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而知新:探索非遺,大山裡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2020-11-26 第一財經

今天是第七個國家扶貧日。

去年的這個時候,第一財經《千裡歸途》劇組成立,跟隨一群返鄉紮根創業青年、扶貧人、老村長。我們隨著碧桂園扶貧隊踏上5個國家級貧困縣:廣東英德、甘肅東鄉、湖南平江、江西興國、陝西寧陝……

一行行交織的稻田,不斷與故事相逢,走過溝壑重疊的山嶺,走過沙塵漫天的黃土地。

在陝西寧陝,遇見訪面對命運敲打毫不服輸的養蜂達人周世紅;在湖南平江,我們遇見想留住母親思念的甜酒匠人熊湘和;在甘肅東鄉,我們遇見在山溝裡足不出戶的東鄉繡娘,還有返鄉紮根創業的大學生馬蕭蕭,她奔波在蘭州和東鄉兩地,雖然滿臉疲憊,但眼睛裡充滿對新生活的渴望,正如,她所幫助繡娘,眼中對面前的針線、未知世界的好奇。

千裡,歸途,描述的是這些城市的「逆行者」歸家奮鬥之路。

他們,是義無反顧返鄉致富帶頭人、青年企業家、扶貧幹部、老村長、村民……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泛起漣漪,希望和興旺在一個個村莊生長,一些改變肉眼可見,一些影響潤物無聲。

消滅貧困,振興家鄉是他們共有的故事。

經過三年的探索,碧桂園通過精準扶貧已幫助超過33萬建檔立卡貧苦戶,在基本完成全國9省14縣脫貧攻堅工作後,他們對大山和貧困消滅的探索,截至目前,幫扶項目涉及16省57縣。

貧困也許是可以消滅的。大山裡的人們,隨著產業的成熟興旺,越來越好。今年,我們更在意這些大山裡的人們,他們在文化和思想上的改變,尋找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致敬傳統,保護這些古村落中無價的財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項實踐、表演、表演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遺,不只是一件充滿歷史感和年代感值得保存和繼承的物件。

它是一門富有傳統價值的手藝,背後是一群傳承手藝的匠人和學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手藝和傳統,也許會被漫天黃土掩蓋和消滅,有些人選擇讓這門手藝越來越遠,選擇歷史的淘汰,但也有這麼一群人,想讓手藝與時代距離感越來越近,在保護中得到創新。

今年,在踏上千裡歸途後,格物而知新,是這段故事的開端。

1

馬蕭蕭與馬倆哈麥——刺繡讓我們自由

2018年,我們在甘肅東鄉縣城街頭,遇到了剛剛回鄉創業的馬蕭蕭。

28歲的土本土刺繡工坊創始人馬蕭蕭,是甘肅東鄉縣這片土地上,為數不多的大學的90後女孩。本來可以在蘭州生活的她,三年前選擇回鄉開起了刺繡作坊,聘請當地繡娘,復興快已作古的東鄉刺繡。

通過與碧桂園碧鄉合作,她帶著東鄉婦女接到第一筆訂單。在家門口靠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

25歲的繡娘馬倆哈麥,是村裡第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女人。而今,她又再一次上起了課程,雖然每次走2個小時山路,從董嶺鄉來縣城上課,中午不回去,就帶點饃饃墊飢,但她很想學刺繡。

從這個東鄉婦女身上,有一種不認命的氣質。

東鄉婦女相對保守,很難見外人,更別提和外人說話了。扶貧組在走訪入戶時,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哪怕院門大開,女主人也不會迎出來;如果家裡來了客人,女性不能上桌,只能躲在廚房或者偏房裡吃飯。

這種不平等的命運,馬倆哈麥抗爭過。

到了上學的年紀,父親遲遲不給她報名,等她上二年級的時候,已經是個15歲的大姑娘了,跟老師一樣高。她喜歡上學,每天5點摸黑起床,需要走上5公裡山路,但從來沒有抱怨過。後來,看著班裡比自己稚氣許多的同學,「感覺自己特別大,也有點壓力,不好意思」,就退了學。「我們家三個孩子,姐姐沒上學,弟弟上了初中就不願意再上了,我是想上但年齡大了。」直到現在她還後悔,為什麼當初沒有堅持下去,「大一點有什麼關係呢?」

特別是當她遇到土本土刺繡工坊創始人馬蕭蕭,這個上了大學的90後東鄉女孩,從2018年7月開始聘請當地繡娘,想要復興東鄉刺繡,通過與國強公益基金會下屬社會企業碧鄉農業公司合作,帶動了一大批東鄉婦女就業脫貧。「羨慕她可以用知識改變命運,不僅是做刺繡,更帶來思想解放。能掙上錢,就有動力做下去,爭一口氣。」

每隔一段時間,馬蕭蕭就會聯繫馬倆哈麥,給她送訂單過去,再由馬倆哈麥聯繫繡娘,分配下發。這麼運轉3個月後,她發現這些靦腆的繡娘開始變得自信開朗起來,她們發現,原來自己也能變得有能力,在女人擅長的領域中,跟男人一樣有能力。

以前,馬倆哈麥回娘家都得問公婆伸手要錢,每次卻只給5塊10塊,只夠車錢,多的一分沒有。「現在我不跟他們要了,還能給他們一點,有零花錢給娘家人買點水果。」

現在,她終於可以自信地跟兩個孩子說:想吃什麼我給你們買,媽媽現在有錢。「以前他們想要的時候,我會說,娃娃別要了,媽媽沒有錢,咱不買這個了。」採訪中,馬倆哈麥婆婆打來電話,說要買煤氣灶,她應下,說發了工資就買。「不用伸手要錢的感覺挺好,繡娘們都是這種感覺。」

2019年7月,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在東鄉調研時,對東鄉刺繡改變當地婦女命運給予充分肯定。半年後,東鄉刺繡傳承人馬阿西也、馬麥勒則,被列入《臨夏州第三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範圍。

700年的傳承,讓這門藏在大山裡的手藝,終於進入了專業化和市場化的階段。

看著,繡娘們倚在門前的微笑,我們難以忘懷,同喜而至。

2

張韜與張練功——扶貧人的初心

從前,我們不知道有一種職業,叫扶貧人。

什麼是扶貧人?

他們會深入大山裡,在貧困縣協助當地機構,為貧困戶和返鄉青年服務的工作人員。扶貧人可以是一位老村長,可以是一位企業扎入大山的扶貧工作人員,他們有共同的目標,為大山的貧困貢獻自己的力量。

方軍,是碧桂園江西興國縣扶貧項目部經理,原來就是興國人,成為一名扶貧工作者,源於他對家鄉的熱愛。「這裡有我太多的童年回憶」

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這個30歲的大男孩

三年來跑遍了興國大家小戶做工作,帶著鄉親們一遍又一遍直播帶貨,推廣著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興國魚絲、灰鵝、稻米。他對傳統產業的堅持和守護,讓更多在外打工的青年,有足夠的理由和市場能力,回到家鄉奮鬥創業,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張練功是和平村的老幹部,老黨員。過去三十年,從村文書做到村主任,他對村裡每家每戶的情況了如指掌,家裡幾口人,有什麼難處,他都熱心腸地關照,村民們也都很信賴他。

2018年,碧桂園啟動了老村長扶貧公益崗位計劃,在興國縣尋找9位老村長,作為企業和村莊聯絡的重要紐帶。老村長熟悉當地情況,經常帶領碧桂園扶貧項目部的工作人員到貧困戶家中深度走訪,還帶頭發展特色產業,針對各家情況制定相應的幫扶策略。

一年後,我們踏上千裡歸途,又來到了這裡。

我們繼續探索消滅貧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故事。同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格物尋源,認識大山裡的傳承者與創新者,致敬傳統,讓文化代代相傳,傳遞希望。

相關焦點

  • 從《傳承者》到《傳承者之中國意象》 北京衛視極致打造文化高峰
    正是在這樣不斷創新、突破、攀登、跨界的理念下,北京衛視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們對電視節目的既定思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奠定了一級又一級的電視新高度。從《跨界歌王》到《跨界喜劇王》,從《傳承者》到《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北京衛視改變的是驚喜,不變的是極致創新和價值堅守。
  • 互聯共享非遺新生活
    【深圳商報訊】(記者 蘇兵)12月22日,創意十二月重點項目、第二屆「非遺與創新」主題論壇暨非遺創新精品展系列活動在鹽田區舉辦。 國內各民族手工藝匠、非遺傳承者、民族文創設計師、非遺產品相關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2021年武漢首場大秀,非遺與時尚的融合,演繹最炫民族風
    依文集團成立16年來,一直致力於民族文化的時尚化表達,並探索出一條適合展現中國美學態度的發展模式,形成以多民族原生態場景為依託,以56個民族手工藝文化為元素,以時尚服飾為載體的「依文體」演出形態。此次「繡夢中國·時尚武漢」活動,正是依文集團多年來助力民族文化全新綻放歷程的回望,也是在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中,挖掘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助力武漢疫後重振、展示城市國際形象的時尚盛典。
  • 十日談丨第六季收官:新生代,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黃葉紛飛,紅葉漫天秋風漸走漸遠在這個秋天即將落幕的時節十日談第六季也迎來了本季的收官「非遺星球十日談」視頻公開課第六季邀請了10位非遺行業裡的新生代他們在直播中講述這條路上堅守的故事11.15 千年藤編的家居新夢想我們在懷遠藤編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靜老師的帶領下,看懷遠人如何用靈巧的雙手喚醒藤蔓中的靈性,把藤器做得既有顏值又有實力,推動懷遠藤編走出大山,通過編織家居新夢想,傳遞自然、舒適的生活理念。
  • 江海大頭佛表演已有120年歷史,成功入選非遺!頭套下的秘密你知多少...
    江海大頭佛表演已有120年歷史,成功入選非遺!頭套下的秘密你知多少…… 2020-04-14 2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共議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 小罐茶發聲2020非遺大會分論壇
    本次非遺大會圍繞「新時代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的主題,就非遺文化產業如何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思路、非遺文化與特色小鎮共融共生、非遺文化與文旅融合創新等問題展開研討。圖: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發表講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培訓中心主任、非遺項目負責人宋立民,談到清華大學非遺研修項目,並分享了自己對非遺匠人與現代產品相結合的新洞察,他認為非遺是過去的創新,它們在當時的年代都是創新的引領者
  • 東華大學非遺研培助力精準扶貧:「大山裡的繡娘」登上了時尚舞臺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 通訊員 孫慶華)靜態展覽、動態秀演……11月19日—22日,東華大學第八期非遺研修班結業系列活動作為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主題活動「東華活動周」的「傳承」板塊隆重舉行
  • 白酒泰鬥周恆剛取名,美術大師王小澎提字,傳承者王勇創新發展...
    燕南春酒業的歷史,可追溯到隋唐時代的秦翁老酒,永清縣誌記載:古通澤秦翁者,通國之善釀者也,秦翁佳釀,瑤池醉仙。後經朝代變遷,至近代,秦翁後人秦增瑞千裡迢迢,祭祖尋根,將千年釀酒妙方無償捐獻家鄉,這就是燕南春酒業的「前世今生」。
  • 「格物」是什麼意思?有三個人說透了此事
    在對待意識和物質關係問題上,孔子與他的門徒用一句話說明了問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你如今再怎麼翻譯,也只能是粗略體會,如果想找原汁原味的格物,只能到春秋諸子百家典籍中找。在《禮記》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重要的四目,另外的四目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顯然「格物」是認知的重要方式,可後來人卻格來格去,總想搞出新的意境來。
  • 大鵬教育打造"非遺+直播"新玩法 最大限度傳播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其本身所具有的活態性、傳承性的特質,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面臨著困境。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網際網路+政策"的深入推進,一度被冷落的非遺文化重新被喚醒,網際網路平臺成了公眾了解非遺文化的首要渠道。
  • 「問鼎格物」品牌日·即將開幕!
    (原標題:「問鼎格物」品牌日·即將開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問鼎品牌從汝瓷致知而格物,基於對汝瓷的了解與研究,產生對茶事器皿的深刻了解,從而創造出其他種類的器皿。因汝而始,因汝而器,對於其它器皿,也能如做汝瓷一般格物。尊重科學規律,保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是對於所在行業的積累與求索。問鼎的格物精神是對前十年的總結,也是對後續發展的展望。
  • 非遺綜藝節目:莫把非遺元素當點綴
    近年來,在中央有關文件和文旅部等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非遺得到空前重視,「非遺+」也成為一種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用非遺帶動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概念和模式。如「非遺+科技」「非遺+文創」「非遺+扶貧」等通過「1+1」實現了「大於2」的雙贏效果。
  • 「記錄我們的新時代」百件非遺新作出爐
    在2020年10-12月的作品徵集期內,社會各界共提交參展作品255個,均為2020年以來創作完成的新作品和創作中的新作品。2020年12月,經9位來自非遺領域和設計領域的專家評審,從文化性、藝術性兩方面著眼,評選出100個廣州非遺新作品。100件作品包括已完成和未完成兩大部分,接下來將進入進一步的創作和完善程序。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教授技藝 傳承文化  「五嶺山歌就是多,出門兩步腳絆歌;世代種地又種歌,盼望走出大山窩……」賀州學院2018級學生潘水珍是聽著「瑤族蝴蝶歌」長大的,她一直希望走出大山看看,幫助家鄉脫貧。  在校內老師和校外傳承人的指導下,該團隊拜訪了600多位瑤鄉繡娘,錄製了2600多個小時的視頻,拍攝了3.7萬多張照片,收集963件(套)原生態瑤族服飾,共繪製1254種瑤族紋樣,建立瑤族服飾IP位址資料庫。在實踐中,他們探索出「高校設計生產+基地(扶貧車間)+繡娘(刺繡工坊)」的瑤鄉扶貧模式,年產服飾1.02萬件(套),各類工藝衍生產品3.6萬件,帶動了瑤鄉的發展。
  • 非遺美食 守正創新煥發新生
    4年過去了,記者了解到,以綠柳居素食技藝為代表的非遺美食在傳承精湛技藝和醇香美味的同時,正迎合時代發展紅利,用一系列守正創新舉措,煥發新生機。 1923年,朱自清和友人俞平伯曾品嘗永和園酒樓的「雞汁乾絲」和「蟹殼黃燒餅」,讚不絕口,二人隨後夜遊秦淮,寫下了同名異文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才有了朱自清那篇傳世名篇。白崇禧是清真菜館馬祥興的常客,最愛炒蝦仁和燒麥,店裡廚師為讓老客吃出新鮮感,就用蛋皮代替麵皮,蝦仁斬碎為餡做成新式燒麥,深得白崇禧稱讚,這道菜也因客人的高評分傳承至今。
  • 了無說·第34期|格物為何意?
    「格」字在《說文解字》裡的解釋為「木長皃」,皃是形貌、形狀的樣子,樹長高樹枝長長的樣子稱為格,徐鍇解釋說「樹高長枝為格」,但是現在我們很少用這個本意了。《史記》中有「角者,言萬物皆有枝格如角也」,枝格這個詞是指樹枝和格。東漢劉熙所編著的《釋名·釋兵》在解釋戟這個兵器的時候講「戟者,格也,旁有枝格也」,就像樹枝一樣的形狀。
  • 非遺| 蒙古族皮藝(皮雕畫)技藝
    賈宏偉,作為一名草原上的匠人,和一名非遺傳承人,自2003年註冊成立「格日勒皮藝」公司以來,從此開始了對這一項匠心技藝的多元化、市場化探索,以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為己任,並且能夠使更多的人來走進它們,將優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發揚
  • 非遺「huo」了的背後是什麼?
    其中以定向培養創新型刺繡人才為目的蘇州工藝美院織繡班,是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聚力推進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同時也在大力發展文旅融合項目,如正在試營業的蘇繡主題沉浸式線下體驗店「新集」。
  • 華慶:這檔非遺類綜藝秀爆火,未來「非遺+綜藝」該如何進化
    前幾年由華慶老師參與主持策劃的北京衛視的《傳承者》、《非凡匠心》、湖南衛視的《百星百匠》、安徽衛視《遠遊48小時》、黑龍江衛視的《一起傳承吧》等非遺類綜藝秀節目的播出大大激發了中國民眾對於非遺的認知和興趣,也漸漸探索出非遺+綜藝這種新型傳播模式,而隨著短視頻、直播、直播帶貨、VR等新技術新產品的成熟,非遺類綜藝秀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和進化,可以預知依託中國海量的非遺資源,依託新技術的運用,依託非遺活化的不斷深入
  • 小罐茶參加非遺大會,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
    9月19日,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在黃山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本次會議正式公布了"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的重大消息,以此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