的專訪。

  又黑又瘦的他依舊是那種淡定的表情,不苟言笑,「電影關乎人的存在、人的生活。在全世界參加任何影展,都會有得不得獎的問題,關鍵是你做了什麼。這10年,我差不多花了8年忙臺灣電影金馬獎和電影節,我是兩個電影活動的主席,我不可能一邊拍片一邊做另外的事情,我只能一次做一件事情,剩下的時間才是拍《刺客聶隱娘》。」

  記者(以下簡稱「記」):看《刺客聶隱娘》需要一定的修養嗎?

  侯孝賢(以下簡稱「侯」):不用。老外喜歡這部電影,雖然對於唐朝,老外也不是很清楚。我覺得看電影,不需要去懂細節和情節。評委也不需要懂,感覺就行。

  記:距離金棕櫚一步之遙,有遺憾嗎?

  侯:不要說一步之遙,距離有時很近有時很遠,很難說。還是關乎到你拍的電影,評委的感受度能否達到。當導演不要去想得獎,還是一部一部認真拍。這個努力,不只是導演的技術,還要關注人、社會,這樣你就會有你的角度。沒有心,你怎麼拍?

  記:之前接受採訪時,你一再提到資金問題,是因為太困難麼?

  侯:我是OK的。但每個導演最重要、最需要的還是資金,找資金是很難的,要自己去積累,去奮鬥。

  記:你會考慮拍商業片嗎?

  侯:我不會拍商業片。商業片也不是那麼好拍的,要考慮觀眾、敘事方式、節奏。

  記:周韻請你演《俠隱》,你會去嗎?

  侯:演戲是另外一件事,我沒把握。那次,我和鍾阿城去周韻家,看見她和姜文聊《俠隱》。但我感覺演戲太難,不是會導演就會演戲的。

  記:你獲獎後,很多歐美的媒體都說,你的電影在電影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你覺得呢?

  侯:不要這麼說。你看過法國新浪潮電影、義大利新寫實電影、德國新電影嗎?那是純粹的影像。電影都發展了100多年了,為內心的感覺去拍,這是最重要的,哪怕拍得很奇怪,所有會看電影的人都會看出來。

  記:你似乎特別喜歡舒淇、張震?

  侯:舒淇的為人很好,合作前我就知道。張震是個老實人,很耿直。我想把他們帶出來,不是靠表演而是內心。

  記:2012年,杭州舉辦過你的電影回顧展,當時你想在杭州建「電影據點」,還記得麼?

  侯:是啊,本來是想帶年輕人拍電影。後來拍《刺客聶隱娘》就沒時間了,以後看有沒有機會吧。(記者 陸芳)

相關焦點

  • 《刺客聶隱娘》拍攝手記:侯孝賢怎麼會拍出這種商業片鏡頭
    畢竟拍電影,最核心的還是「人」,人的性格對了、對事件的反應對了,劇情自然就開展。 觀眾可以不理解角色,不曉得角色舉措背後的意義,但導演不能,導演一定要完全清楚角色編碼,情節可以一波三折,然而角色編碼不能翻轉。當角色性格夠合理、編碼夠完整,角色便「活」起來,這時候還要編造出違反其性格的劇情,壓根不可能,一看就是突兀的假東西,甚至驀然會有此人精神分裂的錯愕感。
  • 人物|侯孝賢 他從不會從時代的視野中遠去
    「我專注地『偷』著,能感覺到風在吹,蟬在叫,所有的細節一一刻進腦海,時間被拉長了——其實那就是電影時間了,這對我之後拍電影有很大影響。」少年的成長之路逐漸偏離了正軌,但好在,曾在不經意間種下的因,長出了別樣的果。在服兵役期間,侯孝賢被一部英國60年代的寫實主義電影《十字路口》所影響,立志要進入電影行業。
  • 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得主侯孝賢:真正的創作者不用想是否會得獎
    新華網法國坎城5月24日電(記者尚栩)第68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得主、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24日晚在頒獎儀式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參加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舉辦的電影節,都有可能得獎或與獎項失之交臂,得不得獎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做了什麼,拍了什麼……一個真正的創作者不要去想是否會得獎。」  當然,能夠在坎城電影節斬獲獎項,侯孝賢也是「很開心」。
  • 坎城電影節落幕 侯孝賢獲封最佳導演
    美國著名電影人科恩兄弟———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聯袂出任本屆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所以,當導演不要去想這個,要想的應該是怎麼認真去拍,怎麼拍有感覺,努力是一定要的,但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有結果」。《刺客聶隱娘》在坎城進行放映後,受到各方廣泛關注。不少影評人和媒體記者對這部影片大加稱讚,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觀者認為,這部影片雖然畫面絕美,但是故事情節卻令人費解。
  • 六部電影讀懂侯孝賢
    父親去世時,阿孝咕仍然年幼懵懂,對死亡毫無概念;母親去世時,阿孝咕痛哭流涕,清楚地感到自己已經失去了依靠;而當最後祖母去世時,阿孝咕則默不作聲地面向遺體。阿孝咕這時意識到,擺在面前的是人生和家庭,無所畏懼的少年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童年往事》之後,侯孝賢遇到了他電影生涯中的「良師」。
  • 於中蓮:侯孝賢和電影《悲情城市》
    1983年,他在參加臺灣新電影行列特別是在執導第5部影片《風櫃來的人》以後,更徹底擺脫了商業片的影響,執意追求較高的藝術境界,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題材內容上,他摒棄了流行的虛構故事,堅持寫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在敘事方法上,他突破了傳統的僵化形式,重涵義而輕情節,重人物而輕事件,以表達纖微細膩的情感取勝;在拍攝方法上,他多實地取景和運用長拍鏡頭和深焦鏡頭,著力呈現現實生活的深廣風貌;在製作觀念上,他也改變了傳統做法,大量使用非職業演員。他對電影語言的運用十分自然,對隱喻和象徵、對比和預示、視覺和聲音的設計十分出色,對電影美學也頗有建樹。
  • 朱天文:與侯孝賢最好的時光都在談電影
    本文由2015年5月28日朱天文在La FEMIS(法國高等電影學院)講座整理所得,她在講座裡談到侯孝賢電影創作的大量細節,講座以問答討論形式進行。整理與翻譯 | 肖穎、梁珊「侯孝賢非常親近文字」Q:能談一談您是如何與侯孝賢導演相識,並開始合作的嗎?
  • 侯孝賢:混熱血的街頭,拍蒼涼的電影
    但是在他的電影裡,所有的憤怒、狂躁卻都變成為一種克制和冷靜,我清楚地記得,當侯孝賢道出「我也曾自問,我是這麼熱的一個人,為何拍出的電影會如此蒼涼?」之時,他的目光是飄向遠方,仿似自己也在一直尋找答案。除了導演作品外,採訪中侯孝賢還提及了對張藝謀的評價,以及與商人和政客之間的博弈。「放了才能空,空了才能裝」這種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人生信條,在侯孝賢看來是一種做人的氣魄和格局。
  •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然而始終堅持如此創作,豈不就是侯孝賢之所以是侯孝賢的原因?畢竟拍電影,最核心的還是「人」,人的性格對了、對事件的反應對了,劇情自然就開展。  觀眾可以不理解角色,不曉得角色舉措背後的意義,但導演不能,導演一定要完全清楚角色編碼,情節可以一波三折,然而角色編碼不能翻轉。當角色性格夠合理、編碼夠完整,角色便「活」起來,這時候還要編造出違反其性格的劇情,壓根不可能,一看就是突兀的假東西,甚至驀然會有此人精神分裂的錯愕感。
  • 朱天文*侯孝賢:每一部電影都要經歷生死輪迴?
    本文由2015年5月28日朱天文在La FEMIS(法國高等電影學院)講座整理所得,她在講座裡談到侯孝賢電影創作的大量細節,講座以問答討論形式進行。編輯注: "電影在腦中想時是活的,死於劇本的作業,在拍攝時復活,又死於底片,在剪接時又復活了。"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不僅講述出了合作細節,也表達出了侯孝賢在現場溝通的習慣,以及對影像的感觸如何表達在自己的電影裡。
  • 侯孝賢談楊德昌:拍電影太難了!
    對於楊德昌來說,他最懷念的就是新電影的時期,那時的電影是良性競爭,對手也是知己。楊德昌在拍攝《青梅竹馬》這部影片時曾因資金問題請侯孝賢幫忙,侯孝賢因此抵押了房子,還擔任了影片的製片人和男主角。▲《青梅竹馬》然後說到楊德昌拍電影,侯孝賢講道:楊德昌之前是在美國學電腦專業的,但是之後可能是美國影視環境的影響,楊德昌只留了一個「電」,把「腦」換了,換成那個「影」了。對此侯孝賢認為楊德昌其實是非常特別的,他在本質上是沒有變的。侯孝賢在被問到演戲和導演對於他來說有什麼不同時,他回答到他們那時也常常相互客串角色,但他還是不是很喜歡演戲,還是希望當導演。
  • 且用冷眼看生死——刺客侯孝賢和北港的那碗羊肉湯
    ——侯孝賢 工作關係,偶爾給綜藝新聞寫寫影評,和我的食評一樣,都屬於不務正業的範疇。 侯孝賢的電影原本是不想寫的,所以交稿的時候只交了《烈日灼心》的。沒忍住,今天還是寫了《刺客聶隱娘》,話嘮,請見諒。 侯孝賢的電影永遠不會讓人看得輕鬆,不過看各路影迷、水軍和裝逼犯們撕逼,實在是一件很歡樂的事情。
  • 侯孝賢:知情重義、清醒克制,透過電影和世界對話的人
    對於拍攝題材的選擇,侯孝賢仿佛有著天生敏銳的清晰定位。義大利導演費裡尼的《愛情神話》上映時,侯孝賢就清醒地意識到:這個跟我沒關係,我不需要理會。陳厚坤當然無法理解老拍檔的突然轉變,拍慣了商業片的他顯然更依賴於鏡頭的切換與特寫營造氛圍,一時間無法適應如此沉靜的長鏡頭。而侯孝賢已經能夠駕馭使用最少量的鏡頭來傳達情境,並且讓畫面保持足夠的張力,引人入勝。
  •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侯孝賢與楊德昌
    年輕的是枝裕和一部不落地看完這些臺灣電影,覺得侯孝賢拍出了他想拍的東西,而楊德昌讓亞洲出現了新形態的電影,並且認定同時代的日本導演沒有誰能像他們一樣讓他感到震撼。《童年往事》日本海報。1993年,侯孝賢的新片《戲夢人生》要在日本上映,由富士電視臺發行。
  • 侯孝賢:一個導演,沒有自覺,就不用玩了
    以前哪管燈怎樣啊,看看可以就拍了,但現在不是。我現在快七十歲了。看人的角度、喜歡的和專注的點都完全不一樣,以前比較直觀、直覺,現在不是。有時候一個藝術家一直從事某種形式之後,他就會往繁複、細節那邊去,精神都花在那上面。你說的所謂生猛,大概就是直接:任何地方、任何東西覺得好就拍,光不會在那邊調來調去。
  • 如何觀賞一部侯孝賢電影?
    本來鍾阿城、朱天文和謝海盟的劇本裡設定聶隱娘是沉默但是聰明且犀利的人,不需要跟人溝通,對於事情的判斷是直覺而當下,總先人一步動作,是一個銳利的刺客。但是電影裡頭最後呈現的舒淇有一點孩子氣。「有點傻傻的執著,比劇本裡頭更像舒淇。那也是因為侯導在拍戲的時候並不導戲的關係。他都是先定演員,再來定劇本。所以他希望電影裡頭呈現的就是演員自己,不要刻意去演一個不是她自己的樣子。
  • 導演侯孝賢:人生本就蒼涼
    她再去刺殺一個壞人時,看見壞人和小孩在一起玩,不忍下手,一直等到天亮才找到機會,回來後師父責怪她,告訴她「須斷其所愛」,下次要把小孩先殺了。 「這種文字的想像無限,比影像還厲害。」所以他在拍攝過程中並沒有對聶隱娘有任何角色定位。「拍這段情節時也很有意思,我們搭景的地方是一片空地,風、陽光都是真實的。
  • 《刺客信條》撲街 拍悶片的導演拍商業片也悶
    畢竟《刺客信條》的改編潛質非常大—真實歷史做舞臺,科幻元素博噱頭,再加上魅力十足的刺客,該系列自從2007年誕生以來,要求改編成電影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育碧又是 「十年做遊戲,九年做CG」的「預告片大廠」。這麼爛的評價不會是電影放到一半出BUG了吧(遊戲迷都懂的梗)。
  • 戀戀風塵——侯孝賢,總是能勾起你青春美好的記憶
    有的人沉醉於攝影美學構圖,有的人痴迷於影片中渲染的情緒和氛圍,有的人喜歡他慵懶舒緩的節湊,有的人鍾情於他的音樂審美……作為一個文藝片導演都是比較喜歡懷舊的,侯孝賢的影片就像一部發黃的紀錄片。看文藝片的訣竅和樂趣,侯導有這樣的解釋:看電影吧,你不用去糾結於故事情節,就是靜靜地看就行了。就是如此,靜靜地看。你總會看到你喜歡的某個畫面,某段音樂,某個情節,某個人物,或是某幾句對白,你的情緒跟隨著影片流動就對了。
  • 侯孝賢的「奇遇人生」
    正如他在後來的採訪中提到的,當時完全是「你不讓我進去看,我就偏要進去看」的心態,跟真正的電影沒什麼關係,也沒想到未來會做電影。真正讓侯孝賢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的,是他在服兵役期間看的一部英國電影——《十字路口》。被電影感動的他當天就在日記本上寫下花十年時間進入電影行業的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