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的世紀末

2021-02-17 淳子咖啡

朱天文甚少出門,因為託了她家的世交,推諉不得,也是不忍心使人失望,一番商量後,決定在「隆記菜飯」見面。這是臺北僅存的上海弄堂館子了。

隆記菜飯的老闆娘彩娣阿姨,與作家隱地的母親在上海便是手帕交,來臺灣後,為了生計,把自家廚房的菜式做成了餐廳的菜單。早先,廚師、跑堂、食客全是上海人,他們在這裡用舌尖懷念著他們的城市。

我們在作家符立中的帶領下,兜兜轉轉,在一個巷口,赫然一面旗幡,上面朱紅大字:隆記。

店面小,只七八張桌子,席席客滿。天文早早來此訂位,研究菜單。不幾時,菜上桌了——香菇烤麩、八寶辣醬、墨魚絲炒雪裡蕻、豬油菜飯、幹煎帶魚、雞汁百頁包,件件都是上海人家尋常的小菜,只是上海的味道已經變成了臺北味道。彩娣阿姨的女兒也過世了,剩下的,便是永遠不會更改的上海情懷了。這間小小的店堂,已然變成了文人和上海遺老懷舊的殿堂。

朱天文依舊純良,素年錦時的樣子。

席間,有關文學和上海意向的主題無章法地任意穿越。朱天文說起青澀年紀去日本東京,胡蘭成家度假,那時,被朱家姐妹稱作師母的是佘愛珍,曾經上海灘著名的「白相人嫂嫂」,據說會雙槍,地道的上海人,每天清晨,一個竹籃子出去,回來後,廚房裡一個上午,清清淡淡的小菜擺了一桌子。她特別記得在紅燒鯽魚的肚子裡發現肉圓時的驚喜和美味。天文還學會了一句上海話:碧綠生青。

別人請吃飯,天文和天心一人一雙塑料鞋就要出門。師母一把攔住道:「不可以這樣隨隨便便去做客人的。」

師母打開衣櫥,拿出年輕時穿過的衣服,縫紉機上一番改良,這裡一條蕾絲花邊,那邊配一副珍珠耳環,黛掃峨眉,輕點絳唇,霎時,鏡子裡的人兒變成了窈窕淑女,楚楚動人。至此,天文和天心領教了上海人的精緻,以後,朱天文把師母的這種堅持,歸類於懷舊戀物症。她的著名小說《世紀末的華麗》,從視覺和嗅覺出發,把服裝表達成時代的人質,把美女做成了時間的俘虜;時尚不僅僅是衣服、樣式、布料,還是一段時間的歷史。世紀末的華麗,便是一場嗅覺、視覺的盛宴。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浮華散去,美人遲暮,再也回不去了;主人公褪去脂粉,用手藝養活自己,延續著、收藏著對視覺、嗅覺的依賴以及記憶裡的花影,最終傳達的是張愛玲式的悲涼。

我們是說的多,吃的少。

期間,多少次,想要問問她和胡蘭成、胡蘭成和張愛玲,但終究是沒有問。

結帳的時候,大家齊聲道:「打包!」

一副上海人精打細算、「做人家」的遺風。

朱天文的文學才華,同代人難以企及。

她的《世紀末的華麗》襲得張愛玲蒼涼的基因。她也越來越的不世出了。如同張愛玲,只以文字示人。

相關焦點

  • 與朱天文有關的人生故事
    十年前,也就是2008年,我當時在西安東門的雞市拐某家公司做文案工作,無意間看到《世紀末的華麗》:「這是臺灣獨有的城市天際線,米亞常常站在她的九樓陽臺上觀測天象。依照當時的心情,屋裡燒一土撮安息香。」我被這句話給迷住了,那華麗到炫目的語句把我拽進一個言語的迷宮之中,「蝦紅,鮭紅,亞麻黃,耆草黃,天空由粉紅變成黛綠,落幕前突然放一把大火從地平線燒起,轟轟焚城。
  • 朱天文:在養成羞恥心的環境中長大的,最後一代臺灣人
    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和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白先勇的《孽子》一同構成臺灣同志文學的重要文本。荒人,即為男同性戀——身份混亂被上帝放逐的人。作為女作家的朱天文,以一個中年同志的手記形式來寫《荒人日記》,其視角和語言風格並非人人都能接受。認可的讚許她高明的演繹技巧與想像能力,「沒人能像她這樣奢華的寫作「,阿城如此評論道。
  • 朱天文:手工純棉女人
    朱天文曾說,生活要慢一點,不要趕,澆水的時候,慢,才能滲得深。有什麼好急的?朱天文就是這麼慢悠悠地活著。不著急,沒有目標。慢慢浪費著自己的天才。她的生活哲學是做一株植物。 朱天文單身,跟父母親住,房子是家裡的,生活很簡單。她對自己沒什麼要求,雖然外人說她是天才。她說一兩年寫一個劇本即可以對自己交代,對家裡交代,其他時間,可以閱讀旅行,然後寫小說。
  • 《世紀末之詩》世紀末的煙花
    這部位於世紀末的劇,以其探討的主題,融合了作者對於生命的哲學思考,註定了它的價值——不朽。  吐槽翻譯爛的同時也震驚現在有這麼多的字幕組,可竟然沒有一個來重新翻譯這部劇的,不免有些失望。  世紀末的歌裡,野島讓很多出演過他本子的演員來擔任配角:遠山景織子、持田真樹、池脅千鶴(《唇膏》裡的演員基本上都齊全了)、櫻井幸子。
  • 朱天文北京活動 | 21大學生世界華語文學人物盛典
    1991年,出版小說《朱天文電影小說集》。1993年,擔任傳記電影《戲夢人生》的編劇,影片以李天祿前半生的生活經歷為敘事主線;同年,出版書籍《戲夢人生 - 侯孝賢電影分鏡劇本》;此外,還出版了作品集《帶我去吧,月光:臺灣朱家五人作品集》。1994年,創作長篇小說《荒人手記》,該小說獲得首屆《中國時報》百萬小說獎。
  • 《世紀末之詩》愛在世紀末的寓言
    如果你懂日語,那麼一開頭也許你就能發現《世紀末之詩》這個片名中所含的隱喻,我不是說這個名字單純代表的什麼,而是結合兩位主角的名字以及整個系列劇集所呈現出來的寓意,就算你從沒看過電視劇也能感受到點什麼。特別是第九集《猜猜我是誰》不但以神奇的屋中對話形式指出了兩位主角名字的意義從而使整部劇一下子有了雙重內涵,還順便應時應景又切題地(當時正臨20世紀的最後一年——1999年)指涉到16世紀法國猶太大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以四行詩形式所寫的多個預言在歷史上引起廣泛反響,吸引了世界各地一大批追隨者)在1999年的恐怖主義災難預言。《世紀末之詩》要探討的是一個龐大而不新鮮的主題——愛。
  • 21位人大寫作班研究生給朱天文發了個獎,她怎麼說?
    12月5日,「21大學生世界華語文學盛典」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向作家朱天文致敬。朱天文在頒發給朱天文的授獎詞中寫道,朱天文早期寫作一直關注臺灣經驗,關注臺灣複雜的政治歷史構成和轉型時期臺灣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朱天文女士因其對漢語的敬心虔誠激發出漢語言的內在活力,並以其繁複幽微的意象寫作折射出後現代語境下人的生存困境,她的寫作,開創了華語寫作的新方向,引領並拓寬世界華語文學的格局,並且影響著新一代華語文學的寫作者。
  • 《世紀末之詩》世紀末神作
    如果說教授和野亞亙是世紀末的詩人,那也只可能是哲理詩人。而哲理又是最難以理解的。或者說只能有共鳴,而無法完全真正的理解。  此劇的演出也是相當出色的,教授與野亞亙的對話精彩之極,而其演出也是完美的。如果說此劇還有不足,就也只能歸於哲理性,所以基調相對昏暗。正如傳統的悲劇遠遠比喜劇、正劇有感染力,但悲劇從內心喜愛的人不多。  總之這應該是前無來者之作。
  • 《世紀末之詩》九十年代末神作
    在九十年代末,各行各業做什麼都很用心,那時的影視劇雖然不怎麼賺錢,卻沉澱了流傳至今的所有的經典,日劇的黃金時期便是在那個時候,而《世紀末之詩》是其中最具內涵、最有詩意的一部。最初看這部劇也很機緣巧合,面臨檔期劇荒的尷尬境地,無意中翻到了這部收藏很久但一直沒看的劇,索性就拿出來看看,沒想到第一集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從來都沒想過一部帶有奇幻色彩的電視劇居然可以拍的這麼好!!
  • 「凡爾賽文學」 走紅網絡;朱天文執導《願未央》引關注
    #2020金馬國際影展首批片單中,朱天文執導的《願未央》引關注第57屆金馬獎在9月30日公布了入圍名單,其中多部尚未公映的影片引發影迷關注,具體包括曾獲三屆金馬獎最佳編劇的朱天文作品《願未央》、曾獲最佳紀錄片的朱賢哲作品《削瘦的靈魂》、金馬獎最佳短片編劇王希捷作品《一家之主》等。
  • 日本世紀末美少年(一)
    想來對柏原崇的最深印象就是這張動圖了一個帥字 僅憑一點就讓人淪陷忘記他在電影裡的臺詞 只記得他的臉日本二十世紀末最後的美少年
  • 《世紀末之詩》世紀末之詩-----沒有預謀的邂逅
    90年代末的竹野內運氣實在不太好,《WITH LOVE》《冰之世界》連續兩部劇都收視慘敗,即使如此美的冒泡的長髮飄逸的形象也沒能將收視率力挽狂瀾。這部徹底顛覆形象的《世紀末之詩》仍未登上收視率的高峰,但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樸實卻簡單動人的故事。
  • 「凡爾賽文學」 走紅網絡;朱天文執導《願未央》引關注; 大潤發為...
    #2020金馬國際影展首批片單中,朱天文執導的《願未央》引關注第57屆金馬獎在9月30日公布了入圍名單,其中多部尚未公映的影片引發影迷關注,具體包括曾獲三屆金馬獎最佳編劇的朱天文作品《願未央》、曾獲最佳紀錄片的朱賢哲作品《削瘦的靈魂》、金馬獎最佳短片編劇王希捷作品《一家之主》等。
  • 《世紀末之詩》stand by me
    這是兩年前的深夜,看完《世紀末之詩》第二集最後的話。我躺著卻有想哭的感覺,想像天空中充滿煙花,卻沒有人能看到。這才是生活,看似奇幻,卻那麼真實,那麼殘酷。你喜歡野島伸司嗎?我喜歡,從101次求婚到93高校教師到人間失格,再到這部最不為人知的作品,卻是神作。後來,終於看到結局,虐心,流淚。
  • 上世紀末香港女星們
    我記得有人問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網絡上對上世紀末香港女星的評價這麼高?是現在從臉,到皮膚,到身材,到品味,到人設日益流水線面具化的網紅審美無法並論的,能欣賞領略到上世紀女港星風韻萬千的美是一件幸事。
  • 《今生今世》:胡蘭成,蹭著張愛玲的熱度,摟著朱天文的細腰
    《今生今世》:胡蘭成,蹭著張愛玲的熱度,摟著朱天文的細腰提起胡蘭成,腦袋裡會立馬蹦出幾個詞:小漢奸、負心漢、偽君子,總之這位仁兄那真是相當的根不紅、苗不正,我等大義凜然之仁人志士對其肯定是十分鄙夷,十二分唾棄。
  • 《世紀末之詩》愛的真理
    愛的真理和投影也許《世紀末之詩》採納的也是這樣的觀點,來探討一些即使是在感官世界中,我們都難以認清形態的東西,其中一個,就是「愛」。每集的故事,並不是關於主角的個人情感,而是借用主角的言行,來探討「愛」的真理更接近什麼。但是,劇中沒有一個角色或者故事代表了愛。相反的,它們表達的正是什麼不是愛。同情?排遣寂寞?同病相憐?美好的回憶?迷戀?堅持?衝動?溫柔?冒險?
  • 克里斯多福·諾蘭談「信條」票房,朱天文澄清侯孝賢並非罹患阿爾茲海默症
    >#電影消息#▷ 朱天文透露,侯孝賢以監製身份參與到了朱天文長片導演處女作朱天文澄清,侯導並非罹患阿茲海默症。朱天文表示,侯孝賢和她每天都會在咖啡廳花2-3個小時討論新作劇本,搭捷運到咖啡廳的路程也是侯孝賢鍛鍊身體的一環。
  • 象徵主義,世紀末的頹廢情調
    象徵主義(Symbolism)是19世紀末在法國興起的頹廢主義文藝思潮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其涉及的領域包括文學、喜劇和繪畫。1870年後,伴隨普法戰爭對法國造成的羞辱,巴黎公社後大批工人和牧師遭受的迫害和屠殺以及民眾對消費資本主義的不滿,再加上天主教的復興,世紀末的歐洲特別是法國重新掀起了新的崇拜潮流,天主教重回人心,並迅速擴展到文化與藝術領域,由此催生出「象徵主義」這一藝術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