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湘僑著作《無影燈外》,@易問醫askdr 已獲授權刊發,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小夥很帥,很高,從門口走進診室像一座山一樣壓了過來。
「醫生,我的右腿比左腿長3公分,我又喜歡打籃球,很難受,有什麼好辦法嗎?」
我瞄了一眼坐在跟前的小夥。即便坐著,也能瞧出他右側膝關節明顯高出左側。
小夥不光右腿長了3公分,為了平衡,腰歪了,肩也斜了。
「從小就這樣嗎?」
「不是,我7~8歲時小腿骨折,骨折長好後就這樣了。」
「那你一定開過刀?」我很肯定地問道。
「對,放了鋼板。」
小夥骨折的小腿之所以變長就是因為當初開刀,將骨頭接得太好太直了。
9歲以前小孩的骨頭與大人是完全不一樣的。小孩骨折不但長得快,並且在骨折的刺激生長過程中可以自己塑形,變直,會過度生長從而變得更長。因此我們的教科書明確說明:孩子的下肢幹部(不靠近關節周圍)骨折,允許成角變歪十幾度(3歲以內的甚至可以允許30度),並且著重說明:骨折端不要完全對齊,最好重疊短縮2~3公分,以彌補日後的快速生長。
我們的師父們,他們工作的時候,小孩子的骨折幾乎都不開刀,也幾乎都好。到了我們這一代就變了,大部分開!
原因很簡單,我們這一代醫患關係複雜了。病人動不動就告,動不動就要醫生拿證據證明自己沒有錯。
給孩子保守治療,骨頭歪一點短一點大部分長大後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注意是「大部分」,不是「每個」。萬一有一個歪了的沒有自己糾正變直、長大瘸腿的,家長拿著你接的歪歪的骨頭片子去法院告你,法官百分之百判你輸。
我曾參加過全國小孩骨折培訓班學習。大腕們在課堂上用了大量的骨頭接得歪歪扭扭的,長大後變得很直的片子來告訴我們小孩的下肢幹部骨折:絕大部分是不要手術的,尤其是5歲以前的。
有同學提出:「老師,你們是中國頂級醫生,怎麼做都行,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也不敢。我們是縣一級醫院的醫生,怕!骨頭是歪的,哪裡敢告訴家長沒事,只有開刀接直了,家長才會高興,我們也就放心了,這樣就不會告我們了。」
我們這一代明白小孩骨頭接歪了不可怕,但為了和諧醫患關係,為了醫生自己的安全,不少醫生選擇給孩子開刀。我們的下一代恐怕就連這個道理都不懂了。反正就是開,開了安全,家長不會告我。
顯然,今天這個小夥就是為中國特有的醫患不信任關係買單的。
他的困苦當然有解決的辦法:將右小腿骨打斷,截掉3cm骨頭,再用鋼板釘好就行。但他將從驕傲的身高180cm,變成普通的177cm。這不是主要的,風險是:萬一打斷後,骨頭長不好怎麼辦?或者將左小腿骨打斷延長3cm也行,仍然維持他驕傲的180cm,但延長好得慢,風險更大。
小夥來自江西贛州,回去跟家長商量去了。
下肢短縮2cm是允許的,超過2cm,就超過了極限,是不允許的。他的腿要鋸斷看來是必然的了,否則不光是運動不方便,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引起腰部側彎、骨盆傾斜等等一系列引發疼痛的問題。
不免地想到16年前我治過的一個3歲小女孩,姓何,住廈門湖濱一裡。與我女兒陶子同歲,她是大腿骨骨折。
我將小孩吊起來復位,每次拍片複查,片子裡骨頭歪歪的,短縮也很厲害。
孩子的爸爸媽媽很著急:「袁醫生,行不行啊?萬一大了還是歪怎麼辦?還是手術吧。」
她爸爸媽媽嘮叨多了,我也心虛的。
有一個晚上,我值班,拿了兩本小孩骨折的書,一本外國的,一本中國的,用紅筆將小孩大腿骨折為何不開刀的部分標好,讓她爸爸媽媽看。
就那麼幾行字不難懂。之後,大人就沒有再煩我了。
2005年小孩小學開蒙時見過一次,漂漂亮亮的,蹦蹦跳跳,很陽光很可愛。
何媽媽很感謝我:還好袁醫生當初堅持不開刀,要不現在穿裙子,有疤痕難看死了。
她媽媽如果見到今天這個小夥,也許她就知道了開刀後可能就不是穿裙子好看不好看的事情了。
小何,今年18歲了,不知在哪兒上大學。是不是如陶子般非北上廣不讀,非985不讀?其實相比健康,大學也不是那麼重要,陶子以後會懂的,小何更會懂!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