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國會暴亂不僅讓美國民主制度淪為笑柄,也讓美國的盟友們看清了現實,現在,他們不能再把美國的全球影響力視為理所當然。布魯塞爾「歐盟觀察家」(EUobserver)網站11日刊發評論文章,呼籲美國在暴亂之後直面當今的世界,並稱歐盟在對華關係上應走自己的路。
文章稱,2020年以一場政治煙火告終,然而,點燃焰火的不是英國首相詹森歡慶的「脫歐」,而是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在人們期待新年到來時,很少有人相信中歐雙方能在年底前結束談判,但歐盟還是出於自己的考量做出了一個戰略選擇,雖然這份協議需要歐盟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它「利大於弊」。
在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過程中,拜登曾以帶有懷舊色彩的話說,美國將「重回談判桌的首位」,他任命的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還在推特上敦促歐洲與華盛頓「協調」對華立場。但是,歐盟最終拒絕了這一「召喚」,表明它將「獨立」行動,至少在貿易方面獨立。
這篇評論認為,雖然拜登在大選中獲勝讓布魯塞爾鬆了一口氣,但是,在後川普時代,歐盟已經意識到和美國的利益出現了深深的分歧,它不會再為了尋求保護而一頭扎進美國的懷抱。對於拜登的請求,歐盟沒有時間等待,歐洲主權大國正在自己思考、自己決定、自己行動。
文章表示,如果能維護歐洲利益,與華盛頓方面「協調」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協定使美國公司比歐洲公司更具優勢,那歐盟推遲與中國達成協定就是「自害行為」,將給布魯塞爾造成經濟和地緣政治損失。而且,考慮到中國的體量和與歐洲的相互聯繫,歐盟根本無法忽視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即便布魯塞爾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的競爭對手」,但只要需要,就不該與中國中斷合作。
這篇評論還提到,美國對歐洲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自暴徒和無賴衝擊國會開始,美國最好能克服這一點,停止對昔日西方的幻想,直面今天的世界。作為川普的繼任者,拜登可能會被譽為西方的「偉大治療師」,但是拜登的悲劇在於,他的願望已無法實現,他大談民主、價值觀和全球領導力,但是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進一步下降。最後,文章總結道,就目前而言,馬克龍、默克爾、馮德萊恩等人對中國的看法更具有戰略性和深謀遠慮。
「歐盟觀察家」網站的這篇文章對美國來說可能十分犀利,但這正是美國需要面對的現實。美國正在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其盟友們則開始對新總統能否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表示懷疑,為此,包括歐盟在內的美國盟友們可能需要採取一種更務實和現實的態度。